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48
474k
alnum_ratio
float64
0.15
1
avg_line_length
float64
3.13
221k
char_rep_ratio
float64
0
0.88
flagged_words_ratio
float64
0
0.01
max_line_length
int64
12
221k
num_words
int64
9
145k
perplexity
float64
6.4
64.4k
quality_score
float64
2
4.54
special_char_ratio
float64
0
0.86
word_rep_ratio
float64
0
1
_id
int64
2
1,828B
industry_type
stringclasses
1 value
当我们的读者厌倦了传统报道的阴沉时,我们记者应该怎么做? 在意大利佩鲁贾举行的国际新闻节期间,解决问题新闻小组讨论了这一点.该小组讨论由问题解决新闻网络(Solutions Journalism Network)组织,由定义了该术语的Tina Rosenberg代表发言. 解决问题新闻专注于报道已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它比长篇报道更进一步 - - 在确定了问题和原因后,它将继续寻找全球存在的解决方案. 第一个案例是西雅图时报,他们的工作人员厌倦了报道教育体制的失败.他们决定改变报道方向,寻找可能有用的教育政策案例. 根据小组讨论的专家介绍,一个优秀的解决问题新闻案例:不像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报道或万无一失的报道,解决问题新闻更关注报道问题的解决结果 - - 这些报道非常谨慎,不会夸大其词,也不会只关注报道对象的优秀品质. 根据Rosenberg的介绍,一个优秀的解决问题新闻关注如何解决问题,并解释这些措施如何成为现实.它提供了真实,基于数据的证据,并提供有形的见解,以便读者了解如何负责问题的解决方式.虽然任务和他们的意图都很重要,但他们不是报道的英雄. 最后,最重要的是,这些报道不会自命不凡;将介绍解决方式的局限性 - - 因为报道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激励读者. 另外一个案例,是Rosenberg在2001年为纽约时报杂志报道的治疗艾滋病毒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报道.在报道中,她并没有只描述制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药物制造商的贪欲,而是重点关注巴西的案例 - - 它们设法抵制来自药品巨头的压力,制造自己的仿制药品并免费分发. 小组讨论的讨论的热点,是报道更多关注问题解决新闻,而不是在传统新闻中让读者疲劳的负面新闻.它通常让读者想要停止关注,消除负面影响. 当某些问题和解决方式一起呈现时,Rosenberg称,它可以提高读者的接受度.这些讨论基于英国广播公司和纽约时报对数字读者的调查 - - 两个调查都展示了读者希望从记者获取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小组讨论提到了Discourse Media,一个专门从事调查新闻和解决方案的加拿大初创公司.它通过读者的愿望来开发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这需要倾听社区,了解他们关注的问题,以及如何展示他们;这是讨论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 小组讨论对更加深入的问题解决报道的最后讨论,是传统新闻的负面报道可能为政治家增添势头,例如唐纳德·特朗.根据丹麦据丹麦广播公司的执行董事和解决问题新闻倡导者Ulrik Haagerup介绍,自有媒体对特朗普的不断报道有助于他的崛起,因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新闻.Haagerup相信,这种类型的报道对读者来说不负责,记者也不应该只关注推销自己的新闻. 有趣的是,五名小组成员中的三人强调,解决问题新闻与维权和政治无关 - - 虽然会以某些方式牵扯在一起.但是否真正有联系,这当然是由读者决定. 国际记者网以八种语言提供最新贴士,趋势以及培训机会.在这里注册获取我们的每周新闻信吧.
0.896135
88.714286
0.00811
0
173
309
851.3
4.222656
0.118357
0
200,200,003,535
新闻传媒
正在举办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正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目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东京奥运现场派驻了历届奥运会规模最大的报道团队,贯彻"一体制作,融合传播"报道理念,正在给我国广大观众奉献一场奥运视听的全媒体盛宴.与此同时,由于奥运节目精彩纷呈,伴随着奥运融媒体传播和网络视频产业的快速发展,奥运会的版权经济价值也愈发凸显. 鉴于奥运版权价值的大幅提升,如何保护奥运视频版权,尤其是短视频版权保护问题,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虽然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多次重申加强奥运版权保护,相关职能部门也严厉查处了一批侵权案件,但根据中国版权协会以及多家专业版权监测机构共同监测发现,针对东京奥运会赛事节目的网络盗版形势依然严峻,急需进一步加大打击违法活动的力度.首先,针对奥运赛事视频的侵权数量仍然居高不下.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累计监测到直播侵权链接数达4759条,点播侵权链接数量则高达103221条.其次,短视频侵权情况严重,成为奥运版权保护的难点和重点:由于短视频全网转发量大,传播速度快,热度周期短,这让奥运盗版短视频得以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充分吸取流量,让商业网络平台非法获利.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个别重点商业网站的累计侵权链接已将近30000条,并且在赛事期间持续走高;另有个别重点商业网站的累计下线率虽然超过80%,但其24小时下线率却不足40%,可见一斑.第三,部分重点商业网络平台受利益驱使,故意设置奥运会专区或话题入口,引导用户上传盗版奥运视频.经过调查取证,个别重点商业网站已成为短视频版权侵权的"重灾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我国作为即将于半年后举办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办国,北京作为即将成为史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能否有效保护奥运版权必然会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事关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国际形象. 切实保护好奥运版权,不仅是对奥运五环所代表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尊重,也是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所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际奥委会签订的媒体合作协议,总台在获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在中国大陆地区(含澳门)独家全媒体权利及分授权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依法保护奥运版权的法律义务.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对奥运版权保护问题高度重视,国家版权局联合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开展的"剑网2021"专项行动将体育赛事节目版权保护作为重点任务之一,重点打击公众账号特别是短视频,直播平台账号未经授权集中批量在网络平台上传,传播东京奥运会赛事节目的行为,并已将2020年东京奥运会相关节目列入"2021年国家版权局第十批重点作品版权保护预警名单",明确要求网络服务商采取不得提供,禁止用户上传,及时删除侵权链接等保护措施. 目前,在国际奥委会及我各相关机构的指导帮助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经理室已对各类侵权活动展开调查取证,一批涉嫌侵权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 "要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为维护我国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国际形象,切实保护奥运节目版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联合各方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坚决查处侵权盗版奥运节目并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非法获利的行为,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让侵犯奥运版权谋取巨额不正当利益的侵权盗版者付出沉重代价.
0.928823
236.5
0.01773
0
501
315
1,237.3
4.109375
0.115574
0
200,200,003,582
新闻传媒
多年来,各领域专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一个叫做信息战的问题上. 但近年来,对它的兴趣增加了. 这场战争中的两极对抗是俄罗斯和西方国家. 主要目标是诋毁俄罗斯联邦的领导及其破坏. 涉及最现代的技术. 没有必要列出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出版物,因为即使那些撰写有关天气和生物学的人仍然参与信息战. 许多活动促进了这种包容性,后者在乌克兰和中东. 甚至埃博拉在这一排发烧. 在所有事件的背后,每一方都看到了对方的阴谋,并没有认识到任何妥协. 实际上,从高级领导人到普通公民,所有人口都参与了信息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能性:有人引起数百万美元观众的注意,有人只能对那些在社交网络上被困的几个人感兴趣的信息性消息发表评论. 但结果是 - 世界越来越分裂成两个观众,分裂的深度和信息战的强度如果不增长,就不会减少. 但这需要恒定的能量供给. 它是否在当前(而不仅仅是)信息战中? 它是如何实现的? 很明显,如果西方新闻机构不断传达相同波长的信息:"俄罗斯是一个侵略者","俄罗斯是一个不民主的国家",那么很快俄罗斯和西方对这些信息的敏锐认识就会消失. 因此,需要一支不知疲倦的记者,宣传者和鼓动者队伍,他们将日夜进行信息战,维持社会紧张. 但毕竟"守卫已经累了",幻想正在消失,我们需要一些能够补充人类能力的解决方案. 是否有可能创建能够(如果不是自动的话)能够至少以自动形式进行信息战的硬件和算法? 分析一系列事件,事实,报告表明是的. 而且,看起来它已经完成了. 仔细考虑西方信息机构行为的性质,使我们能够识别他们的一些序列,在信息战的过程中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此外,这一序列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以前仅由人们执行的那些行动中存在技术和技术解决方案. 所有战斗规则都很好地描述了这一点并不奇怪:侦察,决策,打击,控制结果,澄清后续行动的任务. 作为对该主题的评论和偏离:我们的许多研究人员都认为美国陆军博伊德某某上校的这个周期的"发明者". 我想惊呼 - 阅读苏联(俄罗斯)法规,在博伊德出生之前,一切都已写在那里. 显然,博伊德读过他们,但我们对这位上校的崇拜者并没有. 第一阶段可以称为分析观众对各种信息块的态度. 重要的是要了解大多数居民关注的重点和位置. 接下来是编写新闻报道的任务,一方面与最讨论的事件有关,另一方面是以信息战为目标. 如果现在西方需要对俄罗斯保持消极态度,那么对当前浪潮的这种抨击将是,例如,克里姆林宫在多巴斯应用俄罗斯核 武器对乌克兰军队使用超级子弹用子弹刺穿所有防弹背心;俄罗斯人应该为埃博拉病毒的蔓延负责. 那些投掷这些投掷的人随后会被嘲笑甚至被解雇 - 讨论(和信念)的强度急剧上升并不重要. 如果没有这样的事件或者根据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支持观众的注意力,则使用不同的算法. 它不能被称为第二阶段,它是一个独立的,保留的一个 - 引发的事件,有可能吸引并长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及这种挑衅的组织. 如果观众对乌克兰的事件失去兴趣,就意味着马来西亚飞机坠毁,和平三月正在莫斯科举行,最终没有其他人出现,而是一艘俄罗斯潜艇离开瑞典海岸(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意外地"发生,"自发","偶然"". 这些事件为信息战带来了新的气息. 如果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那么就没有必要支持激情,目标实现至少几天. 如果兴趣迅速消失,就像世界上同一艘船或沼泽一样? 然后是第三阶段 - 保持填充更新. 为此,形成了信息块,开展了行动,媒体的注意力将被定义为:新闻发布会,简报会,新闻稿,高层次和非高层次的访谈 - 即那些无法通过的行动. 这个活动很长,经过精心咀嚼,以不同的色调绘制,从不同角度观看. 让我们回顾一下冬季奥运会:西方媒体准备的缺点是用蓝色绘制(传播某些侵犯着名少数民族的事实),然后去了厕所主题(记得一个房间里有两个相邻的抽水马桶) - 至少有一切都工作了减少事件的宏伟. 即使是着名的Psaki在同一排的知识无助. 奇怪的评论让你激起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兴趣. 与其他任何战争一样,在信息通报中,进行了打击之后,评估了武器对敌人的撞击的有效性(第四阶段). 并且有所有的可能性. 报价网站 新闻,这是最清楚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对自动事件中某个特定事件的诉求频率很明显. 顺便说一下,这个第四阶段与第一阶段相似,这里的动作本质几乎是相同的. 即,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的自动化是既成事实. 但这还不是全部. 社交网络访问者对该事件的评论数量很好地表明了对此的兴趣. 而且分析,统计观众反应的强度也可以自动进行. 无论如何,信息战的领导者都不会被动地观察到这一点. 访客评论的性质也非常重要,它被分析并用于生成其他新闻(第五阶段). 在信息网络的战争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时刻 - 所谓的巨魔的存在. 他们是谁? 巨魔是网络访问者,他们有意图或专注于向其他访问者的意识介绍所需要的对被评论的事件的理解或煽动围绕它的不健康的兴奋. 后者更常见. 许多社交网络访问者进入激烈的信息战斗,对"灵魂呼唤"事件进行评论. 但巨魔最初专攻这种战斗,这是他们的任务. 因此,巨魔专家比普通人有更多的经验,他们的评论是刻薄的,在交换最肮脏的表达之前预热纠纷的程度. 因此,实现了拖钓的目标 - 讨论,更新事件,不减少信息战的强度. 巨魔 - 信息战的蚂蚁. 虽然他的行为是本地的,但在很多地方,很多巨魔都在做他们的工作. 互联网战是最凶悍,最不妥协,最肮脏的. 并且可以说很多关于它的"最". 坦率地说,巨魔的工作有时很笨拙. 评论的质量不高,不是那些拼写错误的情况. 文盲的巨魔? 它发生了. 但这也许根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计算机程序,一个机器人. 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国新闻社越来越多地借助这种"新闻工作者"的帮助. 专用软件系统能够独立收集,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 例如,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Forbes)发行了股票市场资料,由Narrative Science开发的算法正准备发行该资料. "洛杉矶时报"使用由其一名员工创造的漫游器,立即发布有关威胁当地居民的地震以及城市犯罪的新闻. 金融和体育是新闻材料的两个主要领域,到目前为止,它们都是机器人记者所信赖的. 这两个主题被认为是最容易自动处理的主题,因为它们主要包括数据库中的数字,这些数字以标准化形式呈现给读者. 在这个"新闻报道"中使用了Quill--一种由上述公司Narrative Science开发和销售的复杂算法. 它管理体育统计,财务报告,评级和其他数据集. 对于每种情况,它分析数据,确定它们之间的趋势和关系,以及依赖关系,"拐点",例外和其他规则. 根据创建的依赖关系,Quill形成自己的判断,估计并"回答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在最后阶段,该算法以自然语言进行判断. 同时,他可以为笔记创建图形和图表,以不同的样式显示数据. Quill在福布斯网站上有自己的磁带,为The Big Ten Network和GW Sports网站写新闻. Deadspin的记者无法区分Quill的文本和真正的记者,认识到算法的部分优势. 从最近的研究来看,读者也无法区分普通人写的体育相关新闻与机器人产生的新闻. 这种新闻的主要优点是真正的员工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报告,只有一个人可以应对. 机器人能够立即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确度处理大量数据,从而消除了出错的可能性,这在财务出版物中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机器人能够形成一个新闻块,那么更容易将它集中在拖钓上. 虽然记者一方面正致力于创作一条信息,准备用高质量材料拍摄的瞄准信息,但机器人对手将会爆发. 也许没有目击,但谁会在这场斗争中射击谁是一个问题. 这种机器人在开发"信息突破"方面特别有效,当你需要快速增加已经变得流行的话题时,用一个轴来粉碎敌人. 在这里,消息的质量不是那么重要,它们的数量是多少. 在这样的工作中,机器人肯定会超越人类. 但是,在提高自动生成的信息块的质量方面,正在进行研究. 它们旨在创建高级文本和形成有意义的视频序列,这比口头表达更有效. 例如,在2009,西北大学(美国)的工作人员介绍了News At Seven计划. 她可以创建特定主题的信息视频. 为此,该计划收集了关于互联网的必要新闻的图像,视频和笔记,自组装和编译文本. News At Seven的结果是在一个简短的节目中设计的,有两位画主持人表达了节目资料. 但是在今年春天,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充当播音员的Android机器人在日本的展览会上展出. 关于本报撰写了"日本时报". 演讲在国家高等科学技术博物馆举行. Kodomoroid机器人的创造者是大阪大学Hiroshi Ishiguro的教授. 展览"机器人 - 什么是男人?"同时展示他的设计Otonaroid和Telenoid. Otonaroid响应复制品,据说能够支持关于一般主题的对话. 什么不是巨魔的候选人? 因此,战斗已经不仅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投掷信息炸弹,而且还可以通过语音通信以更可接受的方式为广大受众进行. 可以说,这样的机器人,记者仍然依赖于人类记者的信息,因此无法独立完成他们的工作. 然而,这里有科学和技术进步,虽然仍然胆怯,但让设备有机会成为信息战的独立主体. 在2010,来自东京智能系统信息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介绍了一名机器人记者. 测试模型可以在地面上独立移动并寻找"情况的变化". 在注意到新事物后,机器人能够评估变更的重要性,然后拍摄照片或视频,询问路人并在互联网上搜索其他信息. 根据收集的信息,他可以撰写文本并将其发布在网站上. 早些时候,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类似的项目. 操作员控制的机器人阿富汗探索者应该从热点传输视频和声音. 这个名字不是偶然的. 人们认为主要的工作地点是阿富汗. 该机器人建在火星探测器火星探测器上,拥有GPS模块,卫星通信和网络摄像头,可供采访. 假设操作员通过音频线向对话者提问(这有点降低了该机器人作为独立信息收集器的优点). 在对设计的创新性进行了激烈讨论之后,无法找到关于其有效性的后续报告,但正如他们所说,第一步是最困难的. 最后,我们转向最近几个月的报告. 在硅谷开始了创造完美人造大脑的竞赛. Facebook,谷歌和其他领先的科技巨头正在争夺最优秀的科学家,并花费大量资金创建像人一样的计算机. 它们不构建人形机器人 - 至少目前如此. 但是,试图创建一个"即使在你开始想要之前就能理解你想要的东西"的计算机系统. 纽约研究员Jan Lekan在12月2013上被Facebook聘用,他表示:"一切都围绕着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更智能的人与计算机交互方式." 人工智能程序已经可以识别图像并翻译人类语音. 工程师希望创建能够处理人类大脑层面复杂任务的系统,理解书面和口头信息,以便根据他们的分析,他们可以预测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最后一句是非常有症状的,显然我们正在讨论创建收集有关社会信息,文化,材料等数据的系统. 它将不再仅仅是社交网络中的新闻报价分析器,而是一个用于收集和处理社会态度数据的广泛系统,能够形成改变或加强它们以实现预期结果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总结一下. 目前的信息战是一个不变的现象. 它的执行力度不亚于真正的敌对行动. 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不断关注,包括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连续信息打击的准备和应用,其有效性的评估,"火灾"的调整及其在突破方向上的集中. 正如在过去几个世纪的遥远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解决方案来帮助战斗人员的身体能力. Abbra 12十一月2014 18:13 只能洗净大脑了....,在任何国家都可以买到. Grabber2000 12十一月2014 18:17 空荡荡的大脑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飞结彗星",而半满的,零散的"这里和那里",通常是在两侧撒上唾液. 普通人在任何形式的媒体上都不应有极端和"终极真理". 撒玛利亚 12十一月2014 18:32 我们还想要几所学校,特色是:大脑的汽油清除剂80左))) 对于床垫,所有方法都有利于俄罗斯的破坏. 卡洛斯 12十一月2014 18:24 看着"终结者"系列的电影,我认为我不会成为这样的事情的活生生的见证. 实际上,他的大脑还没有干dried,因此可以将谎言与真相完全区分开. 在这里,您只需要更多地提醒公民-共产主义已经结束,阅读报纸或看电视,没有人能保证这是真的,并且盲目地认为所有废话都是不健康的. 噢,他的案子,事迹变幻等等,要成为伟大而强大的人会多么困难. 我对中文没什么好说的. GRF 12十一月2014 18:36 对于可以"认为"正确使用案例的系统来说,这不是一个大问题. 尝试次数众多的随机数传感器取代了最丰富的幻想-整个问题在于可用的计算能力(迭代选项的数量) 偶然地......根据概率论......也许......但我敢肯定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并非偶然发生. 破坏进入潜意识(作为后台任务),然后进入一次-在梦中,我看到了现成的解决方案. 举例来说,如果人们看不到我的眼睛,这里的文章将使我的眼睛合法化,尽管人们喜欢写它们. 不良文章会引起负面情绪. 原则上,我同意这句话. 情绪是人类和动物作为信息系统的可执行文件,即呼吁采取行动. 所有情绪的核心是"我想要". 意识最终成为情感的局限. 如果您将情绪摆到一定水平,那么意识就会开始关闭. 例如,在歇斯底里的极端情况下,我还没有看到人们处于听某人的状态. 这是自我保护本能的自然机制. 在动物中,观察到相同的结果. 例如,维迪奥(Vidio)像猫一样拖着花栗鼠走路,决定像往常一样与受害者一起玩猫. 松散的花栗鼠被怒气冲冲,猛扑在吃惊的猫身上,用小提琴悬挂并洗净. 至于这篇文章,这是很真实的东西,而且它们已经通过工作程序和设备得到了证实. 并且不要对他们闭上眼睛. 萨马林 12十一月2014 18:47 看来,本文的作者已经看过足够多的有关"人工智能",计算机天才,青少年,"汽车人"和其他垃圾主题的奇幻美国电影. 比龙 12十一月2014 19:43 是的,让他们看起来很有趣,这将是一件好事. 徒劳的笑了这么多-信息战手段和方法的自动化已经是非常现实和切实的工作. rotmistr60 13十一月2014 01:38 主要目标是使俄罗斯联邦的领导及其信誉受到破坏. 目标是明确和可以理解的. 这个目标已经面向西方数十年了. 关于信息战-与其他任何战争一样,信息战需要战术和策略方面的知识. 培训信息战争专家非常必要. 在这里,一些腐败的记者无法做到. 斯韦托克 13十一月2014 05:20 意识到获得真实信息的权利已从人类手中夺走,它开始转向宗教,家庭和亲密朋友圈的原始价值观念,报纸,电视根据沉积原理被认为``即使在泉水中也有一滴同性恋''. SASA798 13十一月2014 10:54
0.868512
106.473684
0.012706
0
487
1,527
837.3
4.21875
0.168562
0
200,200,004,163
新闻传媒
张翠容(Susanna)是香港独立新闻工作者,亚洲著名的女战地记者.过去多年,她走访不少第三世界的国家,包括柬埔寨,科索沃,以色列及伊拉克,透过报导当地平民在烽火中生活的故事,鼓励读者张开眼睛,认识世界并自我反思. 张翠容认为记者要把志向及志趣融入工作中并要主动发掘不为人知的事.凭着二十多年采访的经验和新闻触觉,她做过不少为人津津乐道的采访,但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透过亲身采访,更紧贴世界及认识不同族裔的朋友. 最近有情报指,俄罗斯因不满北约计划把乌克兰纳入其势力范围,正密谋下月再度进攻乌克兰,令国际社会大为紧张,而美国和欧盟警告会惩罚俄国的军事行动.一时间,乌克兰这个新冷战前沿地,自14年已陷入内战 如今更是战云密布. 乌克兰这个名字在其语言里意指边境之地(borderland).由于该国东边与俄罗斯紧接,即使在1991年脱离了前苏联独立,但仍然落入俄国的势力范围,经济极度依靠俄罗斯,因此乌克兰独立后即成为独联体的始创国.这个联盟共有11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除乌克兰外,其他成员国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摩尔多瓦,俄罗斯,塔吉克,乌兹别克. 何谓独联体?这就是苏联解体后,由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协调成立的一个较松散国家联盟,属区域性政治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虽然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但以俄罗斯为主,工作语言为俄语. 由于这些独联体国家全部处于俄罗斯西部,很自然被视为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但讽刺的是,大多独联体国家却又想倒向西方,乌克兰便是其中一个,而且坐言起行,从04年的"橙色革命" 到14年的"尊严革命",与俄罗斯的斗争至今未休. 究竟乌克兰应该往东(俄罗斯)跑,还是向西(欧洲)走?一直是乌克兰独立后的斗争死结.其实,乌国首都基辅是斯拉夫民族的发源地,为第一个东斯拉夫国家基辅罗斯 (公元882年至1240年 ) 的都城和中心,有"俄国城市之母"之称.由于基辅罗斯被认为是三个现代东斯拉夫民族国家(白俄罗斯,俄罗斯及乌克兰)的前身,俄罗斯一直视乌克兰为同祖宗的"小俄罗斯".苏联解体后,基辅政府继续与俄国保持密切关系,引起西边的不满. 从地理角度看,西边已视乌克兰为欧洲版图的一部分,属欧洲的最东边,因此亲欧派可以很理直气壮说:"我们就是欧洲!"只有欧盟成员国这个身份,才能奠定乌克兰在西方的地位.乌克兰的西边领土曾先后是波兰和奥匈帝国一部分,因此受欧洲文化影响至深,与富俄罗斯色彩的东边格格不入.就这样,乌克兰一分为二,亲欧的西部和亲俄的东部. 好些东欧国家如拉脱维亚早已急不及待呼吁美国在东欧地区永久驻军.最近,乌克兰更请求北约军舰在黑海继续巡逻驻守,而波兰则建议北约在东欧境内部署更多军队. 俄罗斯立刻还以颜色,乌克兰首当其冲,其东部亲俄的顿巴斯地区立刻战火加剧,而普京在边境又密密作出大规模军力布防,以此来告诉美国,俄罗斯绝不容许北约之手伸到它门口,企图把它围堵. 2014年乌克兰爆发反俄大示威,推翻亲俄总统,普京立刻拿下克里米亚,那里有俄罗斯常驻的黑海舰队,属该国的地缘命脉.跟着又支援乌克兰东部当地亲俄分离分子,与乌克兰政府军的冲突持续至今,令乌克兰陷于内战泥沼,瞬间由美俄在该国较量的新冷战,演变成血流成河的热战. 或许我们会从俄乌的紧张局势联想到台海的潜在危机.事实上,两者也有相类似的处境.美国高调在政治上支持台湾,又在台海加强军事部署,北京对此态度一样强硬.美国国内开始有舆论批评拜登加速与中国的冷战或热战,把台湾推向战争危险边缘,一如乌克兰.有美分析家指拜登向俄罗斯和中国的挑衅,随时会令美美国也身受其害.但愿新的一年迎来的不是战争,而是美俄能达成协议,让乌克兰有和平机会.
