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57
4.92k
|
---|
課程代碼:10100300,授課教授:鄭雯馨,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主題分為以下方面:一、訓詁與訓詁學。二、認識閱讀古代文獻的一般障礙。三、訓詁的內容、考釋詞語的方法。四、訓詁的體式。五、訓詁的方法。 |
課程代碼:10101100,授課教授:鄭文惠,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6點到19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旨在提供學生理解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從而使學生奠定並開展出文學閱讀和文學研究的基石與可能性。在發展對文學本質、特色、形式與風格的思考的同時,本課程也冀望學生能形成對文學美感敏銳的感知力及一定的分析鑑賞能力與基礎的批評方法、理解理論的能力。課程大綱如下:一、文學的定義、範疇、本質二、語言的藝術:記號的作用與文學的力量三、韻律四、意象五、敘事六、隱喻、象徵七、文類、文體八、文學批評、文學/文化理論九、文學研究方法、視野與趨勢 |
課程代碼:10104000,授課教授:廖棟樑,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透過歷史所體現的敘述,個人或群體的生活故事可以詳實的留存下來,因此有了記憶與紀錄,可以被理解、被見證、被傳述,並且建構個人或集體的認同。緣此,「敘述」作為人的一種行動,絕非單純僅是一種表現手段,而是同時具有認識與本體的意義。本此,正視「敘述」的意義,或許可以重新掌握那因為「突出情感因素」而淡化、漠視而規避的自我與現實世界之間交織的真實、複雜面向。「敘述」在中國古代文化上的重要性,主要是體現在史傳文類,「敘事起於古史官」(真德秀編:《文章正宗綱目》)、「敘事實出史學」(章學誠:〈上朱大司馬論文〉),史傳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敘述文本,深刻地影響了國人的敘述思維,深遠地影響了後世的文學敘述,而司馬遷的《史記》一向被譽稱為中國史傳的巨著,是中國敘述文的典範。本課程欲藉由選讀《史記》名篇,既關注司馬遷的史學思想,尤側重於「描寫生動而故事性較強的敘述文」,進而,引導同學具體而微的認識「敘述」的書寫、內涵與意義,明白背後呈現的深刻的歷史與人性觀照。本課程分總論與選讀兩大部分,「總論」屬於《史記》的導讀,主要閱讀〈太史公自序〉,「選讀」則為名篇的具體賞析,主要精讀〈項羽本紀〉。 |
課程代碼:10187500,授課教授:陳義芝,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選讀不同年代台灣現代詩作,欣賞詩人的構思與表現,領會詩的鑑賞方法、創作原理。掌握台灣現代詩發展脈絡,現代詩潮之演變及交融。 |
課程代碼:10100301,授課教授:古育安,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103500,授課教授:蕭裕民,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老子》乃傳統思想文化中影響深遠的一部經典,除了在思想、文學、藝術、宗教…等各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外,對個人人生歷程而言,也是一部涵具無窮啟發指引、值得深加閱讀的書籍。本課程為中文系專書課程,著重老子文本的直接閱讀,並配合論文書寫之練習與相關議題之討論,增進文本之解讀、義理之瞭解及論文之書寫之能力。此外,亦可連結自身的生活經驗,對於自己的人生與外在環境有所省思。 |
課程代碼:10105101,授課教授:張惠珍,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6點到19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169800,授課教授:林桂如,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100100,授課教授:黃庭頎,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為中文系必修課程,主要內容為介紹中國文字的形體、字義及演變的歷史,以期學生對中國文字之發展有完整的理解。本課程除將帶領學生了解漢字的性質以及演變過程,也以此引申中國文化及歷史相關知識,將以文字理論與演變為核心,配合介紹傳統文字學、甲骨文、金文以及戰國文字,期許能使學生領略文字學的有趣以及漢字之美。 |
課程代碼:10100101,授課教授:林宏明,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這是一門介紹漢字的結構理論、發展演變歷程及其應用的課程。讓同學了解漢字在世界文化史的地位,從而對漢字的未來有所思考。語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被使用的過程中,造成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透過深入地了解語言文字發展變化的軌跡與掌握變化的規律,引起學習語文的興趣及有助於提升語文能力。 |
課程代碼:10100200,授課教授:呂昭明,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聲韻學是一門以討論文獻內部語料,其「聲類與韻類排列組合」為基礎的學科。本課程取徑「反切結構」和「音節結構」兩個概念為討論起點,重新分析這一門漢語語言學的次學科。本課程講授的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八個層面:一.緒論:1.聲韻學的學科基礎2.清儒以來聲韻學的相關論題3.聲韻學的研究方法與方法論4.聲韻學於上古、中古、近代和現代的分期依據二.現代漢語音韻:1.語音學基礎知識2.漢語的音節結構3.國語音系4.現代漢語方言三.中古漢語音韻:1.《切韻》殘卷和《切韻》系韻書2.《廣韻》的體例3.《集韻》的體例4.《集韻》系韻書5.《切韻》的聲類和韻類6.中古前期韻圖四.近代漢語音韻:1.中古後期韻圖版本及其相關問題2.等韻門法五.中古音構擬的程序、步驟與方法 |
課程代碼:10100201,授課教授:宋韻珊,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1.引介與說明中國語音由古至今的語音流變,教授不同時期的語音特點以及語音演變規律,解釋音變現象,俾使學生能知今以證古,學習通貫的中國語音學知識。2.教授漢語語音系統在歷代的流變與語音演變規律,藉由學習對規律的認識與掌握,以期能驗證古語與今語之差別與異同,進而對整個語言系統的認知與掌握奠定初步基礎。 |
課程代碼:10100501,授課教授:陳睿宏,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100800,授課教授:曾守正,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旨在探討中國文學作品的發展歷史,包含作品的形成、演變與影響。在斷代分期下,通過主要文體、代表作家的討論與細讀,一方面形成歷史敘述,一方面體察史觀作用。【若需遠距教學,其課程進行方式如下】一、本學期中國學史(包含討論課)所採用的遠距教學平台為:Microsoft Teams 。請同學先行進校內申辦學校Mail3的信箱帳號,屆時將透過Mail3帳號登入Microsoft Teams系統。Mail3帳號申請方式:登入INCCU→點選右上角「個人設定」→於進階設定欄位選擇【啟用】Microsoft 365。(信箱帳號即為Microsoft Teams的登錄帳號)二、註冊Microsoft Teams系統並加入課程。請自行下載Microsoft Teams,註冊完成【務請同學以中文姓名】並登入後,請點選如下連結加入課程(屆時公佈連結網址) |
