text
stringlengths 57
4.92k
|
---|
課程代碼:15188900,授課教授:楊明璋,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敦煌文獻從西元1900年於敦煌莫高窟第17號窟偶然被發現,至今已近一百二十年,而「敦煌學」的提出與研究,若從陳寅恪1930年〈陳垣《敦煌劫餘錄》序〉開始算起,也有近九十年的歷史。就地理位置來看,敦煌是古中國與西域、中亞交流的重要門戶,所謂的「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即在敦煌境內。就敦煌文獻的庋藏來看,它偶然地被發現,偶然地碰上了廿世紀初各國搜異獵奇的探險世代,因而四散各地,甚至輾轉至英、法、俄、德、日、臺等國。文獻涉及的語文有漢文、藏文、回鶻文、粟特文、于闐文等,關涉的學科則有考古、語言、文學、宗教、藝術、科技、政治、經濟、社會、民族等。換言之,現今人們所揭櫫的國際化、跨領域,其實已在敦煌一地、敦煌文獻中見到。本課程擬對上述諸議題進行概述,此外,作為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的課程,敦煌文獻中的俗文學作品、俗文化寫本,以及傳統各經、史、子、集的傳抄,自是課程首要的研討對象。 |
課程代碼:15153600,授課教授:宋韻珊,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語言、社會、文化是三個相互纏繞與衍生的立面體,彼此間既相互共構也相互影響。本課程借由與語言相關的主題式的文章導讀,希冀從漢民族社會與文化觀的角度來探索語言,包括語音、詞彙、語用習慣等皆是本課程的探討範圍。期望透過漢人文化、漢民族社會的獨特視野,來解析語言以及語言背後所隱藏的文化與社會意義,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漢語與其他民族語言、漢文化/社會與其他國家文化/社會的對比與探索。 |
課程代碼:15173100,授課教授:涂艷秋,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南北朝在政治上是個動亂的時期,但在思想上卻是個百花齊放的輝煌時代。不只是道家思想抬頭,揉合入儒家的領域,外來的佛教更試圖走進中國人的心靈,它們運用道家,也拉攏儒家,更帶入道家與儒家所沒有過的新思想。法性與佛性是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本課程擬以六朝法性與佛性思想作為討論對象,期待能清楚說明從六朝時期中國人對法性的摸索,到對佛性的理解與誤解。本課程進度會因應學生學習狀況而調整。 |
課程代碼:15153000,授課教授:林宏明,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介紹漢字的字源研究的材料、方法理論、研究成果。以期學生能掌握這些內容,對漢字字源有深刻的理解、體認漢字發展演變的歷程,並進一步將這些知識、能力加以轉化,以應用於對外華語教學及中學國語文教學中。 |
課程代碼:15180800,授課教授:高莉芬,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349400,授課教授:孔令偉,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元明清時期的中國與中央歐亞大陸(Central Eurasia)之間互動關係淵遠流長,無論在政治、經濟、宗教以及文化交流等層面上皆相當密切。本堂課旨在研讀元明清時期的中國以及域外關係的相關史料,培養歷史學系的研究生,如何從史料入手,解讀分析史料內容、研討元明清時代中國對外關係的相關議題,乃至於進行獨立研究,並書寫符合學術規範文章的能力。本課程將會依序介紹對外關係史料及研讀史料內容的方法,並規劃多元主題,每週依序進行史料導讀。修讀同學必須進行課前預習,導讀同學在課堂上講述發表,並在課堂上同學與老師共同研討。本課程將涉及元明清中國的政教關係、資訊流通、政治制度、經濟網絡、文化傳遞等議題,並根據同學們的閱讀興趣,調整閱讀史料的內容與細節。以期培養研究生閱讀史料、進行研究的能力。 |
課程代碼:15350200,授課教授:周俊宇,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以日本在帝國時期的發展與對臺經營為主要範圍,設定數個主題單元,著重臺灣在帝國內部的定位,以及與各殖民地、佔領地在不同領域的比較,每次開課學期的主題單元皆有所調整。本學期的主題單元,在學期前半略以日本帝國對臺灣住民的統治思想、知識、認識為主;學期後半則側重臺灣住民在帝國勢力圈內的留學、謀生發展等人流活動。盼能藉由本課程,深化修課同學對於臺灣與日本帝國關係的學術關心與認識。每次上課分為三個部分:(一)藉由導讀論文,確認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成果;(二)解析史料,深入掌握各個課題的脈絡;(三)綜合前兩項的深入討論。本課程需閱讀較多的日文文獻,以具備中級以上日文閱讀能力為宜。惟實際上會視修課同學的程度進行適度調整。 |
課程代碼:15349000,授課教授:薛化元,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0點到13點,課程大綱:透過對既有研究成果的檢視,以及史料的分析,探討1895年以後台灣政治、經濟的歷史發展。 |
課程代碼:15350100,授課教授:藍適齊,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以傳統的「國別史」為基礎,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從「跨國」和「主題」的視角進行史學研究。課程將以「近現代東亞」為時間和空間的向度,選擇學術研究主題例如「殖民主義」、「帝國」、「戰爭」、「移民」等,帶領學生研讀國際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學習搜集利用多國史料的研究方法、對多重語言史料的解讀、及寫作訓練。進一步的以課程學習的成果為基礎,促進學生發展個人的研究題目。學生必須要在課前閱讀指定的相關資料, 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導讀, 並就一特定議題獨立撰寫一篇期末報告、並在課堂做口頭報告 |
課程代碼:15355100,授課教授:林文凱,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6點到18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是以清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為主題,主要是讓學生充分掌握清代臺灣漢人移墾、社會結構形成、熟番番界等族群統治政策、官僚與海防制度、地方行政與科舉制度,以及清代臺灣的原住民與漢人知識書寫、暴力文化與社會動亂、民事與刑事法律文化等議題,藉以認識臺灣漢人傳統社會以及國家社會關係的形構歷程。清代台灣傳統社會在1860年代開港之後,迎來了西方與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與政經文化衝擊,同時引發了清帝國在臺灣統治政策與地域社會形構的連帶變革。因為時代分期與討論議題範圍的考量,本課程將僅以開港以前的清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為討論主題。本課程首先是採用長時段的觀點來討論清代臺灣史,因此在討論過程中,將引導學生思考清代臺灣社會文化史,在台灣四百年的長時段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定位,並分析該時期的臺灣史與前後各時期歷史之間的延續與變遷。其次,本課程將把清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的發展作為一個清代社會史的區域研究個案,放在清帝國與同時代世界史的更大歷史脈絡中來加以分析,並將與國際學界從世界史比較觀點出發的幾種清代社會史研究觀點加以對話。附帶一提,晚清開港後臺灣社會文化史的議題,從臺灣長時段歷史與世界史比較觀點來說,與東亞社會清帝國與日本等社會受到西方衝擊後的近代化變革有關,因此若將晚清與日治初期臺灣社會的延續與變革合併來討論比較適切,授課老師另規劃開設有「晚清到日治初期臺灣史研究專題」,對該時期台灣社會文化史議題有興趣的學者,可以另行選修該課程。 |
課程代碼:15301000,授課教授:王德權,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為博士生的必修課程,旨在訓練博士生跨入自主研究領域之能力。 |
課程代碼:15349100,授課教授:吳欣芳,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349200,授課教授:張繼瑩,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4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旨在探究國家制度在地方施行的狀況,以及地方社會對於制度的各種回應。過去學界將此議題放在國家與社會或者地方菁英的框架中討論,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化,已經發掘基層社會與制度互動的具體實例,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許多社會現象的意義,以及解讀史料的可能性。本課程即在此研究的潮流中,選擇制度與社會接觸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重新思考明清政治、經濟等制度層面的問題,以及與社會史領域結合的綜合性議題。 |
課程代碼:15349300,授課教授:汪正晟,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349500,授課教授:陳秀芬,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從長時段視野,探究中國近世與近代(1400-1930)身體醫療史之歷史轉折。藉由古今對比,討論身體、疾病、醫者、患者、醫論、治療與養生保健法等議題,本課程將與修課者共同思考:身體與醫療何以能成為理解近世以來文明演變之重要取向? |
