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26
| input
stringlengths 0
446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 | 采用针刺治病,主要在于调节气机,人气来源于水谷,水谷之气首先积蓄于胃中,化生的营气和卫气内外交通,并各自在各自的道路运行全身。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 宗气留积于胸中而为气之海,其下行的灌注于气冲穴处,其上行的走向呼吸之道。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 所以,当足部发生厥冷之症,是由于宗气不能循经下行,致使脉中血液凝滞留止,如不先用温熨法温通调和血脉,就不能取穴刺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 用针治疗疾病,一定先要诊察患者经络的虚实,用切、循、按、弹等诊候方法,诊视脉气的应动情况,而后取适当穴位刺治,以去除其病。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 | 如果手足太阴、手足少阴,手足阳明六经的脉气和调,就说明身体无病,即使有些小病,也可不治自愈。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 | 如果某一经脉上实下虚而不通畅,这一定是横络受邪,并且邪气势盛,因而影响到正经,使它不能通畅。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此所谓解结也。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 | 遇到这种情况,应将病邪所在部位诊察明白,然后用泻法刺治。这就是所说的解结方法。人体上部有寒象而下部发热的,应当首先取足太阳膀胱经在项部周围的穴位,并作较长时间的留针。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 针刺以后,还要温熨项部及肩胛部,这样可以驱逐上部的寒邪,使热气上下融合,方可止针。这就是所谓 推而上之 的针法。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 如人体上部发热而下部发冷的,要诊察是哪一条经脉脉气不足并影响、伤损了其他经络,然后取适当穴位刺治,待到阳气下行,便停止针刺。这就是所谓 引而下之 的针法。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 | 遍身高热,神情狂躁不安,并有幻视,幻听,胡言乱语表现的,要察看足阳明胃经的正经、络脉的虚实情况,而后取穴针刺。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 虚的用补法,有血瘀而属实的就用泻法,同时让病人仰卧,医者在病人头前,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挟持按揉患者两侧颈动脉部,作较长时间挟按后,再屈指切按推揉,由上而下推至缺盆穴,如此重复多次,待到热去才停止。这就是所谓 推而散之 的方法。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 | 黄帝说:有一条经脉受邪而发生几十种病症的,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麻木不仁,证候表现千变万化,这是什么原因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 岐伯说:这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邪气伤害而发生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 | 黄帝说:我听说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等不同的名称。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 那么什么叫真气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 岐伯说:真气是先天的真元之气,与饮食所化之谷气合并而充养着身体;正气,这里指的是正风,正风从合于四时八节的方向而来,不是过于剧烈的实风,也不是与时令不合的虚风;邪气就是伤害人体的虚风。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 虚风侵袭了人身,会深入体内,不能自行消散;正风着于人身,只进入浅表,与体内真气相遇后就会自行消散,这是因为正风之气来势柔而不猛,不能战胜真气,所以会自行散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 四时八节的虚风邪气侵袭于人体,人就会感到寒意而瑟瑟战栗,毫毛竖起,腠理开张,虚邪深入向内,伤害至骨,就形成为骨痹;虚邪伤害至筋,就造成筋挛;损伤于脉,就造成血痹,血液淤滞不通,就形成痈;虚邪伤害于肌肉,与卫气相搏击,阳邪偏胜就形成热症,阴邪偏胜就形成寒症;真气为寒邪所迫而离去,真气离去则造成阳虚,阳气既虚则寒邪伤害皮肤,邪气向外发散,就会使腠理张开,毫毛摇动,邪气往来而行,就会发痒;邪气滞留不去,就形成痹症;卫气不能流通畅行,就形成麻木不仁之症。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 虚邪偏中、留止于人体的一侧,如邪气深入,内犯荣卫,使荣卫渐渐衰弱,则真气离去,邪气独留,就会形成为半身不遂症。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 如果邪气侵入得轻浅,就造成半身偏痛。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 虚邪侵入而至于人体的深处,寒邪与热邪相搏击,长时滞留于内而不去,如果寒胜过热,就会骨骼疼痛,肌肉枯萎;如果热胜过寒,就会使肌肉腐烂化脓,以致内伤于骨,内伤于骨就形成为骨蚀;如邪气伤于筋,筋就屈缩不能伸展,邪气如久居不去,就会形成为筋瘤;如果病邪有所结聚,人体内的气也会归往结聚之处,以致卫气滞留其处而不能返还流通,使津液久留于肠胃之间,集结而形成为肠瘤,这种病时间长的须数年才可形成,用手按压,瘤是柔软的;病邪有所结聚,人体内的气趋往结聚之处,致使津液留滞,邪气中伤,凝结一天比一天严重,接连不断地积聚,就会形成为像干肉一般的瘤,用手按压,是坚硬的;病邪有所结聚,深入而伤及骨,邪气附着于骨,骨与邪气并合,一天比一天增大,就形成为骨瘤;病邪有所结聚,伤害到肌肉,宗气趋往结聚之处,而病邪留滞不去,如有内热,肌肉就会化而为脓,如无热,就会形成为肉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 上述这几种邪气,其发作没有一定部位,但引发的疾病都有一定的名称。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 黄帝问:在十二经脉中,唯独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这三条经脉搏动不止,是为什么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岐伯曰:是明胃脉也。 | 岐伯答道:足阳明是胃脉。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 胃是五脏六腑所需营养汇聚于其中的大海,其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清气由胃向上流注于肺而成肺气,肺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循行于十二经脉,其运行是随呼吸而上下往来的,所以,人一呼气脉跳动两次,一吸气脉也是跳动两次,呼吸不停止,脉搏的跳动也不停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 | 黄帝问:手太阴肺经的脉气到达寸口前,先经过上面的尺脉,尺脉的脉动为十分,而下行到寸口,脉动只有八分,再下行脉气还会继续减少,这样脉气从什么道路返还本脉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不知其极。 | 我不知其究竟。