0.898957
127.833333
0
0
202
410
840.3
4.136719
0.125163
0
200,200,006,120
新闻传媒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5日上午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25日上午,在习近平带领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他们首先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现场察看和了解电子阅报栏建设和推广应用情况.得知这样的数字化终端集成了浏览新闻,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提供图书期刊借阅等功能,已成为重要融合传播平台,习近平表示肯定,强调电子阅报栏是媒体传播的一种重要创新.要不断总结经验,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继续探索,在向基层拓展,向楼宇延伸,向群众靠近上继续下功夫,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和信息服务,让人民日报离人民更近,做到人民日报为人民. 采编发流程再造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习近平等来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结合视频短片了解打通"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情况.习近平同"麻辣财经","一本政经","侠客岛","学习大国"等工作室采编人员亲切交谈.习近平指出,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在移动报道指挥平台前,习近平同正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于营村采访的记者和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连线交流,了解该村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党最讲认真,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他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发扬优良作风,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把基层特别是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学习历练的平台和难得机会,增加见识,增进感情,增长才干,实实在在为当地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为贫困乡村带来新变化.习近平还通过视频向全国所有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和广大基层干部,向亿万乡亲们表示亲切问候和良好祝福. 随后,习近平等在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听取了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建设情况汇报,观看了新媒体产品展示.习近平强调,党报党刊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 参观结束后,习近平等来到人民网全媒体播控中心,人民网总裁叶蓁蓁就媒体融合发展作了讲解,大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习近平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要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习近平强调,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主流媒体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各级宣传管理部门要改革创新管理机制,配套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强调,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要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0.888179
182.583333
0.000917
0
317
657
1,035.3
4.144531
0.126883
0
200,200,010,301
新闻传媒
党媒归纳习近平心中的好记者:政策理论水平高,懂互联网思维 [编者按] 今天(11月8日),中国迎来第15个记者节. 海外网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产品"学习小组"当日发文,归纳了习近平心中的"好记者"和"坏记者".文章配发的"学习小组按"写道,习近平从政30余年,交了不少记者朋友.他也曾要求同事们,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对记者不应求全责备,要与新闻记者交朋友".对于记者这份工作,习近平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什么是好记者,什么是坏记者,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此外,习近平还就如何对待记者,提出了明确要求. 文章摘编如下: 2014年11月6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APEC新闻中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受到中外记者关注,记者们排队领取. CFP 图 [习近平心中的好记者] 1,自重,自爱,自强 新闻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 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自重,自爱,自强 .希望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形成一种良好的作风.("摆脱贫困"·"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1989年5月)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明确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都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改革开放的事业负责.要注意舆论的社会效果,克服片面性.("摆脱贫困"·"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1989年5月) 3,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要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这是搞好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水平不高,是写不出好报道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要有一双慧眼,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要学习法律知识,熟悉商品经济规律,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和科学分析能力;总之,要求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必须大大提高一步.("摆脱贫困"·"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1989年5月) 4,深入调查研究 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工作作风.报道写得好不好,与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实际,深入采访很有关系.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白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的新闻工作者.("摆脱贫困"·"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1989年5月) 5,善于创新 我个人认为,新闻宣传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是其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新闻宜传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喊口号上,要体现在具体文稿的撰写,修改和具体事件的宣传,报道上,要体现在如何拓宽工作思路,更新办报理念,丰富办报手段,突出办报特色,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上.一句话,要体现在具体的实践创新上.(摘自2006年1月26日在看望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驻浙编辑记者时的谈话) 6,懂互联网思维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7,善于把握时,度,效 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8月19日) 8,帮助干群澄清认识 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8月19日) 9,引导世界客观认识中国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8月19日) 10,讲好中国故事 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8月19日) 综合要求: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要提高办报水平,根本在人,在于建设一支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的新闻队伍.希望同志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能力素质.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要 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新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加强党性修养,注重道德操守,恪守工作纪律,树立正派作风, 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时刻用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时用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警醒自己.(摘自2006年1月26日在看望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驻浙编辑记者时的谈话) [习近平心中的坏记者] 1,采购记者,拜金记者 要严于律己,遵守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要讲究职业道德. 现在有的地方出现"采购记者","拜金记者".这些现象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 ,虽然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损害了新闻事业的威信和声誉.("摆脱贫困"·"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1989年5月) 2,不深入实际 从我们地区的情况看,目前有部分新闻工作者调查研究不够深入, 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靠简报,会议材料编稿子,有时下乡了,也是"走马观花" .从现有报纸,电台上的报道看,内容深刻,质量高的还不很多;特别是有很多好的题材报道不出去,这和深入实际不够有很大关系.("摆脱贫困"·"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1989年5月) 3,不遵守新闻纪律 新闻舆论部门的同志要遵守新闻纪律,做到反映情况客观真实,鼓劲帮忙而不添乱口特别应注意不报假新闻,不炒作可能引发各类事件的所谓热点新闻.("之江新语"·"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2004年5月26日)[ 如何对待新闻记者 ] 1,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 在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腐败变质.能否有效地制止腐败现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就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监督机制,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最经常,公开,广泛的一种监督方式.("摆脱贫困"·"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1989年5月) 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 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欢迎舆论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通过运用舆论监督,改正缺点和错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之江新语"·" 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 "2004年5月26日) 2,对记者不应求全责备 当前,在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反对腐败的时候,特别要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使腐败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 欢迎新闻工作者报喜也报忧 ,拿起舆论监督武器,对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各种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各级党政领导要正确对待新闻监督,要树立开放,开明的态度, 对记者不应求全责备,要与新闻记者交朋友 ,把新闻监督看作对地方工作的支持,为新闻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摆脱贫困"·"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1989年5月) 3,不忘记记者,甚至外国记者 我们不会忘记给予中国人民道义和物质等方面支持的国家和国际友人,不会忘记在南京大屠杀和其他惨案中为中国难民提供帮助的外国朋友,不会忘记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虎队,不会忘记不远万里前来中国救死扶伤的白求恩,柯棣华医生等外国医护人员,不会忘记真实报道和宣传中国抗战业绩的外国记者,不会忘记在中国战场上英勇献身的苏军烈士!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宝贵贡献!
0.873428
57.15625
0.081666
0
314
1,111
1,164.3
4.109375
0.171952
0.043169
200,200,018,684
新闻传媒
纪录片"太行号角"引发专家学者共鸣 备受关注的五集文献纪录片"太行号角"在央视四套播出后,引发业界学界专家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给予高度评价.各学界专家表示,"太行号角"不仅体现了新闻宣传战线对于党性,人民性坚守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下深入解读革命精神的又一部创新之作.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所长,高级编辑赵剑波表示,"太行号角"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再现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等报刊在恶劣环境下"背着报馆打游击"的办报历程,办报足迹踏遍了太行的沟沟坎坎,新闻火种播撒了华北的山山水水.他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导我们,党的报刊要为党发声,服务人民,服务时代.我们在和平环境下办报,更要坚定地服务时代,为实现党确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在邯郸这片红色热土上,以何云为首的一大批新闻战土,在党的领导下,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着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为党的精神谱系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共邯郸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刘建红表示,党校是一座红色学府,作为党校教师,应该像革命先辈那样,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研究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历史文献纪录片"太行号角"在央视热播,标志着我们邯郸红色文化题材的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个纪录片,不仅仅推介了邯郸,宣传了邯郸,更重要的是一部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邯郸学院二级教授,中共党史研究专家鲁书月说,前辈身上那种为了理想信仰的责任和担当,奉献和牺牲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赓续红色文化基因,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顾海燕,自2014年起就与学生常年到武安什里店村及其周边的河西村等村落开展田野调查,对于冀南太行山区有着深沉的学术情怀.在看到"太行号角"纪录片后,她感慨颇深:"在我们党的革命和建设历史中,新闻宣传事业始终如影随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早期的"共产党"月刊,"向导","新青年"到如今的各类媒体,我们党始终重视通过新闻宣传引导思想意识,弘扬核心价值观,组织人民群众,该纪录片很好地体现了新闻宣传领域对于党性,人民性的坚守."本文来自[邯郸日报-邯郸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0.898102
500.5
0.010081
0
983
298
771.2
4.050781
0.118881
0
200,200,022,127
新闻传媒
[地评线]北方网评:治理自媒体乱象 维护网络空间清朗 近年来,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革新,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传播格局,催生了很大的市场红利,与此同时自媒体市场的乱象也时有发生.中央网信办近日发布通知指出,聚焦社交,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类型重点平台,针对"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网络生态治理工作,重拳整治网络乱象滋生蔓延,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解决网络生态突出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开展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是营造良好经济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就是为了集中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网络问题,更是回应好群众关切的重要一环.规范网络账号运营,有效破解"自媒体"管理难题,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要推动网站平台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发挥各地网信部门属地责任,研究制定更加规范健全的"行业准则",才能推动"自媒体"乱象得到根本遏制. 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提高人民群众网络空间获得感,幸福感.网站平台是网络信息内容的交流传播渠道,网站平台把关严不严,作用发挥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清朗"行动能否发挥实质性效用.治理"自媒体"乱象,关键是要从传播手段入手,督促网站平台落实社会责任,履行内容监管义务,彻底杜绝"唯流量观",使网站平台不再成为"乱象"滋生的温床,为人民群众聚合更加优质的网络内容产品和网络文化服务,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 自觉践行网络文明,抵制网络乱象,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好网民".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我们每个人在网络这个宏观环境中都充当着不可或缺的微观"调节者"的作用.作为网络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提升自身网络媒介素养,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杜绝造谣传谣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网络乱象,共同建设网络文明的良好局面.
0.885714
420
0
0
813
217
919.7
4.015625
0.121429
0
200,200,027,236
新闻传媒
评论1+1:央媒集体连续发声,"抗疫"不能松懈 自10月10日起,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发布评论文章,聚焦"抗疫",指出"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躺平"不可取,增强对当前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 此外,新华社,经济日报也接连发声,表示精准防控疫情不容松懈,保持定力巩固抗疫成果. 10月12日人民日报仲音:"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 世界卫生组织10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数已超6.18亿例,死亡病例数超653万例,今年以来全球死亡病例数已超百万例.当前全球疫情仍在高位流行,病毒仍在不断变异,这深刻警示我们,"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坚持动态清零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疫情失控造成巨大损失.衡量一种大流行疾病的危害程度,群体的视角最为重要.截至9月28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完成全程接种人数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86.26%,还有相当部分老年人尚未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加上相当数量的儿童和有禁忌症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疫苗接种率尚未形成足以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一旦放松疫情防控,势必会在短期内造成大量人群被感染,出现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造成医疗资源挤兑,让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10月11日人民日报仲音:"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 当前,全国疫情仍然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国内还有一批中高风险区,防控任务艰巨繁重.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深刻认识到"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继续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动态清零,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让我们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实践来看,正是因为坚持动态清零,我们才保证了极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以及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动态清零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是现阶段我国及时控制疫情的最佳选择. 10月10日人民日报仲音:增强对当前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 行百里者半九十,只要没抵达胜利的终点,就不能轻言成功,歇脚停步.从国际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高位,周边国家疫情持续发酵,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明显增大.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出警告:多个国家近期新冠感染,住院和死亡人数增加,随着北半球流感季的到来,预计未来将出现新冠与流感等其他病毒同时传播的局面,各国不应掉以轻心.我们必须继续保持对疫情传播的警惕,增强对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疫情尚未远去,大考仍在继续.实践深刻启示我们,"躺平"没有出路,坚持就是胜利. 10月12日经济日报:保持定力巩固抗疫成果 近段时间,各地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健康祥和的国庆假期,没有发生规模性疫情.这再次证明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与疫情暴发初期相比,当前的防控物资储备更加充足,防控技术保障更加有力,防控机制更加成熟,因此保持定力成为巩固防控成果的关键.有人说,疫情防控影响经济.首先要认清,当前全球经济低迷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不能把积极的疫情防控当成"背锅侠",很多抗疫"躺平"的国家并没有因此在经济上"躺赢".实践证明,只有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坚持"动态清零",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力保证了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基本面. 10月11日经济日报:精准防控疫情不容松懈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有所反复,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精准防控不松懈.从病毒自身发展看,目前国内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和BA.2.76亚分支为主,新检测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BF.7进化分支则具有更强的传染力,扩散性及逃逸性,极易造成大面积传播.BF.7变异株此前已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流行,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出警示,BF.7正在全球传播,有可能发展成全球主流病毒变种.与病毒战斗,不进则退,一退则休,前功尽弃.应对变化多端的病毒,要做到积极防控,高效处置.针对近期疫情态势,各地要积极落实相应管控措施,精准防控,以快制快. 10月10日新华社:增强定力耐力 疫情防控绝不能"躺平"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传播力和致病力并未减弱.如果不能坚决果断落实既定的防控政策,不能科学精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那么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将会遭受巨大冲击,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正常生活也将失去稳定保障."躺平"没有出路.目前来看,绝大多数"躺平"国家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感染新冠病毒仍是一些国家人民的主要死因之一.长期新冠症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多名外国专家表示,新冠后遗症还导致医疗成本增加,劳动力减少,对经济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动态清零是现阶段基于中国当前疫情形势的最佳选择,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把疫情防控的大网织紧织密,坚定信心,保持耐心,我们一定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
0.886406
1,074
0.046283
0
2,124
558
1,143.1
4.246094
0.144786
0.013866
200,200,027,238
新闻传媒
"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新闻编辑"为相关院校本科生教材, 研究生考试用书,也可作为新闻媒体从业者和爱好者学习用书.广泛吸收新闻编辑领域的最新成果,紧扣新闻编辑工作之策划,编稿,编排等关键环节,详细介绍包括报纸编辑,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新闻期刊编辑, 网络新闻编辑等在内的新闻编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既展示出各类媒介新闻编辑的共性,又展示出各类媒介新闻编辑的个性,从而突破了传统新闻编辑教材只重报纸编辑的编写模式.视野开阔,体例新颖,既有相当的理论阐释,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新闻编辑"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绪论编 第一章 新闻编辑工作 第一节 编辑与新闻编辑 第二节 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 第三节 新闻编辑工作的任务 第四节 新闻编辑工作的流程 第五节 新闻编辑工作的体制 第六节 新闻编辑工作的新发展 第二章 新闻编辑工作者 第一节 新闻编辑者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 新闻编辑者的知识结构 第三节 新闻编辑者的能力结构 第四节 新闻编辑者的职业素养 第五节 新闻编辑人才的培训与发展 策划编 第三章 新闻编辑策划 第一节 新闻编辑策划的意义 第二节 新闻编辑策划的特征 第三节 新闻编辑方针的制订 第四节 新闻编辑策划的运作流程 第五节 新闻编辑策划的类型 第六节 新闻编辑策划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新闻报道组织与调控 第一节 新闻报道组织 第二节 新闻报道调控 编稿编 第五章 组稿·选稿·改稿 第一节 组稿的意义,特点和方式 第二节 选稿的标准和方法 第三节 改稿的方式和程序 第四节 改稿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 新闻标题制作 第一节 新闻标题的沿革和功能 第二节 新闻标题的结构和种类 第三节 新闻标题的拟制 编排编 第七章 稿件组配 第一节 稿件组配的意义与特点 第二节 稿件组配的方式 第三节 稿件组配的原则 第四节 不同媒体稿件的组配 第八章 报纸版面编辑 第一节 版面语言与版面功能 第二节 版面空间与编排手段 第三节 版面结构与原则 第四节 版面设计 第五节 版面创新与版面美 第九章 图片与副刊编辑 第一节 图片的功能和类型 第二节 新闻照片的选择和编辑 第三节 图表编辑 第四节 副刊的特性与功能 第五节 现代副刊内容和形式的设计 第十章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特性 第二节 广播新闻编辑 第三节 电视新闻编辑 第十一章 新闻期刊编辑 第一节 新闻期刊的现状与传播特性 第二节 新闻期刊的定位和编辑 第三节 新闻期刊的版式设计 第十二章 网络新闻编辑 第一节 互联网的传播特性 第二节 超链接设置 第三节 网络互动组织 第四节 网页制作 参考文献 后记
0.854693
1,108
0.018198
0
1,108
510
1,662.6
4.152344
0.161552
0
242,100,000,216
新闻传媒
亚洲国家的多样性,在光谱的一端,我们有互联网的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和成熟的民主国家,在另外一端,却有些国家在资讯社会的整备度上还在摸索,但正由于这特性,亚太地区国家的发展,可以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见解,并且了解国家的资料开放和整体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由于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文化是相对薄弱的,我们也许会需要一个网络的分享机制,例如欧洲的 PSI 平台,借此增进亚洲开放资料的互相理解. 无论是新兴国家和已开发国家, 开放资料在亚洲的潜力是巨大的,和每个国家的资讯政策和文化发展轨迹有高度的依赖性.台湾在开放资料的推动上,无论是政府或民间皆有相对于亚太其他国家的重要进程和更为活跃的生态圈.如何在21世纪的资料世代取得国家发展的先机,在未来值得各界深思. 我们本次将邀请到连续两年(巴西,英国)参与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高峰会的 Yinglee,说明国际参与的实务和现况.并且也邀请到 TH Schee 针对开放知识基金会所发布了2013年的开放资料指标,以及国内四年来发展的现况,做一回顾.若欲一次了解,这是目前最佳的机会. ■■■ 活动资讯 Event ■■■ 日期:2013年11月09日(六) 地点:果子咖啡(台北市松山区民生东路三段140巷11号) ■■■ 关于 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 Taiwan 开放知识基金会台湾 ■■■ 开放知识基金会 (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后简称 OKFN) 是一个于2004年在英国剑桥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长期致力于在数位时代推广各类形式的开放知识.近年来它已经活跃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主要着眼于开放资料和开放政府的推广和支持.其核心的 CKAN 专案已经被包括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使用,来建立国家开放资料平台.在开放资料的推广和教育,OKF 和 P2PU 合作建立的数据学院 (School of Data) 以及其组织社区编写的开放资料手册 (Open Data Handbook) 和资料新闻学手册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除此以外,开放知识基金会目前总计有15个不同主题的工作群组 (Working Group),这包含了教育,交通,文化,以及永续发展等不同领域推广开放知识的理念. ■■■ 关于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 2011年9月21日,为致力实践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全球人权宣言赋予的原则,由8个国家政府(巴西,印尼,墨西哥,挪威,菲律宾,南非,英国及美国),邀请八个民间组织,共同起草"开放政府伙伴关系宣言"及宣布对应的行动计划.2012年相继有42国家宣布加入,并承诺于2012的第一届巴西锋会公布行动计划.2012年又有8个国家宣布加入.OGP 已经成为一个联合全球超过60个政府踊跃加入的国际架构计划. OGP 也决定每年将固定由各国轮流召开年会,由各政府派高层代表出席,报告各政府于开放政府上的努力,进度及成果,且最具特色的是邀请甚致赞助民间社会组织及民营企业一起参加,检验各政府在强化预算透明化程度,资讯近用,及导入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和电子治理等的绩效,以及运用科技来使政府之间,能更加开放及有效率为民服务,争取更多的民众信赖度. OGP 是一个新的多边提议行动,由各政府及民间组织代表所组成的督导委员会来共同监督各项指标行动,目的是确保政府具体承诺赋予公民权利,以提高透明度,打击腐败,并利用新技术来加强政府电子治理为主. OGP 秉持以兼顾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精神为原则,以带动创造让政府做得更好的全球性努力及成果为目标,希望世界各国都有一个更透明,更有效率,且能赋予公民权利及回应公民的诉求的政府.OGP 认为要成为一个开放政府所需要的政治领导,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所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资,都需要政府和民间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达成.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OGP 还提供了一个国际论坛空间,借由年会及年中举办的各项工作会议,让各国政府,民间单位和私营部门,能在政务公开的共享价值下,进行交流.