課程代碼:15349600,授課教授:倪墨杰,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擬透過閱讀與討論新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著作,帶領學生更深入了解國際學術界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近況與未來路向。我們將會探討當代學者如何使用全球史、性別史、家庭史、環境史、科技史、歷史記憶以及社會運動史等不同的研究框架,從多元的角度重新思考中國近現代史的不同面向。*本課程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期末書面報告與其他作業可選中文或英文撰寫。 |
課程代碼:15350800,授課教授:許峰源,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5點,課程大綱:檔案的加值與應用實務中,有許多是與臺灣史研究與歷史學的訓練密切相關。本課程結合檔案管理實務與歷史學及臺灣史研究訓練,讓同學以歷史學的專業,將檔案以不同方式轉換,呈現檔案在文本之外的多元價值。 |
課程代碼:15361300,授課教授:崔國瑜,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探討希臘化世界當中宗教向度的發展,其如何為亞歷山大大帝「世界一家」的願景所型塑,又不同地區的宗教及思想之間產生了怎樣的互動與融合。希臘化宗教史不僅在歷史研究上自有意趣,亦是了解早期基督宗教史的重要脈絡。本課程適合對西方古代宗教史、早期基督宗教史有興趣的同學修習。 |
課程代碼:15364100,授課教授:陳鴻瑜,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4點到16點,課程大綱:東南亞是我國的近鄰,也是我國僑民最大的海外移居地,從公元前三世紀以來就有我國人民移居東南亞,至今人數達二千多萬人。這些海外僑民在當地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已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對當地的經濟和城市開發著有貢獻。不過,自戰後以來,因當地民族主義情緒的升高,華人遭到當地政府的排斥,引發種種的排華運動。東南亞華人面臨了在保存母文化、政治認同選擇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抉擇問題。本科目之主旨即是讓學生了解東南亞華人移民的歷史及他們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
課程代碼:15400900,授課教授:王華,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426900,授課教授:張國賢,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課程簡介: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不僅是胡賽爾現象學最佳詮釋者,他更進一步將「身體」引進現象學當中,可以說是從另一視角來解開胡賽爾的獨我論困境。如此一來,現象學便得以從身體的在世存有的層面來展開新局,而這也使梅洛龐蒂成為當代法國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思想前期,梅洛龐蒂通過身體的意向性,展開一系列與傳統概念全然不同的時間、空間、自然物與文化物、他人、世界、自由等等問題的思考。在思想後期,梅洛龐蒂藉由思考前客觀的存在,思考身體的雙重性,進一步發展出肉身(la chair)概念,探討交織、交錯、交互世界等相關問題。前後期之間,有一段時期,梅洛龐蒂關心的是表達問題,特別是語言表達與藝術表達,此一主題構成梅洛龐蒂現象學美學的主軸。本課程選擇由《世界的散文》兩篇主要文章修改而成,收錄於《符號》一書的〈間接的語言和沉默的聲音〉一文作為研讀教材,帶領同學一起進入梅洛龐蒂的美學世界。 |
課程代碼:15427300,授課教授:鄭會穎,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是哲學系的研究所課程,介紹布倫塔諾對人類心智或心理的基本想法,及其與當代心智哲學的關係。由於並非原典導讀課程,主要閱讀材料集中於近年來英美學界對布倫塔諾相關想法的吸收與轉化。在有餘力之際,我們也會兼論布倫塔諾與其他哲學家思想的關係,如胡塞爾與齊雄(Roderick Chisholm)等等。 |
課程代碼:15426800,授課教授:林遠澤,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有鑑於近代西方哲學,就其做為強調以意識哲學為基礎的主體性哲學而言,難免會有獨我論的傾向;其知識建構的觀點,也難免將使存有現象化,成為科學操控宰制的對象。赫德、哈曼、洪堡特、馮特、卡西勒與米德等六位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家則都非常有意識地,想透過批判亞里士多德以來的語言工具觀,闡釋語言的真正本性與作用。他們試圖透過論證世界或理性的語言性,以求最終能在溝通共同體的交互主體性構想中,說明為何吾人應在符號結構化的文化世界中,才能理解世界的真理性,並從而得以回答「人是什麼?」的哲學基本問題。透過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對於語言起源、範圍與界限的研究,說明人類得以建構文化世界的基本法則。哲學將不再僅局限於為自然科學的世界觀奠基,而是能轉向為人文社會科學奠基的哲學人類學研究。這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課程代碼:15427400,授課教授:汪文聖,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詮釋理論》(Interpretation Theory) 為呂格爾1973年在美國德州基督教大學的系列演講,由1. 語言作為話語、2. 言說與書寫、3. 隱喻與象徵、4. 說明與理解四章所構成。這系列演講是呂格爾自從1960年出版《惡的象徵》以來,長期在對於語言與話語研究的問題背景下,所發表的唯一對於語言問題扼要探究的哲學專書。相對於之前的《佛洛伊德與哲學》(1965)、《詮釋的衝突》(1969) 討論話語的多元性使用,《詮釋理論》則對於語言的多元性功能提出統一性的說明。根據這四次演講,我們理解這是對於語言從前語言、經過話語、語言、文本、到語文的隱喻與象徵之形式,以至於對於詮釋學的意義做整理的工作。我們看到這裡有著胡塞爾與海德格如何從前語言到語言發展的蹤跡,也看到後來余德慧的《詮釋現象心理學》據以開展其重視敘事療癒的本土心理學的論述。因而我們從中理解敘事的理論與實務的連結。 |
課程代碼:15434400,授課教授:謝昭銳,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Transcendental idealism is a core part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metaphysics the view has been sidelined and heavily criticized since Strawson, but within the Kant scholarship the discussion has carried on and returned to influence the reception of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What exactly is the view? To what extent is it a metaphysical view? What are Kant's arguments for it? What are the problems with it? This postgraduate course focuses on some of the contemporary debates and discussi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 number of research articles are selected and will be discussed. |
課程代碼:15433600,授課教授:李維倫,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442900,授課教授:李明輝,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0點到12點,課程大綱:自1950年代起,當代西方哲學興起一股名為「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的思潮。在這股思潮當中,其代表人物往往將康德倫理學與代表「德行倫理學」的亞里斯多德倫理學對立起來。近年來,西方哲學界出現不少著作,檢討這股思潮,並重新評價康德的「德行」理論。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閱讀康德討論「德行」理論的主要著作《德行論之形上學根基》,俾能掌握康德「德行」理論的要義。 |
課程代碼:15427000,授課教授:吳啟超,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選讀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 (1909-1995)、唐君毅(1909-1978)、徐復觀(1904-1982) 的哲學研究著作,包括牟宗三對中國佛教天台宗以及圓教問題的詮釋和論述、唐君毅論太極以及中國佛教華嚴宗、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一書的若干章節等。這些選讀文獻涉及下列議題:牟宗三從天台宗的著作裡讀出一套怎樣的圓教論述?牟宗三依何理由去論斷天台宗與華嚴宗之間的高下?「牟宗三式圓教」是什麼樣的一套哲學?當代新儒家如何詮釋「太極」這個宋明理學的存有論概念?唐君毅對華嚴宗的理解與評價跟牟宗三有何不同?孔子為什麼重視音樂並提出「成於樂」的觀點?徐復觀論莊子時提出「藝術精神主體」的概念,這樣的「主體」跟唐、牟所盛言的「主體」有沒有不同?我們能否歸納出當代新儒家在中國哲學研究上的某些一般性的立場?本課程適合對上述議題感興趣者修讀,除加深對當代新儒家的認識外,亦批判地吸納他們的研究成果,以推進個人對存有論、主體、自我修養、美好人生等課題的思考。 |
