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ject_name
stringclasses 50
values | question_type
stringclasses 4
values | kind
stringclasses 2
values | question
stringlengths 0
1.7k
| options
dict | answer
stringlengths 0
2.89k
⌀ | explanation
stringlengths 0
1.12k
⌀ | id
stringlengths 40
40
⌀ |
---|---|---|---|---|---|---|---|
教育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学习骑自行车后不利于学习骑三轮车,这种迁移属于 | {
"A": "顺向负迁移",
"B": "顺向正迁移",
"C": "逆向正迁移",
"D": "逆向负迁移",
"E": ""
} | A | 在这一学习情形中,先前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影响,这是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是负迁移。 | 30634689a3174c598dd74ac7ee3b13bb2c5d8d98 |
教育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强调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 {
"A": "奥苏伯尔",
"B": "贾德",
"C": "桑代克",
"D": "苛勒",
"E": ""
} | A | 奥苏伯尔强调先前学习所获得的认知结构对于后面的学习会产生影响,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迁移的过程。 | 54978717390280e2f5913dd876e5807fa8a9a045 |
教育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下列选项中,属于认知技能的是 | {
"A": "跳绳",
"B": "系鞋带",
"C": "眨眼",
"D": "使用纸笔计算",
"E": ""
} | D | 技能分为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认知技能是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操作的技能,动作技能是对骨骼和肌肉进行操作的技能。但需注意的是,动作技能一定通过肌肉和骨骼的操作表现出来,有肌肉和骨骼反应的技能未必是动作技能。使用纸笔计算虽有手指运动,但属于认知技能。 | 108d04ce582e232f529aa94ab1a16dfb1dbbaa54 |
教育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下面选项中属于事实性知识的是 | {
"A": "唐朝建立于618年",
"B":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C": "勾股定理",
"D": "事实性知识学习的规律",
"E": ""
} | A | 根据知识的组织性和抽象性可以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比较孤立的知识,不涉及背后所隐藏的基本原理。概念性知识是组织性和抽象性比较强的知识,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具有抽象概括性。迭项A描述的是一历史事件,属于事实性知识。因此本题选A。 | 8d4df6cc1a12ba24b037a4f3c43d2dee793e0620 |
教育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小明在准备今天的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将所学习的内容全部用表格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明晰了各个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他所采用的策略是 | {
"A": "复述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计划策略",
"E": ""
} | C | bc5318ddf3cad364eed8fa1538039d9bc8e5aa7c |
|
教育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小明为了今天的教育心理学考试一个晚上都在一句一句地读笔记本上的内容,他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 {
"A": "复述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计划策略",
"E": ""
} | A | 麦可卡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是指针对学习材料的学习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即通过多次重复的方法掌握学习材料的学习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材料进行修饰、补充、举例子等方法掌握学习材料的学习策略。组织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联系的方法掌握学习材料的学习策略。 | e21a5b3c2dbd30f1f57ce5654766ada23d066a21 |
教育心理学 | multi | knowledge | 强调特殊迁移的学习迁移理论包括 | {
"A": "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 "概括说",
"D": "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E": ""
} | BD | 形式训练说强调学习迁移是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提高了,学习者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都提高了,这是一般迁移。共同要素说认为两种情境相同的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特殊迁移。概括说强调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这是一般迁移。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强调两种学习中产生式重叠的多寡影响迁移,这是特殊迁移。 | 1ba4b34e019e1fe676b4d27865e58f547a6d2980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用( )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 {
"A": "数量估计法",
"B": "差别阈限法",
"C": "等级排列法",
"D": "信号检测论",
"E": ""
} | A | 史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 5ffa214ffebdc6d4792d719d5021c236c46af180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在日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显得同样亮,但当夜幕降临时,蓝花比红花更亮些,这种现象是( ) | {
"A": "侧抑制",
"B": "普肯耶现象",
"C": "马赫带",
"D": "对比",
"E": ""
} | B | 普肯耶现象: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线的亮度感受性不同。锥体细胞对550nm处最敏感,棒体细胞对500nm处最敏感。当人们从锥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 | f779d9551d73f6d247a24e1cd28c7e48e69614cc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两歧图形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反映了知觉的( ) | {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E": ""
} | B | 两歧图形中,把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这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 | 8c2e3465870d25d66a0a1be50215226b81564a90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 | {
"A": "整体性、对象性、恒常性、理解性",
"B": "直观性、间接性、恒常性、概括性",
"C": "直观性、整体性、可操作性、间接性",
"D": "逼真性、可操作性、选择性、理解性",
"E": ""
} | A | 知觉的特征有四点。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部分整合为整体的能力。选择性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与对象。从这个意义上,知觉过程就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改变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 ab4cd9d554d5b919eeafa6785132c4f3dd2b9fbc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看书时用红色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 | {
"A": "选择性",
"B": "恒常性",
"C": "理解性",
"D": "整体性",
"E": ""
} | A |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影响选择性的因素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注意等。用红色的笔划重点有利于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因而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 | b48318d57c8985f6bf51352a1758e3f358291cf8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深度知觉产生的主要线索是( ) | {