0.883681
123.428571
0.046539
0
390
483
1,156.9
4.066406
0.15625
0
242,400,001,073
新闻传媒
"新闻是对抗假消息的最好疫苗."无国界记者组织(RSF)20 日发布"2021 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报告,挪威位居首位,台湾位列第 43 名,中国则位列倒数第四的第 177 名. 这份报告特别点名亚太地区有数十个国家利用新冠肺炎(武汉肺炎)疫情,阻碍新闻业与资讯自由流通,台湾虽无该现象,仍有其他难题待解. RSF 直揪台新闻业"面临问题" RSF 是致力保护记者免受迫害,促进新闻自由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时常发布新闻自由报告,新闻自由指数的衡量在于记者获取讯息和进行新闻工作所遇到的瓶颈."2021 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报告为全球 180 个国家排名,并以黄,橙,红,黑色注记每个国家,颜色越深代表新闻自由度越低落. 位居亚洲第 2,全球第 43 名的台湾与去年排名持平,RSF 官网也对此提出见解. "台湾少见拥有较低政治干预,但台湾记者深陷于两极化的媒体环境之中,追求耸动内容且以利润作为主导.即便总统蔡英文曾表示要在台湾继续发展新闻自由,但极少采取具体措施以改善记者的编采独立性,以及促进公众辩论的品质." RSF 分析指出,中国当局透过台湾的该弱点,对经常和中国有商业往来的台湾媒体大亨施加压力,并操控其散播假讯息. RSF 于 2017 在台北设立亚洲第一个行政中心,近年来对台湾媒体环境相当关心.去(2020)年,RSF 曾发文呼吁蔡总统对媒体进行改革,以确保台湾编采独立性与解决媒体的利益冲突,此外,RSF 认定日前 NCC 不予"中天新闻台"换照的决定"不违背新闻自由". 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媒体现况如何? 在"2021 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报告中,颜色越深国代表新闻自由度越低落.(图片来源/撷取自 RSF 官网) 该份报告提及,欧洲和美洲仍然是对新闻自由最友善的大陆,而在亚太地区则有至少 10 个国家利用新冠疫情来控制资讯的自由流通.韩国新闻自由为亚洲第 1 名,全球第 42 名. 其中,位列第 119 位的马来西亚降了 18 个名次,是该报告中名次跌幅最大的国家,因其在 2020 年通过反假新闻法,压制任何批评政府的声音.另外,由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民选政府藉打击新冠病毒名义封锁了 221 个网站,当时,军方也阻挠记者报导该国的种族冲突,而缅甸军方今年 2 月发动政变后关闭媒体,逮捕记者,令缅甸新闻自由雪上加霜. 谈及第 177 名的中国,报告点出北京当局对网络审查,监控和宣传行动,严重程度前所未见,在新冠疫情出现之后,中国当局收紧对新闻和讯息传播的控制,有 7 名记者因报导新冠疫情被关押,超过 450 位网友因"传播疫情假消息"被逮捕.再者,中方运用大批审查人员及网军监控资讯,在社群媒体上带风向,并企图向国际受众进行大外宣. RSF 称中国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将"言论审查"的病毒传播到海外. RSF 秘书长德洛瓦(Christophe Deloire)在官网声明中表示:"新闻是对抗假消息的最好疫苗,不幸的是,新闻经常受政治,经济,科技甚至文化等原因所左右."他强调,新闻是对抗假消息,确保民众了解实情后,进行公开辩论的最好途径.
0.858814
85.466667
0.029851
0
168
392
1,045
4.222656
0.188768
0
242,400,004,660
新闻传媒
但依靠美国的版权保护意识以及人们信息付费习惯,以及优质专业深度内容,"纽约时报"来自数字订阅用户和数字广告的收入近年增长很快,2017年达到了30亿元,"纽约时报"甚至宣布到2020年,总体数字业务收入达到55亿元. 欧美传统媒体对内容收费的模式早已有之.1997年,"华尔街日报"采用了在线付费阅读.起先,对网站所有内容进行收费,后来改用分类内容的付费方式."经济学人"杂志也采取了类似的制度.自2009年默多克宣布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以来,新闻集团旗下的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开始实施内容付费策略.在新闻集团等机构的带动下,不少欧美媒体纷纷进入收费行列.2013年,美国第一大报业集团甘乃特(Gannett)关于将旗下所有82家报纸建立"付费墙"的声明引发业界讨论.随着像甘乃特这样新闻巨头的加入,"付费墙"模式逐步为欧美报业所采纳,渐渐成为一种趋势. "纽约时报"在用户付费领域的尝试主要是设立"计量式付费墙",主要措施如下: 作为"付费墙"模式的代表,"纽约时报"一直以来颇受业界关注.2011年3月,"纽约时报"成功创立"付费墙"(paywall)制度对网络版读者进行收费."纽约时报"实施的"付费墙"制度属于"软付费",即收费方式采用"计量收费"的办法,在线的读者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免费阅读数篇新闻,若想继续则需要支付费用.从目前官网更新的资料来看,用户可选的订阅支付方案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每周1美元,每周1.5美元和每周2美元.不同方案所支持的访问设备和内容范围也有差异. (一)1美元的支付方案包括:访问"纽约时报"网站和"纽约时报"App的权限;无限量,无地点时间限制的文章访问权限;可以阅读"纽约时报"1851年至1980年的数字化副本; (二)1.5美元的支付方案包括:1美元支付方案所支持的所有内容;享受"纽约时报"数字游戏及相关存档的访问权限;"纽约时报"烹饪及相关存档的访问权限等; (三)2美元的支付方案包括:1美元支付方案所支持的所有内容;享受"纽约时报"数字游戏及相关存档的访问权限;"纽约时报"烹饪及相关存档的访问权限;"纽约时报"服务体验(包含特殊客服支持,特殊优惠等)等. "纽约时报"用户留存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执行负责人Ben Cotton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加大在订阅用户上的投入,进一步优化他们的订阅体验,将有助于整个订阅模式的发展.该报"用户留存"为导向的战略将以提升用户留存为首要目标,其次也会帮助公司吸纳更多的订阅用户,"因为,这样一来,用户会看到越来越多只有订阅用户才能享受到的服务内容,"Cotton说道. "纽约时报"方面认为,制作订阅用户优享的内容,将大大有利于提高用户的留存率.Cotton补充道,订阅用户特别关心新闻报道的服务价值,特别是那些展现"纽约时报"报道广度的内容,以及那些展现新闻报道过程的幕后花絮等等.例如,"纽约时报"近期推出了一档名为"Caliphate"(哈里发)的音频栏目,为用户讲述记者Rukmini Callimachi"伊斯兰国"报道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纽约时报"向订阅用户开放对这档音频至少一周时间的优先访问权限. 与此同时,"纽约时报"还在2015年至2017年间增加了3倍人力,投入用户留存方面的工作.在"纽约时报"里,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订阅用户的所有事宜,包括互动营销等各个环节,以确保用户获得最佳的体验.细分下去,"纽约时报"还设置专人主要负责订阅用户的权益,以此来强化订阅的价值,让用户了解与免费产品相比,订阅的优势在哪等等. 在"纽约时报"实施"付费墙"模式之后的两年,其数字订阅收入首次超过广告收入.现如今,纸质和数字订阅占据着"纽约时报"约60%的收入.从2011年至2017年这过去的6年间,其数字业务营收(来自数字订阅用户和数字广告)翻了一番,达到4.42亿美元.同期印刷报纸收入下跌18%,达10亿多美元.2015年,"纽约时报"的领导层宣布,他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总体数字业务收入达到8亿美元."纽约时报"的"付费墙"尝试,不但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而且改变了报业集团以往过度依赖广告的经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经营状况恶化的险局,也为传统报业维护自身品牌价值,发挥自身资源与优势,走出了一条数字化转型的新路.
0.870123
163.090909
0.051541
0
302
378
1,234.5
4.117188
0.187291
0.056931
242,400,008,601
新闻传媒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1970年10月23日),男,原名希天,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农村.范长江青少年时代就追求革命,追求进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曾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务. 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省内江市赵家坝村(今内江市东兴区田家办事处). 范长江自幼就随堂兄弟跟着祖父学习识字读书.他也时常仿照祖父的模样和腔调,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着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 1927年初,报考黄埔军校未果的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中法重庆分校是共产党员吴玉章创办的一所宣传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范长江在这里逐渐接受了反帝反军阀的思想,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同学们一道在街头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讲演. "南京事件"发生后,范长江参加了事件后的示威,并与镇压示威的反动军阀展开斗争,成为反动军阀在四川通缉的对象,他被迫离开重庆,来到武汉.为谋生计,范长江加入了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成为一名学生兵,并随贺龙转赴南昌. 1927年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 1928年秋,范长江考入中央政治学校.该校原名中央党务学校,是国民党政府培养行政干部的大学,蒋介石兼任校长.范长江选学了乡村行政系,打算"将来在穷乡僻野中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里,范长江加入了国民党.但是,"九一八"事变改变了范长江的梦想.范长江清醒地认识到,抗日救国是出路,而国民党培养所谓人才的地方,并非他的归宿.于是,范长江换掉学校的制服,秘密离开了南京.在留给学校当局的信中,范长江公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在离开学校的同时,范长江宣布他脱离国民党. 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同年秋天,经过自己的努力及友人之助,他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在北大期间,范长江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以丰富自己,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他经常苦思冥想:如何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来为现实服务?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在日本军国主义觊觎中国,全民抗战难以避免的时刻,范长江从一个记者的政治敏感意识到: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 范长江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经川西,陇东,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内蒙古......他走遍大半个中国,经历了长达2000余公里的跋涉.这段劳途不亚于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但如此,他还采写了大量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西上,在四川做短暂停留后,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在兰州稍事休整后,他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他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考察采访,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采写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 范长江的这次西部之行,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对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宗教,民族关系等问题也作了深刻的表述;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旅行通讯中还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更为可贵的是,范长江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字里行间显然倾注了他对红军的同情,甚至不无敬意.范长江的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津,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他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通讯.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他不顾个人安危直奔事变中心,对周恩来进行采访.抗日战争爆发后,范长江又"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战地采访,写下了大量战地通讯报道.周恩来在给他的信中说:"听到你报道的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每想到此就不免令人心潮澎湃!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 当时西北对外交通完全断绝,范长江利用各种私人关系,冒险飞赴兰州.他说服了甘肃省主席兼51军军长于学忠,特拨给军用卡车一辆,还选派了数名全副武装卫士随车护送前往西安. 1937年2月2日傍晚,范长江终于在乱军丛中,顶风冒雪,抵达西安.2月4日,在"大公报"西安分销处同仁的协助下,通过陕西省主席邓宝珊的介绍,范长江来到杨虎城将军的公馆.周恩来同志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来自绥远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闯进西安,当时年仅27岁的"大公报"战地记者 - - 范长江.在采访到周恩来后,范长江对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有了深刻的了解,厘清了真相. 就在范长江计划刊发"西安事变"报道的同时,被张,杨释放回到南京不久的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 "大公报"从上海运到南京,报纸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 - -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仅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社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为深入了解陕北的情况,范长江向周恩来提出到延安去采访的请求,得到了同意.1937年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博古和罗瑞卿的陪同下,范长江到达延安.当天下午,"抗日军政大学"(即红军大学)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范长江先后见到了林彪,廖承志,朱德等.晚上,毛泽东在他工作的窑洞里会见了范长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立即回上海,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虽然他在延安只呆了一天时间,却深深感受到这里火热的抗日之情. 率先打开国民党新闻封锁大门的范长江一鼓作气,连续在上海"大公报"上刊登了他的"暂别了,绥远","宁夏进入记","陇东未走通"等约三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全国人民从这些通讯中,第一次看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在报道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范长江更多地了解了共产党,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清楚了自己作为记者的使命和任务.1937年11月8日,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范长江与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驱胡愈之等团结全国广大进步记者,组成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这就是中国记者协会的前身.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中国记者节. 1939年5月,在国民党特务机关严密监视下的重庆曾家岩五十号"周公馆"里,由周恩来作为介绍人,范长江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指定与周恩来,李克农单线联系.自此,范长江从一个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者,进入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和平谈判代表团由重庆迁往南京,范长江被周恩来指名由华中解放区飞抵南京,任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并担任中共对外发言人.此时,他不仅要经常发布代表团的各种宣言,还要接见频频来访的各界人士,向他们解释中共中央的政策和回答各种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和平的一个窗口.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任新华总社总编辑的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 - - "人民日报·北平版",范长江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在范长江准备出版"人民日报·北平版"的时候,北平市委书记彭真把范长江等人叫去开会,彭真说,市委刚刚进城,事情很多,人手不够,设想"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对开两版,以后再出四版.范长江等人认为,国民党的"华北日报"还出对开四版,我们是胜利者,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四版,而且两版容量太少,内容很多不好安排.长江还说,他愿立出四版的军令状:保证报纸不出大错误,保证每天只睡4小时,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 长江带领的这支队伍很年轻,但他很快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他培养年轻记者编辑不遗余力,指点他们的作品时,在政治思想,方针政策上严格斟酌,文理逻辑上认真推敲,连字都要写得工工整整.他要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1950年1月,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正当范长江英年盛名,大有作为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范长江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长期被关押,受尽折磨摧残. 1970年10月23日,在范长江被关押的地方 - - 河南省确山的一个农村机井里发现了范长江的遗体. 1978年,共产党结束了那段不幸的岁月后,范长江获得了平反.同年1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范长江同志追悼会,以迟到的追悼会为这位著名的记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同志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为纪念范长江同志,每年的11月8日(范长江创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日期)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范长江开朗热情,善交朋友.他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什么人都要交,朋友越多,新闻来源越多,越能写出有分量的报道.从他的代表作"中国西北角"可以看出,长江的朋友无所不有:从政府的部长,军队的司令,以至土司,活佛,喇嘛,纤夫,水手等.他去采访时,还尽量帮助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经常同被采访对象保持联系.正是这种广交朋友的气概,使他采访路子广,新闻触角多,同时代的记者几乎无人能比. 范长江参加过南昌起义,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区记者.抗战中他是活跃在各战区的战地记者,周恩来同志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解放战争中,他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亲眼看到毛主席指挥三四万人,打败胡宗南二十余万人. 当时他任新华总社总编辑,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 - - "人民日报·北平版".时任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的李庄同志回忆说:"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同志召集我和长江等人开会.他说市委刚刚进城,事情很多,人手不够,设想"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对开两版,以后再出四版,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长江都认为,国民党的"华北日报"还出对开四版,我们是胜利者,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四版,而且两版容量太少,内容很多不好安排.长江还说,他愿立出四版的军令状:保证报纸不出大错误,保证每天只睡4小时,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回忆说:"1950年初,范长江来到"人民日报"任社长.他不定期地举办'飞行集会',常突然地召集编辑部全体人员会议,随时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批评或表扬某个工作人员,或者让大家对当天的报纸提意见,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当场回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向某某编辑或记者提出一些问题,常常让某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十分窘迫.弄得大家心情十分紧张,不知道今天是不是会被长江同志点中.其实,这是社长对编辑,记者的一种当场考试,是一种严格的职业训练.长江同志提的问题并不刁钻古怪,本来是记者,编辑应该知道的,不过这种方式毕竟太特别,太尖锐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他从来也没有批评过我们这些新同志,他只要求我们能很好地完成报道任务. 范长江对一些工作疲沓的老同志颇不客气,批评他们凭老资格吃饭,工作上不力求上进.有些人对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很不习惯,对他的尖锐批评也很不满意.也许这是长江的缺点,但也恰恰是他的性格." 范长江还谆谆告诫大家,要清醒地认识人民日报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报社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兢兢业业,不能"大致差不多"就算了.韬奋办报刊多么周到精细,一点不含糊,数十年如一日.不要以为"我过去在老解放区就是这样做的,那时还受到过表扬呢!"要知道,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自己所处的地位不同了,从前可以的,现在就不行.他还说,靠中央党报的牌子,地位吓唬人是不行的,要自己真有领导舆论的本领才行. 范长江五十年前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未过时,并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他指出"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 范长江认为,记者要有健全的人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他说:"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他还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作撰写旅行通信,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 1936年8月,他将这次施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 1935年,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他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连续发表了反映当地人民备受煎熬压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国人的关注.范长江也因此一举成名.后来他又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奋斗几十年,一直到1970年逝世. 他曾经担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他还是中国记协的前身-1937年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范长江是中国新闻界著名的杰出的代表,用他的名字设立我国中青年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开拓新闻事业的未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本奖从1991年起每三年举办一次,但自2000年起本奖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 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为纪念范长江同志,每年的11月8日,即他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日子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2009年11月9日,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并讲话.范长江同志的亲属和生前好友,原工作单位和家乡代表,部分老新闻工作者,中国记协常务理事,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等参加了座谈会,百余人汇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杰出的新闻记者. 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以及范长江同志亲属代表范小建,老新闻工作者代表杨翊,范长江同志家乡代表唐利民,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代表栾俊学在座谈会上发言,会议由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主持. 2009年10月16日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范长江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2019年11月10日,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纪念范长江诞辰110周年暨2019年记者节系列活动"在汕头大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嘉宾参加了此次活动. 中国新闻社原社长章新新,中国青年报原社长兼总编辑,党组书记陈小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记者敬一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张涛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支庭荣等近30位新闻与传播业界和学界的杰出人物,齐聚汕头大学,共话范长江精神与中国新闻传播行业的未来. 开幕式上,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虹和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昶一起为"范长江班"揭牌. 2009年是范长江的百年诞辰,政府决定以此为契机,筹建范长江纪念馆,作为对这位新闻巨子的纪念.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于2006年8月19日还正式作出了"关于同意修复范长江先生故居的复函"的批示. 范长江纪念馆总占地1800亩,其中包括核心区60亩,故居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以及水体面积4879平方米的范长江纪念馆.工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范长江故居进行修复性建设,并对周边环境进行设计.根据范长江的工作性质,工程计划把中心地带的造型定为喇叭形,同时在中心景观上将笔的形态进行变形,将竹捆扎起来,形成笔筒,中心栽种竹子,象征笔杆,再用竹廊连接.碑林和景墙,象征报纸. 随着范长江纪念馆的建成,一系列纪念范长江的活动也将随之在内江展开,其中包括建设范长江主题公园,命名范长江学校,场馆,组建范长江新闻学院等一系列活动. 据范长江的儿子介绍,范长江的夫人沈谱(沈钧儒之女)对于纪念馆的修建工作非常重视,90岁高龄的她在医院中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感到十分欣慰.而参加座谈会的新闻界人士则一致认为,范长江纪念馆的修建为有新闻理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朝圣"的地方. 2019年10月17日,在新闻巨子范长江诞辰110周年之际,范长江铜像揭幕仪式在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举行. 范长江铜像揭幕仪式上,范长江长子,范长江新闻学院顾问,范长江纪念馆顾问范苏苏说,父亲的铜像能够落在家乡,非常有意义.铜像做到了神形兼备,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展现出了"青年范长江"的坚毅,智慧,深邃,儒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于宁与范苏苏,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冯海青,四川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陈欣,内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志远,内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潘梅一起共同为范长江铜像揭幕.全体人员向铜像鞠躬致敬.