課程代碼:15427100,授課教授:康特,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0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主旨在於用梵文閱讀金剛經的原文,並且對本經諸多漢譯本進行對比分析。透過對經典原文的解讀、分析、解構以增進同學閱讀梵文資料與經典解讀的能力。本課程使用之漢譯本:(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藏經,T08/N235),姚秦鳩摩羅什法師(Kumārajīva) 譯、(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577)·第九能斷金剛分》(大藏經,T08/N220),唐玄奘法師譯、(3)《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大藏經,T08/N239),唐義淨法師譯。 |
課程代碼:15427200,授課教授:林鎮國,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本課程的內容為印度與佛教哲學關於共相(sāmānya)所持之實在論與唯名論之間的論爭。六世紀陳那(Dignāga)持唯名論(nominalism)立場,主張語詞的意義並非來自指涉對象(共相)的真實存在,而是來自語詞指涉對象之否定的排除。陳那稱該理論為「遣他論」(apohavāda),為佛教量論(Pramāṇavāda知識論)最為核心的理論,引發了印度正統哲學之彌漫沙派(Kamārila)和正理派(Uddyotakara、Jayanta)的批評。陳那的遣他論旨在回答:什麼是概念性認知的對象,如「牛」?彌漫沙派和正理派實在論主張「牛」之認識對象為實在的「牛性」,不同於佛教的遣他論主張該對象僅為「非牛之排除」。 |
課程代碼:15439100,授課教授:羅麗君,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沙特 (Jean-Paul Sartre,1905-1980) 是當代法國著名的現象學和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 哲學家。於其主要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L'Etre et le Néant, 1943) 中,儘管沙特承接了胡塞爾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超驗現象學的意識意向性理論,然而,他批判胡塞爾未立於純粹現象的基礎之上,而將自我的概念當作一種隱藏於意識經驗中的內在實體 (an inner entity),因此,為了對治胡塞爾之意識哲學的超驗自我 (the transcendental ego) 的立場,沙特分析了於反思意識與前反思意識中之自我在世存有的各種生存活動和本質構成 (constitution),並逐步形構出有關自我之存在現象和體驗 (比如意識的本性、自我認知的問題、對他心的理解等) 的獨特觀點,最終完成了消弭主客二元對立的現象學存有學的理論體系。本課程的目的在於研讀《存有與虛無》一書,並輔以相關研究論文,藉之嘗試整全理解沙特的一元論式的現象學存有學。 |
課程代碼:15590200,授課教授:薛理桂,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教學期望讓學生瞭解檔案組織行政與檔案管理各項議題之國際發展概況,從而可根據本國國情探索建立國內各項相對議題之發展策略。具體課程目標在於:指導學生瞭解重要國家檔案事業與檔案管理實務發展現況,具備研析國際檔案事業發展之基本知識能力。能綜合國內外檔案學發展現況,分析我國檔案事業與檔案學未來發展趨勢與重要研究議題。瞭解國際檔案學研究趨勢,具備檔案學專業研究與問題剖析能力。 |
課程代碼:15503300,授課教授:李沛錞,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旨於協助學生瞭解質性研究之特性、優勢、限制、規劃、設計及其方法論,從研究問題之形成、文獻資料之收集與分析,乃至於研究設計、研究過程之規劃執行、研究方法的應用,到研究結果的解釋與運用,以及質性研究內容之評析,培養學生構思質性研究計畫及撰寫質性研究報告或學術論文等獨立研究能力。 |
課程代碼:15580500,授課教授:李沛錞,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590300,授課教授:蔡明月,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Informetrics is not an easy subject to cover in a course because:(a)the literature is vast;(b)much of it is theoretical or speculative based on a minimum of empirical evidence;(c)there seems to be much conflicting evidence.This course attempts to broaden an overview of the subject touching upon all important areas; hopefully this will encourage some of you to pursue certain areas in more detail through further reading and/or your own research. Informetrics by definition is a quantitative field. However this course is not going to get into the purely mathematical aspects. |
課程代碼:15580900,授課教授:林巧敏,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2點到13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581000,授課教授:陳志銘,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2點到13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擬透過專題研討課程規劃,邀請本所專任教師進行學術研究分享,並透過專題研討的教學活動及作業規劃,促進師生間的研究討論與互動,以期培養本所學生學術討論之興趣與能力,並且進一步提升學生研究視野與論文研究品質。 |
課程代碼:15581400,授課教授:陳志銘,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五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二十一世紀以降,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一個數位連接與數位沉浸的世代,物質實體世界與數位虛擬世界可以相互介接併聯,資料不僅是重要的無形資產,更是競爭力的來源,人腦與機器也更深入的互動共創。本課程將帶領學生瞭解資料計算與人文社會科學跨領域發展的趨勢脈絡,介紹大數據資料探勘基本概念與主要技術,包括分類技術、深度機器學習、分群技術、關聯式規則、文字探勘及社會網路探勘等,並分別介紹上述這些資料探勘技術應於於數位人文與其他諸如圖書資訊學、數位學習及工程領域的應用。 |
課程代碼:15579400,授課教授:王梅玲,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圖書館提供讀者與使用者適當豐富的館藏,滿足其生活、學習、工作、休閒多樣的需求。歷史悠久的圖書館擁有數量豐富與主題特色的館藏,這些典藏的圖書文獻述說著各時代人們生活與文化記憶,以及展現圖書館的價值與特色。今日數位時代,圖書館憑藉著館藏,不僅是典藏與服務,還要提供策展、閱讀推廣、研究。本課程探索數位時代館藏管理的理論與實務,以及館藏行銷與策展方法與實作,包括館藏發展、館藏管理、選書師工作、館藏行銷、館藏策展、閱讀研究。 |
課程代碼:15580000,授課教授:羅崇銘,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人用感官感受到的訊息來描述這個世界與傳遞知識,文字與語言的發明使得溝通更有效率,也能用遠距的方式達到溝通的目的,並因此產生了文明,時至今日,數位內容透過網路與行動裝置,成為新媒體,資訊科技也讓多媒體資訊隨處可得甚至於可任意創造,本課程將介紹多媒體資料的數位化,如何透過Python進行數位資料的處理,尤其是最不容易解譯的影像與多媒體,生成式AI將在下半段的課程中簡介出來,包括文字生成-ChatGPT/圖片生成-Stable Diffusion/音樂生成/影片生成,除了探究如何典藏文明,也會介紹結合AI的現代式媒體。 |
課程代碼:15587200,授課教授:鄭有容,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旨在讓研究生瞭解檔案數位化的重要性、技術和挑戰,並培養學生在實際研究中進行檔案數位化工作的能力。在本次專題中,學生將學習有關檔案數位化的徵集、整理、保存、分析的一系列流程,同時了解檔案數位化在資訊服務中的加值應用。在本課程中,將介紹文字探勘、社會網絡分析與資料視覺化等數位化工具,透過數位人文案例與軟體實作,學生能夠學習如何有效運用資訊科技輔助人文研究,以系統化的方式開發知識內容,達到數位加值與策展的目標。 |
課程代碼:15666200,授課教授:謝世維,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604500,授課教授:蔡源林,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企圖從研讀晚近最具代表性之跨傳統、跨學科的宗教研究專著,並結合華人在地學者的研究成果,建構出足以包容「通貫性」與「個殊性」的比較宗教研究架構。課程內容區分理論、傳統案例與現代案例三個單元。理論部份,以宗教傳統發展過程之不同階段:創教者的個人宗教體悟、初代教團的形成、「口述傳承」(oral transmission)的分化與宗派化、宗教「權威」(authority)的建制、「正典化」(canonization)、宗教「傳統」(tradition)的確立,進行理論性的探究。傳統案例部份,以羅馬帝國的基督教與同時期中國的佛教的歷史發展為比較實例;現代案例部分,則集中在華人宗教與現代性的遭逢,比較不同傳統因應現代文明的不同模式。 |
課程代碼:15604600,授課教授:林敬智,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旨在提供修課同學對於華人民間信仰、民間宗教相關議題有全面性認識,並對於相關課題的經典研究之方法與材料有初步的瞭解,並探索民間宗教信仰與道教、佛教、儒教、法教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備註:詳細每週閱讀教材,將於第一週課堂中提供,修課同學請務必出席。如有旁聽意願,請先寫email告知教師,並提供簡單自我介紹,以決定是否合適參與旁聽。課程討論以修課同學的權益優先,旁聽者仍須盡課堂報告與心得之義務。 |