"A": "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
"B": "眼睛的调节作用",
"C": "双眼视轴的辐合作用",
"D": "双眼视差",
"E": ""
} | D | 线条透视是指当我们观察对象时,对象的轮廓线条越远越集中,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的现象。空气透视是指人在看自然景物时近处的景物看起来颜色较深,也较为清晰;远处的景物看上去则色调较淡,也较为模糊。眼睛的调节作用是指水晶体的形状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只能在较小的距离范围内起作用。双眼视轴的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即左右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平差异,叫作双眼视差。 | 5dd01c6cd092166780f062c3c28a27e1afcd8663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卖酒杯的商家在酒杯中装入红色液体以提高销量,这是利用了知觉的什么特性?( ) | {
"A": "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整体性",
"C": "知觉的理解性",
"D": "知觉的恒常性",
"E": ""
} | C |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选择有些对象作为目标,把另一些对象忽视。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将知觉的物体作为整体来理解,对整体的理解先于对物体局部的理解。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它的稳定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在酒杯中装入红色液体可以使消费者把酒具与葡萄酒以及美好的口感联想为一体,进而增强了对酒具的购买欲。 | e41045b3a017d1d286646a1e83bdc6a350dc84dd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当你努力想听清某个人说话,属于哪种知觉加工?( ) | {
"A": "自上而下的加工",
"B": "自下而上的加工",
"C": "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D": "模式识别",
"E": ""
} | C |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叫作自下而上的加工。例如形状知觉依赖于物体的原始特征和线条朝向等。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知觉者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这种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你努力想听清某个人说话,你既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努力辨别每个词语,也运用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努力把你听到的内容与你了解的某个话题进行匹配。模式识别又叫图形识别,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 | 3f092368b672c738489713e5093f523e62e3efd5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月亮在云中穿行”是哪一种知觉现象?( ) | {
"A": "诱发运动",
"B": "动景运动",
"C": "自主运动",
"D": "运动后效",
"E": ""
} | A | 诱发运动是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例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的现象是月亮在动而云静止。 | 77402235323a053c1f73aa360e5ad533605248c3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知觉定势体现了知觉的( ) | {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E": ""
} | B | 知觉定势是指个体由于已有知识经验、动机或暗示等形成的某种知觉期望,有准备地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知觉的过程。而知觉的理解性是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所以知觉定势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 9321b9f32075b2cbfba67dc04ed9905d69d9dd97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人们认为月光下的粉笔仍是白色的,这是由于( ) | {
"A": "错觉",
"B": "幻觉",
"C": "明度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
"E": ""
} | C | 照明条件改变,物体的相对明度仍然保持不变,这体现了明度恒常性的作用。“仍”字体现了照明条件的改变。 | 2acbce104e6943d5c8b91822dab9541b8a9be601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下列对知觉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A":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B": "知觉包括互相联系的几个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C": "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一样的",
"D": "知觉与感觉不同,不属于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E": ""
} | B | 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故A项错;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故C项错;知觉也是感性反映形式,故D项错。 | 40de665df260d0f9239b815531c870bca79ed502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室内的家具在不同灯光照射下,它的颜色保持相对不变,这是属于知觉恒常性的( ) | {
"A": "大小恒常性",
"B": "明度恒常性",
"C": "形状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
"E": ""
} | D |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 | 1b28511ce562ac4800833de6a141170daa501b47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一条直线的中部被遮盖住了,看起来其两端就不再像直线了,这属于( ) | {
"A": "大小错觉",
"B": "线条弯曲错觉",
"C": "方向错觉",
"D": "线段长短错觉",
"E": ""
} | C | 人们对几何图形大小或线段长短的知觉,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错误,叫作大小错觉,包括缪勒菜尔错觉等。人们对几何图形的形状或线条方向的知觉,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错误,叫作方向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叫作波根多夫错觉,属于方向错觉。
<br>
<br> | ad7504497dc3791f23c22e84db22a8518c797b94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人们往往觉得近处的物体比远处的物体越过视野的速度要快,这属于哪种知觉现象?( ) | {
"A": "深度知觉",
"B": "时间知觉",
"C": "空间知觉",
"D": "似动知觉",
"E": ""
} | A | 时间知觉是指大脑对物体顺序性和连续性的反应,表现在对时间的分辨、确认、估量、预测。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等。其中深度知觉是脑对物体深度或距离的反应。人们知觉深度都是依赖于线索的,其中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慢,方向相同,这样的线索叫做运动视差。运动知觉是脑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应,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 | d7e8f9b32658fe000bb2139d8fbdee26540e88ed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教学中,重点部分要加大声音,放慢速度,以使之从其他内容中突出出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 | {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E": ""
} | A |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个体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物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保持完备。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 ffec8c58c42b41a42f0c768fae9c1f3acb0d41a7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知觉属于一种( ) | {
"A": "心理状态",
"B": "心理特征",
"C": "心理过程",
"D": "心理倾向",
"E": ""
} | C | 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 5eff4e3eb0f270da2e00c8944628931f59ced4dd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室内的家具,在不同色光照明下,对其颜色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这是属于知觉的哪种特性?( ) | {