0.885346
133.688525
0.021974
0
379
2,819
791.7
4.085938
0.16076
0.04647
242,400,011,935
新闻传媒
媒体融合不断加深,新闻媒体版权问题日益凸显.12月15日,在2018年第三届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百新,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段玉萍,中国行业报协会会长姚军等出席并发表讲话.会议期间,由中国行业报协会召集,"传媒茶话会"与各主流财经媒体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财经媒体版权保护联盟"(以下简称"联盟"). 据了解,该联盟旨在将各财经媒体联合起来,共同抵制未经授权擅自转载新闻作品的行为,保护财经媒体版权.同时提高各财经媒体对其作品转载体的议价能力,努力实现常态化监控和维权,市场化交易等,从而推动整个新闻版权市场的健康发展. 段玉萍说:"中宣部版权管理局鼓励媒体行业协会开展版权保护工作,在探索合理授权体系,完善授权交易机制,加强行业版权自律,开展行业版权合作等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探索."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段玉萍,中国行业报协会执行秘书长刘灿国,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版权执法队副队长刘春旺,中国财经媒体版权保护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邹韧为联盟发起单位授牌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翟惠生表示:"记者和报社都应该树立版权意识,通过技术等手段解决版权保护方面的普遍问题,同时积极与相关技术团队进行沟通,从而达到保护原创保护版权的目的." 中国行业报协会执行秘书长,"传媒茶话会"创始人刘灿国表示:"目前传统媒体的版权现状是:版权保护缺乏资金,没有技术支持,甚至以牺牲版权为代价换取网络传播量;维权也是耗时长,成本高,收益少;版权收入也少,有的几乎为零,议价能力也不高." "中国财经媒体版权保护联盟"应运而生,其基本将中国所有重要财经媒体纳入,带领行业媒体抱团取暖,将从法律,技术,市场交易,机构设置等方面为财经媒体版权保护做好保障. 据了解,联盟将通过签订"版权保护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协议"等具有法律约束力契约的方式,明确各财经媒体,联盟以及技术合作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媒体自律,相互监督的良好局面. 技术支持方面,联盟采用区块链,公钥加密和可信时间戳等技术,为原创作品提供原创认证,版权保护.区块链技术会在文章中嵌入具有唯一性的标识"DNA",嵌入此"DNA"后,只要文章保持70%的相似度,无论文章被转到微博,微信还是各个网站,都可以通过这个"DNA"进行溯源和追溯,一旦发现侵权行为,技术平台便会立即取证存证. 目前,"每日经济新闻","北京商报","中国教育报","金融时报","中国经济周刊",华龙网等多家媒体已与联盟完成了技术接入,实现了原创内容认证,实时监测文章被侵权情况.此外,为了简化维权流程,降低维权成本,联盟还与杭州互联网法院进行了技术接入,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接入也正在推进中. 市场交易方面,联盟将努力提高成员单位对其作品转载体的议价能力,探索出一套合理的授权价格体系,实现有序的市场化交易.联盟成立后,将安排技术团队与成员单位进行技术对接,协助核定版权价格.版权交易分为报社自行销售和联盟代理销售,报社自行销售需遵循联盟提出的版权指导价,对外不得低于此价格进行销售,由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联盟代为销售时,版权价格需由报社与联盟秘书处核定后委托联盟销售.联盟内部将采取"积分"管理办法,内部交易享受一定折扣. 据了解,联盟将开设维权办公室,协调各成员单位之间以及对外的版权保护,维权及交易协助工作.此外,还将组织专门技术支撑方,对相关技术程序进行专业维护与迭代;定期对各财经媒体开展相关知识培训;负责市场化项目的开发及智能合约的制定等.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版权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2017 年 1 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这是知识产权规划首次列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2017年2月,国家版权局正式印发"版权工作"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版权工作要坚持实施版权严格保护,推动版权产业发展,健全版权工作体系三大基本原则.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部分,被提上建设版权强国的重要日程. 据国家版权局网络版权产业研究基地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产业的市场规模为6364.5亿,同比增长27%,其中,中国网络版权产业用户付费规模为3184亿元,占比规模突破50%.
0.884701
128.857143
0.031755
0
218
419
1,047.3
4.15625
0.141907
0.006637
242,400,012,119
新闻传媒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Joe" Pulitzer, 1847年4月10日-1911年10月29日),匈牙利裔美国人,父亲是犹太人与匈牙利混血,母亲为德奥混血.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 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中产家庭,父亲菲利普·普利策是匈牙利马扎尔犹太族的后裔,母亲是奥地利人,婚前名为路易斯·杰伯.普利策原为兄弟四人,后来两个夭逝,只剩他和弟弟艾伯特两人.普利策自幼受良好学校教育,受到良好的德文和法文训练.后来父亲病故,母亲改嫁,由于同继父关系不和,十七岁离家出走.同时由于对拿破仑的崇拜而从军,但由于视力和体力的问题,奥地利征兵处并未如愿.在奥地利军队报名不成后,又到驻墨西哥法军和驻印度英军报名处应征,依然未果.后来在汉堡加入美军"林肯骑兵队".南北战争结束后退役,为了找工作在美四处流浪,1865年在中西部新兴城市圣路易安顿下来. 1867年普利策入美国籍,后获得律师资格.1868年在圣路易遇到一位有助与他的人 - - 卡尔·舒尔茨(一位德裔政治家和记者,曾任美驻西班牙公使,参议员和内政部长,当时任德文报纸"西方邮报"的老板).被舒尔茨聘为西方邮报(Westiche Post)记者,一年后当选州议员,设立"反贪污法案".1872年改入民主党. 1878年,31岁的普利策创办自己的第一份报纸 - - "圣路易快邮报",从而开始了它的办报生涯.在经营此报期间,普利策一方面抨击丑恶现象,一方面倡导社会改革.靠着煽情和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针砭时弊,三年后,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882年以34万6千美元向古氏乐购得"纽约世界报",招募名记者内莉·布莱(本名伊丽莎白·科克兰),Richard F. Outcault等人,让报业销售情况改观,销数达10万份. 1883年在普利策"世界报"和其本人的策动下,发起迎接自由女神像筹款运动,为自由女神顺利竣工做出了巨大贡献."纽约世界报"和普利策为此赢得美国民众的尊敬和爱戴.1889年在纽约富兰克富街海德公园旁,花六十三万美元买下法国大厦并在其址上新建"世界报"办公大楼.同时视力下降,1890年完全丧失.在新落成的"纽约世界报"大厦举行揭幕典礼的前一天,普利策前往欧洲休养."世界报"宣布其辞去总编职务.从此告别报刊事业. 1892年早晚两刊共计34万7千份,并吸引大量的广告来源.普利策最为人知的贡献是为美国报纸奠定了各项专栏等模式,当时报纸开始启用漫画并蔚为风尚,著名漫画有黄童子(Yellow Kid),是世界第一个彩色漫画,成为黄色报纸的起源.1892年也是普利策第一次向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 1901年普利策对竞争已感厌倦,而将世界报中最受人攻击的黄色部分取消,黄色新闻风潮遂逐渐衰落 .被公认是19世纪70 - 80年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出生在匈牙利一个叫马口的小镇.这里靠近罗马尼亚边境,有着一片肥沃的土地.他的父亲是个有教养的犹太谷物商,母亲是有德国血统的美女,是个天主教徒.普利策排行老二,老大已经夭折,老三叫亚伯特,老四是个女孩子,名叫艾玛.兄妹三人从小就由家庭教师负责管教,尤其受过严格的德文,法文等语文训练. 普利策年幼时,家境小康,不愁衣食.可是不久,他父亲因心脏病去世后,他的生活就起了很大变化.母亲再嫁,他和继父布劳相处不好,使得他在家里吃了不少苦头,因此他一心想要外出独立.17岁的普利策就这样离开了布达佩斯. 起先,普利策想当个奥地利军人,但因为年龄太小,视力不好,身体单薄遭到拒绝.于是他又前往巴黎,伦敦,请求加入外国兵团,但依然是到处碰壁.后来他又到了德国汉堡.在那里,一个德国佬对他说:"小伙子,我可以让你乘船到美国去当兵."普利策心想,当时各地都出现大批失业者,想找份工作谈何容易,年轻人只有当兵才能混饱肚子.美国远是远点,可是德国佬把美国士兵待遇吹得天花乱坠,他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1864年,美国的南北战争正如火如荼,紧张的气氛弥漫在北美的每个角落.在北方东海岸的波士顿港,深夜是一片死寂,漆黑的水面除了船上闪烁的点点微光外,什么也看不见.港湾内的一艘船上,有一个17岁的男孩四下张望了一会儿,趁船上人没注意,迅速跃入冰凉的海水中.他潜入水底,一直潜游到远离那艘船,才探出头来呼吸一口气.他在下午船快驶近海岸时,就已经事先看准了陆地的方位.他开始向岸边游去.游了一会儿,他已筋疲力尽.他仰浮在水面上休息了一会儿,浑身冰冷.他几乎支持不住了.他想喊"救命",但这一喊,美国海岸警卫队士兵就会向他开枪射击.就是不被击毙,海防人员将他遣送回船上,那岂不是前功尽弃?他于是咬着牙又向前游.突然,有个硬硬的东西把他撞得疼痛难忍,啊,这不是岸边的木桩吗?他总算到达目的地了.这个冒险跳海的17岁男孩,名叫约瑟夫·普利策.这位后来在美国功成名就,成为大富豪和新闻界创始人的普利策,就是这样踏上美国大陆的. 再说普利策偷渡上岸后,发现美国的农田景色和匈牙利大不相同,地广人稀,但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美国农民的生活比起自己家乡来,要好得多了.普利策花了差不多一星期的时间才抵达纽约.纽约不比欧洲的某些城市大,也不算很漂亮,但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商业大厦林立,新房子越盖越高,直耸云霄.他特别喜爱人们那种快速的谈话方式.在这里他可感觉到生命的跳跃与成长,纽约城就好比他本人一样,既年轻又充满活力.普利策认真地学习英语,由于他脑子灵活,记忆力强,很快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会话.普利策觉得靠打零工糊口终非长久之计,便找到联军总部,报名当兵."林肯骑兵队"一名军士接待了他.军士见他英语说得很别扭,突然用德国话问他:"你会骑马吗?孩子."此时普利策心跳得厉害,对于一个在匈牙利农村小镇长大的孩子来说,骑马是他最喜爱也最拿手的.当他问清楚"骑兵"的意思后,便高兴地点了点头.那军士便领他去见一名军官.军官和蔼可亲地拍拍他的肩膀:"你想为这个国家打仗,一定刚从船上下来的,你要证明自己也能做地道的美国人,是吗?这太好了,你找对地方了.这里的林肯骑兵队队员全都是来自德国的高尚家庭,他们会像兄弟般的照顾你的."于是,17岁的普利策就成了林肯骑兵队里最年轻的一名战士. 军队纪律是严明的.普利策的马骑得相当好,但他的表现不像一名士兵的样子,站也站不直,走也走不好.有次班长训斥他,他竟不停地回嘴,挨了班长重重的两耳光.普利策古怪的仪表和神经兮兮的表情,常使指挥官看不顺眼.有一次指挥官暴跳如雷地叫着:"叫他滚蛋!我们军中没有这种笨蛋.这种话深深地刺伤着普利策的心,使他和士兵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后来他才明白,在那些身经百战,受尽战争折磨的老兵眼中,自己是个小小萝卜头.老兵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戚朋友和战友,在战争烽火中丧失了生命,内心的创痛可想而知.而年轻的普利策根本不懂战争是怎么回事,却经常对战争高谈阔论,目中无人,老兵们和长官怎会不讨厌他?骑兵的伙食是不错的,正在发育的普利策一天一个样,长得壮实而又高大.渐渐地连长蓝赛上尉开始喜欢他了,没事时还把他喊到帐篷里跟他下棋.蓝赛上尉告诉他说,兴趣广泛,好问博学,这在战后是优点,可是在兵营里就不能有个人行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人家要你向前,你就不能退后,长官会为你思考.去猜想骑兵队长做什么,或林肯总统会做什么决定,这些可不是二等兵普利策的事.篮赛上尉还称赞他说他的骑术是全连数一数二的.普利策频频点头,似乎明白了许多. 可是第二天大清早,普利策就又闯祸了.大清早集合的时候,他迟到了,而且衣冠不整.值星班长咆哮着命令他出列,大声地对他训斥,什么狠毒的字眼都搬了出来,连他的祖宗三代和祖国都骂到了.普利策顿时怒气冲天,他使尽吃奶的力气朝班长脸上猛揍.他的个性是,谁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就会大动肝火.士兵们个个目瞪口呆,待回过神来之后才上去拉开他.这时一位排长闻声赶来,排长一听士兵竟敢殴打长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普利策被带到总部大楼,被武装士兵看守在禁闭室里.这是他一生中最可怕的经历.这在战争时期,他也许会被枪毙.但他对所做的并不后悔.如果有人还敢辱骂他,他还会那么做的.不一会儿蓝赛上尉来了.普利策问道:"是不是拉我出去枪毙?"蓝赛上尉说:"你又胡思乱想啦,军队是不会这样处置一个不满18岁的孩子的.不过挨你揍的班长一心想置你于死地,幸亏许多战士为你说情."普利策感激地望着上尉,两腮挂满了泪水.蓝赛上尉说:"我是来向你告别的,我将调往别的部队.你一定要记住我说过的话,在战争尚未结束时不要跟军队挑战." 普利策被解除禁闭后,回到了连队.他记住了蓝赛上尉的忠告,从此,在军队的这段最后时光里,他一直没出过纰漏.他再也不是一个乐观,活泼的小男孩了.这段经历,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一道永不磨灭的创伤,造成他今后不愿意在任何人的身上寻找友谊的性格.1865年5月23日,联军在华盛顿举行最后一次游行,林肯总统宣布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普利策领了最后一次薪饷.他和许多无家可归的士兵一样,决定留在纽约. 战后的纽约,大批退伍军人使本来难寻职业的失业大军更加庞大.如果有一个工作机会,就会有几百人前往应聘.普利策英文还是不行,又没什么专长,要找个工作谈何容易.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后来外套有了破洞都没钱买件新的.尽管如此,普利策也尽可能使自己看起来干干净净的.只要口袋里有个角币,他仍然会到法国旅馆附设的一家小店找人为他擦皮鞋.有一天,擦鞋的对他这个阿兵哥说,请他帮帮忙以后别再来擦皮鞋了.普利策问这是为什么?擦皮鞋的只好说,法国旅馆的阔佬不愿意跟他这个穷孩子坐在一起擦皮鞋.普利策看看身上破旧的衣服,再看看阔佬投来的鄙夷的目光,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种尴尬的局面,使普利策决心离开这个城市;而且他发誓,有朝一日他要返回此地,买下这家法国旅馆,然后把它夷为平地,在这里重新盖上一栋举世无双的摩天大楼. 那天,普利策碰巧遇到一位林肯骑兵队的战友.战友劝他到西部去,西部才是真正的美国,于是普利策决定到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去.他深信他的希望到了那里会实现.普利策在离开纽约时,身上只有几个铜板.他卖掉了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 - - 一条丝质手帕.他以步行和搭乘火车的方式前往圣路易斯.当他见到密西西比河的时候,不但已身无分文,还卖掉了一部分的衣服.他走过的路程,相当于从布达佩斯经过巴黎到伦敦那么远.他把母亲美丽的照片带在身边,寂寞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这是他唯一能获得安慰的短暂片刻. 普利策于当年10月10日傍晚到达密西西比河畔,正好碰到一阵雷暴雨.他又冷又饿,眼睁睁地望着对面的万家灯火,却无可奈何.一座桥也没有,又没钱坐轮渡.他浑身颤抖着,不知道如何能挨过这个夜晚.他站在岸边看着渡轮来来去去,船夫叫他走开,他只装没听见.普利策等又一艘渡轮靠岸后,硬起头皮问船夫:"请问你们需要人手吗?我必须去圣路易斯,可是我身上没钱.如果我留在这里,一定会被冻死的......"船夫仔细地打量着他因寒冷而变成紫色的脸,终于代他向船长求情.船长答应让他上船烧锅炉,借此免费乘船过河.船终于靠岸了.普利策铲了一夜的煤,四肢无力,全身发痛,下船时差点跌倒.船长给了他一点钱,告诉他到哪儿去找吃住的地方.他找了个最便宜的客栈,倒下去就睡着了. 下午,普利策被嘈杂的人声吵醒了.起床朝窗外一看,只见宽阔的密西西比河上艳阳高照,圣路易斯市是那么生气蓬勃.他来到大街上,买了个面包边走边吃.此刻,街上到处都是猎人和生意人,当然还有婀娜多姿的淑女和穷兮兮的工人.新盖的商业大厦,银行,学校处处可见,这些美好的形象,使得普利策深信圣路易斯是个可以寻求光明前途的城市. 普利策第二天就找到工作了.由于他身体瘦弱,没办法干粗活,而且脾气也不好,又有几分傲气,不太愿意干那种让人呼来唤去的事,所以他接二连三地换工作,做过骡夫,水手,建筑工人,码头苦力,餐厅跑堂和马车夫,但没有一样是他真心欢喜的. 普利策幸运地租到了一间好房子,和一个德国家庭住一块儿.房东劝他找个固定的工作.要找到一份固定的体面工作,就得先学好英语.他于是来到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差事,每天为图书馆工作2小时,换取可以任意借阅图书的便利.每天早上,普利策赶到图书馆,边工作边如饥似渴地读书,上班时间一到,他又赶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去打工.在图书馆,他遇上了一位名叫托马斯的教授.虚心好学的普利策赢得了托马斯的好感,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托马斯日后对普利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868年,普利策当上了律师后,因为没钱设立律师事务所,加上年纪轻轻,又是一口夹生的英语,找他帮助打官司的人望而却步,业务始终不见起色. 一天晚上,图书馆里有两个人在下棋,其中一个正举棋不定,站在身后观看的普利策提醒他说:"别走那一步!"两个人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望着他.其中一个说:"老兄,如果您走那一步,您就输定了."普利策又站在另一方,拿起棋子走了几步说:"先生,如果您这么对付他,还是会赢的."两个人看看普利策,又看看棋盘,似乎让这位陌生的年轻人的棋艺给镇住了.当普利策正想离开时,其中一位叫住了他说:"年轻人,我想认识一下你这位棋艺高手,也顺便介绍我的一位好朋友给你,这是艾米尔先生,我叫苏兹." 普利策一听不由伸了伸舌头,他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还敢得意扬扬地指导两位名人下棋.在圣路易斯,没人不认识艾米尔和苏兹,尤其是苏兹,他是共和党创始人之一,过去曾帮助林肯竞选总统.苏兹原籍是德国人,担任过美国驻西班牙公使,南北战争时曾是少将,如今是密西西比州的参议员.这两个人共同拥有一家圣路易斯"西方邮报". 当苏兹听普利策说曾在林肯骑兵队服过役,便和艾米尔交换了一下目光.他俩同时想到,这个才满20岁的年轻人,已当过骑兵,打杂工人,律师,见多识广,而且下得一手好棋,这是很少有的.正好"西方邮报"的一名记者不干了,得找个人补缺才行.苏兹和艾米尔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普利策.他俩问普利策愿不愿意当记者;普利策说他当然想当,只是从来没有写过文章,怕胜任不了.他俩勉励他边干边学,说他脑瓜子很灵,不久就能胜任的.普利策上班的第一天,总编辑就派他去采访一桩盗窃案.当他赶到失窃地点时,已经有许多别的报社同行闻风赶到了.普利策不仅详细地进行了采访,还帮助办案人员分析案情.结果,案子很快就侦破了,而普利策也写了一篇精彩的报道.就连对他的能力有很大疑问的总编辑,也不得不佩服这个小伙子了. 接着几个星期,普利策写了许多报道.他之所以一口气能写那么多的报道,是因为他下笔快而且不浪费一分一秒.他领受任务后,大街小巷到处奔忙,他既报道市政府面临的困境,也采写码头工人的打架斗殴,甚至别家报纸只字不提的芝麻小事,他也不放过.他认为报纸是给市民看的,就要报道市民身边的趣闻趣事.如果不是苏兹支持他的观点的话,他这些稿子是发不出来的.他的文章一登出,读者争相传阅,顿时洛阳纸贵,"邮报"销售量直线上升.报社老板苏兹又把普利策调往杰斐逊城,担任报社驻该城特派记者,专门采访州议会开会的消息.他到首府从事政治采访的第一个月中,就已闯入议会的政治核心.由于苏兹先生的熏陶和栽培,普利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苏兹认为这小伙子是新闻方面的奇才,有朝一日会和自己并驾齐驱. 果如苏兹所言,1869年12月,普利策通过竞选,当选州议员.进了议会后,他敢仗义执言,尤其对贪官污吏更是大加挞伐,就像在报上发表抨击文章一样.普利策了解到圣路易斯市政当局所收的大笔税款不知去向,就提出一个法案,要求追查.当时就有一些议员极力反对,甚至公然威胁他的人身安全.朋友们也劝普利策别跟这帮有权势的人斗,说他们会要你的命的.但他照样坚持原则,一边在议会里跟他们斗,一边写了一篇篇内幕报道登在"邮报"上.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当局被迫进行了追查,并将贪污受贿的官员绳之以法.由于这件事,普利策被州长任命为圣路易斯市的三大警官之一.这一年他才23岁.他从身无分文来到圣路易斯,时间不长,就成了该市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如今的普利策已是个小有资产的人物了.他抽空回了一趟故乡.回到布达佩斯后,他这个衣锦荣归的游子扑向了母亲的怀抱,母子紧紧拥抱着,热泪滚滚而下.9年时间,一个流浪的穷孩子变成了报社的阔老板,一个政府要员,普利策的继父怎么也不能相信. 普利策回到美国后,直奔圣路易斯.在这段时间,他做了一笔生意,赚了不少钱.赚钱的原因是他买下了一家报社,转手又卖给了当时的新闻业巨头麦克拉,净赚了2万美元.圣路易斯的居民不得不承认,普利策同时还是个有生意眼光的人.有一天普利策突然告诉朋友说,他要去首都华盛顿,担任"纽约太阳报"的特派员.他有充分的理由要去华盛顿.当他回欧洲探亲回来时,曾在那里小住几日,并且遇到了一个令他动心的女孩.那女孩名叫凯蒂. 普利策到了华盛顿后,渐渐和凯蒂热恋起来.但凯蒂的父母却难以接受普利策,在他们心目中,新闻工作是不值得干一辈子的.普利策下定决心,拼命地工作,希望能够在新闻事业上闯点名堂出来.他深信这个行业同样可以出人头地. 1878年6月19日,普利策和凯蒂终于喜结连理.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就前往欧洲度蜜月.夫妻俩的生活一直很美满.他们在欧洲游历了10个月后,又回到了圣路易斯. "快邮报"面向广大市民,每日刊登一些和市民息息相关的报道,以及市民喜闻乐见的文章和图画,受到市民喜爱,发行量直线上升.普利策还喜欢刊登一些发人深思及引起议论的文章,像一篇与税收有关的文章就是个例子.它刊登了有钱人和大商人所缴的税额,以及工人和小生意人缴税的资料.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有钱人付的税很少,穷人反而缴得比他们多.这篇文章一见报,不到几小时,报纸就被抢购一空.普利策把最后一张报纸钉在报馆门口的橱窗里,他自己则躲在一旁,静听拥挤的读者对报纸的反应. 普利策这样做自然会得罪人.一些大商人恼羞成怒,串联那些逃税大户,撤消了在"快邮报"上的广告.