課程代碼:10102200,授課教授:車行健,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宗法制度逐漸解體,在政治與社會發生鉅大變革的動蕩時代中,學術思想界呈現了百家爭鳴、百花爭豔的盛況,由此形成諸子之學。晚周諸子之學繼西周王官之學而興,皆起於救世之弊,而精思於治術。西漢初期,司馬談有六家之說,東漢班固則有九流十家之說。秦漢以降,諸子學在朝廷獨尊儒術的政策下,雖不復先秦盛況,然而諸子學卻透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和管道,持續對二千年來的中國學術、思想、政治與社會文化各層面,帶來深遠的影響。尤其隨著晚清以來西方學術的傳入,主流學界從哲學的角度來把握諸子學,將其視為中國哲學的重要表現,由此更加提升諸子學的學術地位和價值。且因為諸子學本身內涵的深厚,又是中國許多重要哲學思想的源頭,學界在新的學術資源和現實環境的刺激下,而有諸如「新儒家」、「新道家」、「新法家」、「新墨家」和「新荀學」、「新子學」等之倡議和學術建設。由此可知,對諸子學的認識,已不僅是學術思想史或哲學史式的理解方式,更可能是掌握當代思潮的根本基礎和重要契機。本課程將從「諸子學概述」、「先秦諸子學興盛的時代背景與地理分布」、「先秦諸子的興起」、「諸子學派觀念的形成」、「諸子學的流變」與「各家概述」等六個面向,來對諸子學做通論性的介紹。 |
課程代碼:10104500,授課教授:黃庭頎,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清代學術思想是中國學術從傳統到現代的重要轉折時期,其材料豐富,本質複雜,更是認識現代中國的重要樞紐。本課程主要介紹清代三百年學術史,兼及文化、思想、社會及歷史問題,帶領學生思考中國學術的轉型原因與過程,並配合研讀相關重要學者學說及著作,俾使同學更清楚認識清代學術思想的歷史脈絡,以及學界基本研究狀態。 |
課程代碼:10107400,授課教授:廖棟樑,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169900,授課教授:蔡欣欣,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179000,授課教授:陳英傑,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李商隱是今日最負盛名的唐代詩人之一,但一般人對李商隱詩的閱讀或認識,卻僅限於極少數的名篇,因此無法充分體認其詩中濃郁的自傳性格、多元的藝術表現。究其根由,不能不說是李商隱以創新的句法、繁複的典故,既埋藏其淒美曲折的情意,而又隱然遙指某些不便明言的唐代政治背景和人事經驗,層層疊疊,造成「難懂」之感。換言之,因李商隱詩「難懂」,造成了他在今日既著名又令人陌生的怪異現象。實際上,假如參照中國傳統,讀詩之法無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多聞闕疑,慎言其餘,旨在期求尚友古人。一學期相對充裕的時程,當可較從容地品味李商隱詩,體會他的獨特生命風采。 |
課程代碼:10185000,授課教授:王婉如,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邁入科技時代,在眾多新媒體的推動下,短平快、碎片化的文章成了普羅大眾獲取知識的固定來源之一,那麼這是否意味長篇的報導會更加式微?還是依舊有讀者在網路衝浪(safari)新聞之後,想要知道更廣更深入的相關內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如何將新聞報導做延續,運用文藝寫作和史傳文學的基礎,結合社會學、人類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反應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使之具有事實性和可讀性,那麼勢必就少不了報導文學的位置。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要如何在熱點一波接一波的過程中維持話題的熱度和延續性,同樣也需要報導文學在其中扮演決定性角色。報導文學(reportage)是行走者的文學也是觀察者的文學,介於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兼具文學和新聞的特色。強調運用文學藝術、真實、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實踐和人物活動的一種文學體裁。本課程選取國內外研究報導文學的現況和脈絡,從宏觀出發聚焦到微觀,對重大議題、人物刻畫進行體系化的探索和可能。同时,結合時下探討文學與社會、文學與人、文學與自然之間的聯繫,通過個人採訪及團體實作思索報導文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
課程代碼:10185200,授課教授:蕭裕民,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6點到19點,課程大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是一部以記載漢至南朝士人言談軼事為主的著作。它從許多不同的面向,描寫了魏晉時期名士的言行風度,在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皆具有重要地位。本課程將閱讀書中篇章,兼及其他相關文獻,並介紹解說《世說新語》及魏晉思想所涉及的相關概念,以對於《世說新語》的原典文獻、文學特色及魏晉時期之思想與名士風貌進行了解,亦可作為反思現代生活之參考。 |
課程代碼:10319900,授課教授:金仕起,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325000,授課教授:周惠民,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0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主旨為介紹西歐地區中世紀時期的發展、課程進度分為14個部分,內容如後本課程為歷史學系的重要課題。舉凡歐洲文化、宗教與政治、經濟等發展,多半形成於此時。對這個時期歐洲歷史的掌握,必能更清楚現代世界的主要發展方向 |
課程代碼:10318600,授課教授:雷恩‧侯洛伊德,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2點到16點,課程大綱:Welcome to World History I! In this course we will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sedentary human societies from their emergence about 14 000 years ago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AD. We will be primarily focussed o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military organisation of pre-modern societies, but we will also look at some aspects of their cultural, intellectual, and religious worlds. In particular,wewill explor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lobal regions to discover how trade, migration, and warfare created links that affected the lives of pre-modern people. |
課程代碼:10324900,授課教授:藍適齊,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就特定的研究主題,帶領學生選讀學術著作,探索台灣在國際政治場域中的近現代歷史歷史發展 |
課程代碼:10300600,授課教授:陳致宏,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323300,授課教授:廖敏淑,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主要講述日本從古代到近代的政治體制、對外關係以及社會文化,通過概說歷史講述,使學生理解日本歷史的基本內外政治事件與社會文化變遷。 |