"A": "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整体性",
"C": "知觉的理解性",
"D": "知觉的恒常性",
"E": ""
} | D | 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它的稳定性。恒常性的种类有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大小恒常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选择有些对象作为目标,把另一些对象忽视。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将知觉的物体作为整体来理解,对整体的理解先于对物体局部的理解。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中通过已有经验对物体进行一定的解释,使其更加合理。 | 2e6d8726fde2a69baca8a9fe8706e7c8eb1a755c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煤块在日光下看上去仍是黑的,这属于( )恒常性。 | {
"A": "知觉",
"B": "明度",
"C": "颜色",
"D": "形状",
"E": ""
} | B | 我们看到的物体明度或视亮度,并不取决于照明的条件,而是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当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保持不变,叫做明度恒常性。 | b44a122237fbee46ed08663f29cc6e3d7ca19e17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知觉到的形状处于物体的实际形状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射形状之间,而偏于物体的实际形状,这叫( ) | {
"A": "完全恒常性",
"B": "实际恒常性",
"C": "无恒常性",
"D": "不完全恒常性",
"E": ""
} | B | 知觉到的形状处于物体的实际形状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射形状之间,而偏于物体的实际形状,叫实际恒常性,习惯上称为知觉恒常性。看到的形状与物体的实际形状完全相同,叫完全恒常性。看到的形状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形状完全不一样,叫无恒常性。 | bf27fc244ebcac1150699fd7dfbb955a7f200b8f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你知道明年考研的时间是12月26号和27号,这体现的是时间知觉的哪一种形式?( ) | {
"A": "对时间的分辨",
"B": "对时间的确认",
"C": "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D": "对时间的预测",
"E": ""
} | B | 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明确地知道时间,比如知道今天是几号,考研是什么时间,这是对时间的确认;对时间的分辨是能够按时间顺序将要进行的活动区别开来,比如知道先吃午饭,然后小憩一会,接下来要会见客人;对持续时间的估量是对某一活动持续时间的估计,比如考试时间已经进行了半小时,这个会议已经开了5天;两个月后就是暑假了,三天后要参加研究生考试等,这属于对时间的预测。 | 1e9f0d7d5a6a0960fa890c55c102ef97ee148885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夜空中的月亮是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但是我们会感觉到月亮在动, 云是静止的,这是( )现象。 | {
"A": "动景运动",
"B": "诱发运动",
"C": "自主运动",
"D": "运动后效",
"E": ""
} | B | 诱发运动是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类似于相对运动。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如电影电视)。自主运动是指黑暗中光点好像在动的现象(如注视黑暗中点燃的香烟,等会儿会觉得亮点在闪动)。运动后效是指在注视往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再注视别的静止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如看瀑布久了再看周围田野会觉得一切在向上飞升)。 | 98c61b78c795663b19b22a190a7250a9046bd46d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深度知觉最主要依赖的线索是 ( ) | {
"A": "水晶体调节",
"B": "双眼视轴辐合",
"C": "双眼视差",
"D": "遮挡",
"E": ""
} | C | 水晶体调节属于肌肉线索,是指水晶体的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双眼视轴辐合属于肌肉线索,也属于双眼线索。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双眼视差是指两眼注视外界物体时,两个网膜上视像之间的差异。深度知觉主要依赖双眼视差,它是形成立体知觉的最重要的依据。水晶体调节、双眼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遮挡是深度知觉单眼线索的一种,是指当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另一个物体时,被遮挡的物体会自动地被知觉为更远些。 | 5fb2b1b38c7c194751023368c3f6251c2bcfd169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提到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时,我们往往会产生哪种错觉?( ) | {
"A": "形重错觉",
"B": "视听错觉",
"C": "大小错觉",
"D": "方向错觉",
"E": ""
} | A | 形重错觉:人们往往认为密度比较大的物体比较重。判断感知重量的直接依据变成了密度,形状变成了一个换算密度的间接依据。大小错觉是指人们对几何图形或线段长短的知觉,由于某种原因出现错误。方向错觉包括佐尔拉错觉、冯特错觉、波根多夫错觉。视听错觉是指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对听到或看到的物体产生错觉。 | 9af40bd074da010faeaa5283431c5e73257effc2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属于真正运动知觉(真动知觉)现象的一个例子是:( ) | {
"A": "在地上的人对航行着的飞机的知觉",
"B": "动景盘上的图案",
"C": "站台错觉",
"D": "霓虹灯",
"E": ""
} | A | A项显然是真动知觉。B、D选项是动景运动,C项属于运动后效。 | 5e73b4af143b66d96de9c6287eee880783cb9b31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似动现象中的( ) | {
"A": "动景运动",
"B": "诱发运动",
"C": "自主运动",
"D": "运动后效",
"E": ""
} | D |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属于运动后效。 | 0a54f0da43b548d2bd8c4f0f0c3ad29024be608c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以下不属于似动现象的是( ) | {
"A": "Phi运动",
"B": "时针的运动",
"C": "自主运动",
"D": "诱发运动",
"E": ""
} | B | 时针的运动很慢,所以人们只能看到相对静止(时针),实际上时针还是运动了。似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Phi运动)、自主运动、诱发运动、运动后效。从似动的定义可知,时针的运动不属于似动。 | 6f644d99dea910c28accca84a9a57a9f004c4f48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人对于深度的知觉主要来源于( ) | {
"A": "肌肉线索",
"B": "单眼线索",
"C": "双眼线索",
"D": "生理线索",
"E": ""
} | C | 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知觉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差实现的。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双眼视差。肌肉线索又叫生理线索。 | b9aa5bc932a43706bac673b31460057fc0ae40e2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这是( ) | {
"A": "对象重叠",
"B": "空气透视",
"C": "纹理梯度",
"D": "线条透视",
"E": ""
} | D | 这是属于线条透视。 | dc5d1f3450e6e7e90ce84a84c4687d68d3948dab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人们总是习惯于根据国家、地区、地理位置等来对人群进行划分,体现了知觉的( ) | {
"A": "相似性原则",
"B": "邻近性原则",
"C": "同域性原则",
"D": "连续性原则",
"E": ""
} | C | 邻近性指人们倾向于把时间或空间上相邻或接近的刺激物知觉为整体。相似性指人们倾向于把大小、形状等物理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连续性指人们倾向于把具有彼此连续或运动方向相同的刺激物组合成一个整体。同域性指人们倾向于将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组合成一个完整形状。 | 171cf93f948dedcec863a53f53d33af0ebb720d0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我们坐火车或者汽车的时候,从车窗望出去,会看到近处的物体迅速地往相反方向移动,远处的物体缓慢地往相同方向移动,这种现象是( ) | {
"A": "空气透视",
"B": "结构级差",
"C": "运动视差",
"D": "运动透视",
"E": ""