这下子普利策的损失不小,但是他向恶势力挑战的决心并未动摇.普利策一生中最痛恨的就是政治的腐败.他曾在"快邮报"上撰稿说:"什么是我们政治生活最大的破坏者?当然是腐败.为什么会造成腐败呢?自然是贪财.谁又是贪财最大的唆使者?......金钱是今日世界最大的诱惑力.有人为它出卖了灵魂,有人为它出卖了肉体,更有人把钱看成万能......" 普利策作为发行人兼主编,事务相当繁忙.事业一天天扩大,非得有个得力助手不可了.他几乎跑遍了全国,终于找到了一位名叫柯克里的人,这个人性格同他相近,很有魄力.普利策于是任命他为主编.这样,普利策可以集中精力当报社的老板.1881年,"快邮报"销路大增,普利策赚了一大笔钱.他拿出一部分利润让员工分享.主编除了高薪,年终还参加分红利.特别勤劳的报童,可以得到金表或银表.每年圣诞节,全体员工都能享受到全鸡大餐.这时候,普利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虽然婚姻,事业都很顺利,可是此时普利策的身体已大不如前. 1882年秋天,正当他和家人准备去加利福尼亚度假的时候,报社出了一桩轰动全市的大事,一个名叫史列贝克的律师被登在报上的一篇对他不利的文章所激怒,就带着枪到报社来滋事,柯克里为了自卫,开枪将他击毙了.这件案子几乎毁掉了普利策和他的报纸.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聚集在报社大门前,提出威胁要将普利策处以极刑.疯狂的群众甚至把点燃了的火把扔进窗内.普利策认为,不管如何,杀人绝对是坏事,谁干的都一样.西部天天在变,正在由野蛮走向文明,应该靠法制来解决问题.他给这件事弄得焦头烂额.他先让柯克里取保在狱外候审.他自己也率全家到纽约去了. 这时的纽约已和他刚从骑兵退伍时大不一样了,已成了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会.为了能在纽约立足,普利策认为还是办报好.于是他买了一家负债累累的"世界报".1883年5月11日,第一张新"世界报"印出来了,立刻引起了一阵骚动,许多报社的编辑看了都大摇其头,认为这种报纸在纽约是行不通的.但是它每星期都发表由普利策亲手写的社论.社论说出了劳动者的心声,对纽约的富人显贵发出猛烈的抨击. "世界报"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说出了深刻的道理,很快就赢得了读者.普利策还利用报纸这个阵地,支持格罗弗·克利夫兰参加总统竞选."世界报"列出四个支持他的理由:1.他是个老实人;2.他是个老实人;3.他是个老实人;4.他是个老实人. 后来在短短的几年内,"世界报"成了全美国新闻界的泰斗,它所带来的震撼,使人不得不对它另眼相看.普利策热心于政治,1885年,他在国会代表选举中,以高票当选为纽约市的众议员. 可是,妻子凯蒂并不快乐,丈夫越忙,在家陪她和孩子的时间就越少.一天凯蒂跟普利策开玩笑说:"约瑟夫,你整日不归家,是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吧?"普利策却点了点头说:"是呀,比你漂亮多了,我也非常喜爱她......" 原来,普利策说的是"自由女神".他在国会就听说了法国人募集了一笔巨款,要塑造一座自由女神像,准备献给美国人民当礼物.这座女神像已塑造好了,正等着装运到美国来.有关人士建议将她安置在罗德岛地势较高的地方,以便让每一个进入纽约港口的人都能看得到,可是国会却迟迟不通过拨款预算. 普利策准备筹募一笔款项,使法国人的礼物可以早日运抵纽约.他于是通过"世界报",呼吁大家捐款."世界报"的大声疾呼立刻有了反应.1886年10月,当自由女神像在纽约港口矗立时,普利策与各地名流显要,站立于主持仪式的行列中. 1887年,普利策为纽约市的一次选举奔忙着,他日夜不停地演说,写文章,策划选举事宜.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有天晚上,主编柯克里走进普利策的办公室,看见他直直地望着自己,两行泪水挂在脸上.原来,普利策什么也看不见了,他的双眼已经瞎了. 为了调养身体,普利策和凯蒂开始了一次长期,悠闲的环球旅游,经过了印度,中国及日本.回到美国之后,普利策便筹划盖一座"世界报"新的大厦.他买下的那块地皮,就是当年退伍时身穿旧军服被有钱人看不顺眼,连擦皮鞋的都撵他走开的那座法国旅馆所在地. 1890年12月10日,纽约最高的一座大楼 - - 新普利策大厦完工了.这是座20层楼的建筑物,地下室用来做印刷厂,一楼为营业部,二楼至十楼为出租的高档写字楼,十楼以上为"世界报"枢纽中心.镀金的圆形顶楼是普利策的办公室.第十一楼是漂亮的卧室套房,专供加班不能回家的编辑使用.建这座大厦,普利策没有分文债务,这座价值200万美元的大厦完全属于他个人所有. 1911年去世后,遗嘱中规定:世界报永远不得出售.后人遵照他的遗嘱,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普利兹奖(Pulitzer Prize),每年一度颁赠给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在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音乐,新闻采访报道有卓越贡献的人. 1931年普利策的儿子赫伯特在经济大萧条时把"世界报"售予斯克里普斯·霍华德.为此,赫伯特还专门聘请律师,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司法程序,修改了普利策的遗嘱.到了1931年,普利策花费毕生心血创办的"纽约世界报"在经济大恐慌的浪潮中宣告倒闭了."纽约世界报"大厦也因为修路而被拆除.如今只有"圣路易斯快邮报"还掌握在普利策家族手中,并且依然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 普利策作为一代报人,为新闻事业留下许多遗产.比如一般认为,"纽约世界报"具有三大特征:文章富有趣味,文字简洁生动,版面新颖活泼.普利策的新闻人生,始终都在追寻一种文字简洁生动,意思明晓畅达的报道风格. 正是通过吸引人的报道内容,简洁明快的文风及活泼生动的版面设计,配合社会运动,使他的报刊读者日益增多,销量日益扩大.同时,报业的经营管理也日益提升.鼎盛的标志就是1890年落成的"纽约世界报"大厦的落成. 普利策对新闻教育事业影响也尤为突出.1892年普利策第一次向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在当时,人们还未把新闻当成一门学问,而只是当成一种技艺.并且有许多报纸编辑嘲笑普利策的想法.1904年,他在一篇登于"北美评论"的文章中答道:创办新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我希望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此后,他又与哈佛校长C.W.埃利奥特探讨此事."根据他们的讨论,埃利奥特和普利策提出了一套新闻学院的全部课程,即强调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辅之以新闻技巧方面的课程." 后来,在普利策的一再要求下,哥伦比亚大学终于接收了他的捐赠及计划,按他1911年逝世时的遗嘱,给大学的捐赠总额为200万美元,哥伦比亚大学在这个数目上又增加了50万美元. 但普利策本人并未目睹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在他去世后一年,学院成立,如今成为美国一家历史悠久,声誉良好的新闻学院,在新闻学界和业界享有崇高声望.此外,学院还主持评选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
0.888693
221.673913
0.006184
0
601
2,784
853.3
4.046875
0.157497
0.004382
242,400,012,572
新闻传媒
我国首个由官方组织的中国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于世界知识产权日即4月26日成立. 4月27日,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向"传媒茶话会"透露:中央要求国家版权局加大版权维权力度,盗版处理将依法严格执行.这位官员告诉"传媒茶话会":对于自媒体盗用传统媒体版权的行为,在重点处理范围内.自媒体人千万不要以为随便盗用他人文章没事,顶多赔付一些版权费.当盗版行为侵犯"刑法"217条时,就会进入司法程序,依法处理,抓人和判刑在所难免.该官员说,鉴于各媒体通过法院维权成本太高,建议各媒体被侵权后直接向版权局投诉,版权局将受理并进行行政执法,严重侵权行为转入司法程序.这位官员同时透露:中央拟委托"中国搜索"公益性的辅助各媒体进行版权交易;同时欢迎各传统媒体继续加入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此前未发布版权声明的媒体可以继续发表版权保护声明. 国家保护版权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传统媒体"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版权"的共识也已基本达成.早在今年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就在"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化版权执法监管,依法依规加强阵地管理,有效规范发展秩序.1月25日,国家版权局发布"版权工作"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版权工作要坚持实施版权严格保护,推动版权产业发展,健全版权工作体系三大基本原则,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特色的版权强国. 4月26日,在中宣部指导下,国家版权局领导的"中国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宣告成立.同一日,101家传统媒体共同发声,坚决捍卫自己的版权.移动互联网语境背景下,原创内容成为稀缺资源.在版权保护的春风下,对于握有大量优质内容的传统媒体来说,好日子,可能真的要来了. 侵犯版权入刑并非无法可依,互联网更不是法外之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明确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 (四)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 2017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多起因抄袭入刑的案件.3月7日,温江法院作出判决,因漫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管理运营的爱漫画网站大量侵犯他人著作权,涉嫌构成侵犯著作权罪,该公司2名被告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另外1名被告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3人共被处罚金250万元.4月26日,因整本剽窃他人著作,"盗版成性"的惯犯史星海被依法逮捕,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这也成为甘肃省首例引入刑事制裁的侵犯著作权罪案件,对在整个社会打击盗版,侵权行为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示范作用. 拼凑抄袭,月入数万,甚至已经形成开班授课,买卖账号和软件,招聘写手的"做号"产业链.4月10日,"新京报"刊发整版文章"做号江湖:多抄袭拼凑 团队月入数万",引发激烈讨论.做号大军主要依靠"肢解""拼接"传统媒体作品的方式,生产大量伪原创文章.传统媒体花费巨大人力,财力生产的作品,被自媒体无偿使用.一方面取证认定困难,一方面维权成本高,维权收益低,面对自媒体侵犯版权的行为,传统媒体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进行追究.一位老报人曾这样感慨:"从前,传统媒体是给新浪,腾讯打工,现在又在给自媒体打工."
0.884175
185.625
0.007453
0
331
358
845.9
4.003906
0.154882
0
242,400,012,807
新闻传媒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实质是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要素整合的有机统一,生产过程的细化和整合,必须*更加频繁细密的信息交往来实现.这是新闻传播活动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的根本动力. 市场既是物资交易中心,也是信息交往中心,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对信息沟通依赖性很强. 为了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劳动,为了获取他人的产品和推销自己的产品,都需要信息交往先行,离了信息交往无法实现.到这时,新闻信息市场信息业已开成,新闻事业的产床就铺设完备了. 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基主要成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产生后和发展了的新闻事业具有由所处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决定的社会性质和管理体制. 技术进步是提高新闻生产力的首要因素,随着科技发展节奏的加快,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加速状态. 政治民主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权利保证,没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就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可能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 新闻传播本来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传播主体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胜任普及文化知识和传播精神文明的工作;接受主体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形成较强的接受新闻和消化吸收精神文明成果的能力. 舆论学的创始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一书中,认为:舆论是公众或许多人对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或事件)公开发表出来的意见. 舆论行为的三个要素:1. 即数量相当多的人; 2. 舆论客体即被主体评价的时局和事态; 3. 舆论的形态,即社会公众评价出来的意见. 1. 通过及时公开地传播新闻事实,迅速形成社会的注意中心和议论中心,也就是为社会设置了舆论话题. 2. 通过持续不断定新闻报道,向社会公众提供充分的事实,用客观事实的雄辩力量支持正确的看法和意见. 3. 刊播不同看法的稿件,适当开展讨论,发表传播者的评论文章,进行思想交流和交锋,使社会公众的认识即舆论进一步深化,并尽力把各种看法统一到正确意见的主流中来. * 舆论机构 - - 是指调查,表达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机关团体,包括新闻,出版,宣传以及民间调查等社会组织.基中,新闻宣传机构被称为社会舆论中心,它的一切活动都有是为了实现社会舆论的反映和调整. * 1926年9月1日,以天津新记公司名义续刊出版的"大公报",声言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办报方针. * 1957年3月,毛泽东在同新闻界代表的谈话中曾说过,他主张报纸"登些琴棋书画之类". * 报纸的优势:质地稳,传量大,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善做深度报道; * 电视的优势:动态画面的独特语言,传递视听兼备,声图并茂的信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新闻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的感染力
0.878761
59.473684
0
0
101
361
823.8
4.265625
0.146903
0
242,400,014,538
新闻传媒
世界新闻自由日聚焦"数字围困之下的新闻业" "没有新闻自由,就没有真正的民主社会.没有新闻自由,就谈不上自由." 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所做的表示.然而,新闻记者在面临传统威胁的同时,在数字环境下,专业媒体的运营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记者们还成为数字监控的目标. 1993年的5月3日,倡导独立,多元和自由报刊的首份"温得和克宣言"通过,这一天被确立为世界新闻自由日. 在这个重要的纪念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视频致辞,呼吁各方关注记者和其他媒体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他指出,"他们常常冒着巨大的人身风险,向当权者争取透明和问责". 他表示,在整个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期间,许多媒体工作者一直身居第一线,提供准确,基于科学的报道,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信息,拯救生命.与此同时,报道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污染问题的记者们成功促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关注这三重全球危机. 古特雷斯指出,记者和媒体工作者的自由所受的威胁与日俱增.从全球卫生到气候危机,腐败和侵犯人权,许多方面日益将记者的工作政治化,企图压制他们. 今年是"联合国关于记者安全和有罪不罚问题的行动计划"通过10周年,然而根据教科文组织最新的"世界表达自由和媒体发展趋势"报告,在过去五年里,全世界超过六分之五的人生活在一个新闻自由度下降的国家.同一时期,约有400名记者仅仅因为履行工作职责而被杀害.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指出, 尽管去年报道的记者被杀害人数减少到 55 人,但有罪不罚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 - 自 2006 年以来,87%的谋杀案仍未解决,令人震惊. 例如,在墨西哥,去年有八名记者被杀,两人失踪.今年已经有六名记者和一名媒体工作者被谋杀.在乌克兰,在俄罗斯持续进行武装攻击的背景下,打击日益增长的错误信息和宣传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不幸的是已有12名记者遇难. 巴切莱特还指出,去年,全球被拘留的记者人数上升到 293 人.法律诉讼也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对付调查记者以阻挠他们的工作. 巴切莱特是在今天由日内瓦市政府和自由漫画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新闻自由日纪念活动上讲这番话的. 这次纪念活动的亮点是2021 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菲律宾记者玛丽亚·雷萨 (Maria Ressa)和俄罗斯记者德米特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的出席. 巴切莱特表示,雷萨和穆拉托夫都在高度敏感和危险,记者们经常受到恐吓和逮捕的媒体环境中工作,他们都为了维护各自国家的言论自由而面临着大量挑战. 今年世界新闻自由日的主题是"数字围困之下的新闻业". 古特雷斯表示,数字技术使信息获取实现民主化,但这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他说:"许多社交媒体平台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立足于增加获取准确报道的途径,而是基于增加参与度 - - 这常常意味着挑起愤怒和传播谎言." 此外,数字技术也让内容审查更加容易.世界各地的许多记者和编辑经常面临其节目和报道被下线的风险. 古特雷斯说:"方法和工具变了,但抹黑媒体,掩盖真相的意图却一如既往.所造成的结果也一样:民众和社会无法辨别真伪而且可以被可怕的方式进行操纵."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也指出, 数字技术促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交流,并推动新闻跨国界传播.但在线平台的出现使独立和多元媒体的经济可行性受到质疑,也颠覆了现有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 阿祖莱表示,数字时代还使媒体工作者及其消息来源面临更大的风险,例如由于数据保留,间谍软件和数字监控等原因,他们更有可能成为目标,受到骚扰和攻击.对记者的仇恨表达急剧增加,这对女记者的影响尤其大. 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超过十分之七的受访女记者遭遇过网络暴力.由于这些技术很少受到透明且尽责的监管,施暴者逍遥法外,往往不留痕迹. 人权高专巴切莱特指出,越来越多的监视工具,例如飞马(Pegasus)或牙签鱼(Candiru)间谍软件的使用深入到人们的设备和生活中.据报道,飞马间谍软件在至少 45 个国家/地区被使用,通常是完全保密的,并且处于任何法律框架之外. 她说:"这些工具是对隐私权的侮辱和对言论自由的阻碍.间谍软件的使用导致记者被捕,恐吓甚至杀害,危及他们的信息来源,让他们的家人处于危险之中.为了应对这些风险,记者经常被迫走上自我审查的危险道路." 巴切莱特强调,"新的和快速发展的监测方法带来了大量的风险和挑战. 但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有回应它们的法律基础." 她指出,国际人权框架,特别是"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国际公约",提供了基础."联合国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还为私营部门,包括监控公司,提供了一个框架. 她呼吁暂停数字监视,在人权保障到位之前,必须停止出口,销售,转让和使用私营开发的监控工具. 联合国大会主席沙希德,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伊拉扎巴尔-莫朗和人权理事会主席比列加斯在发表的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确保记者和媒体工作者能够自由,独立,安全地工作且不受阻碍,威胁或暴力报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记者们提供的信息对于民主,促进和保护人权,打击腐败,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何等地重要." 三位主席表示,随着进入实现"2030年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后十年, 他们在期待着未来十年在捍卫记者安全,表达自由和全民获取信息方面进一步取得进展,为记者和媒体工作者打造更加安全和有利的环境,并保护每一位公民获得可靠且往往悠关生命的信息的权利. 自1993年以来,世界新闻自由日国际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为新闻记者,民间社会代表,国家主管当局,学者和广大公众提供开展讨论的平台.今年的会议从5月2日至5日由教科文组织将与乌拉圭政府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形式共同举办.