課程代碼:10323200,授課教授:雷恩‧侯洛伊德,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6點到19點,課程大綱:Welcome to South Asian History!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you to the history of South Asia from the emergence of the Indus Valley Civilisation (3300 BC to 1300 BC) until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geographic focus of the course will be on the region that is now occupied by the nation states of India, Pakistan, Bangladesh, Nepal, Bhutan, and Sri Lanka. The strongest thematic foci of the course will be on the politics, economics, and religions of South Asia. |
課程代碼:10315700,授課教授:楊瑞松,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一方面訓練修課同學閱讀英文歷史學著作之能力, 另一方面藉由精讀的方式激發同學思考歷史記憶等相關議題的能力. |
課程代碼:10316800,授課教授:廖敏淑,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主要從中國史料的角度來看中日關係,講述中日兩國之間的政治、外交、經貿與人員交流等課題,使學生理解發生在中日兩國之間的政治、外交、經貿與人員交流等方面之重要事件,促發學生思考、討論、並能撰寫相關課題的報告。 |
課程代碼:10318500,授課教授:王德權,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為歷史系基礎入門必修課程,講授上古以迄隋唐間中國文明與歷史的演變,課程主題聚焦在中國文明的形成及其歷史特質,以期修習的同學認識「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緣由。 |
課程代碼:10323000,授課教授:許慧琦,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8點到11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325300,授課教授:劉季倫,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6點到18點,課程大綱:從全球史的角度看現代中國的發展專題本課程將從全球史(Global Hisrtory)的角度,來探討:1、人類文明中現代世界的形成:工業化,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sate)的成立及其代價,「人民主權」(popular sovereignty)與新的管控方式的發展。西方(the West)與他方(the Rest)之間的關係等等。2、帝制中國末期(約1820年以後)的條件:西方與中國是如何「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的?中國如何應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所繼承的條件如何制約了她的應對方式?現代中國如何建立? |
課程代碼:10304600,授課教授:李為楨,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講述近現代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與發展機制,並介紹相關史料,有以下幾個主題:1.清代的移民開墾所形成的傳統土地經濟與商業貿易。2.1860年代開港通商後西方資本主義進入台灣的影響。3.日本帝國主義、甲午戰爭、台灣領有、日治初期之資本主義基礎工程4.糖米經濟發展與糖米相剋5.戰時體制與統制經濟6.戰後接收體制至台灣獨立經濟體的形成7.美援與1950年代經濟8.出口導向經濟與經濟起飛9.石化工業發展與石油危機10.經濟自由化的發展11.對中國投資與產業轉型12.高科技產業的轉型13.臺灣經濟發展的經驗14.史料介紹:台灣總督府檔案、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檔案等 |
課程代碼:10305300,授課教授:黃仁姿,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旨從台灣的島嶼特色、地理位置、歷史發展,說明不同人群的活動與生活方式,如何形構台灣的歷史社會文化內涵,同時從內外部時空環境因素切入,理解影響台灣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促成台灣歷史變遷的主要脈絡,希望以宏觀的角度促使學生瞭解台灣歷史圖像。 |
課程代碼:10308800,授課教授:劉宇珍,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以元代以前重要的繪畫作品為例,介紹時代畫風、畫史流變與創作、觀賞的情境。除了要求學生閱讀相關的藝術史著作外,更特別重視「讀畫」與「憶畫」能力的訓練,期能培養學生以言語描述、分析畫面的能力,並記憶重要作品,進而熟悉中國繪畫主要的表現模式。本課程與下學期的「元明清繪畫史」可視為一中國繪畫通史教程,宋元時期在此發展中尤具典範意義。本課程將利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展覽資源,讓同學有實際面對作品的經驗,故將配合展覽期程,安排兩次校外參訪,無法參加的同學,請勿選課。 |
課程代碼:10324700,授課教授:楊瑞松,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325100,授課教授:崔國瑜,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亞歷山大大帝「世界一家」的願景使其所征服之廣大疆域中之不同地區的宗教及思想,產生了互動與融合,型塑出別具一格的「希臘化文化」,其不僅在歷史研究上自有意趣,亦是了解早期基督宗教的重要文化脈絡。本課程將依據主題介紹希臘化文化豐富紛雜的面貌。 |
課程代碼:10340900,授課教授:周一騰,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0點到12點,課程大綱:Major components include study of the exploration of the “New World,” Native Americans, colonial society, the Revolutionary War and Constitution, westward expansion, slavery, the Alamo, Mexican War, gold and silver discover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Civil War. |
課程代碼:10400100,授課教授:劉若韶,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為哲學入門課程,旨在為哲學之初學者提供基礎訓練,一方面簡單介紹哲學的主要領域和基本問題,另一方面特別強調對問題、論證、概念的分析和理解,以及開放心靈的培養。 |
課程代碼:10400700,授課教授:林遠澤,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探討哲學在古希臘、希臘化羅馬時期與中世紀的發展。 |
課程代碼:10419700,授課教授:胡志強,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6點到19點,課程大綱:本課程研讀中觀學開宗最重要的著作,龍樹(Nāgārjuna c. 150-250 CE)的《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主要以兩位資深著名的一流學者合作的新譯註(Mark Siderits and Shōryū Katsura 2013)為主,並搭配其他版本對讀。希望藉著慢讀、精讀經典,體會與文本搏鬥的苦澀與樂趣,產生哲學激盪的火花。龍樹主張「一切法空(śūnya)」,所有事物都是緣起的,因而無自性(niḥsvabhāva)。龍樹中觀學在當代哲學中的研究十分興盛,虛無主義、絕對主義、分析哲學、後期維根斯坦、懷疑論、反實在論、非古典邏輯等等各種詮釋,頗有百家爭鳴令人暈眩之感。綜覽這些研究並非本課程的目的,扎根於踏實的文本解讀,期待未來進而產生自己的提問與創新想法,才是本課程的目標。兼顧文獻解讀與哲學分析是本課程的主要特色,期能幫助同學入門於中觀哲學並打下良好的基礎。 |