} | C | 运动视差就是指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运动的范围不同。近处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的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的运动的范围小。空气透视是指,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使得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处物体清晰。结构级差又叫纹理梯度,是指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远处物体投影较小但投影密度大,近处物体投影较大但投影密度小。运动透视是指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速度小。 | a1ddf4c9fb6381282c5303b25fd5e57708946d60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系列位置效应的一般表现是( )材料记得好。 | {
"A": "前边",
"B": "中间",
"C": "后边",
"D": "两头",
"E": ""
} | D | 系列位置效应指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容易被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项目,中间的项目是最容易遗忘的现象。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是存在两种抑制: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最初学习的东西不存在前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没有倒摄抑制。 | f5f8b3549428324c2a970e96980f8427cc570990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指( ) | {
"A": "消退",
"B": "刺激分化",
"C": "刺激比较",
"D": "刺激泛化",
"E": ""
} | D | “蛇”和“绳”是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的事物,在涉及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规律的题目中,当题干中暗示事物相似时,选项一定是在“分化”和“泛化”中选,但具体是选“泛化”还是“分化”,要看后面的结果,如果能够区分,则选择“分化”,如若不能区分,则选“泛化”。泛化是指对特定的反应扩散到相似刺激上的过程。而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反应,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 985dd5c04065fcadd2d7348d2262e52837982657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下面哪一类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包括语义类别编码?( ) | {
"A": "短时记忆",
"B": "长时记忆",
"C": "工作记忆",
"D": "瞬时记忆",
"E": ""
} | B | 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有语义类别编码(将信息按照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进行分类)、以语言特点为中介的编码(通过发音、字形、语义、音韵等信息进行编码)、主观组织(主观上将无关联的材料连成整体的编码形式);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工作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和短时记忆相同,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 e8efb53b1f376b1bb80ff86d3c13e7dd8ab99088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 | {
"A": "系列位置效应",
"B": "前摄抑制",
"C": "后摄抑制",
"D": "记忆顺序效应",
"E": ""
} | C |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最初学习的东西不存在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不存在倒摄抑制。 | 3df9ffc609d5f8873241706007e5dbbfd3379485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潜移默化的影响,指的是一些良好的素质可以通过( )获得。 | {
"A": "有意记忆",
"B": "无意记忆",
"C": "情绪记忆",
"D": "意义记忆",
"E": ""
} | B | 依据记忆的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自觉的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有意记忆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的思维活动的记忆。意义记忆指理解材料,根据其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与机械记忆相对。 | 72007eb3e20d1b8426a43a9f36428afe9eb97a9c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假设你每天在公交车站等车,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车站的广告牌更换了新的内容。这属于什么记忆现象( ) | {
"A": "机械记忆",
"B": "形象记忆",
"C": "内隐记忆",
"D": "外显记忆",
"E": ""
} | D |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而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能随意地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机械记忆指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机械重复地进行识记,即死记硬背。 | 65443453d71c51738ff7b275e1ab5d83e84d1f83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大都属于( ) | {
"A": "陈述性记忆",
"B": "感觉记忆",
"C": "程序性记忆",
"D": "形象记忆",
"E": ""
} | A |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 68ca11a56f8fc7944254f20fc7c9ba81cc7a9c76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 ) | {
"A": "0.25秒-2秒",
"B": "2秒-1分钟",
"C": "5秒-2分钟",
"D": "1分钟-2分钟",
"E": ""
} | A | 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是0. 25秒-2秒,第四版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书上写0. 25秒到4秒。其他教科书上也有不同答案,但总的来说不长于4秒,即4秒以内,故答案选择A。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单选题就是要选最佳答案。 | 91fbad435beb05a4ec7be9d5e3f74ed894d99527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下列不属于工作记忆的特征的是( ) | {
"A": "信息容量有限",
"B": "信息保存时间很短,不复述最长不超过1分钟",
"C": "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D": "通过复述可以保持信息,并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E": ""
} | C | 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一种扩展概念,是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保存的时间很短,为1分钟左右;通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不复述就会遗忘。长时记忆的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 b775d3a9a48658a85afb95bb0db24dfaf29725f3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取消讨厌的频繁考试以使学生更乐于学校的学习,这是利用( ) | {
"A": "负强化",
"B": "正强化",
"C": "惩罚",
"D": "刺激",
"E": ""
} | A | 强化是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通过消除厌恶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的是负强化。通过呈现愉快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的是正强化。惩罚是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 | aaded682d7f654bc7dbdd1dbdeeed188d67f57a6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1分钟以内,而且信息容量相当有限的记忆形式是( ) | {
"A": "感觉记忆",
"B": "瞬时记忆",
"C": "短时记忆",
"D": "长时记忆",
"E": ""