0.890039
79.965517
0.003463
0
151
620
671.8
4.1875
0.137991
0
242,400,015,858
新闻传媒
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近年来,党中央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以内容建设为出发点,加快形成高品质内容生产机制,始终是媒体融合的根本.无论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如何变革,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都要以内容的生产力为基础,大量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能为用户提供独特价值的专业优质内容,是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关键和保障. 在优质内容生产方面,传统媒体拥有专业化的采编人才队伍,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具备较强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深度报道能力.随着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不断走向深入,传统媒体逐渐将自身内容生产优势转换为平台优势,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和资源聚合能力,建设专注内容聚合与分发,追求智能化生产的媒体平台,以平台赋能和平台联动推动优质新闻内容生产. 例如,人民日报社通过"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聚合全国各级媒体,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入驻,并为入驻机构提供内容生产,渠道运营,盈利模式等方面的数据与技术支持,以开放有序的平台机制充分释放社会内容的巨大生产力.新华社"现场云"通过应用先进传播技术,实现传统新闻生产流程的全面智能化,为传统媒体集团的各类业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此外,主流媒体平台积极拥抱新媒体平台,共同为正能量声音打造精准传播端口.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主流媒体迅速整合资源,构建体系化的疫情融媒体传播矩阵,同时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联动,通过构建覆盖全平台的疫情传播体系,主流媒体账号成为大众疫情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以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中央媒体和全国各方媒体,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进行了多场疫情直播,累计超过10亿人次观看,显示出"主流媒体内容+新媒体渠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巨大传播效应. 新技术平台赋予"内容"更为复杂的数据内涵与功能外延,也使"内容"更为紧密地贴合在技术形式之上,难舍难分.正确处理好"内容"与"技术"的关系,做好内容的供给侧改革,能够为内容建设注入新的时代意义. 2019年底,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相继成立,这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国之重器",不断进行着"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探索,推动媒体领域深度变革. 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网承建的"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探索主流价值观认知体系,提升全媒体内容传播的效率和品质,通过多模态内容的智能识别与治理,提高预判力和把控力,加强全媒体内容审核,遏制虚假有害信息传播. 由新华社承建的"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密切关注5G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传输变革为牵引,向数据存储,计算及应用创新延展,着力在空间数据媒体应用,物联网新闻数据计算模型等领域实现突破.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建的"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超高清电视制播,融合媒体传播分发,视音频服务安全等前沿媒体科技,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示范和应用实践,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清技术创新链. 在内容生产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打破内容形态的界限,围绕技术进行内容生产,分发和产品设计,真正形成依托于互联网的内容生产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融合了思想观点,话语方式,表现形态,易于理解,便于接受,具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的全新内容生产能力.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实践的重点.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逐渐深入,"内容+服务"的融媒体平台正逐渐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新模式,为媒体融合的内容建设开拓新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融媒体中心在疫情防控,便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融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能够及时地将当地疫情信息通报给当地民众,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具体明确,具有实际效用性. 一些融媒体中心利用融媒优势,构建立体式,全覆盖的宣传网络,提高防疫信息的覆盖面和到达率.陕西广播电视台启动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协作机制,激活107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省融媒体中心统一调度下,全体出击,多平台联动,形成全省疫情防控的立体新闻传播大网. 与此同时,一些基层融媒体中心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为群众提供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查询等各类信息服务,抗疫服务聚合类融媒体产品成为此次疫情期间便民利民的高效产品. 东方网联合上海16个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了"抗击疫情 上海在行动"抗"疫"服务聚合类新媒体产品.该产品在上海16个区融媒体中心APP同步上线,包括疫情通报,实时动态,上海融媒联播,党员站出来,辟谣专栏等信息发布栏目,也包括确诊患者同程航班车次查询,防护用品生产企业查询,口罩预约方式查询,定点发热门诊导航等便民服务板块.此外,产品还嵌入疫情知识问答等交互式内容. 在疫情防控的重要关口,这类融媒体产品实现了"媒体""政务""服务"三方面功能的融合,既是战"疫"信息传播价值的延伸,也是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成果显现.
0.900268
131.529412
0.007185
0
222
562
958.5
4.242188
0.11449
0
242,400,018,568
新闻传媒
现任联合报系愿景工程记者的许诗恺,大四时采访公民行动影音纪录数据库(以下简称公库)库长管中祥之后,感于自己对为社会贡献一份心力,为社会弱势发声有浓厚兴趣,便决定进入公库实习,从此开启他的记者生涯,至今已有六年的时间,并于去年(2021)以专题报导"疫情下的孤独死"荣获第二十届卓越新闻奖 - - 特写新闻奖的殊荣. "原来这世界上有这么多我不了解的东西",许诗恺在高中时受到玫瑰少年叶永鋕纪录片的影响,因此决定进入世新大学新闻系以培养他观察事情的角度,有更多的经验及技巧认识这个世界,从此踏上社会观察的路途. 提及大学时期影响最深的事,就是新闻系老师余阳洲时常在上课时鼓励同学发表自身看法,并试着与同学辩论,借此训练学生逻辑思辨及多方思考的能力,而非人云亦云,也因此让许诗恺理解"新闻这件事是不断在变动,且一直在跟不同的价值观做冲突的". 许诗恺表示,尽管新闻系训练采访与写作,但当时自己的文笔及社会观察力仍有待进步,大四的他心想新闻系还能怎么发挥,便一股脑决定拉着同学一起筹办毕展.但当时的他空有热血与理想,无论是沟通桥梁,进度追踪,预算控管等皆未做好,时常造成系办的困扰,因此他特别想感谢当时的系秘书嘉慧姐,每每都能理解学生的理念,并愿意给予他们最大的协助,是大学最后一年影响他最深刻的老师. 在许诗恺大学毕业之际,适逢太阳花学运,同志平权,环保抗争等的社会运动都在那时举行,在许多改革议题都积极被提出的社会氛围下,让他心中产生抱负,心想自己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便希望借由报导他人故事改变世界. "转螺丝不是要转很多圈吗,如果要转一公分,每个记者转螺丝钉转0.1(毫米)的话,那十个记者就转一公分了."尽管深知理想与现实之间存有很大差异,透过报导能改变的事情有限,许诗恺认知到虽然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虽很少且速度很慢,但若每个人都抱有这样的信念,世界就有可能被改变. 前阵子制作全台公路正义的相关报导,也找学者提出改善全台高危险死亡路口路段的安全的方法,最后也让行政院跟交通部答应会进行检讨,尽管不确定政府何时会改善,但许诗恺提出了社会的隐性问题,以能力所及的方式促进社会改变,这就是记者之于他最大的魅力. 公元2021年七月,全台的新冠疫情确诊数居高不下,许多人因而离世.在三级警戒的情况下,家属因为有接触史要进行隔离,而不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的人不在少数.由于当时有许多呈现医护,警察疫情下心声的报导,发掘确诊者家属的故事较鲜为人知,许诗恺说当时有空闲做此专题且刚好认识核心的受访人物,误打误撞之下才得以完成"疫情下的孤独死". 许诗恺将得奖的功劳归功于受访者,殡葬业者及死者家属自身经历痛苦及难过,却愿意透过访问回忆自己的痛处,让许诗恺领略到人性之美.受访者在隔离结束后补办母亲的法会,她也告诉许诗恺,希望她的故事可以被大家看见,鼓励其他有相同遭遇的受害者. 尽管许诗恺认为在面对这类议题的时候,有比刚入行时麻木,但看到这些情况还是多少有感触,"虽然我对这世界的帮助不那么高,但看到这些故事就会有种使命感,让他们想说的话可以让大家看见,让更多人去理解说原来这世界上有这么多不一样的面貌". 在现今这个世代,许诗恺也鼓励同学多了解不同媒体间的特性,多看一些信任的媒体所做的报导,学习如何运用文字,摄影该怎么呈现,视觉设计要怎么做会比较顺畅等技巧.他也鼓励对新闻业有兴趣的同学"多读书,但不要读死书."趁就学期间多参加一些自己有兴趣的讲座,充实自我,了解该领域知识后,再活用它. 尽管记者一职相较其他行业较无明确的工作时间,但许诗恺仍喜欢借由记者工作接触许多不同故事的人,并透过报导把各式各样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让更多人去看见他们.许诗恺期许自己未来能持续让自己文笔,调查的技巧更加纯熟,并加深对专业领域的知识,才能做出更多更有影响力的报导.
0.909727
131.083333
0.001279
0
178
340
1,159
4.050781
0.108074
0
242,400,025,081
新闻传媒
2017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指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有的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还是"两张皮". "两张皮"必然会导致"水油分离"甚至"水火不容"的痛苦.而2017年1月1日起停刊的"东方早报"全体采编人员,却"水乳交融"一般融入到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澎湃新闻网,说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已经从相"加"阶段跨入相"融"阶段,并真正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变成了"一张皮"."深度融合"之后,脱胎于"东方早报"的澎湃新闻网,会进一步推动主流媒体在功能,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生态化"逆生长". 功能"纵深化" 在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持续冲击下,传统媒体"老化""风化""退化"速度不断加快,纸媒出现全领域的发行,广告连续下滑,传统媒体的人才不断流失.如何才能使"老化""风化""退化"趋势里的传统媒体"老爷车",成功涅槃为不断"亮化""融化""进化"的新媒体"高铁",实现"今年20明年18"的生态化"逆生长"? 在众多成功的案例中,"东方早报"走出了一条传统主流媒体主动设计,壮士断腕,融合发展,全面创新的新路.2014年7月正式上线的澎湃新闻,由"东方早报"团队全力打造,二者从一开始就在采编和管理上高度融合,澎湃新闻实质上就是"东方早报"的新媒体"肢体",这个"肢体"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迅速从"一只手"成长为"两只手"和奔跑的"两条腿",甚至还长出了飞翔的"一对翅膀".澎湃新闻客户端下载量已超6000万次,移动端日活跃用户达500万,跻身国内新闻客户端第一阵营,在原创力,传播力,影响力等媒体核心指标方面都已经完全覆盖和超越了"东方早报". 当新媒体"肢体"快速成长为全媒体"主体",传统媒体就快速实现了坚守初心,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转化""亮化""融化"和"进化".其原有的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等主功能,全部融入新媒体后,就会得到从"高度融合"到"深度融合"的"纵深化"推进.面对信息载体,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通过"深度融合"的媒体就能够更好更快占据制高点,巩固壮大主流阵地,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 技术"大进化" 新媒体作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载体和平台,其与生俱来的第一"天性"就是追逐新技术.新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应用,也是新媒体实现"越活越年轻"的生态化"逆生长"的主要支撑.
0.820641
998
0.008089
0
998
283
628.3
4.085938
0.225451
0
295,300,001,842
新闻传媒
今年大众报业集团党委的工作部署,主题是打好转变转型攻坚战.转变转型,是集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影响当前,更关系长远,决定着集团的未来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前途命运.仗该怎么打?决胜的把握有多大?这里作一些分析,突出强调的是以必胜的信心打好转变转型攻坚战. "十二五"刚刚过去,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时期,是大众报业集团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们打赢转变转型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是经济基础."十二五"期间,集团实现利润总和24.6亿元,总资产,净资产分别增长38.2亿元和28.1亿元,增长率为104%和109%,集团总资产,净资产规模分别达到74.9亿元,53.8亿元,集团综合实力排名基本可以稳定在全国报业集团前4位."十二五"期间,集团事业发展净投入40亿元,有投入,才有产出,大投入,大产出.集团这条航船有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是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集团构建起由八个产业板块组成的产业架构,其中报刊支柱,有线电视和新媒体,文化园区,楼宇经济和投融资等五个板块规模比较可观,在全国报业集团中独具特色.从地域分布看,以济南,青岛两个战略发展基地为代表的一大批区域发展高地的形成,打开了广阔的区域发展空间.良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支撑了近几年的发展,也使今后几年的发展有了良好的预期. 三是体制机制基础.集团形成了事业控制企业,企业壮大事业发展的格局,巩固了党报集团地位和事业发展的体制基础.母子公司架构清晰,多数发展主体成为自负盈亏,效益与利益分配挂钩的市场主体.决策和管理控制上,形成了比较成型的制度体系.良好的体制框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刚性的激励机制,成为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焕发出干事创业的巨大活力. 四是思想队伍基础.我们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坚持把不断提升舆论影响力作为集团一切工作的中心,坚持围绕"主业,资源,资本"谋篇布局,坚持培育和弘扬以大众报人精神为核心,以"责任,创新,和谐"为关键词的集团文化集团上下形成了讲正气,干事业,比贡献的良好风气,锻炼和成长起来一支作风正派,经验丰富,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这是具有七十七年光荣历史的大众报业集团的底蕴,底气. 转变转型,不是从头开始,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来发展理念,工作思路,现实基础上的提升和推进.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去年初,集团党委审时度势作出了转变转型的战略部署强调战略发展实现由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和文化战略投资者转变转型;媒体发展实现由主要发展传统媒体向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转变转型;产业发展实现由主要依靠媒体支撑向媒体支撑和多元支撑转变转型;管理治理实现由粗放管理向精准管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转型,加快实现管理治理现代化.可以说,集团转变转型成功,具备良好基础条件,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虽然未来的路途上,有挑战,有风险,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我们坚信,大众报业集团的前景光明! 展望"十三五",有机遇,有挑战.机遇是什么?就是国家文化发展尤其是公共文化发展创造的发展机遇.党委,政府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上升到检验执政理念,执政成果的高度,巨大的文化投入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去认识,去开拓.挑战是什么?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互联网的发展.前者具有长期性,后者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集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方针,就是牢牢把握国家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的挑战,坚决打好转变转型攻坚战.要坚定不移坚持和推进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发展布局,稳固集团发展大局;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对接,与文化资源开发大势对接,实现集团发展新突破,保持集团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不断巩固壮大党的主流舆论阵地. 我们是报业集团或者说传媒集团,媒体特别是报纸是我们立业,立身的根本.因此,转变转型,根本是稳固报纸,做好发展新媒体和媒体融合文章,做强媒体影响力. 我们的立足点是报纸.要对报纸充满信心,对报纸的地位作出正确判断,对报纸遇到的困难作出科学分析,对报纸的未来作出基本的预测. 报纸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这个方面,我们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梯次性规律上进行过系统分析,从互联网对报纸的不可替代性上进行过反复阐述.从现实看,美国和日本是报业大国,美国报业遇到的困难最大,但这只是美国报业时代的结束,也就是报纸独霸话语权,主导经营权时代的结束,而绝不是报业的结束,美国多数报纸仍然活得好好的,报业大亨默多克仍在不惜巨资并购报纸.在日本,因其国民的读报习惯和有效的发行体系,报业基本是稳固的.在我国,报纸仍然是舆论主阵地,是多数报业集团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员工安身立命的依靠.在我们集团,党委反复强调"坚定不移干报业,风吹浪打不动摇",谁的认识清醒,谁的定力强,谁贯彻集团党委的意图不打折扣,谁就风景这边独好.谁左右摇摆,甚至自行其是,谁就会出现大的波动. 目前报纸经营遇到了很大困难,对困难怎么看?从世界传媒史发展看,影响报业发展主要有三大因素,包括经济形势,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而经济形势影响最大,最直接.报纸是一种传播媒介,和其他媒体一样,收入主要靠广告.企业困难,首先削减广告投放,而报纸减少的广告收入恰恰是报纸的利润.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冲击,所有企业都躲不过去.相比之下,媒体所受的冲击并不是最严重的.那么,怎样看待国内外大批报纸倒闭和被收购呢?回答是,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经济新常态的长期性,决定了对企业经营包括媒体经营影响的长期性,报业发展到了比内功,比定力,比韧劲的关口.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对强势报业集团来讲,也是机遇.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将有大量的报纸被淘汰出局,产业聚集和区域性可控制的市场将形成,我们将会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资源,报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境界. 我们强调守土有责,最根本的是守好报纸这个新闻舆论阵地,守好报纸的影响力和发行,经营阵地.这是各报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的责任,也是各报职工的责任.责任尽得怎么样,这是根本的检验标准.各报发展新媒体,推进媒体融合,根本任务也是稳固报纸的影响力和发行,经营阵地,使利用新媒体形成的影响力回流到报纸上,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和赢利能力.在新媒体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前景很不明朗的背景下,尤其要保持高度的清醒.这个方面,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任何的偏离都要坚决予以纠正. 推进融合的立足点是报纸.集团党委确定了媒体融合"控体,明路,建端"的六字方针.为什么控体?因为我们营造的影响力,形成的赢利能力要有一个载体,载体在谁手里,影响力和赢利能力就属于谁.路怎么走?首先把订户转化为新媒体用户.打造报纸的手机客户端,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报业集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资源,这就是报纸订户和读者.这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依靠.有了订户和读者,才有报纸,订户和读者越多,发行量越多,赢利能力越强;读者和订户减少了,发行量下降,赢利能力减弱;订户和读者没有了,报纸就关门大吉了.稳住订户和读者,就稳住了报纸,把订户和读者转化为新媒体用户,新媒体也一下子站上了一个很高的起点,这就实现了报纸和新媒体此长彼长.还要看到,这些订户和读者,是社会主流群体,也是社会主流消费群体,是社会上的新媒体在全力争夺的群体,我们怎么可以离开优势不做,去做自己的劣势和短处呢?我们要全力稳固报纸订户这个核心层,抓住非订户读者这个紧密层,利用媒体影响帮助政府,行业运营微博,微信资源,扩大外围层,形成稳固的用户圈和产业链条.媒体融合实现突破,要在聚合,对话,融媒体报道上着力.新媒体的优势是聚合,抓住用户靠形成互动式的对话机制,多媒体参与,多渠道传播,多点落地,可以无限放大影响力. 集团发展新媒体,要集中全力把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打造成新媒体航母.互联网传媒集团要发挥好聚集资本,技术,人才的平台作用,整合全省新媒体资源的龙头作用,智慧城市和社区的落地渠道作用,加快做大做强.各报发展新媒体,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主要是发挥好媒体融合的工具和"酵母"作用,为报纸注入互联网基因,使报纸获得新的生机.这样的定位,是比较理性和现实的.当然,这个结论,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一张报纸,想自己单打独斗闯出一条发展新媒体的路子走不通,可以说是一条绝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到今天都没有闯出成功的路子,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集团的大众网和"山东24小时""新锐大众""齐鲁壹点""半岛"客户端,加上微博,微信,已经形成了二千万用户的新媒体矩阵.不同的新媒体,有不同的定位,面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正在形成大众特色的发展新媒体,推进媒体融合之路.人民网,中国社科院融合传播排行榜和"网络传播"杂志的综合传播力排名,集团都比较靠前,说明我们走的路子是正确的. 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专注点.再大的企业,再强势的新媒体集团,都不能包打天下.腾讯专注于即时通信,阿里巴巴专注于中小企业,百度专注于搜索;杰克•韦尔奇重振通用电器,托马斯•格罗瑟重振路透社,乔布斯重振苹果公司,都是挥动板斧,砍掉非核心业务,回归主业,专注主业.看看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的创业史,发展史,也是历经挫折,才找准了自己的立足点,毫不动摇地坚守自己的专注点.报纸发展也没有例外.目前,我们处在互联网发展媒体化和寡头垄断不可改变的大势下,更要做到专注.要专注核心业务,专注优势业务,专注特定区域,专注特定人群,特别是报纸订户,形成在特定业务,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中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现在的突出问题是,为数众多的媒体,尤其是那些曾经红火一时的市场类报纸,在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发展挑战面前,乱了阵脚,迷失了自我,已经搞不清"我是谁,服务谁".