課程代碼:10419800,授課教授:李維倫,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420200,授課教授:馬愷之,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477000,授課教授:林淑芬,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4點到16點,課程大綱:課程的前半部分分為幾個子題:認識鄂蘭其人與其生平:先由老師帶入鄂蘭生平與著作、思想背景、問題意識、思想主題。影片欣賞:《漢娜‧鄂蘭:真理無懼》—鄂蘭傳記電影,帶出極權主義之惡、惡的平庸性、思考、哲學與政治、鄂蘭與海德格的思想關聯等。觀看鄂蘭生平訪談(Günter Gaus訪漢娜‧鄂蘭,訪談全文英譯”What Remains? The Language Remains: A Conversation with Guenter Gaus”收錄於Essays in Understanding: 1930-1954)選讀鄂蘭政治理論的奠基之作:《人的境況》(Human Condition),預計分七次進行,帶領同學理解政治行動在科技時代的意義。課程的後半部則聚焦在鄂蘭如何調解哲學與政治之間的張力,由《精神生活》所揭櫫的三大主題:思考、意志、判斷,概述鄂蘭如何試圖調解傳統以來哲學與政治的緊張關係。 |
課程代碼:10420000,授課教授:劉若韶,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旨在介紹哲學神學的基本知識和一些主要問題。顧名思義,哲學神學是針對上帝的哲學思辨。哲學神學的主要問題可以粗分為兩大類:上帝的存在與上帝的屬性。本學期將先介紹上帝存在論證。 |
課程代碼:10400500,授課教授:王華,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407612,授課教授:鄭光明,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410512,授課教授:羅麗君,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沙特 (Jean-Paul Sartre,1905-1980) 是當代法國著名的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 哲學家。其於1937年所發表的論文〈自我的超越〉(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 是源生於對當代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 (EdmundHusserl, 1859-1938) 之超驗主體性哲學的批判。大體上,他反對胡塞爾未立於現象學基礎而將己身 (the self)的概念當作一種隱藏於意識經驗中的內在實體 (an inner entity);因此,在對治胡塞爾之意識哲學的超驗自我(the transcendental ego) 的立場下,沙特分析了於反思意識與前反思意識中之自我在世存有的各種生存活動和本質構成 (constitution),藉之逐步形構出有關自我之存在現象和體驗 (比如意識的本性、自我認知的問題、對他心的理解等) 的獨特觀點,並成為其代表著作《存在與虛無》(Being and Nothingness, 1943) 中之哲學思考的基礎。本課程主要研讀〈自我的超越〉一文,並輔以胡塞爾相關理論和其他研究論文,藉之嘗試整全理解理解沙特的自我理論。 |
課程代碼:10419100,授課教授:張國賢,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課程簡介:梅洛龐蒂是當代法國哲學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獨創性在於將身體引進哲學思想當中,一反西方主智論的哲學傳統,倡議知覺的優先地位。引進身體的結果,首先打開思想的新局面,不再以純意識為思想的核心,相反,處境,視域,視角,在世界存在等等概念便具有關鍵性。本課程除介紹梅洛龐蒂思想概要之外,進一步嘗試藉由梅洛龐蒂的這些關鍵性概念來思考「自由」及相關問題。要思考自由,前提是對梅洛龐蒂的「時間」觀念有所理解。而梅洛龐蒂所言的自由並不是一種獨我論式的、漂浮於世界之外的意識的獨自存在,因此自由問題將在世界中,在「社會」領域中開展。 |
課程代碼:10419600,授課教授:鄭會穎,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and the senses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hilosophy of mind. In this course we will explore areas of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and the senses and some general background philosophy of mind. Topics include the nature of perception, perceptual content, perceptual consciousness, and different sense modalities. We will also touch on the epistemology of perception. |
課程代碼:10419900,授課教授:吳啟超,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朱熹 (1130-1200) 完整地注解了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建立起一套融貫化的四書哲學體系,影響所及,後世常視此體系為儒家哲學的基本義理,「朱熹與四書」因而成為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和題目。課程主題「朱熹與四書」包含三個方面:(1) 朱熹與四書的關係、(2) 朱熹本人的哲學、(3) 有關四書本身的議題。本課程將較多著力於 (1) 和 (3),探討諸如「朱熹如何融貫化四書文本之間的不同說法」、「朱熹如何把宋代理學或其本人的哲學觀點引入四書之中」、「《論語》裡的『克己復禮為仁』在歷史上有過怎樣的詮釋分歧」、「《大學》的地位在歷史上如何逐漸提升」等課題。閱讀文獻方面,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以及《朱子語類》的相關部分為主。本課程適合對中國哲學有基本認識並具備以下任何一種興趣的學生修讀:欲對儒家哲學或宋明理學作進一步探討、欲加深對朱熹的認識、欲了解中國哲學史上的經典詮釋實踐。 |
課程代碼:10400200,授課教授:謝昭銳,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Metaphysics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reality in its most general signification. It asks general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and the ways we cognize it. The specific topics to be covered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1. Do we exist as singular, continuous persons? 2. Is there free will in a world determined by natural laws? 3. What is time? 4. Why are the modal notions of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so important and how should we understand them philosophically? 5. Does God exist? 6. Do properties exist as universals and how do universals relate to particulars? 7. Does reality exist independently of our minds?This course will be conducted online. Please use the following link for meeting:https://nccutw.webex.com/nccutw/j.php?MTID=m0f0cb4398f894384c8d1335ae1d16f61Meeting number: 2559 203 5546Password: KQxmBnbS385 |