} | C | 短时记忆是指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它具有五个特点:①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是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 - 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②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单元。③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是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开始时以视觉形式编码占优势,其后是听觉形式的编码占优势。④通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⑤信息提取的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 | 86cc8744040e6a2b56367efdb648d334cad466e5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持续下去,这主要是( ) | {
"A": "记忆的作用",
"B": "思维的作用",
"C": "想象的作用",
"D": "联想的作用",
"E": ""
} | A |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编码、存储和提取,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 b1ced5575ee74dd6c2b427cd263d773b8e86295f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白鼠跳台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是( ) | {
"A": "海马",
"B": "反响回路",
"C": "突触结构",
"D": "纹状体",
"E": ""
} | B | 白鼠跳台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是反响回路。海马在形成长时记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海马损伤会引起顺行性遗忘,所以海马负责巩固记忆;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纹状体属锥体外系的结构,与骨骼肌的活动有关。 | bfd9b264f17ab09058d2707609814567211ded52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小孩哭闹时,家长给予糖果,小孩就停止哭闹。重复几次之后,一旦小孩哭闹,家长就给予糖果。这个事例中,家长给予糖果的行为得到了( ) |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一类惩罚",
"D": "二类惩罚",
"E": ""
} | B | 家长的行为是被负强化了。孩子的哭闹,对家长来说是不愉快的刺激。现在孩子不哭了,不愉快的刺激就消除了,家长给糖的行为今后就会增强。所以说,家长的行为是被负强化了。沣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家长的行为,不是问孩子的行为 | ac57042a8ac1c6bbcb505b416847712a070dc3a4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许多大型网络游戏的盛行实质上是灵活运用了( )原理。 | {
"A": "操作性条件反射",
"B": "经典性条件反射",
"C": "榜样学习",
"D": "认知符号理论",
"E": ""
} | A |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和及时强化等原则。想一想,游戏中打完一个怪就会有奖励,不定时有宝箱,打完若干个怪会有大BOSS,打完有重大奖励,是不是强化? | ed2426bd504dd6f0d1292b7d81e079713874d0e2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桑代克认为对学习的解释应包括某种动机原则,与之对应的学习律为( ) | {
"A": "效果律",
"B": "练习律",
"C": "准备律",
"D": "动机律",
"E": ""
} | C | 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进行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准备律就是在行为出现前是否有动机。练习律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效果律是指如果一个动作导致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 05b4fe3fee42756dd40cb1b0987f65e0257b1ce2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在观看世界杯的比赛中,小明记住他从球场情境中了解的足球阵法,根据班杜拉的保持过程观点,小明使用的两种表征系统为( ) | {
"A": "表象和言语",
"B": "思维和想象",
"C": "知觉和记忆",
"D": "感觉和能力",
"E": ""
} | A | 班杜拉认为,在保持过程中,学习者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个体存储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 4217280f6fc7074eed643e6e3f0e40866c924cef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当表扬与事物多次结合作用在某个个体身上,结果表扬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这是( ) | {
"A": "动力定型",
"B": "二级条件作用",
"C": "第一信号系统",
"D": "观察学习",
"E": ""
} | B | 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以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是高级条件作用,例如在一级条件作用基础上建立二级条件作用。题目中的“事物”通常指代币、奖金之类的奖励,已经是条件刺激;多次与表扬联系在一起,形成二级条件作用。这题比较容易排除选项A、D;第一信号系统是物理性刺激,所以选项C也不对。 | 1bd63f325a50c745758f509acadd6551be037241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根据斯金纳强化程式分类,以下属于定比强化的是( ) | {
"A": "按时发工资",
"B": "随堂测验",
"C": "计件工资",
"D": "老虎机",
"E": ""
} | C | 选项A为定时强化,选项B为变时强化,选项C为定比强化,选项D为变比强化。 | ec421dfac79cb3c3443276c0302de7c95f65ea92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学生不能正确回答英语问题而产生了对英语老师以及对英语课的恐惧。这种现象可以用以下哪个心理学原理解释?( ) | {
"A": "条件作用的泛化",
"B": "经典条件作用",
"C": "操作性条件作用",
"D": "无条件反射",
"E": ""
} | B |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而学到的。学生们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CS)引起了焦虑(UR),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作用。可能泛化到他们对英语老师或是其他课程甚至学校机构的恐惧,如若此题换为多选,还需要选择条件作用的泛化。无条件反射亦称非条件反射,是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与生俱来的固定神经联系,或在出生后发挥作用,或随着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 | 65de2bf36ac3c44344d122bce839323d8c46b194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我们在回答试卷题目中主观题时的心理活动是( ) | {
"A": "重现",
"B": "保持",
"C": "回忆",
"D": "再认",
"E": ""
} | C |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主要有两种,回忆和再认。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时,觉得很熟悉,确认是以前感知过的,这是再认。保持是信息存储的一种方式。 | 0834c48cb46f39a7a0f3641e256bc87ff8d27d66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以下哪一项属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特点?( ) | {
"A": "识记后不会遗忘",
"B": "遗忘是逐渐产生的",
"C": "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D": "遗忘是先慢后快的",
"E": ""
} | C |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 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处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 f9f4831d38d7aa5092e51cd6e0512ec5bfd21d7e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学习某种动作,掌握动作要领的记忆是( ) | {
"A": "陈述性记忆",
"B": "程序性记忆",
"C": "情景记忆",
"D": "语义记忆",
"E": ""
} | A | 学习某种动作,掌握动作要领的记忆是陈述性记忆,而经过练习把知识变成运动技能的记忆是程序性记忆。 | a708e3412f8ca8a1af497cb0f9f8b1b835b07ab1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沃和诺曼曾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这个实验说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 ) | {
"A": "干扰",
"B": "消退",
"C": "提取失败",
"D": "压抑",
"E": ""