发展新媒体,推进媒体融合,不知道坚守自己的区域,不知道服务特定的读者群或用户群,要占领全国,走向世界,要将所有的读者和用户一网打尽.其结果,自己的读者群在萎缩,新的用户没有成为救命稻草,新媒体前景茫茫,报纸却在萎缩,滑坡甚至走向消亡.这种危险的局面,决不能容许在大众报业集团内出现! 我们转变转型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由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和文化战略投资者的转变.成为文化战略投资者,说到底就是做大传媒金融,打开资本市场,借助资本拓展传媒和相关文化产业,控制传媒和相关文化产业,形成一个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的文化企业集团. 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和金融资本结合,这一点,走在前列的传媒集团,都无一例外.打开了广阔的资本市场,才拿到了成为文化战略投资者的通行证.做大传媒金融,可以是一级市场,也可以是"三板"市场,只要有活跃的交易就达到了目的.浙报上市后,巨资收购了边锋,浩方两个游戏公司,为浙报集团贡献了丰厚的利润.一些资质优良的新媒体,分析自身优势,在"新三板"挂牌,交易活跃,也趟开了并购和做大的路子. 发展传媒金融,一是上市.上市是迅速做大企业规模的最快捷的手段.我们和排在前头的报业集团相比,最大的短板就是没有上市公司.上市是新媒体发展壮大的最关键的一环.可以说,没有上市,就没有新媒体的发展壮大.集团推进上市工作行动并不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没有成功.集团目前正集中推进大众网上市,省里的工作力度也比较大.大众网上市要抓紧每一天,确保按计划上报中宣部和证监会.大众网上市以后,就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加快产业拓展,集团也可以把部分资产和业务装进去,实现资本化,产业经营可以进一步活起来. 二是股权投资.要长短结合,保持可持续的变现能力和利润贡献能力.2015年,投融资成为集团经营一大亮点.投融资要成为集团支柱产业之一,对集团的贡献就要每年保持大致的稳定,不能大起大落.这个方面,需要认真筹划.长,包括战略性投资,特别是投资数额较大的战略并购.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完全靠从头做起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做大,产业优化,必须靠并购.比如,新媒体发展和媒体融合,技术和人才是短板.并购技术公司,技术创新和人才缺乏问题就可以迅速得到解决.再比如,产业结构单一,规模不大,并购一些成熟的网络娱乐,文化公司,民生服务公司,就可以迅速做大做强.投融资要挣快钱,更要为集团发展多做一些奠定未来长远发展的大事. 三是走股份合作的路子.业务拓展要走股份合作的路子,看准一些有潜力的大机构,使他们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可以占有优质资源和发展政策的高点.最近和山东省社保基金理事会以及青岛市的合作,就达到了这样的目的.投融资机构和队伍建设也要走合作的路子.我们和省国投,深圳同心基金的合作,就把对方的人才,渠道利用起来,一些资源也为我所用. 从总体情况看,我们的传媒金融发展起点较高,水平也比较高.我们有了文投,创投,同心文鼎等资本运营平台,还要抓住机会进一步拓展,要使投融资业务再上一个台阶,使传媒金融成为集团开疆拓土的利器. 传媒集团建立在传媒产业基础上.产业兴,媒体兴.产业不立,媒体难立.集团目前已经形成八个产业板块,都要有一个可预期,可实现的目标.以年利润5000万元为标准,报刊作为主要利润支柱的地位不能动摇;投融资,要成为可持续的利润支柱;以租赁收入为主的楼宇经济,要成为可持续的利润支柱;文化园区,从今年开始,在未来三五年内,要有持续的利润贡献,成为利润支柱;新媒体要努力进入利润支柱行列.这样,除了报纸之外,我们还有另外四根支柱,集团的产业大厦是坚固的,这在全国报业集团中也是突出的. 传媒产业要实现上述目标,做到健康可持续发展,要优化内外部结构,提质增效. 一要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找准产业定位.长期作为集团利润支柱的主要市场类报纸,经营业绩波动必须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要聚焦核心业务,打通采编和经营壁垒,报纸和所属新媒体要一体运营,不能为捡新媒体收入的芝麻而冲击了报纸经营.要依托报纸优势,整合可利用的新媒体资源,打开为客户整体营销,全案服务的新天地.有线电视有2000万用户资源,一定要开发利用好.新媒体,要立足山东区域,打造出信息资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民生等几个重点业务板块.楼宇经济要向写字楼转变,报业大厦,新闻大厦,传媒大厦的租赁,已经见到明显效果.园区发展要找到各自的支撑点.济南西部园区以印务公司西迁为支撑点.青岛中国院子,土地资源就是一个支撑点.要用好青岛建设金融,财富中心和西海岸新区的机遇,借助这个支撑点,扩大空间,放大产业,形成一个新园区,为集团积累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产业,利润增长点.发行物流,公司整合已经完成,要加速建成胶济线物流网,尽快实现与全国知名网络物流企业的合作,形成产业规模和实力.会展业要突出会展主业,布局重点区域,在集团产业板块中稳固自己的地位. 二要与国家文化政策对接,实现发展新突破.坚持推进现有发展布局,可以稳住集团发展大局,与国家文化政策对接,可以开拓出集团发展新空间,实现集团发展新突破.目前可见的发展机遇有:政府信息服务项目,网上展馆建设项目和大型会展项目等.以大众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应当在这个方面大有作为.要增强创意,策划能力,在这个领域内实现更大拓展. 三要盘活现有资源,支撑转变转型.立足主业影响,获取优质资源,再将资源资本化,实现良性循环,是大众特色发展之路最鲜明的特征.资源活起来,就能以财生财,让财富加快膨胀.集团现有资源,一是土地,二是股权.蓬莱园区,胶南园区,济南西部园区土地和房产资源,要盘活.集团投资了山东广电网络,山东出版,领航传媒等大量原始股权,这些项目上市后,市值颇为可观,我们的支撑点就更加牢固了. "互联网+"时代,做优传媒产业要加快推进互联网化.我们请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讲授了海尔的互联网化转型,他们的经验就是把电器变网器,物流变网流,物业(管理)变网业,把已经形成的产业生态圈进行网络连接,并对用户价值进行多次产业开发.我们现有的产业,互联网化的空间很大,各板块都要认真研究,寻求突破.我们的报纸,客户端,物流,会展业等,要向网报,网端,网流,网展发展,要网网相联,形成信息资源的产业价值,实现产业升级.要将集团丰富的用户信息集中梳理,建设数据库,开发数据资源,使大数据应用从云端走近我们身边.集团将集中统一建设技术平台,以足够的硬件投入,为"软件"开发提供便利条件. 一张美好蓝图要变成现实,必须有切实的措施作保障. 一要强化思想纪律保证.正确的发展战略,来自于正确的发展理念;正确的发展理念,来自于正确的思想路线.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以实践效果作为检验是非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要保持战略定力,不犹豫,不动摇,经常回头看一看,工作重点是否发生了偏离,偏离了就要立即调整过来.每一个单位,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是党委意图,集团战略的贯彻执行者,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把贯彻执行好党委意图,集团战略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作为检验政治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不能我行我素,各行其是.纪律检查部门要经常性地对各单位,各部门贯彻党委意图,集团战略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对偏离集团党委意图,集团战略的行为及时纠正,对工作不力的领导班子及时作出调整,确保集团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二要打牢现代治理基础.现代治理,既是转变转型的重点任务,也是打好转变转型攻坚战的制度保证.实现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提升依法,依纪办事能力,最根本的是形成一套制度体系和制度实施程序.要健全制度,增强制度刚性,程序刚性,不留弹性,不搞变通,不抢跑,不越位.集团党委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集团经营管理基本制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具有市场主体功能的二级单位和公司,也要把制度建立完善起来.集团党委最近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强调形成组织保障,制度管理,教育培训和考核监督4个体系.要根据意见精神,推进制度建设,打牢现代治理基础,使集团工作走在依法依纪的轨道上. 三要形成焕发活力的体制机制.转变转型成功,根本的是把集团上下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要把握不同产业,不同产业组织的不同特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致有两大路径,三种模式.一是报纸这条路径,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以生产线生产为特征,创业创新是以一定的市场主体,考核主体,考核板块为单位实现的,将市场评价传导到市场主体,考核主体,考核板块,传导到广大员工,激发员工的创业创新激情,再将这种创业创新激情传导给市场主体,考核主体,考核板块,转化为他们的压力和动力.第二种模式,报纸具有创业平台性质,依靠这个平台,一些报纸,能人挑头,开拓出数十个地方版,行业版,这数十个地方版,行业版,不就是数十个小微公司吗?二是新媒体这条路径.网络和客户端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一个频道,一个栏目,一个能人,就可能聚集一个团队,打造出一个影响力高地,产业高地.这可以看作第三种模式.我们要把握规律特征,正确引导推动,真正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集团新常态.要形成最能焕发活力的激励机制.要靠贡献获得回报,贡献越大,回报越多.经营责任人要立军令状,干上去,名利双收.干不上去,挪位子,摘"官帽",把舞台让给能干事,敢担当的人,让他们展才华,显身手,建功立业.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使纸上的蓝图变为现实,要改进作风,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要提升能力,使各项工作富有成效;要上下同心,凝聚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集团事业是广大干部职工共同的事业,宏伟发展目标靠辛勤的汗水和付出实现,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要做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我们坚信,大众报业之树常青,大众报业前途光明,大众报业在"十三五"时期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0.890516
242.181818
0.01403
0
550
1,979
1,055
4.109375
0.128003
0.001338
191,900,013,651
新闻传媒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现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大家参考交流.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新,真,短,快,
0.867406
99.631579
0.002648
0
198
1,142
1,038.4
4.175781
0.198098
0
191,900,022,637
新闻传媒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宣布明年接棒主办"人权新闻奖"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Walter Cronkit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在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宣布,将于2023年接办人权新闻奖(HRPA).这个奖项在过去26年原本由香港外国记者会(FCC)主办,并且由国际特赦组织等机构协办,但今年因为受到"港区国安法"的压力而停办. 无国界记者组织(RSF)周二(5月3日)发布"2022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报告.在这份针对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之新闻环境所做的年度评估报告中,香港的排名大幅滑落至第148名,比去年退步了68名,恶化程度属全球之最.观察人士指出,港版国安法从去年起盯上了新闻工作者,媒体环境陷入寒冬.他们呼吁民主国家积极支持香港并持续向中共施压,否则香港的新闻自由恐继续恶化至中国排行全球第175名的水平. 据无国界记者组织的一份新报告称,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还导致了另一个伤亡:俄罗斯的新闻自由.这个媒体倡导组织将俄罗斯排在其 2022 年世界新闻自由指数的最尾附近,该指数于周二与世界新闻自由日同时发布. 年度指数将创纪录的 28 个国家归类为"媒体自由非常差". 台湾的新闻自由在亚洲名列前茅,但商业化的结果却让部分媒体深受财团,甚至北京政治势力的资金影响,为其政治宣传或操弄民意.部分台湾学者的研究发现,中国曾透过所有权,广告和发行市场三大管道来左右台湾的舆论走向.虽然台湾于2020年初通过"反渗透法"抵制中共的红色渗透,但学者说,中共与在地协力者的合作管道仍持续发挥作用.另外,随着中国和香港新闻环境的恶化,外媒驻台的比例再创新高,总计达75家媒体和137名记者.观察人士说,这不仅有助于台湾媒体的多元发展,也能提升台湾的国际话语权. 每年的5月3日是联合国创立的"世界新闻自由日",今年踏入29周年,在"港版国安法"实施接近两周年之际,有资深香港记者表示,新闻工作者面对最大的挑战,是独立而不受控制的传媒愈来愈少,加上国安法的红线无法说清,记者无所适从下容易自我审查.不过,在艰难的处境中,记协主席陈朗升寄语年青人及所有新闻工作者,社会仍然需要真相,有人讲公道说话,在能够承担个人风险的情况下,坚持继续报导. 自由欧洲/自由电台星期五(4月29日)表示,该台乌克兰语组记者维拉∙海里奇(Vira Hyrych)在星期四俄罗斯对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一次导弹袭击中不幸丧生,享年55岁.海里奇的遗体星期五一早在被导弹摧毁的一栋公寓楼的瓦砾堆中被搜救人员发现. 记者无国界组织周三(4月27日)致函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米歇尔·巴切莱特,敦促她在5月访华期间关注中国压制新闻自由的问题.巴切莱特这次访华是为了解国际上普遍关注的新疆维族穆斯林群体遭受当局迫害的真实情况.联合国人权事务办公室与中国方面就此次访问进行了长期的沟通. 英国人权组织报告指香港新闻自由几乎完全被摧毁,列出众多事例佐证,未来又会有更严厉的法例.香港监察呼吁国际社会向面临被捕风险的香港记者签发紧急旅游证件及签证,继续向香港政府施压,并考虑制裁措施. 香港为表扬人权议题报导而设立的人权新闻奖面临停办.主办机构香港外国记者会(FCC)4月25日以担心误堕法网为由,宣布暂停颁发今年的奖项.外界相信,这与2021年12月停运的网媒"立场新闻"囊括多个奖项有关. 成立超过50年的香港记者协会星期六举行特别会员大会,商讨未来前路等问题.记协主席陈朗升会后表示,讨论有涉及解散门槛,暂时未达成共识,记协正收集会员意见,到6月举行周年会员大会再作决定.陈朗升预计,记协运作到6月应该没有大问题,不过,他坦言国安法实施后令人有疑虑,希望当局厘清以言入罪等问题.今届特首选举唯一候选人李家超表示,暂时未有计划与记协会面,他又表示,香港新闻自由一直存在,无需要用"捍卫"的字眼. 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与香港人权倡议者及专家会面,有与会者认为会面罕见,清晰表示美国仍然关注香港事务.有与会者提倡制裁"香港国安法"下的指定法官,美国要关注未来的网络安全法;亦有与会者指出香港的情况与内地的人权状况相关,要在更大层面监察香港的情况,美国企业在香港做生意时,受到"香港国安法"的压力和他们在维护人权方面的工作也应该受到关注.
0.905992
151.583333
0.003315
0
238
510
1,084.5
4.066406
0.136339
0
191,900,035,192
新闻传媒
"红星"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全面指导红军建设的第一份军报.它于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到1935年8月中央红军主力进入川陕甘地区终止出刊.在近4年的军事宣传实践中,"红星"报聚焦报道重大军事斗争,重视思想政治建军;坚守军事宣传动员的根本,积极服务红军军事文化生活;夯实强化军事宣传动员的基础,全面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军事宣传动员经验. 共产党领导军事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军报姓党".思想政治工作是军队建设的灵魂."红星"报发刊词"见面话"(1931年12月11日第1版)一文,明确将自身界定为"政治工作指导员"和"红军党的工作指导员",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党的,战斗员群众的,地方工农的),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使红军成为铁的任务.为此,积极宣传党中央路线,方针和总部领导机关的最新指示,命令,灵活指导红军开展军事战斗.通过刊发文件的形式,发表"军委纵队党的干部会议决议案",明确指出:"军委纵队党的干部会议完全同意洛甫同志关于反对五次'围剿'总结的报告,一致拥护中央政治局的决议."尽管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对遵义会议精神进行公开报道,但是在当时严峻而复杂的党内外斗争形势下,这是需要很强的政治勇气和敏锐性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这还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对遵义会议进行宣传介绍和表示拥护支持的红军公开报道. 同时,"红星"报广泛传播红军纪律,党对少数民族群众及其上层的统战政策,先后刊发了系列理论阐释类文章和介绍典型政治工作经验的专题文章,分门别类指导红军开展具体政治工作.该报特设了"党的生活"专栏,发表指导开展党建工作的文章"小组会是怎样开的,应该怎么开?",介绍党小组如何开展工作,怎样当好党小组组长和支部书记等诸多支部建在连上的政治工作经验,这不仅是对三湾改编以来,特别是古田会议突出革命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和作风的很好继承,而且对加强红军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 "红星"报密切贴近红军官兵的文化生活实际,追求宣传策略多元化,生动报道红军内部的军事文化生活,协助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指导和服务红军军事文化建设.宣传体裁既有辛辣的社论,评论,又有朴实的消息,通讯,也有故事,唱歌,民谣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还有活泼的漫画,谜语,较好地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和持续关注. "红星"报特设"列宁室工作"专栏,从广大红军官兵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出发,指导军队建设列宁室,发表"列宁室的工作怎样做?",要求列宁室建设"绝对不能只偏于体育运动和娱乐等工作,特别要注意到理论训练和文化教育".多次刊发"本刊启事"征集红色娱乐素材,设置了"红军歌谣""红军歌曲""红军诗歌"等文化建设类副刊,广泛发表征集到的红色歌曲和民间歌谣,刊登与军事有关的测试题目,谜语,武器装备图片,漫画等.此外,报纸还发表了诸多专题介绍文化宣传方法和经验的文章,如唱口号,办墙报,开晚会,作宣讲,猜谜语,画漫画等,大量刊登文艺题材和娱乐题材的稿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便于操作和效仿,为部队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军事游戏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既十分有助于丰富和提高红军军事文化生活,又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和宣传效果."红星"报因而被广大红军战士誉为"良师益友". 据邓小平回忆,他担任"红星"报主编时,"手下只有几个人,很长时间只有两个人".因此,建设一支来自广大红军的强有力的通讯员队伍十分迫切."红星"报创办过程中,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报纸编辑部积极向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约稿,周恩来,王稼祥,洛甫,陈云,朱德,彭德怀等近20位中央和军队领导人是报纸的积极撰稿人,他们阐述中央精神,分析革命形势并提出斗争策略与方法,积极扩大"红星"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通过"红星"报而保存下来中央和军队领导人的大量早期军事理论文稿,为后人开展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与此同时,"红星"报编辑部非常重视培养和拓展通讯员队伍.设置"通讯员"专栏,尤其注重在一般的工农群众中发掘和培养通讯员,建立广泛的通讯员网络,并经常刊登指导和提高通讯员业务工作的文章,以帮助其提高宣传业务工作水平.据"在本报的一周年向我们的通信员说几句话"(1934年8月1日第8版)记载,此时的报纸已有通讯员500余人,骨干通讯员100余人.据"编者的话"(1932年3月23日第4版)报道,"近来收到的稿件颇多",但是因为报纸版面有限,不能同时刊发,随后将陆续发表,这也从侧面充分说明了报纸的通讯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利用通讯员群体这个桥梁和纽带积极密切联系更为广大的读者群体,听取和吸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近4年的军事宣传动员实践中,"红星"报全面深入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红军内部和农村社会实施了宣传,动员,整合和改造,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红军建设,活跃红军生活的阵地,充分发挥了无产阶级新闻舆论工具的政治作用.作为党的军报史上的早期杰出代表,"红星"报为后来党报,军报的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办报经验,也深远地影响了延安时期党报的办报原则,办报方针和具体新闻实践,这对于新时代党报军报新闻宣传工作的守正创新和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0.890668
273.25
0.003675
0
417
556
1,069.1
4.160156
0.136322
0
191,900,035,481
新闻传媒