課程代碼:10400600,授課教授:詹康,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中國哲學史」是介紹中國哲學最完善的課程,此外,又是本系必修課中唯一的中國哲學課程。這門課分為兩個學期教授,第一個學期的範圍是先秦時代至魏晉南北朝(不含佛學)。 |
課程代碼:10410012,授課教授:詹康,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涵蓋人生百態,囊括各學科的議題,本課程從學科綜合的角度,選擇若干跨學科的重要主題,來閱讀莎士比亞。本課程所稱的哲學,採用德國哲學作家Richard David Precht的定義:「它可以盡其可能的整合各家觀點,釐清各種看法的差異性與關聯性。」(《愛情的哲學》頁20)以研究愛情來說,已經有心理學、人類學、民族學、文化史、社會學的研究取徑,又有化學、遺傳學、演化生物學、大腦科學的新取徑,面對這麼多學科各自爲政,不相交流的局面,如何鑒別優缺點,並將它們整合到一起,這種工作就稱爲哲學。所以本課容納各種學科對莎士比亞的研究成果,以期對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做完整不遺的介紹。 |
課程代碼:10420100,授課教授:鄭光明,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性」並非道德探究的唯一主題,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問題。然而「性」的倫理問題,卻最貼近吾人日常生活。核子武器的發展或種族衝突所衍生的倫理問題雖大,但個人對此等問題之道德判斷,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可能無足輕重;相較之下,舉凡一夫一妻制、性工作、色情刊物、外遇、同性戀、性騷擾等倫理問題之判斷,卻往往深深影響吾人之生活。「性」的倫理問題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然而頗堪玩味的是,歷來哲學家對「性」此一議題卻少有論述。堪稱例外者,殆為十九世紀哲學家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而已。直至1960年代中期以降,西方哲學界方對「性」此一議題及其倫理問題開始有大量論述。本課程將忽略諸如性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觀點,而純以1960年代中期以降英美學界之哲學、倫理學觀點來探討與「性」相關之倫理問題。首先探討「什麼是性欲」、「性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是正常、自然或合乎道德的性行為」等基本問題,進而探討一夫一妻制、性工作、色情刊物、外遇、同性戀、性騷擾等實際倫理問題。課程最後將反思「性」之倫理問題本身,以引領同學思索「性」之倫理問題之深層意義。 |
課程代碼:10473800,授課教授:汪文聖,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6點到19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是對於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做解析,將從第十一卷開始針對時間問題,再往之前與之後的卷章去開展,從而讓學生基於奧古斯丁做懺悔的動機,而對於整本書有個能把握問題性的解讀。但要指出的是「懺悔」(Confessions) 一詞有多面向的含義,也包括敘事、表白、讚頌,在這個字義瞭解下,我們對於全書的梗概就有個較全面的預期。 |
課程代碼:10071300,授課教授:吳彥杰,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0M0600,授課教授:林淑芬,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0M0400,授課教授:李維倫,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0M0500,授課教授:李維倫,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0080300,授課教授:陳致宏,開課院所:未知學院的未知系所,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153500,授課教授:王汎森,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宋代(尤其南宋)以下的中國可以稱之為「新傳統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因為許多方面都有關鍵性變化,產生了一套有別於古典時代的文化理想,對於日常生活世界的事事物物,以及社會、政治的理念,都產生了全面性的變化。這些關鍵性變化,成為過去八百年中國歷史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新傳統時代」中某些元素的存續性,與在這一時代中幾次重要的思想轉型,試著勾勒「延續」、「反對」、「轉型」三股力量交纏互動的過程,以及「新傳統時代」思想格局崩解的經過。 |
課程代碼:15170400,授課教授:陳成文,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辭賦為漢唐時期 重要之文體,引領文學之發展與流衍。揆諸漢唐辭賦的發展,除以「賦」名篇者外,又有「七」、「對問」等賦體雜文,蔚然蒸興,競采紛呈;賦體自漢迄唐,則有騷賦、散體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在在呈現語言加工之極致。本課程以辭賦次文類為專題研探對象,探討「七」體與律賦之發展歷程、體式特徵、文化意涵,期使學生具備研究辭賦文類之專業素養以及研究視野。 |
課程代碼:15152800,授課教授:高柏園,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167200,授課教授:鄭文惠,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6點到19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主要從「記憶」、「認同」、「權力」三面向,以跨媒介及議題導向,探討地景與空間的圖/文再現。首先結合理論方法,以文化批判角度探討地方、地景、空間,以及地方、地景、空間與物質、技術、媒介的關係;地方、地景、空間與記憶、認同、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接續結合理論方法與地景、空間文本的符號分析,以「異質地方與共同體:桃花源空間與烏托邦方案」、「儀式展演與集體記憶:信仰空間與聖俗之間」、「空間詩學與記憶認同:園林空間與公園地景」、「權力地理與認同政治:帝都地景與國族空間」、「主體與生命政治:身體敘事與性別空間」、「都市社會學與消費地理學:都市空間與現代性/後現代性」等專題,進行跨媒介與重要議題的討論,期使同學藉以掌握地景與空間研究方法及對重要議題的分析能力,並能由在地關懷出發,思考空間的生產意義與社會建構,並具有文化批判力。 |