} | A | 沃和诺曼利用一个巧妙的实验将“消退”和“干扰”这两个因素分离开来。他们让被试听一个数字序列,之后,伴随声音信号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这个探测数字之前出现过一次,让被试回忆探测数字后边的数字是什么。数字序列的呈现有两种速度,快速每秒呈现4个,慢速每秒呈现1个。这样就在间隔数字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间隔时间。结果在快、慢两种呈现速度下,被试的回忆正确率都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而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这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干扰信息引起。消退、提取失败、压抑也都是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 c58dff7c5bed6f1f618235b51eb1609563d87546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多年后,奥运圣火点燃的那一幕记忆犹新,这属于( ) | {
"A": "形象记忆",
"B": "情景记忆",
"C": "情绪记忆",
"D": "动作记忆",
"E": ""
} | B | 情景记忆是指记住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的特定事件;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是关于事物表象的记忆;情绪记忆又叫情感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动作记忆是以操作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主要是指关于对事物所做出的动作技能的记忆。 | da0688f9b492d29e1b288db3fa62ee1a5e4053c0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丰富环境与贫乏环境小白鼠实验所支持的记忆学说是( ) | {
"A": "脑机能定位说",
"B": "突触生长说",
"C": "反响回路说",
"D": "记忆分子说",
"E": ""
} | B | 实验人员把普通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放在“贫乏环境”中,即放在空无一物的单调环境中;另一组则放在“丰富环境”中,其中摆满了各种各样小白鼠喜欢的玩物,如梯子、转轮、滑板、秋千之类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之后,处于“丰富环境”的小白鼠在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厚度等方面,比处于“贫乏环境”的小白鼠有明显的增加,其学习能力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 2264b0c85972112aaa8ec5f6067a571732f7a787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艾宾浩斯在研究记忆与遗忘规律时采用的记忆材料是( ) | {
"A": "人工概念",
"B": "自然的句子",
"C": "自然的单词",
"D": "无意义音节",
"E": ""
} | D | 艾宾浩斯研究记忆和遗忘的规律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节省法。材料是无意义音节,由两个辅音字母中间加一个元音字母组成,以此为学习材料能将文化、经验等背景干扰降到最低甚至没有,同时也便于控制和操作。 | 8357d733441135fc4bc1d29118e20eada5c7f93b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斯腾伯格的实验结果说明,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方式是( ) | {
"A": "平行扫描",
"B":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C": "完全系列扫描",
"D": "不完全系列扫描",
"E": ""
} | C | 斯腾伯格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做出是或否的反应。斯腾伯格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①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②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③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斯腾伯格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为系列扫描,并且是完全系列扫描。斯腾伯格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完全系列扫描的结果一致,说明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 | 035b554c6dce194b5e830268b3dcb905a6ccb699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在以下描述中,属于扇贝效应的是( ) | {
"A": "吃完青菜,才可以吃火腿",
"B": "学生在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突击看书",
"C": "学生上课调皮捣蛋,老师不给予理睬",
"D": "在家里做家务,家长给予表扬",
"E": ""
} | B | 选项A体现了普雷马克原理,又叫祖母原则,为高频行为替代低频行为(一定要是行为)。选项B为扇贝效应,定时强化无法维持新的行为,学校定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就会让学生们临时抱佛脚,产生扇贝效应。在固定时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行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扇贝效应。解决办法为定期测验改为突击测验,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一直处于备考状态。选项c为无强化的消退行为。选项D为正强化的实例。 | fab1eb982861e66c6306f1f4c1287c81c0933df7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 ) | {
"A": "形象记忆",
"B": "语义记忆",
"C": "情景记忆",
"D": "动作记忆",
"E": ""
} | D |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动作记忆与其他记忆类型相比,其信息的保持和提取一般比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动作记忆一旦形成,保持的时间往往很久。 | 41d800555621faaff6133bd983d04a86bc323578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关于遗忘的原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中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在记忆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 {
"A": "衰退说",
"B": "干扰说",
"C": "压抑说",
"D": "提取失败说",
"E": ""
} | C |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动机或情绪的压抑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尽管这种观点没被实验所证实,但仍值得重视。 | 1f56a257a995c0ce9f932d4ddda3a2838f8382df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 | {
"A": "复述策略",
"B": "组织策略",
"C": "精加工策略",
"D": "生成技术",
"E": ""
} | A | p是为了拨号,信息并不需要进入长时记忆,最好的策略是复述。 | 27574b3c5e7c8439e455b665127b920df6facf8d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做其他的事情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 {
"A": "过度学习",
"B": "记忆的恢复现象",
"C": "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 "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E": ""
} | C |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过度学习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记忆恢复指在学习某种材料以后,延缓回忆比识记后立即回忆在内容上更为完全的记忆现象;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的干扰。 | 522d0e45ed8fcdf319101c9c79c87986eeb906e4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称为( ) | {
"A": "逆行性遗忘",
"B": "顺行性遗忘",
"C": "不完全遗忘",
"D": "临时性遗忘",
"E": ""
} | A | 顺行性遗忘 ,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近期事件记忆差,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而远期记忆尚保存。逆行性遗忘: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过去的信息丢失,但能形成新的记忆。不完全遗忘遗忘是能再认,不能回忆。临时性遗忘是指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 | 683af3865e86d33beb6fe5b3c8386fcf526cc6a5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记忆过程包括下列基本环节( ) | {
"A": "保持和遗忘",
"B": "再认和回忆",
"C": "识记、保持和遗忘",
"D":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E": ""
} | D | 记忆包括三个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现的方式又分为再认和回忆。 | 915dcfb9ac0fbd6ceee84a1ce666c5e052e0618f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让被试进行自由回忆实验时,被试在反复多次的回忆中,有回忆相同单词的倾向。这表明被试采用了( )的编码方式。 | {