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 岐伯答道:手太阴肺经的脉气离开肺脏而循行于经脉中时,像离弦之箭一样疾急,如冲决堤岸之洪水一样迅猛,开始时脉势是强盛的,但当脉气到达手鱼际部之后,就呈现由盛而衰的现象,这是因为脉气至此已经衰散,而且是向上逆行,所以它运行的气势就减弱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 黄帝问:足阳明胃经为什么搏动不止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 | 岐伯答道:因为胃气上注于肺,其中迅猛而剽悍之气上冲于头部,循咽而上走于孔窍,循眼系向内络循于脑,从脑出于面部,下行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沿颊车穴合于足阳明胃经,再循经下行至结喉两旁的人迎穴,这就是胃气别出阳明而又合于阳明,使阳明脉搏动不休的原因。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 | 所以,手太阴的寸口脉,与足阳明的人迎脉,阴阳上下相应,其搏动是一致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 | 因此,阳病而阳脉反而小的,是逆证;阴病而阴脉反而大的,也是逆证。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 因此,寸口脉与人迎脉阴阳应合,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就像牵引同一根绳子似的,如果二者之间失去平衡,有一方偏盛就是病态。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 | 黄帝问:足少阴肾经的动脉为何跳动不休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 岐伯说:足少阴脉的搏动,是因为与冲脉并行的原因。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它和足少阴的络脉,共同起于肾下,出于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沿大腿内侧,向下斜行入于腘窝中,沿小腿内侧,与足少阴经并行,下行进入于足内踝之后,入于足下;其中分出一条支脉,斜入内踝,再进入胫骨与跗骨相连的部位,经足背入大趾之间,最后进入络脉,发挥温养小腿和脚的作用,这便是足少阴经脉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 黄帝问道: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贯通全身上下,循环往返而不停息。如果有人突然遇到邪气的侵袭,或受到严寒的刺激,外邪留滞四肢,使得手足懈惰无力,则其经脉阴阳的循行道路,气血相互输注的会合,就会出现混乱失错,那么,气又将从哪里回还而往来运行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 | 岐伯回答说:四肢末端是阴阳会合的地方,也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必经大路。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 | 邪气阻塞了四肢末端后,像四街这样的一些旁通路径就会开通,营卫之气仍然能够循环运行。所以,即使大路被阻塞断绝但是旁径仍能开通,四肢虽然懈怠而脉气仍能顺和,像圆环似的相互转输不止。黄帝说:讲得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 所说的,如环无端,终而复始,难以测知其纲纪,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 | 黄帝说:五脏是贮藏精神魂魄的,六腑是受纳和传化水谷的。由饮食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在内则入于五脏,在外则行于分肉、经络、肢节。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 其浮而在外之气,不循行于经脉之中的,叫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脉之中的,叫营气。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 | 卫气行脉外属阳,营气行脉中属阴,阴阳相随而行,内外贯通,有如环之无端,如水之源远流长,无有穷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 | 但在分别阴阳属性时,都有标本、虚实、和各自的循行、经历之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岐伯曰:博哉! | 因此,能分别三阴三阳十二经的就可以知道病是怎样产生的;能判断出虚实所在,便能找出疾病的上下部位;能知道六腑之气往来的通道,在诊断和治疗上,就像能解开绳结,开达门户一样,方便自如;能知虚者软一一经气空虚,实者硬一一邪气结聚,就能知道补虚泄实的关键所在;能知手足六经的标和本,对复杂的疾病在治疗时就能应付裕如而无所疑惑。岐伯说:真是广博啊!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圣帝之论! | 只有圣明的帝王才能有这样的论述!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臣请尽意悉言之。 | 让臣下紧接您的论述,更详尽地谈一谈。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 | 足太阳膀胱经的本,在足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的命门,这里的命门,是指眼睛。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 | 足少阳胆经的本,在足第四趾外侧端的窍阴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这里的窗笼,指耳。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 | 足少阴肾经的本,在内踝上下三寸;标,在背部,与舌下两脉。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 | 足厥阴肝经的本,在行间穴上五寸;标,在背部。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 | 足阳明胃经的本,在足次趾端的厉兑穴;标,在人迎穴,穴位在颊下结喉两旁。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 足太阴脾经的本部,在中封穴前上四寸中;标,在背部与舌根部。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 | 手太阳小肠经的本,在手外踝之后;标,在睛明穴上一寸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 | 手少阳三焦经的本,在手无名指之间;标,在耳后上角与下外眦。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 | 手阳明大肠经的本,在肘骨中,上至;标,在颊下,人迎穴之后,扶突穴之上。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 | 手太阴肺经的本,在寸口中;标,在腋内动脉,就是腋下三寸。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 | 手少阴心经的本,在掌后锐骨之端;标,在背部。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 手厥阴心包经的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内;标,在腋下三寸。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 凡要测候十二经标本上下所主的疾病,一般在下的为本,下虚则元阳衰于下而为厥逆,下盛则阳气盛于下而为热。