課程代碼:15152600,授課教授:周志煌,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6點到19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152700,授課教授:楊明璋,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6點到19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153200,授課教授:李豐楙,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以「道教文學」研究為中心,通論則意指跨領域,關注重點凡三:一即聯繫文學源頭,從巫系文學角度考察《楚辭》,說明巫者神游的神秘經驗,形諸〈離騷〉、〈遠游〉及〈招魂〉等。這種文學史的內在聯繫,在道教文學傳承中至為重要,卻常為文學史所忽略。故透過本課程的設計,探索歷來文學創作中的道教元素,既按照時間的序列,也依據其主題內涵。本課程以宋代為分界,分為兩階段,前一階段重在詩歌體,從遊仙、步虛到仙歌頌讚,約從中古到唐末;後一階段以敘述體為主,集中於宋元以後的明清時期,其文體包括小說、戲劇以及民間文學等。將作家、作品平均分配,既重名題、名家,前者如游仙眾作,後者則有李白與曹唐,這些論文多能呼應道經、仙歌,形成文人創作的一大因緣。至明清時期則選取四大奇書、兼及六大,即《水滸》、《西遊》以至《紅樓》諸名作,國內外漢學家既有專門的論述,揭開其與道教文化的關係。通觀此一漢學系譜凡歷三代,從嘗試到深耕終能有成,本專題所選的兼顧三代,主要仍在講授者本身的長期累積,希望提供不同的觀點,其結果或可豐富文學史的多元性。 |
課程代碼:15153300,授課教授:蔡哲茂,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0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為一學年碩、博士班完整課程,主要針對殷、兩周青銅器銘文進行教學。在一年內,擬就商代甲骨文與西周金文之間相互關係與時代意義進行分 析,作為講授的開始;進而依時代排序,挑選重要銘文一一申論探討,講述範圍包括東周青銅器。以綜合論述為主,個別識字為輔,引領同學進入商周文字古奧迷人的學術殿堂。 |
課程代碼:15188900,授課教授:楊明璋,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敦煌文獻從西元1900年於敦煌莫高窟第17號窟偶然被發現,至今已近一百二十年,而「敦煌學」的提出與研究,若從陳寅恪1930年〈陳垣《敦煌劫餘錄》序〉開始算起,也有近九十年的歷史。就地理位置來看,敦煌是古中國與西域、中亞交流的重要門戶,所謂的「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即在敦煌境內。就敦煌文獻的庋藏來看,它偶然地被發現,偶然地碰上了廿世紀初各國搜異獵奇的探險世代,因而四散各地,甚至輾轉至英、法、俄、德、日、臺等國。文獻涉及的語文有漢文、藏文、回鶻文、粟特文、于闐文等,關涉的學科則有考古、語言、文學、宗教、藝術、科技、政治、經濟、社會、民族等。換言之,現今人們所揭櫫的國際化、跨領域,其實已在敦煌一地、敦煌文獻中見到。本課程擬對上述諸議題進行概述,此外,作為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的課程,敦煌文獻中的俗文學作品、俗文化寫本,以及傳統各經、史、子、集的傳抄,自是課程首要的研討對象。 |
課程代碼:15153600,授課教授:宋韻珊,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語言、社會、文化是三個相互纏繞與衍生的立面體,彼此間既相互共構也相互影響。本課程借由與語言相關的主題式的文章導讀,希冀從漢民族社會與文化觀的角度來探索語言,包括語音、詞彙、語用習慣等皆是本課程的探討範圍。期望透過漢人文化、漢民族社會的獨特視野,來解析語言以及語言背後所隱藏的文化與社會意義,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漢語與其他民族語言、漢文化/社會與其他國家文化/社會的對比與探索。 |
課程代碼:15173100,授課教授:涂艷秋,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南北朝在政治上是個動亂的時期,但在思想上卻是個百花齊放的輝煌時代。不只是道家思想抬頭,揉合入儒家的領域,外來的佛教更試圖走進中國人的心靈,它們運用道家,也拉攏儒家,更帶入道家與儒家所沒有過的新思想。法性與佛性是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本課程擬以六朝法性與佛性思想作為討論對象,期待能清楚說明從六朝時期中國人對法性的摸索,到對佛性的理解與誤解。本課程進度會因應學生學習狀況而調整。 |
課程代碼:15153000,授課教授:林宏明,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介紹漢字的字源研究的材料、方法理論、研究成果。以期學生能掌握這些內容,對漢字字源有深刻的理解、體認漢字發展演變的歷程,並進一步將這些知識、能力加以轉化,以應用於對外華語教學及中學國語文教學中。 |
課程代碼:15153100,授課教授:林宏明,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聚焦於波蘭漢學及波蘭華語教學,首先介紹波蘭漢學的歷史背景與發展過程、最重要的漢學研究中心以及中國文學作品之波蘭語翻譯;其次描述原本與波蘭漢學關係密切的波蘭華語教學,包括教材、方法、學程結構以及教學目標。最後,本課程也討論波蘭漢學中的政治學研究成分,以及波蘭在不同時代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政體異同對波蘭漢學研究的影響及其在波蘭漢學上的反映。全課程均以中文授課。三位波蘭籍授課教師:研究專長:李周(Małgorzata Religa)博士,華沙大學漢學系先秦思想;道教研究;中國早期文學理論(《文賦》、《文心雕龍》);中國古今文學。裴竹茵(Ewa Paśnik-Tułowiecka)博士,華沙大學漢學系中國文化和文學中的死亡、冥府;納西文化與西藏苯教。齊惟慎(Włodzimierz Cieciura)博士,華沙大學漢學系中國伊斯蘭教少數民族;中國和台灣民族、宗教自我認同研究。 |
課程代碼:15180800,授課教授:高莉芬,開課院所:文學院的中國文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349400,授課教授:孔令偉,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元明清時期的中國與中央歐亞大陸(Central Eurasia)之間互動關係淵遠流長,無論在政治、經濟、宗教以及文化交流等層面上皆相當密切。本堂課旨在研讀元明清時期的中國以及域外關係的相關史料,培養歷史學系的研究生,如何從史料入手,解讀分析史料內容、研討元明清時代中國對外關係的相關議題,乃至於進行獨立研究,並書寫符合學術規範文章的能力。本課程將會依序介紹對外關係史料及研讀史料內容的方法,並規劃多元主題,每週依序進行史料導讀。修讀同學必須進行課前預習,導讀同學在課堂上講述發表,並在課堂上同學與老師共同研討。本課程將涉及元明清中國的政教關係、資訊流通、政治制度、經濟網絡、文化傳遞等議題,並根據同學們的閱讀興趣,調整閱讀史料的內容與細節。以期培養研究生閱讀史料、進行研究的能力。 |
課程代碼:15350200,授課教授:周俊宇,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以日本在帝國時期的發展與對臺經營為主要範圍,設定數個主題單元,著重臺灣在帝國內部的定位,以及與各殖民地、佔領地在不同領域的比較,每次開課學期的主題單元皆有所調整。本學期的主題單元,在學期前半略以日本帝國對臺灣住民的統治思想、知識、認識為主;學期後半則側重臺灣住民在帝國勢力圈內的留學、謀生發展等人流活動。盼能藉由本課程,深化修課同學對於臺灣與日本帝國關係的學術關心與認識。每次上課分為三個部分:(一)藉由導讀論文,確認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成果;(二)解析史料,深入掌握各個課題的脈絡;(三)綜合前兩項的深入討論。本課程需閱讀較多的日文文獻,以具備中級以上日文閱讀能力為宜。惟實際上會視修課同學的程度進行適度調整。 |
課程代碼:15349000,授課教授:薛化元,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0點到13點,課程大綱:透過對既有研究成果的檢視,以及史料的分析,探討1895年以後台灣政治、經濟的歷史發展。 |