課程代碼:15666700,授課教授:吳欣芳,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666500,授課教授:林佩瑩,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佛教由印度與中亞傳播至中國後,繼續擴展至韓國與日本,在長久的傳播過程中,佛典的傳譯與解釋因為文化風土的不同而產生變化,形成東亞佛教獨自的特色,尤其和社會的互動更為東亞佛教的重要發展因素。本課程探討東亞佛教與社會互動之關係,透過歷史、文學及藝術之脈絡,以及對知識分子、皇權等論辯議題之回應方式,介紹東亞佛教的發展過程。希望透過相關研究的研讀,討論東亞佛教文化的發展元素,並進行佛教研究主題之介紹,提供同學設計研究問題之範例。 |
課程代碼:15604300,授課教授:蔡源林,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著重在伊斯蘭傳統的淵源、歷史發展與思想流派的整體性介紹,探索主題包含:穆聖天啟的內涵、伊斯蘭初期哈里發政權的建立、三大教門-律法學、神哲學與蘇非主義的形成、中世紀以迄近現代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以及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前因後果。 |
課程代碼:15666600,授課教授:李玉珍,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宗教一如所有社會事業,需要管理。尤其當代宗教現象日新月異,隨著社會發展面臨改變;作為中國宗教傳統以及國際宗教市場的銜接場域,戰後台灣的宗教生態更是多元蓬勃。許多宗教面對的傳統問題--譬如政教關係、文化認同、教團社會化,在當今民主法治社會中,不但繼續發酵也需順勢更改,刻不容緩。本課程特色有一不二新。首先,本課程之設計,為邀集宗教界與學術界的專家,針對上述議題提供一研議平台。不以傳統歷史文獻主導討論,而盡量以當代案例和當代經驗為主。二新則為跨學科研議,以及實際參與訓練。第一新是因應新的知識分類,例如現代傳媒科技迅速主宰社會資訊,以及宗教管理面對繁雜的土地、經濟、生態、社群等規約,因此課程內容廣邀跨學科學者、跨領域社會賢達來授課。第二新是透過授課教師本身的專業領域,建立一網絡,讓學生選擇個案研究、個別參訪,從授課老師以及本課程,深度探討宗教管理的議題,建立永續學習的技能。選課同學不需要對宗已有研究基礎,而需要對當代宗教議題的敏銳觀察力,當然,如果本身已經有各種宗教管理經驗者尤佳。本課程師生的參與將對當代宗教研究的提升,具有相當貢獻。 |
課程代碼:15684900,授課教授:黃柏棋,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本課程為對初期佛教思想以及巴利語言有興趣之學生所開設之課程,以PTS所出版的《長部》(The Dīgha Nikāya) (三冊)為選讀範圍,並借助Buddhaghosa對於《長部》之注釋作為語義理解之參考。著重對學生在巴利經典及注釋之理解與翻譯之訓練。 |
課程代碼:15666100,授課教授:謝世維,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藝術的創造是在推衍宇宙和上帝。一切藝術的根源是上帝,祂是藝術的無限根源、最終可能性、美的泉源。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ing, 1775-1854願我以純潔的目光瞻仰這美的偉大形象,不以享樂思想去黯淡貶低世界的美,要學會以虔誠使之愈加真切神聖。棄絕占有的妄想,心中油然萌發為它獻身的決心。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宗教、靈性與藝術在最高境界當中是否有交會之處?真、善、美是否能在作品當中一體呈現?歷史上宗教與人文精神所追求的藝術境界又是如何?本課程透過跨宗教傳統,以及靈性,與不同類型的藝術進行對話。宗教傳統包含印度教、基督教、東正教、藏傳佛教、東亞禪宗、大乘佛教;藝術類型包括繪畫、表演、音樂、舞蹈、電影、文學、綜合藝術等等。宗教、靈性實踐與藝術創作,目的在達到自我完善、趨向臻美的過程,涵蓋超越的神聖與實相追求,以及對於崇高與美的感知與創造。是人類亙古的終極探尋,也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展現。本課程安排不同傳統的修持之道,包括:來自神聖的音聲:Arvo Pärt的性靈音樂藝術、雕刻時光的大師: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藝術、先鋒派音樂與禪的偶遇:(John Cage)的音樂與藝術、浪漫主義中的性靈: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繪畫與詩、不丹的當代藏傳佛教藝術:當代不丹傑出畫家金寶(Gyempo Wangchuk)的藝術、敦煌中的神聖空間:巫鴻的空間與敦煌、神秘的靈視:Hilma af Klint的靈性抽象藝術、河西走廊上的觀修之道:絲路的佛教藝術與禪修、印度《樂舞論》的神聖身體展演、行動與修行:葛羅托斯基表演藝術的「藝乘」與轉化、月上孤峰:中古禪宗藝術與繪畫、和敬清寂:《茶之書》與茶禪藝術等十二個專題,跨越不同的宗教傳統與藝術領域。這些悠久的傳統揭示的靈性光輝與藝術靈思,指引著人們往更深的領域探尋真與美。從這些課題當中,試圖追索不同宗教傳統看待藝術的方式,透過比較宗教學的視野,探詢人類崇高而精微的藝術精神世界。 |
課程代碼:15670100,授課教授:吳欣芳,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666000,授課教授:林振源,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666400,授課教授:林振源,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醮」是道教的主要儀式類型之一。中古時期的道教儀式有五種基本類型:朝儀、齋儀、傳授儀、章儀、醮儀。大約從宋代開始,醮已成為當時最流行的道教儀式。迄今,醮依然是華人地方社會中最隆重的宗教儀式。高延(J. J. M. de Groot)最早通過實地調查,記錄了十九世紀末在廈門所見到的道教儀式,他稱為「道教彌撒」(mass)或「獻祭」(sacrifice)。劉枝萬同樣通過實地調查,描述1960-70年代台灣的「建醮祭典」。二者的描述都不約而同的包含「醮」與「祭」。根據劉枝萬的觀點:「現在台灣所謂之醮乃指某一地方為還願酬神之大規模祭典」、「建醮是民間大祭典」,直接將醮等同於地方祭典。當代醮儀確實常見以豬羊等犧牲獻祭酬神(如拜天公)做為醮末的祭祀儀式,所以若將醮、祭合稱為建醮祭典也堪稱名實相符;但若直接將醮等同於地方祭典則恐名不符實。當代醮儀通常會結合幾種不同的古代儀式類型,醮末祭祀的情況正是其中之一。除了結合不同道教儀式類型,當代醮儀中也經常結合不同宗教傳統的儀式專家與儀式元素,成為一種地方上的「宗教儀式總匯」。因此,醮儀做為「典型」道教儀式的歷史背景與當代地方醮儀「多樣性」的事實都令人無法忽視。融攝勞格文(John Lagerwey)的二個論點有助於更好的解釋實際情況:首先,「在中國民間宗教的背景下,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就連醮儀也不一定全是道教的。」然而,「這樣卻也不會使醮儀失去其基本的道教特性;正如同道士也做喪儀,但仍不會減少喪儀中的佛教元素。」劉枝萬曾對當代台灣的醮儀進行定義,認為以下若有任何一項條件不齊備,皆不能稱為醮:首先必須由道士主持,設道場,進行一天以上的道教儀式,且須包括若干基本的科儀節目,並按傳統步驟執行,不得遺漏、亂序。否則雖由道士主持,如果沒有按部就班進行若干基本的科儀節目者,亦不能算醮。林振源的研究補充說明何謂「若干基本科儀節目」,以台灣北部正一派為例,最基本的醮是「一天正醮」,指標性的科目是《宿朝入醮》。換言之,科儀節目中一定要有宿朝入醮才能稱之為醮。一天以上的醮,道士通常根據醮期的天數稱為幾朝醮,如三朝醮、五朝醮。當代台灣絕大多數地方宮廟都有建醮與撰寫醮志的需求。本課程擬通過醮儀實地調查與道教科儀研究的結合,引領學生能真正認識並解讀歷史與當代醮儀及其與地方社會的關係;進而通過醮志撰寫訓練,進行宗教研究領域的社會實踐。 |
課程代碼:15666300,授課教授:劉宇光,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宗教研究所,授課時間:禮拜五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891400,授課教授:王國樑、李為楨,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首先透過閱讀熊彼得之著作,藉以理解其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其次介紹戰後國際貿易中保護主義的發展與演變。接著嘗試以熊彼得以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觀點討論二戰後台灣產業經濟發展。 |
課程代碼:15891800,授課教授:李衣雲,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6點到18點,課程大綱:身體作為個體的歷史經驗之容器,亦作為文化與個體間的中介,因而在理解自我的過程中,應當被納入探究範圍中。而文化透過身體形塑了自我,同時,自我的主觀性在文化的內化過程中處在不斷的同化與調節的過程。另一方面,認同問題的重要性,在目前的台灣社會愈見明顯。本課程企圖從認同的基礎切入,意即家庭、社會與國家所形塑的「記憶」的同異點,以及其各自的傳遞方式,與背後所具有的不同的力量,乃至各自間的滲透、共存、鬥爭與妥協等關係,來探究認同與共同體形成的過程與因素。並期能從這個觀點,能使學生對社會現狀有更深一層的省思能力。此外,本課程亦將參入實作方法論,請同學斟酌考量。 |
課程代碼:15873200,授課教授:前田直樹,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4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提供給碩博班同學「如何看史料(Historical Materials)、如何分析史料」的機會。本課程並不是為「閱讀」史料而開,是培養「如何」閱讀史料、以及如何「分析」史料而開設的。本學期題目是戰後台灣的國際政治定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自我定位及國際定位如何確立?本課程以閱讀、分析戰後台灣史料來理解、思考中華民國的定位。主要課堂題目:1. 中華民國的原則與台灣定位:中華民國政府/國民黨政府的自我定位2. 冷戰時期國際政治上的台灣定位:美日的台灣定位,反國民黨政府的立場3. 民主化和台灣化後的重新定位「中華民國在台灣」 |