"A": "按语义类别编码",
"B": "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
"C": "主观组织",
"D": "分类法",
"E": ""
} | C | 按语义类别编码和主观组织的区别在于:前者记忆材料本身就是有联系的,被试只是做归类;而后者材料本身是没有联系的,被试按照位置等其他非语义的信息对单词进行了归类。在自由回忆实验中,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选取的单词都是无关联的。 | 96cc9b9a8233372c6ec252da1d8f7aa167721899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根据艾宾浩斯研究得出的遗忘规律,背诵掌握好一篇课文后,如果不复习,遗忘开始发生的时间是( ) | {
"A": "立刻发生遗忘",
"B": "1小时后才开始遗忘",
"C": "5小时后才开始遗忘",
"D": "1天后才开始遗忘",
"E": ""
} | A | 艾宾浩斯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 01127714129c4445c7d099a2f259b13682ca7c07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我们在回答试卷题目中选择题时的心理活动是( ) | {
"A": "重现",
"B": "保持",
"C": "回忆",
"D": "再认",
"E": ""
} | D |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主要有两种,回忆和再认。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时,觉得很熟悉,确认是以前感知过的,这是再认。保持是信息存储的一种方式。 | 08c4b72bc8fa7da448912a298a817e2faa570052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艾宾浩斯探明的遗忘规律表明应进行( ) | {
"A": "多样化复习",
"B": "及时复习",
"C":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D": "过度复习",
"E": ""
} | B | 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为了防止在最初阶段的快速遗忘,我们需要进行及时复习。 | c10f441d0555de5ac179b0c18833c700bbd3e6e6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艾宾浩斯研究遗忘的进程采用的记忆材料是 ( ) | {
"A": "无意义音节",
"B": "数字",
"C": "同音或同形字母",
"D": "词语",
"E": ""
} | A | 艾宾浩斯在实验中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这种材料是由中间一个元音、两边各一个辅音构成的音节,如XIQ、ZEH和GUB等。艾宾浩斯采用无意义音节是为了避免由过去经验产生的意义联想对记忆保持量的测定造成干扰。 艾宾浩斯的遗忘研究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研究之一,也是考研的重点,相关内容必须要掌握。 | fc7fadf98cf3fa99b116204c0d298cf7a86cf6ab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在路上遇见童年时期的小伙伴,虽然叫不出他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 | {
"A": "重现",
"B": "保持",
"C": "回忆",
"D": "再认",
"E": ""
} | D |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主要有两种,再认和回忆。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时,觉得很熟悉,确认是以前感知过的,这就是再认 | 49ac6cf8cf3d37358e50180d4d9cd939d3329f04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我们在记忆农历24个节气时,会通过背诵节气口诀来帮助记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暑相连……”,这体现了长时记忆编码的哪种方式?( ) | {
"A": "按语义类别编码",
"B": "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
"C": "主观组织",
"D": "精细复述",
"E": ""
} | B | 利用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音韵和节律等特点,对材料进行记忆,就是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题目中的口诀就是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的特点,对记忆材料进行编码。语义编码是按照语义联系进行归类,形成一定的系统。主观组织是在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既不能分类,又不能进行意义联想,这时个体倾向于采取主观组织。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条件。 | bd95335edc0ba5ee7f9d3d04c1f6fcf422de720d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暂时的储存和加工,并且与长时记忆中已储存信息发生某种意义上的联系的记忆是( ) | {
"A": "感觉记忆",
"B": "短时记忆",
"C": "内隐记忆",
"D": "工作记忆",
"E": ""
} | D | 所谓工作记忆,是指当前工作状态的记忆,是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的系统,它不仅对信息进行短暂存储还要进行加工。工作记忆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临时的心理“工作平台”,在这个工作平台上,人们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和组装,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进行决策以及解决问题。可以将工作记忆理解为对必要成分的短时的、特殊的聚焦。巴德利等人认为,工作记忆包括语音环路、视觉空间模板、情景缓冲器和中央执行系统四个成分,不同成分有不同的功能。 | b84d2b36fa59abf03b13c608c771c8ca8699934c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利用乘法口诀表记忆的时候,采用的编码方式是( ) | {
"A": "按语义关系编码",
"B": "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码",
"C": "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
"D": "使用字形编码",
"E": ""
} | B | 乘法表,利用数字的音韵和节律编写,使得背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 | b5056461de6da3135d7d25575a27dd3fa4933dc6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 +2的是( ) | {
"A": "斯伯林( Sperling)",
"B": "康拉德( Conrad)",
"C": "波斯纳( Posner)",
"D": "米勒( Miller)",
"E": ""
} | D | 米勒在《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斯伯林用 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康拉德用实验证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波斯纳用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中还存在视觉编码。 | c3b596c6c16dd700f163c11d2eb590e557bde8c8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Posnei.用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编码过程中最初阶段的编码方式是( ),之后逐渐转向( ) | {
"A": "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B": "视觉编码听觉编码",
"C": "视觉编码视觉编码",
"D": "听觉编码听觉编码",
"E": ""
} | B | 波斯纳证明了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被试对同形关系的字母(AA)比同音关系字母(Aa)反应更快;但当两个字母先后间隔一两秒呈现时,被试对同形关系和同音关系的反应时没有差异。由此可以推断,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转向听觉形式过渡。总的说来,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 | 3e2709cdd54fe58b6eae249d2101102ecf04018a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巴甫洛夫认为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建立在(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
"A": "经典性条件反射",
"B": "操作性条件反射",
"C": "反射的需要",
"D": "探究反射",
"E": ""
} | D | 好奇心是一种持久的、根深蒂固的个体特质,对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好奇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反射,巴甫洛夫称之为“探究反射”(朝向反射)。当新奇刺激出现时,会引起人们注意,使人进一步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决“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来源于对知识的好奇,来源于认知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也来源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知识魅力和愉快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和唤起创造的好奇心,不愿意把什么事物都当成既定事实而不加批判地接受,而是强烈要求得到解释。“培养好奇心和兴趣是建立富有创造性生活的第一步”。 | b61829d2df1f6e764b5e7de70b49a2973e1bfd94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斯伯林用局部报告法证明了( )的存在。 | {