課程代碼:15350100,授課教授:藍適齊,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以傳統的「國別史」為基礎,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從「跨國」和「主題」的視角進行史學研究。課程將以「近現代東亞」為時間和空間的向度,選擇學術研究主題例如「殖民主義」、「帝國」、「戰爭」、「移民」等,帶領學生研讀國際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學習搜集利用多國史料的研究方法、對多重語言史料的解讀、及寫作訓練。進一步的以課程學習的成果為基礎,促進學生發展個人的研究題目。學生必須要在課前閱讀指定的相關資料, 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導讀, 並就一特定議題獨立撰寫一篇期末報告、並在課堂做口頭報告 |
課程代碼:15355100,授課教授:林文凱,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6點到18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是以清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為主題,主要是讓學生充分掌握清代臺灣漢人移墾、社會結構形成、熟番番界等族群統治政策、官僚與海防制度、地方行政與科舉制度,以及清代臺灣的原住民與漢人知識書寫、暴力文化與社會動亂、民事與刑事法律文化等議題,藉以認識臺灣漢人傳統社會以及國家社會關係的形構歷程。清代台灣傳統社會在1860年代開港之後,迎來了西方與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與政經文化衝擊,同時引發了清帝國在臺灣統治政策與地域社會形構的連帶變革。因為時代分期與討論議題範圍的考量,本課程將僅以開港以前的清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為討論主題。本課程首先是採用長時段的觀點來討論清代臺灣史,因此在討論過程中,將引導學生思考清代臺灣社會文化史,在台灣四百年的長時段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定位,並分析該時期的臺灣史與前後各時期歷史之間的延續與變遷。其次,本課程將把清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的發展作為一個清代社會史的區域研究個案,放在清帝國與同時代世界史的更大歷史脈絡中來加以分析,並將與國際學界從世界史比較觀點出發的幾種清代社會史研究觀點加以對話。附帶一提,晚清開港後臺灣社會文化史的議題,從臺灣長時段歷史與世界史比較觀點來說,與東亞社會清帝國與日本等社會受到西方衝擊後的近代化變革有關,因此若將晚清與日治初期臺灣社會的延續與變革合併來討論比較適切,授課老師另規劃開設有「晚清到日治初期臺灣史研究專題」,對該時期台灣社會文化史議題有興趣的學者,可以另行選修該課程。 |
課程代碼:15301200,授課教授:金仕起,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349100,授課教授:吳欣芳,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349200,授課教授:張繼瑩,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4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旨在探究國家制度在地方施行的狀況,以及地方社會對於制度的各種回應。過去學界將此議題放在國家與社會或者地方菁英的框架中討論,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化,已經發掘基層社會與制度互動的具體實例,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許多社會現象的意義,以及解讀史料的可能性。本課程即在此研究的潮流中,選擇制度與社會接觸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重新思考明清政治、經濟等制度層面的問題,以及與社會史領域結合的綜合性議題。 |
課程代碼:15349300,授課教授:汪正晟,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349500,授課教授:陳秀芬,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從長時段視野,探究中國近世與近代(1400-1930)身體醫療史之歷史轉折。藉由古今對比,討論身體、疾病、醫者、患者、醫論、治療與養生保健法等議題,本課程將與修課者共同思考:身體與醫療何以能成為理解近世以來文明演變之重要取向? |
課程代碼:15349600,授課教授:倪墨杰,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擬透過閱讀與討論新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著作,帶領學生更深入了解國際學術界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近況與未來路向。我們將會探討當代學者如何使用全球史、性別史、家庭史、環境史、科技史、歷史記憶以及社會運動史等不同的研究框架,從多元的角度重新思考中國近現代史的不同面向。*本課程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期末書面報告與其他作業可選中文或英文撰寫。 |
課程代碼:15350800,授課教授:許峰源,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5點,課程大綱:檔案的加值與應用實務中,有許多是與臺灣史研究與歷史學的訓練密切相關。本課程結合檔案管理實務與歷史學及臺灣史研究訓練,讓同學以歷史學的專業,將檔案以不同方式轉換,呈現檔案在文本之外的多元價值。 |
課程代碼:15361300,授課教授:崔國瑜,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探討希臘化世界當中宗教向度的發展,其如何為亞歷山大大帝「世界一家」的願景所型塑,又不同地區的宗教及思想之間產生了怎樣的互動與融合。希臘化宗教史不僅在歷史研究上自有意趣,亦是了解早期基督宗教史的重要脈絡。本課程適合對西方古代宗教史、早期基督宗教史有興趣的同學修習。 |
課程代碼:15364100,授課教授:陳鴻瑜,開課院所:文學院的歷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4點到16點,課程大綱:東南亞是我國的近鄰,也是我國僑民最大的海外移居地,從公元前三世紀以來就有我國人民移居東南亞,至今人數達二千多萬人。這些海外僑民在當地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已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對當地的經濟和城市開發著有貢獻。不過,自戰後以來,因當地民族主義情緒的升高,華人遭到當地政府的排斥,引發種種的排華運動。東南亞華人面臨了在保存母文化、政治認同選擇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抉擇問題。本科目之主旨即是讓學生了解東南亞華人移民的歷史及他們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
課程代碼:15400900,授課教授:王華,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426900,授課教授:張國賢,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課程簡介: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不僅是胡賽爾現象學最佳詮釋者,他更進一步將「身體」引進現象學當中,可以說是從另一視角來解開胡賽爾的獨我論困境。如此一來,現象學便得以從身體的在世存有的層面來展開新局,而這也使梅洛龐蒂成為當代法國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思想前期,梅洛龐蒂通過身體的意向性,展開一系列與傳統概念全然不同的時間、空間、自然物與文化物、他人、世界、自由等等問題的思考。在思想後期,梅洛龐蒂藉由思考前客觀的存在,思考身體的雙重性,進一步發展出肉身(la chair)概念,探討交織、交錯、交互世界等相關問題。前後期之間,有一段時期,梅洛龐蒂關心的是表達問題,特別是語言表達與藝術表達,此一主題構成梅洛龐蒂現象學美學的主軸。本課程選擇由《世界的散文》兩篇主要文章修改而成,收錄於《符號》一書的〈間接的語言和沉默的聲音〉一文作為研讀教材,帶領同學一起進入梅洛龐蒂的美學世界。 |