課程代碼:15875600,授課教授:周俊宇,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以日本在帝國時期的發展與對臺經營為主要範圍,設定數個主題單元,著重臺灣在帝國內部的定位,以及與各殖民地、佔領地在不同領域的比較,每次開課學期的主題單元皆有所調整。本學期的主題單元,在學期前半略以日本帝國對臺灣住民的統治思想、知識、認識為主;學期後半則側重臺灣住民在帝國勢力圈內的留學、謀生發展等人流活動。盼能藉由本課程,深化修課同學對於臺灣與日本帝國關係的學術關心與認識。每次上課分為三個部分:(一)藉由導讀論文,確認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成果;(二)解析史料,深入掌握各個課題的脈絡;(三)綜合前兩項的深入討論。本課程需閱讀較多的日文文獻,以具備中級以上日文閱讀能力為宜。惟實際上會視修課同學的程度進行適度調整。 |
課程代碼:15885800,授課教授:翁佳音,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4點到16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876100,授課教授:許峰源,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5點,課程大綱:檔案的加值與應用實務中,有許多是與臺灣史研究與歷史學的訓練密切相關。本課程結合檔案管理實務與歷史學及臺灣史研究訓練,讓同學以歷史學的專業,將檔案以不同方式轉換,呈現檔案在文本之外的多元價值。 |
課程代碼:15885700,授課教授:林逸帆,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6點到18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以台灣為中心,海洋為媒介,向外與世界聯結,從族群關係與地理環境角度,討論台灣史的連續性與整體性問題,探討近代初期台灣本土歷史發展與世界脈絡。時間以近代初期為主,即16到18世紀,主要討論地域為台灣,與台灣相關的東亞史實與結構,透過瞭解東亞網絡與史實發展,瞭解台灣議題。本課程除上課講授外,視情況閱讀文獻,文獻解讀以漢文與日文資料為主,另有其他西文資料。本課程有1-2次(視情況修改)的實地考察,考察時間將配合修課同學與老師的時間,考察地點與本課程相關。相關細節將於課堂宣布、討論。實地考察一次兩小時視同一次課程。 |
課程代碼:15878800,授課教授:楊素霞,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6點到18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873100,授課教授:李福鐘、林果顯、前田直樹,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6點到18點,課程大綱:以台灣人權歷史及轉型正義問題為主軸,配合境外移地教學,讓修課同學得以接觸及理解台灣與東亞鄰近國家自1945年以來的人權重要問題。 |
課程代碼:15878100,授課教授:林果顯,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6點到18點,課程大綱:十九世紀中葉以降,東亞地區遭受到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無論是清帝國或是日本均紛紛開始被迫加速改革以適應新的國際關係。本課程的專家學者將從多重的視角,介紹分析東亞地區在邁入現代國際關係的過程中,如何和西方國家互動以及彼此之間的競合關係。身處於此重大轉換下的東亞人民,如何在此區域中移動與生活,國家政權與人民之間的關係,以及人民如何在此新秩序下如何記憶,亦是本課程探討的重點之一。 |
課程代碼:15876200,授課教授:李明仁,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0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特色是以地方研究及實際的操作為主。本課程以歷史學研究文獻資料為主軸,再配合實際的田野調查為輔。田野調查除了口訪在地耆老及相關人員外,也須對當地的古蹟、古物、古地契、古文書及古碑銘和族譜的收集。.透過上述的地方文獻資料收集及田野調查後,將取得的資料作解讀、分析與研究,完成書面的報告。 |
課程代碼:15883300,授課教授:林文凱,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6點到18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是以清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為主題,主要是讓學生充分掌握清代臺灣漢人移墾、社會結構形成、熟番番界等族群統治政策、官僚與海防制度、地方行政與科舉制度,以及清代臺灣的原住民與漢人知識書寫、暴力文化與社會動亂、民事與刑事法律文化等議題,藉以認識臺灣漢人傳統社會以及國家社會關係的形構歷程。清代台灣傳統社會在1860年代開港之後,迎來了西方與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與政經文化衝擊,同時引發了清帝國在臺灣統治政策與地域社會形構的連帶變革。因為時代分期與討論議題範圍的考量,本課程將僅以開港以前的清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為討論主題。本課程首先是採用長時段的觀點來討論清代臺灣史,因此在討論過程中,將引導學生思考清代臺灣社會文化史,在台灣四百年的長時段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定位,並分析該時期的臺灣史與前後各時期歷史之間的延續與變遷。其次,本課程將把清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的發展作為一個清代社會史的區域研究個案,放在清帝國與同時代世界史的更大歷史脈絡中來加以分析,並將與國際學界從世界史比較觀點出發的幾種清代社會史研究觀點加以對話。附帶一提,晚清開港後臺灣社會文化史的議題,從臺灣長時段歷史與世界史比較觀點來說,與東亞社會清帝國與日本等社會受到西方衝擊後的近代化變革有關,因此若將晚清與日治初期臺灣社會的延續與變革合併來討論比較適切,授課老師另規劃開設有「晚清到日治初期臺灣史研究專題」,對該時期台灣社會文化史議題有興趣的學者,可以另行選修該課程。 |
課程代碼:15893200,授課教授:李福鐘,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在於探討1945年8月15日之後迄今,台灣政治史的相關重要議題,課程內容以時間軸來看,涵蓋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之後,經歷國民政府時期、蔣中正執政時期、蔣經國時期,以迄民主化的台灣;就議題而言,則理應包含黨國威權體制的建立、白色恐怖、外交領域之重大事件等等。 |
課程代碼:15879700,授課教授:前田直樹,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1.本課程的目的是探討戰後台灣政治經濟發展與冷戰的互動(1945年至1970年代後期),著重美國冷戰時期對台政策。(1)主要內容一,分析美國冷戰政策、對台灣政策、對中國政策如何影響以及牽動戰後台灣政治經濟歷史上的重要議題,二,美台關係也是以冷戰當媒介作用的雙邊關係,受冷戰限制,甚或受惠,本課程將分析戰後美台關係在冷戰架構下,如何展開合作、緊張、對立演變的歷史過程,同時注意到美台關係的雙向作用。(2)主要課堂題目(112-1學期)・1962年反攻大陸計畫與美中台三角關係──1962年危機給台海兩岸關係、美─中、美中─台、美─台關係帶來什麼樣的影響?・1960年代中期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定位── 詹森政權企圖修改中國政策,其意圖在哪?重新定位「中華民國在台灣」?・美中關係正常化與中華民國在台灣── 美中正常化與台灣定位的關聯為何?「兩個中國」還是「一中一台」政策?・美中邦交、台灣關係法與台灣的重新定位── 售台武器的意義為何?「台灣」在美國政策的位置為何?2.本課程分為教師授課、同學報告相關檔案等的形式。(1)講授每堂分發講義,依講義進行授課、討論。(2)同學報告同學在學期中輪流負責報告兩三次,之後對內容進行深入討論。本課程重視同學解讀檔案,同學準備上課及報告時請注意以下幾點:・考察檔案裏提示的意見、分析、決策等如何影響到實際的政策以及後果・理解授課老師選定該檔案的理由・注意到與其他相關檔案的關聯 |
課程代碼:15888200,授課教授:陳儀深,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4點到16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894901,授課教授:薛化元,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0點到13點,課程大綱:透過對既有研究成果的檢視,以及史料的分析,探討1895年以後台灣政治、經濟的歷史發展。 |
課程代碼:15872900,授課教授:鄭有容,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旨在讓研究生瞭解檔案數位化的重要性、技術和挑戰,並培養學生在實際研究中進行檔案數位化工作的能力。在本次專題中,學生將學習有關檔案數位化的徵集、整理、保存、分析的一系列流程,同時了解檔案數位化在資訊服務中的加值應用。在本課程中,將介紹文字探勘、社會網絡分析與資料視覺化等數位化工具,透過數位人文案例與軟體實作,學生能夠學習如何有效運用資訊科技輔助人文研究,以系統化的方式開發知識內容,達到數位加值與策展的目標。 |
課程代碼:15873300,授課教授:薛化元,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透過歷史學最重要的史料蒐集分析,使學生瞭解戰後台灣歷史時空條件下的歷史解釋及其意義。 |
課程代碼:15983200,授課教授:楊小濱,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觀摩世界範圍內經典的現代主義電影,閱讀相關評論文章,研討現代主義電影及其美學所表現的現代藝術、文化、哲學、社會、政治等相關問題,並探討世界電影與華語電影、藝術、文學的關係。本課程為教師講授與同學報告與討論並重,本學期講授與討論內容以本學期討論的電影作品與評論為核心。學生須依照課程進度,在每週課前觀看指定的影片,閱讀指定的評論文章,於課堂中對觀影與閱讀心得進行口頭報告並參與討論;學期末須根據課程內容,撰寫一篇研究論文。 |