"A": "短时记忆",
"B": "长时记忆",
"C": "感觉记忆",
"D": "内隐记忆",
"E": ""
} | C | 斯伯林用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这个是心理学常识。 | ad8809ae467cfec43498d1cfd4a31a7c36cc3010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记忆的SPI理论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中,它是由( )提出来的。 | {
"A": "拉什利",
"B": "布洛卡",
"C": "图尔文",
"D": "艾克尔斯",
"E": ""
} | C | 图尔文1995年提出记忆的SPI理论。该理论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中。 | 4fd97f84d2041d33d21dc26c0351425d57be3028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如果狗已经对铃声建立了条件作用,再把铃声和灯光一起配对呈现,经过几次试验后单独出现灯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在巴甫洛夫的学说中这是( ) | {
"A": "操作条件反射",
"B": "二级条件作用",
"C": "三级条件作用",
"D": "探究反射",
"E": ""
} | B | 在巴甫洛夫的学说中,一种条件作用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作用。本题就是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了二级条件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作用。在人身上则可建立多级的条件作用。探究反射是人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 | df34bdb4fa74755b26146b261255139a0cfa58ef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主持者在会议结束时,通常会将会议中提到的重要精神或事件再次重申,此时运用的心理学原理是( ) | {
"A": "首因效应",
"B": "启动效应",
"C": "词优效应",
"D": "近因效应",
"E": ""
} | D | 抓住题干中“会议结束时”这个关键词,便可很快得出答案。 | 365666fea4f4f36779e124300f12809931264f40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让被试学习一些单词,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照原来的先后顺序。结果,在回忆的正确率上,( )遗忘得最少。 | {
"A": "最先呈现的词",
"B": "中间呈现的词",
"C": "最后呈现的词",
"D": "以上三者都一样",
"E": ""
} | C | 记住系列位置曲线就知道,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 | c540440f8754b4e7a5e6009bdb5766533e67cb9d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记忆系统中,储存容量最大的是( ) | {
"A": "短时记忆",
"B": "瞬时记忆",
"C": "长时记忆",
"D": "长时记忆和瞬时记忆",
"E": ""
} | C |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 63c94223f8ce4f64fda31a7045cf86eb4c41be2b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主要原因是( ) | {
"A": "信息相互干扰",
"B": "痕迹消退",
"C": "无适当提取线索",
"D": "压抑",
"E": ""
} | C |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提取或再认的主要原因是无适当提取线索。 | 842a5179016946dc367b05247c8862b783673e99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是( ) | {
"A": "语调表情",
"B": "姿态表情",
"C": "面部表情",
"D": "肢体表情",
"E": ""
} | C |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称为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模式能够精细地表达不同性质的情绪和情感,因此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 | 9c71788b9d9ab1cc5ef8f450a0bc5e34f6841221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瑶瑶快要结婚了。她走在上班的路上,感到花儿在对她微笑,鸟儿在向她报喜。这种情绪状态是( ) | {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美感",
"E": ""
} | B | 根据心境的定义即可知道选B。美感是属于情感的一种,不是情绪的一种。 | 132a8bb29e3f782206035a887f5474c116e58cf6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为什么人在森林里遇到熊会害怕,但在动物园里看到熊不会害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人对森林里的熊和动物园的熊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B": "人对熊的情绪不仅仅因熊引起,还综合了对周围其他信息的分析",
"C": "森林里的熊长得更凶,动物园里的熊长得更可爱",
"D": "人在森林里看到熊比较意外,在动物园里看到熊是早有期待",
"E": ""
} | C |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认为情绪产生取决于人对情境的认知和评价,通过评价来确定刺激情景对人的意义:森林里的熊由于环境较为危险,所以对其的认知偏危险,而动物园里的熊由于环境较为安全所以对其的认知也偏安全。 | 00365c0c8dedfdaa7798c942975e637974b4acd2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对令自己生气的人微笑,愤怒的情绪实际上也就消失了,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 | {
"A": "詹姆斯一兰格",
"B": "坎农",
"C": "伊扎德",
"D": "拉扎勒斯",
"E": ""
} | A | 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对外周生理反应的知觉就是情绪,即生理反应引起情绪。坎农:情绪的丘脑学说。伊扎德:动机一分化理论。拉扎勒斯:认知一评价理论。 | cfd7056816bec88136deaea31a702fb1b0847a2f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较美好的一面,其行为比较开放;而当人们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悲观失望,放弃自己的愿望,有时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这属于情绪的( )功能。 | {
"A": "适应",
"B": "动机",
"C": "组织",
"D": "信号",
"E": ""
} | C | 这些都属于情绪的组织功能在行为上的表现。 | 240458fa21d9818fbc86d9685e48e6543fe3b806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唤醒模型中,核心部分是( ) | {
"A": "环境",
"B": "认知",
"C": "生理唤醒",
"D": "已有经验",
"E": ""
} | B | 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唤醒模型中,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存储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做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 | b0d0437b75c470252c70e39e26e52536ec0f759c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最容易辨认的表情是( ) | {
"A": "快乐",
"B": "怜悯",
"C": "悲哀",
"D": "恐惧",
"E": ""
} | A | 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较难辨认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 | 39416858cb532e8c3c16b50f37927304e81a27e1 |
普通心理学 | single | knowledge | 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你的心情都很愉快,这是哪一种情绪状态?( ) | {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激动",
"E": ""
} | A |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不是关于某一特定事物,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心境持续时间较长。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等都是激情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 7f6409fc0890f0949ddfee493eaf37e310dd33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