課程代碼:15427300,授課教授:鄭會穎,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本課程是哲學系的研究所課程,介紹布倫塔諾對人類心智或心理的基本想法,及其與當代心智哲學的關係。由於並非原典導讀課程,主要閱讀材料集中於近年來英美學界對布倫塔諾相關想法的吸收與轉化。在有餘力之際,我們也會兼論布倫塔諾與其他哲學家思想的關係,如胡塞爾與齊雄(Roderick Chisholm)等等。 |
課程代碼:15436500,授課教授:馬愷之,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二的10點到13點,課程大綱:牟宗三經常被視為二十世紀華人學術圈最重要的哲學家。他的著作極多,論述豐富,影響極大。簡而言之,牟宗三透過對於西方哲學最核心代表康德(Immanuel Kant)的吸收和轉化,重新詮釋中國哲學三大傳統(儒、釋、道),並且試圖證成華語思維的合理性。牟氏的理論計劃極為宏偉,不僅涉及到兩個非常不同的思想世界,也觸及到古典和現代時期之間不容易被化解的對立,任何一個想研究中國(或東亞)哲學的人不能不參考。隨著康德「理性只尊重那些能經得起自由且公開檢驗的事物」(《純粹理性批判》Axi, n.)這個道理,本課程希望探討牟宗三思維的哲學意涵,從其康德研究切入(同時也注意到牟氏對海德格之《康德書》的吸收),一方面梳理牟宗三哲學發展的核心線索,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通過牟氏哲學著作的批判性閱讀來探討當代哲學問題,並希望由此延伸思考東西方哲學視野的差異、概念相對性和世界觀的多元性等問題。本課程將有兩個層次:第一,從哲學史的角度來介紹牟宗三哲學思想(特別是其道德哲學)的主要面向,梳理其內在邏輯,並且澄清其核心哲學問題;第二,培養同學的研究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使同學對於哲學史的議題進行分析和批判。 |
課程代碼:15426800,授課教授:林遠澤,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有鑑於近代西方哲學,就其做為強調以意識哲學為基礎的主體性哲學而言,難免會有獨我論的傾向;其知識建構的觀點,也難免將使存有現象化,成為科學操控宰制的對象。赫德、哈曼、洪堡特、馮特、卡西勒與米德等六位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家則都非常有意識地,想透過批判亞里士多德以來的語言工具觀,闡釋語言的真正本性與作用。他們試圖透過論證世界或理性的語言性,以求最終能在溝通共同體的交互主體性構想中,說明為何吾人應在符號結構化的文化世界中,才能理解世界的真理性,並從而得以回答「人是什麼?」的哲學基本問題。透過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對於語言起源、範圍與界限的研究,說明人類得以建構文化世界的基本法則。哲學將不再僅局限於為自然科學的世界觀奠基,而是能轉向為人文社會科學奠基的哲學人類學研究。這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課程代碼:15427400,授課教授:汪文聖,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三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詮釋理論》(Interpretation Theory) 為呂格爾1973年在美國德州基督教大學的系列演講,由1. 語言作為話語、2. 言說與書寫、3. 隱喻與象徵、4. 說明與理解四章所構成。這系列演講是呂格爾自從1960年出版《惡的象徵》以來,長期在對於語言與話語研究的問題背景下,所發表的唯一對於語言問題扼要探究的哲學專書。相對於之前的《佛洛伊德與哲學》(1965)、《詮釋的衝突》(1969) 討論話語的多元性使用,《詮釋理論》則對於語言的多元性功能提出統一性的說明。根據這四次演講,我們理解這是對於語言從前語言、經過話語、語言、文本、到語文的隱喻與象徵之形式,以至於對於詮釋學的意義做整理的工作。我們看到這裡有著胡塞爾與海德格如何從前語言到語言發展的蹤跡,也看到後來余德慧的《詮釋現象心理學》據以開展其重視敘事療癒的本土心理學的論述。因而我們從中理解敘事的理論與實務的連結。 |
課程代碼:15434400,授課教授:謝昭銳,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4點到17點,課程大綱:Transcendental idealism is a core part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metaphysics the view has been sidelined and heavily criticized since Strawson, but within the Kant scholarship the discussion has carried on and returned to influence the reception of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What exactly is the view? To what extent is it a metaphysical view? What are Kant's arguments for it? What are the problems with it? This postgraduate course focuses on some of the contemporary debates and discussi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 number of research articles are selected and will be discussed. |
課程代碼:15433600,授課教授:李維倫,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四的9點到12點,課程大綱:無 |
課程代碼:15442900,授課教授:李明輝,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五的10點到12點,課程大綱:自1950年代起,當代西方哲學興起一股名為「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的思潮。在這股思潮當中,其代表人物往往將康德倫理學與代表「德行倫理學」的亞里斯多德倫理學對立起來。近年來,西方哲學界出現不少著作,檢討這股思潮,並重新評價康德的「德行」理論。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閱讀康德討論「德行」理論的主要著作《德行論之形上學根基》,俾能掌握康德「德行」理論的要義。 |
課程代碼:15427000,授課教授:吳啟超,開課院所:文學院的哲學系,授課時間:禮拜一的13點到16點,課程大綱:本課程選讀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 (1909-1995)、唐君毅(1909-1978)、徐復觀(1904-1982) 的哲學研究著作,包括牟宗三對中國佛教天台宗以及圓教問題的詮釋和論述、唐君毅論太極以及中國佛教華嚴宗、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一書的若干章節等。這些選讀文獻涉及下列議題:牟宗三從天台宗的著作裡讀出一套怎樣的圓教論述?牟宗三依何理由去論斷天台宗與華嚴宗之間的高下?「牟宗三式圓教」是什麼樣的一套哲學?當代新儒家如何詮釋「太極」這個宋明理學的存有論概念?唐君毅對華嚴宗的理解與評價跟牟宗三有何不同?孔子為什麼重視音樂並提出「成於樂」的觀點?徐復觀論莊子時提出「藝術精神主體」的概念,這樣的「主體」跟唐、牟所盛言的「主體」有沒有不同?我們能否歸納出當代新儒家在中國哲學研究上的某些一般性的立場?本課程適合對上述議題感興趣者修讀,除加深對當代新儒家的認識外,亦批判地吸納他們的研究成果,以推進個人對存有論、主體、自我修養、美好人生等課題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