課程代碼:15985700,授課教授:孫大川,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第一講:區域作為一種圖像1、區域、種族與歧視的知識系譜2、歐洲中心的世界體系3、東亞的想像4、日本:異化的東亞第二講:部落的圖像與國家圖像1、台灣獨特的性格與命運2、牡丹社事件及其周邊3、理蕃、教化與觀光4、田野報告裡的原住民5、國體化與戰爭體制第三講:文學的視線1、漢人作家眼中的原住民2、日本作家筆下的原住民3、影像的作用4、屈辱與沉默的力量第四講:部落的能動性1、適應與轉化2、邊緣與根源的優勢3、番人之眼 |
課程代碼:15988300,授課教授:崔末順,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旨在介紹日據時期台灣和韓國文學,除了讓學生了解殖民地現代性之外,也對東亞國家的現代進入與其特殊經驗更進一步認知,並希望透過兩國小說作品分析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課程內容分兩大單元,第一單元介紹日據時期台灣和韓國社會整體發展及特色,第二單元分組閱讀與討論日據時期台韓作家和小說文本。 |
課程代碼:15991300,授課教授:曾士榮,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0點到13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983500,授課教授:陳佩甄,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以台灣文化與文學研究發展為主軸,著重理解運用文化研究作為一種跨領域的研究方法,並將以下列各主題安排課程進度:1. 我們將討論「文化研究」為何、如何作為研究方法;2. 透過本學期核心議題「情感政治」討論各地學者既有的研究論文,學習各子題凸顯的問題意識,並在課堂討論台灣文化與文學中的相關議題;3. 學習「問問題」,脈絡化同學有興趣之社會/文化/文學現象,並與同學相互討論提問;4. 最後課堂以同學期末報告為例,總結上課內容與討論。 |
課程代碼:16073000,授課教授:林庭瑩,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進入當代華語電影研究的知識範疇,課程將涵蓋台灣新電影、香港新浪潮和中國第五代導演,至後九七香港電影、中國第六代導演、兩千年後的中港合拍片與華語大片的崛起現象,以及香港新本土電影,和台灣2008年之後的「後—新電影」時期。本課程將以兩大方向為主軸進行講述和課堂討論:首先本課程將以作者導演(Film Auteur)的角度,帶領學生認識當代華語電影的代表性導演與其重要作品,並分析個別導演的作者風格與影像美學。其次,本課程將透過多重視角,引導學生瞭解華語電影各時期的產製過程和產業變遷,認識與華語電影相關的歷史、政治、社會與文化語境,並了解政治與經濟因素如何影響並改變華語電影,進一步建立對華語電影研究於美學、社會與文化脈絡的整體認識。 |
課程代碼:16094900,授課教授:鍾曉芳,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6073100,授課教授:王蒞文,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五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學生達到標準的口音並提升華語教學中語音、語法基本知識,中文語言特性,美國國家外語學會語言標準,設計華語教學課程,美國大學華語項目,教師資格,課堂文化,實際教學實踐,作業考試設計,探討適合年齡程度的華語課程及實踐。 |
課程代碼:16077400,授課教授:張瑜芸,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五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This course targets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processing dataset automatically with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 goal is to let students know how to write scripts with released packages to help further analyze data linguistically with basic knowledge in data processing with basic statistics and models. In this course, we'll handle text data with R (which is one of the prevalent programming languages nowadays). Research articles related to current linguistic issues and application approaches are assigned, and we will have a deeper discussion of these articles during the class. At the end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need to do a final presentation and submit a final term paper.*每堂課程自備筆電 |
課程代碼:16076301,授課教授:張郇慧,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為想擔任專職華語教師設計的概論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華語文教學應具備之教學知識、第二語言教學與學習的理論、並熟習第二語言的教學技能、課堂活動設置。課程將以主題方式進行,每個主題安排3-4周的討論,以理論的建構、課堂實際的演練、同儕互評、學習反思的方式進行課程。課程涵蓋的主題有:(1) 第二語言學習與教學的理論與標準、(2) 華語教學的原則與方法、漢語語言結構的面向、(3) 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與實踐、語言評量、(4) 自主學習、師生/生生協作教學及職涯發展等。本課程透過與國外資深師資合作,協同上課,預期能增進學生對華語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認識,具備第一線華語教師所需的教學素養。學生需閱讀指定教材、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口頭與書面報告、及期末個人/小組實際教學。 |
課程代碼:16091900,授課教授:陳仲妤,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探討第二語言習得的相關理論,例如關鍵期假設(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以及語言習得的不同面向,包括語音、語意、構詞、句法。本課程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為主。 |
課程代碼:16074600,授課教授:杜容玥,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6073300,授課教授:林宏明,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介紹漢字的字源研究的材料、方法理論、研究成果。以期學生能掌握這些內容,對漢字字源有深刻的理解、體認漢字發展演變的歷程,並進一步將這些知識、能力加以轉化,以應用於對外華語教學及中學國語文教學中。 |
課程代碼:16076800,授課教授:賴瑶鍈,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This course addresses how human beings comprehend language in real-time, grounded on the architecture of our mental grammar. We will discuss various language processing models rooted in different frameworks of linguistics. To understand how the language architecture supports online sentence comprehension, we will take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etical accounts, examine linguistic patterns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and discuss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models via a variety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mainly including cases of morphosyntax and semantics-pragmatics.The focus will be placed on different views of the language architecture, lexical access, syntax-semantic interface, ambiguity resolution, and contextual impact during online sentence processing. In addition, we will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system and nonlinguistic cognition (e.g., social cognition, working memory, and cognitive control) and how the interplay of the two may influence language processing. |