在上者为标,上虚则清阳不升而为眩晕,上盛则阳盛于上而为热痛。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 属实证的当泄,以绝其根而使疾病停止发作;属虚证的当补,助其气而振其不足。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 让我再谈谈各部的气街:胸、腹、头、小腿之气,各有所聚所行的通道。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 气在腹部的,聚于背俞穴,即自十一椎膈膜以下,足太阳经诸脏之俞穴,并聚于腹前冲脉及在脐左右经脉处的穴位。气在小腿部的,则于足阳明经的气街穴及承山穴和足踝部上下等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 凡刺这些穴位都要用毫针,操作时,必须用手先在穴位上作较长时间的按压,待其气至,然后针刺与之补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 | 刺各部气街的穴位能治疗头痛、眩晕、中风跌仆、腹痛、腹部突然胀满,及新得的积聚。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 疼痛按之移动的,治之易愈;积聚处不疼痛的,难愈。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 黄帝问道:卫气留滞在腹中,蓄积而运行失常,无法到达它素常周流循行之处,人常发生胁部和胃脘胀满、喘息气逆等病症,应如何治疗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 伯高回答说:卫气,如果积聚在胸中的,应当选用上部的腧穴治疗;如果积聚在腹中的,应当选用下部的腧穴治疗;如果积聚在胸部和腹部,应当选用上部、下部和胸腹附近的腧穴治疗。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取之奈何? | 黄帝问:如何进行治疗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伯高对曰: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 | 伯高回答说:卫气积聚在胸中,泻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任脉的天突廉泉穴。卫气积聚在腹中,泻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气冲穴。胸腹部都有卫气积聚,应选用上部、下部的腧穴和季胁下面一寸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 病情重的,则用鸡足形取穴法就前举上中下各穴刺治。切诊时,出现脉大而弦急,或脉搏动消失,以及腹部皮肤非常绷急的,都不宜针刺治疗。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善。 | 黄帝说:讲得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 | 黄帝问伯高道:如何能知道皮肉、气血、筋骨发生病变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 | 伯高回答说:病色出现在两眉之间、光泽较少,是疾病发生在皮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 口唇出现青、黄、赤、白和黑色等色泽变化,是疾病发生在肌肉。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 | 营气外泄,皮肤汗多而湿润的,是气血发生病变。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 | 眼出现青、黄、赤、白和黑色等色泽变化的,是疾病发生在筋。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 耳廓干枯而容易附着灰尘污垢的,疾病发生在骨。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 | 黄帝问:疾病表现怎样,应如何治疗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 | 伯高答道:疾病的变化是多种多样,没有办法具体说明。但是,皮肤有所表现的部位,肌肉有隆起的部分,气血有输注之处,筋有连结的部位,骨有相互连属的地方,发病后相应部位分别出现不同的症候。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愿闻其故。 | 黄帝说: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 | 伯高道:皮肤所表现的部位主要在四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肉之柱,有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 | 肌肉的主干主要在上肢和下肢所有阳经经过的肌肉隆起处,以及足少阴肾经经过的肌肉隆起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 | 气血输注之处,主要在体表的血络,若气血滞留其中,就会出现血络充盈胀起。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 | 筋所主的部位,没有阴、阳的区别,也没有左侧与右侧的不同,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诊察筋的病变。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者也。 | 骨骼相联的地方,即关节的间隙,髓液给予关节以营养,还向上输注补益脑髓。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各在其处。 | 伯高回答说:疾病的变化,或浮或沉,或深或浅,不可穷尽,须分别情况作不同处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 | 病轻的浅刺,病重的深刺;病轻的少刺,病重的多刺。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 随着病情变化而进行调治,这才算得是高明的医工。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温寒,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 | 黄帝问伯高道:人体型的肥瘦、大小,身体的寒温,年龄的老壮、少小,如何区别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 伯高回答说:人的年龄,五十岁以上为老,三十岁以上为壮,十八岁以下为少,六岁以下为小。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 | 黄帝问: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人的肥瘦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 伯高答道:人有多脂、多膏、多肉的不同。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别此奈何? | 黄帝问:这三种类型又如何区别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 | 伯高说:隆起的肌肉坚实、皮肤丰满润泽是多脂的人。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腘肉不坚,皮缓者,膏。 | 隆起的肌肉不坚实,皮肤松弛是多膏的人。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皮肉不相离者,肉。 | 皮与肉紧紧粘连在一起是多肉的人。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 | 黄帝问:人体的寒温怎样区别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