課程代碼:16094500,授課教授:萬依萍,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8點到10點及禮拜一的12點到13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6075900,授課教授:黃雅英,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7點到20點,課程大綱:華語文教學的場域,無論課型、目標、級別、身分其本質都是眾聲喧嘩的跨文化課程,無論在課程設計或教學研究方面均需須提升跨文化素養。故本課程目的在培養學生具備跨文化華語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的應用、反思的能力,課程將藉由國內外華語文跨文化課程之相關研究主題的介紹,連結反思不同華語文教學場域的跨文化課程設計與研究途徑。 |
課程代碼:16075300,授課教授:陳奕勳,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會介紹華語的句法特性以及近期關於華語主要語句結構(如論元結構、主題結構、關係子句、把字句、被字句等)的句法研究。本課程會適時結合一些當代華語的相關語言研究內容,幫助學生掌握華語語法的研究脈絡,同時也會不時以中英對比的方式如詞彙形式、語法差異進行不同語言之間的比較與說明,幫助學生建立語法本質的概念、掌握華語語法的特殊性以及培養學生具有能力洞察不同語言之間的語法差異,以期未來能反饋到華語教學實務上。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recent studies on the syntactic properties of Chinese grammar and major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This course provides a foundation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for students to engag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conducting scientific studies on Chinese in the future. It also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different aspects of Chinese grammar and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applying the learned syntactic concep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
課程代碼:16072900,授課教授:蕭宇超,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6079700,授課教授:招靜琪,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6點到19點,課程大綱:語言教室裡最重要的人物應該就是語言學習者了。我們常聽到老師們習慣性把學生分成有動機與沒動機兩種、覺得他們好被動,沒甚麼自主學習能力。但是,站在學習者自我概念相關理念思考的話,就會知道這其實不是有與沒有的問題,學生的動機也好,自主力也好,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它跟學生所處的社會文化場景有關,與學習者所認定的自我認定的概念形象身份(identity)是連動的。而自我形象的強弱變化也常會引發學習者決定改變現狀,發揮出agency的表現。也就是說,學生願不願意「投資」自己的精力時間,是有很多環境因素的,教室裡的互動其實也沒那麼單純,不是有或沒有某些心理特性就可以了,更不是文法單字都搞定了,就順理成章可以所學的外語與人說話、互動。The most important individual in a language classroom is definitely the learner. We often hear teachers habitually group students into the motivated and the unmotivated, and they complain a lot about learners’ being passive or having no capability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However, if you have the concept of language learner self, agency, and identity, you would know that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 of motivation may not tell the whole story. The social-cultural context around the learner can greatly impact their identity and the way they invest their time and energy in language learning. We need to think beyond the surface-level observation and seek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o-cultural reasons behind student behaviors and attitudes.早期對學習者議題方面的研究著重於動機(motivation)、情緒(所謂的affective filter)、焦慮感(anxiety)、自主力(autonomy)等相關心理概念,採的是比較斷面的思維與研究方法;不論是時間、歷史脈絡或社會文化場景都拒之於探討範圍之外,不太把這些議題跟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想成是連動的狀態、也不考慮時間會帶來變化,更常忽略了屬於學習者經驗中的複雜現實層面。Indeed, earlier studies on language learners tended to focus a lot on such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 as motivation, affective factors, anxiety, autonomy, etc. The more complex aspects of social, cultural, time and history surrounding the learner were often filtered out of the discussion.1990年後期,衛考斯基社會文化理論開始發揮影響,才帶動的一股研究新浪潮。最近二十年因為Bonny Norton, Claire Kramsch, Leo van Lier, Gary Barkhuizen, David Block等諸多學者的研究與理論推廣,語言學習者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變得非常暢旺。It was after the 1990s when Vygotskian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became widely accepted by SLA/TESOL that we started to see new research foci emerging in the fiel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Bonny Norton, Claire Kramsch, Leo van Lier, Garry Barkhuizen, David Block, and many other researcher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in both theory and research that language learner’s self, agency, and identity finally became a heated line of research in SLA/TESOL. The number of book publications and journal special issues in the worldwide TESOL community is growing every year.但是國外的研究,例如Norton著名研究中的加拿大女性移民經驗,強調學習者所遭遇到的角力關係(power)、社會階級(class)、人種(race)、性別(gender)等等議題,似乎與國人所關心的英語教學議題是有距離的,一般老師讀者可能看不出關連與真正的關鍵。The problem for us researchers from Taiwan, perhaps other parts of Asia and the world as well, however, is that the emphases of power, class, race, and gender-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identity studies are not that familiar. If you are a local language teacher, you would find it difficult to relate. There seems a gap between the issues that we are interested in and what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mmunity is interested in.為了探索屬於國人的觀念連結,本課程指在帶領同學們進入這樣的新興研究領域。由閱讀別人的研究出發,並藉著實際進行質性個案與敘事研究,探索台灣如何在屬於我們的特殊歷史、社會、文化環境之下造就你我這樣的EFL學習者,而隨著時間與社會的變化,又如何讓我們的學生願意投資自己學習英文或者引起學生抗拒英語文、讓他們得以或者不能夠在各種不同的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情境之下(如教室vs.出國留學、打工、網路遊戲)學習與使用英語文。如果你覺得聽起來有點複雜,那我要說,嗯,現實本來就是複雜的。別擔心,這正是這類研究有趣的地方。In order to make the link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mmunity and our own, this course aims to introduce the class participants to this recent line of research. This is an introductory (basic)-level graduate course. We will start by reading others’ work (journal articles and book chapters) and then move on to conduct a small study. Our goal is to explore through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nd narrative inquiry methods, for example, how Taiwan with its unique history, society and culture has managed to cultivate some uniqu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 What stories are there behind those who traveled all the way from home to here to be our learners? Why are our learners willing or unwilling to invest in their language learning? Yes, it is a bit complicated. But, you know what? Life is always complicated. This is why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learner’s self, agency, and identity is very interesting. |
課程代碼:20210000,授課教授:寇健文,開課院所:社會科學學院的政治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20210300,授課教授:戴士展,開課院所:社會科學學院的政治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以理性選擇理論 (rational choice theory, RCT) 為依據解釋政治過程中的個體行為,並進而探討集合個體行為而形成的總體行為與現象。由於理性選擇理論常以形式符號為表達的工具,因此本課程也會在部份內容使用形式符號。不過同學們須謹記一點,形式符號只是用以幫助 同學們瞭解理論的核心概念,此課程並不會要求同學們花太多時間在數學理論上。對形式理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修習其他系所開設的進階課程。為使上課同學能夠更充分地瞭解課程內容及其與實際的政治和社會現象的結合,同學們除了 須出席每週課堂之外,尚須在學期末繳交一份書面報告。同學們在報告中,必須應用在此課程中所學到的政治學理論對於政治或社會現象提出研究假設,並且以實際資料進行驗證。同學們除須依規定在指定日期繳交書面報告之外,尚須在學期結束前所安排的課堂報告時間,將報告內容向同學說明並進行討論。另外,此課程亦安排期中考試,以提供授課者評估修課同學對上課內容的學習情況。本課程相關資訊多以數位化方式傳達,請同學們多多使用政治大學Moodle數為教學平台。 |
課程代碼:20200400,授課教授:蘇彥斌,開課院所:社會科學學院的政治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拉丁美洲各國主要為新興民主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是比較政治領域不容忽視的研究對象。大多數的拉美國家有共通的政治與經濟脈絡,但各國仍保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因而發展出不同的政治結構與社會組織。這門課將從理論、實證和比較的角度,探討拉丁美洲各國政府與政治的主要議題,以協助同學觀察今日拉美各國政治過程的挑戰與未來。課程主軸主要分成:導論(歷史篇)、總論(綜合比較篇)以及各論(重要國家制度特色篇)。 |
課程代碼:20290100,授課教授:林超琦,開課院所:社會科學學院的政治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這門課是「比較政府與政治」的延伸,從比較政治的觀點來理解日本政治。本課程是透過文獻、新聞簡報、與短片,來理解日本二次大戰後的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的模式、國家與民間社會的互動、以及對外關係。 |
課程代碼:20212800,授課教授:蕭怡靖,開課院所:社會科學學院的政治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運用統計方法從事量化研究之途徑愈顯重要,不論是採取國家地區的總體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或是以民意調查方式,蒐集民眾的態度或行為進行探討,俯拾皆是,已成為學術研究及就業市場重要的應用工具。此外,在數位時代下,各項數據資料愈來愈豐富,也愈來愈容易取得,但在資料分析與詮釋上,若缺乏正確的統計知能,包括對統計學理的誤解、對統計軟體操作的不正確,皆會導致資料分析只是「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不僅無法正確呈現的真實數據,更將誤導研究結果。為此,本課程在同學已具備統計學的理論基礎下,將著重於統計軟體的操作與應用,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教導同學如何利用社會科學領域常用的統計軟體來進行統計分析,同時指導同學正確詮釋統計分析結果,並製作適當圖表來呈現,有效結合統計分析的理論與實務,提升未來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或投入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
課程代碼:20283800,授課教授:翁燕菁,開課院所:社會科學學院的政治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Our seminars offer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both on institutions and jurisprudences, addressing controversial issues and important debates. Our aim is to bridg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dialogue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observe conflicting interests.This course is co-organized by the College of Law and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with Prof. Yao-ming Hsu and Prof. Vivianne Weng taking turns hosting each seminar. In view of students’ pragmatic needs for their future careers,Chinese Mandarin will be used as a supporting language for our discussions.Nota bene: We welcome every student from all faculties of NCCU to join us. However, to follow this advanced course for both graduates and undergraduates, students must have completed studies ofconstitutional lawor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
課程代碼:20283900,授課教授:吳秀瓊,開課院所:社會科學學院的政治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0點到13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20200300,授課教授:楊婉瑩,開課院所:社會科學學院的政治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未出席第一堂課者(除非有不可抗力事由且課前請假獲准者),不得選修本課。本學期的課程將針對歐盟與英、德、法三個國家進行討論,首先梳理各國政治發展脈絡,進一步介紹各國家的政治發展、體系特色與政治過程,並將此介紹放在全國化與歐洲的整體脈絡中來理解,讓同學們了解各個國家制度的差異與發展方向。 |
課程代碼:20281500,授課教授:董國猷,開課院所:社會科學學院的政治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Effective public speaking skills are inportant for all professions.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help stuents become aware of the basics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and professionalenvironments, develop on-the-spot prexpeiences in public speaking, and practise the delivery of speech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