在媒体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业界对传播技术更新,受众体验及参与,甚至媒体盈利模式创新的需求愈发热切.新闻院系也在积极探索,更新课程设置以更全面地指导新闻系学生获得多样化技能从而适应日益复杂的媒体环境. 究竟媒体希望其从业者掌握哪些职业技能?而记者掌握哪些技能才能胜任如今的媒介职位?本期全媒派(id:q anmeipai),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果蕾和张泳对美国大型招聘网站indeed.com为期六个月的追踪分析,以期间美国媒体发布的669条招聘广告为样本,揭秘融媒体时代记者的生存指南. 美国传媒人才需求集中大都市 总体而言,这669个职位主要分布于美国南部地区(38.71%),其次是东北部(24.36%),西部(20.03%),中西部(15.40%).不难想象,这些大部分工作分布在政治中心或大都市,包括华盛顿特区,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和圣路易斯等地. 这其中主要的职位需求为记者(43.9%),其次为白班夜班编辑(13.8%),制片人(13.3%),主播(7.9%),摄影师摄像师(3.7%),助理主编(3.1%),以及作家(2.2%).就雇主的类型而言,大多数职位需求都来自于新闻媒体(75.34%),其中19.28%的工作来自于报纸,杂志这类印刷媒体,广播类岗位占53.66%,7.77%的工作来自于网络媒体. 除此之外,一些商业公司(11.81%),政府部门或军事机构(2.39%),非政府组织(1.49%),甚至公关公司(1.35%)处于自身信息传播的需求也在招聘记者或相关的工作职位. 写作等传统新闻技能仍受青睐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这些招聘广告中,至少提到或者强调了26项不同的记者职业技能.其中排名前十的技能包括:写作(writing)(86.25%),全媒体采编(m ltimedia)(85.20%),新闻判断力(news j dgment)(76.68%),编辑(editing)(76.08%),组织协调(organizational skill)(73.84%),人际交往(comm nication)(73.24%),研究(researching)(58.15%),拍摄摄影(shootingphotographing)(49.18%),市场推广与运营(marketing)(45.29%)以及报道(reporting)(44.69%)的能力(见图一). 由此可见,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传统媒体逐渐向全媒体方向转型,虽然新闻媒体日益重视其从业人员的新媒体技能,但记者的写作能力,新闻价值判断力,报道等传统职业技能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不能否认媒体仅重视文字等传统技能的时代已经结束,其对从业者多媒体技能,包括全媒体采编(m ltimedia),操作编辑部多种软硬件设备(technical skill),设计(design),大数据分析(big data),网络开发(web development),社交媒体运营(social media p blishing)及受众分析(a dience analytics)等的要求也愈发广泛及详尽.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85.20%的招聘广告中都对记者的全媒体采编能力做出了详细的要求,表现在招聘广告中的短语包括"在多个媒体平台上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或"跨媒体平台工作的能力". 图一:招聘广告中提及的新闻职业技能的百分比 大数据时代记者需要"十八般新技能" 而随着传媒业向大数据以及算法时代的演进,媒体人用数据说话,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也逐渐成为媒体招聘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也对应聘者的相关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编辑部日常工作操作系统如:word,excel,photoshop等已成为"标配",而对r,python,google analytic等大数据分析及解释软件的掌握甚至熟练操作将成为应聘者的一大优势.此外,从业者对adobe系统,l,css,javascript网页开发系统以及word press,live tech内容发布系统的了解也会为其在应聘过程加分. 不仅如此,媒体应聘者的人际沟通交往技能,即记者在工作中与主管,同事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沟通的能力也变得重要.在媒体的招聘广告中,用来描述这一技能的常用短语包括:"喜欢合作","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口头和书面沟通技巧"以及"能够与任何人沟通(包括口头和非口头)". 同时,从业者的适应能力也在招聘广告中被反复提及,包括长时间工作的能力(working long ho rs),对新闻专业操守的遵守(ethics),对多种语言的熟练程度(m ltiling al proficiency). 分析中还发现,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由于大部分前线新闻从业人员身兼多职.因此,在新闻机构眼中,从业者的组织协调工作能力也变得相当重要.在分析的669条招聘广告中,有74%的广告提到了这一技能,对这一技能的描述普遍为需要申请者"工作很有条理并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者"能够在截止日期和高压力情况下同时处理并完成多项任务".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招聘公告中还清楚地表述了对应聘者市场推广技巧(marketing)的要求,包括:"吸引观众","品牌塑造","市场推广与运营",甚至"b2b营销技巧"等.特别是对于网络媒体新闻工作人员来说,发展维护媒体关系和媒体品牌营销推广似乎已经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图二:招聘广告中所提及的新闻职业技能百分比分布 纸媒急需大数据及网络开发人才 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媒体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报告还采用卡方检测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媒体在招聘过程中对不同职业技能的需求重点(见图二). 虽然不同类型媒体对应聘者写作,研究,沟通以及组织协调工作的能力都有着共同的需求.但在对129条报纸杂志的招聘广告的分析中发现,印刷媒体更看重应聘者的大数据分析(big data)(28.68%)及网络开发(web development)(13.95%)的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急剧下降的报纸杂志发行量及广告量所致,纸媒急需掌握这类技能的人才以推动其采用大数据及其他策略增长网络阅读量,订阅量. 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差别,相较于广播电视记者,媒体对纸媒从业者操作编辑部多种软硬件设备(technical skill)以及长时间工作(working long ho rs)的要求相对较低. 图三:纸媒招聘广告中所提及的新闻职业技能 广电强调记者现场直播能力 在359条广播电视记者的招聘广告中,广播电视对其从业者全媒体采编能力(m ltimedia)(93.04%)的需求远高于纸媒及网络媒体. 此外,从业者的新闻价值判断力(news j dgment)(85.52%),编辑能力(editing)(84.12%),视频拍摄(shootingphotographing)(72.14%),报道(reporting)(57.94%)也普遍在招聘广告中被提及. 除了这些传统的新闻职业技能以外,伴随着受众直播报道的需求迅速增长以及直播技术和设备的完善,广播电视对应聘者临危不惧,思路清晰的现场直播能力,甚至即兴表达及报道能力(on air & ad liblive)(51.53% & 44.01%)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数字转型和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使得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更加复杂,分析表明,相较于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更加强调从业者的工作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对广电媒体来说,从业者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灵活处理工作能力尤为重要. 其中发现,33.15%的广电招聘广告中强调了记者能够践行新闻专业操守的能力(ethics),28.97%的招聘广告特别对广电从业者的弹性工作及工作时长(working long ho rs)做出了具体要求,有些招聘广告中甚至要求记者可以做到"每天24小时,每周7天随时待命,并能忍受长时间加班,出差以及作息不规律". 同时,记者对多种语言熟练运用的程度(m ltiling al proficiency)也出现在了14.21%的广电招聘广告中. 图四:广播电视媒体招聘广告中所提及的新闻职业技能 网媒记者向内容策划经理转变 相比之下,应聘者的新闻价值判断力,新闻专业操守以及全媒体采编能力在网络媒体招聘广告中的出现频率较低.这似乎与网络新闻工作的本质相符,因为与传统的新闻从业人员相比,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似乎更多的是"信息搜集者"和"网络管理者"的结合,相比之下媒体对其实地采写,价值判断能力的要求则相对降低. 但与此同时,网络媒体对从业者内容策划能力(content strategy)(23.08%)的需求则高于平面及广电媒体.在网络媒体中新闻更多的是被视为一种产品,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及阅读量,网媒记者编辑策划,文案写作,用户体验设计的能力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当然仅有内容策划能力对于网媒记者而言也似乎远远不够,我们发现,除了这一技能,34.62%的网络媒体招聘广告中还特别强调了对从业者采访技能(interview)的要求. 图五:网络媒体招聘广告中所提及的新闻职业技能 管理阶层人际沟通力更重要 在对这669条美国媒体招聘广告的分析中,报告发现媒体对从业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会因不同职位而异. 详细来说,由于媒体经营压力加大,领导力(leadership)(80.00%)和市场推广(marketing)(60.00%)能力在针对媒体管理层的招聘广告中被提及的频率尤为频繁.这一类招聘信息中对领导力的定义大部分为"指导和运作新闻编辑部的能力",而市场推广的能力被定义为"为新闻故事和项目制定和执行内容营销的能力"或"可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及市场趋势吸引并获得更多网络阅读量". 与此相关,管理层应聘者的大数据分析(big data)(40.00%),内容策划(content strategy)(33.33%)以及网站开发(web development)(20.00%)的能力也成为媒体在招聘过程中重要的参考指标. 而对于中层媒体从业人员的招聘,应聘者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comm nication)(90.48%)则成为了媒体最为重要的考量技能,且这一比例远高于该技能在前线记者招聘广告中被提及的频率. 从这一发现中不难看出,媒体的中层领导在编辑部中不仅仅需要承担日常编辑审核(editing)(89.52%),组织协调工作(organizational skill)和社交媒体运营(social media p blishing)(12.86%)等工作,更重要的他们更充当着管理层与前线记者的"沟通桥梁"的角色,对前线记者传达管理层的工作计划,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及问题都成为了中层从业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管理层职位相比,在媒体招聘中前线记者的沟通能力也相当重要,对记者而言这类沟通能力更侧重于表现在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拓展人脉资源的能力(networking)(49.74%).随着资本市场的缩水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增加,独家新闻成为了各大媒体争夺的目标,而前线记者的丰富人脉资源无疑会成为媒体争夺独家的有力砝码. 除此之外,对于前线记者的招聘要求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新闻职业技能,包括:拍摄(shootingphotographing)(69.64%),报道(reporting)(66.84%),直播及即时播报(on air & ad liblive)(49.74%)以及采访能力(interview)(37.76%). 图六:不同媒体岗位招聘广告中所提及的新闻职业技能的百分比 结语 随着数字化及媒体融合的深入,不难看出,美国媒体更青睐于招聘能够掌握多种职业技能的新闻从业者. 虽然一般的传统职业技能,如写作,新闻价值判断,编辑报道等,仍是媒体在招聘时的重要参考指标;但由于发行量,广告量的下滑以及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经营压力,媒体从业者如能掌握与吸引受众,增加点击率阅读量相关的新型职业技能,如全媒体采编,社交媒体运营,受众及大数据分析等,将能使其在应聘过程中脱颖而出.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媒体融合时代由于新闻从业者的日常工作更强调协同合作,越来越多的媒体在招聘过程中开始看重应聘者的情商及性格特征,"外向","随和","开朗","乐于助人"这类要求频繁且大量出现在招聘广告中. 在美国当前的新闻教育中,师资力量主要集中于教授学生入门级的职业技能.而我们的分析结果也证明,当前的新闻教育工作者或许需要考虑将一些"软"技能,如:人际沟通能力,工作适应能力,领导能力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从而让新闻系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快速变化的媒体工作环境中. 参考文献:g o, l., & volz, y. (2019). (re) defining jo rnalistic expertise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 content analysis of jobanno ncements. jo rnalism practice, 1-22.
0.854365
5,349
0.040075
0
5,349
1,097
1,296.3
4.269531
0.195738
0.008481
133,600,005,250
新闻传媒
这是一个新闻"快闪"的时代,一些新闻热点井喷之后,就被冷却了.一个事件舆论热度能够持续三天,就已算是重大舆情事件.由于调查机制,问责制度未按照既定的程序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烂尾新闻". 迷雾重重的&ldq o;毒跑道&rdq o;事件 "烂尾新闻":"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 所谓"烂尾新闻",有学者指出,"是指曾引起全国人民强烈关注,也得到官方明确表态要积极介入并查处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却无调查结果,或只匆匆给出不能令广大民众信服的调查结论的新闻事件.因其形同未建设完成留下很多滋生问题的烂尾工程而得名 烂尾新闻 .""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网民如此总结"烂尾新闻"的特点.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套路. 套路一:"鸵鸟式回应"进行拖延 事件曝光后,涉事方"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反应还算迅速,往往声称一旦调查属实,必然严肃查处,但之后却没有实质性跟进调查或应对措施,调查结果更是迟迟未见.这种采取的是"时间拖延术",希望新热点的出现会转移网民注意力,从而让时间来消磨一切. 诸如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性侵等涉及未成年人的舆情事件频发,但处置却往往有"烂尾"的嫌疑.在"正在调查""警方介入"之后,大多没有下文.而类似的"烂尾新闻"在沉寂一段时间后,仍有可能再次被提起,导致二次舆情爆发.这样会增加其负面影响力,更有损政府公信力. 套路二:问责"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事件成因已经明确,但对相关主体的问责却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或者处置措施罔顾民意,以简单道歉,检查等方式轻描淡写;或者作出相关主体引咎辞职的处罚,然而"旋即复出",甚至被授以重任. 例如,江苏一中学要求初二学生在原有两套校服的基础上再订四套,被家长质疑浪费,事情被曝光后,校方也只是称"涉嫌违规,全额退款,学校负责人作深刻检讨,等候进一步处理".但随后的调查结果是什么,责任人是如何处理的,至今仍旧没有公布.近来,购买校服事件屡屡引发质疑,而处置结果大都跟这次大同小异. 套路三:调查结果公布,真相成谜 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很久,甚至相关主体已被追究一定责任,而事件本身的真相却成了一个谜. 近来,官员自杀事件接二连三被媒体曝光,其自杀行为或因家庭生活,或源于身体健康,或迫于工作压力,或疲于职场竞争,或因为感情纠葛,或涉腐犯罪等.截至目前,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最后公开的官员自杀原因大多模棱两可,云遮雾罩,其中"抑郁症"最常见,很多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扑朔迷离. 当前各地对待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的态度与前几年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反应由慢变快,知道网民先入为主的重要性;信息发布由少变多;态度由"不见"变"露脸";但处理一如既往地慢. 扑朔迷离的&ldq o;问题气体致盲&rdq o;事件 "烂尾新闻"根源在舆论与责任方的角逐 "烂尾新闻"之所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因为它的背后是"围绕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所进行的一场公众舆论和某些责任方比拼耐力的角逐游戏".也就是说,在"烂尾新闻"的背后,涉及公众,媒体和事件责任方(主要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三方主体.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更替速度飞快,网民关注点易转移,使得事件热度持续时间有限 在资讯异常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碎片化,传播即时化,传播主体复杂化,舆论短期化等特点为"烂尾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是"烂尾新闻"赖以生存的媒介生态.快速更新的信息不断刷新着受众的有限视界,网民常常应接不暇,关注点切换频繁.当热点新闻发生时,网民大多会被其独特的新闻价值所吸引并展开讨论,关注度呈现裂变式飙升;而受限于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的缺乏,这种热议可能呈现出非理性的判断和传播,导致舆论方向出现偏差;而当热点新闻事件信息得以准确全面呈现时,新闻的热度又过早退去,因为网民早已被不断更新的其他新闻所吸引,原来的热点新闻面临骤冷甚至烂尾的结局. 2.媒体迎合受众需求,过于追求轰动效应,使得"烂尾新闻"后续报道乏力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门槛大幅降低,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信息并进行社群传播,形成网络舆论浪潮,这使得主流媒体面对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而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可以决定媒体的生存状况,这就导致媒体在面对受众信息需求时难以取舍.很多媒体可能为了趋利避害而盲目迎合受众的需求,主动放弃议程设置,根据受众的节拍不停切换热点.而热点事件作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公众关心的大事,更是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一些媒体只对轰动效应感兴趣,达此目的后便戛然而止,没了下文,对于问题解决的结果不再关注.尽管造成新闻烂尾的根本原因不在媒体,但媒体追求的不应只是报道速度,更要有报道的持续度和力度. 3.涉事方不想,不愿,不敢,不能查是导致"烂尾新闻"出现的根本原因 "烂尾新闻"之所以层出不穷,无外乎这几种情形:①"不想查",认为民意不足惧,不值得重视;②"不愿查",担心真相公布后失权失责,会卷入更大的舆论风暴,追责浪潮中;③"不敢查",有些热点事件涉及深层次利益链条,即使想要查处,必然是阻力重重,吃力不讨好,甚至可能会招致打击报复;④"不能查",由于热点事件触及相关利益,便以涉密,涉隐私等来搪塞,或者是没有能力进行深入调查,调查之后没有能力处理,也就只好拖延应付. 归根结底,"烂尾新闻"背后包裹着双重责任,一是那些热点事件本身的问题责任;而是让热点新闻成为"烂尾新闻"的责任.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易逝,网民的媒介素养,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意识形态力量的介入,敏感事件的新闻调控及当事方的舆情处置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新闻的生产方式,也都是"烂尾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
0.868174
2,344
0.026552
0
2,344
588
882.5
4.050781
0.141212
0.014599
133,600,016,861
新闻传媒
""选报"时期<东方杂志>研究(1904-1908)"以1904至1908年的"东方杂志"为考察对象,以"选报"为切入点,探讨这份杂志对于同时期报刊舆论的选择性呈现,及其在自我空间内构筑理想的舆论形态的努力.这一时段的"东方杂志"对于当时几乎所有的重要报刊均有所选择,而它如何通对同时期报刊舆论的吸纳,过滤,屏蔽,传播,来经营属于自我的"选报"空间,是一个富有张力的论题.通过探讨它的创办契机,群体际遇,报界源流等等,有助于从一份刊物的视角观照晚清报刊舆论的整体景象.""选报"时期东方杂志研究(1904-1908)"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丁文,女,1978年生,江苏南京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报刊与现代文学.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十余篇论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周作人日记研究(1898-1917)".导言 第一章 时代漩涡内外传统士人与近代出版的相遇 第一节 甲辰年间的"甲午记忆" 一,出版情境的挪借 二,历史叙述与个人际遇 三,"东方杂志"的甲午回溯 第二节 "戊戌党锢"与海上出版 一,同乡·同年:商务编译所之成员聚合 二,"本社同人"考辨 三,近代都市中的"文化隐者" 第三节 "官""民"调和的办刊理念 一,"文明国"与"新闻纸" 二,"时务报":"东方杂志"的潜在对话者 三,营造一时之"国论" 第二章 "搜罗宏富"背后的"选择精审" 第一节 "类己性"中的众报拼图 第二节 传世意图下的文章经营 一,循书籍之体例 二,"一字一句间"的"经营之苦迹" 第三节 "节录"的文本遮蔽 一,被删削的"潜文本" 二,避绕时忌之外的深层考虑 第四节 体例设置中的自我定位 一,从日报论说到"名论要件" 二,"时评"与"杂俎" 三,"足为课吏造士之助" 第三章 "选报"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两种文本的冲突与弥合 一,异质元素的滤除 二,删改中的自我彰显 三,文本与意旨的采撷 第二节 "本社撰稿"主题变奏中的"选论" 一,精心构建的"众报一辞" 二,他山之石与镜中之像 三,"本社撰稿"的自我诠释 四,"选论"的"触角"效应 第三节 作为"选论"文本重写形态的"本社撰稿" 一,"本社撰稿"的双重特性 二,"评论之评论" 三,文本重写的生成过程 第四章 事件聚焦中的舆论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0.787611
1,017
0.009921
0
1,017
349
1,722.8
4.121094
0.273353
0
133,700,000,024
新闻传媒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是理论宣传普及的首要政治任务.现在,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大部分在互联网上,推动理论上网是现实所需,也是一个必答题.可以说,过不了党的创新理论进网络这一关,就过不了理论大众化这一关.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新情况的发展变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网络,已成为理论宣传普及工作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人民网,新华网,求是网等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及其APP在宣传普及党的创新理论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内容的原创率,首发率越来越高,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学习小组""学习进行时"等一批理论宣传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以短,实,活的清新风格,吸引无数粉丝的点击阅读,人气指数越来越高;党的创新理论在商业网站及其APP上的渗透率,影响力不断加大,网络空间的正能量正不断充盈起来.但与此同时,网络是以指数级的速度不断更新迭代,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新的应用和领域.这势必会出现一些空白点和盲区,给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网络提出了新的任务.因此,要密切关注互联网发展的新应用新平台,针对新趋势新特点创造适合的新内容新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响彻网络空间. 从目前情况看,与党的创新理论在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网络平台强覆盖相比,在商业平台上的传播稍显薄弱,成为网络理论宣传普及的"洼地".比如,有的商业平台过度强调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认为本身业务与党的创新理论关系不大,从而缺乏传播理论的积极性和动力;有的商业平台仅仅满足于"有","标题党"泛滥,存在敷衍了事,应付交差的状况;有的商业平台照单转发长篇理论文章,在内容,语言风格,传播形式上不加以创新转化,存在生吞活剥,千篇一律的情况;有的商业平台在理论宣传的网络转化上尺度把握不准,一味追求形式活泼,甚至有过度化娱乐的倾向,唯点击量和转发量马首是瞻,导致价值取向跑偏,内容沦为附庸;等等.因此,应补齐商业平台这块短板,督促其自觉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内容传播,价值导向,商业活动之中,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市场营销学认为,必须针对用户在产品使用中的不舒适感进行改进,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才能促进产品销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网络,实际上也是向广大网民提供"理论产品"的过程,也必须要解决理论网络传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网民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在当今网络条件下,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接受习惯正悄然发生变化,轻阅读,互动性,立体化越来越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一些网络理论学习平台也作了一些创新和尝试,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不少,仍不同程度存在形式单一,文风晦涩等问题,成为网民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过程中的"痛点".为了提升网络理论传播的魅力和吸引力,应科学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积极适应网民的接受习惯,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手段对理论内容进行再创作,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使党的创新理论动起来,活起来,更加有温度,有色彩,接地气,达到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交流的效果,让网民在"悦读"中受到理论教育和熏陶. 根据现代传播学理论,渠道作为信息产品分销到受众的有效通道,在整个传播体系中起到链接沟通的作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网络,在立足好的内容和形式的前提下,关键还要畅通渠道,让理论成果在网上最大范围内传播,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在构建系统完备的现代传播体系上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融媒体建设快速发展,推动形成了各级各类媒体优势互补,协同促进的态势,初步实现了内容共享,渠道互通,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途径.但也要看到,现在条块化,碎片化,重复化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还存在一些"中梗阻",影响了网上理论大众化通道的畅通.要清理这些"堵点",可借鉴中央主要媒体"中央厨房"的做法,加快构建党的创新理论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矩阵,形成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网微端同频共振,中央和地方遥相呼应的大格局,达到"一次生成,多媒体推送"的效果,大大提升优质内容在网上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转发率,让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旗帜在网上高高飘扬.
0.900056
354.2
0.007378
0
481
468
815.9
4.175781
0.114625
0
417,800,003,110
新闻传媒
为提高民众对地震的警觉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将于 10 月 20 日(星期四)上午 10 时 20 分,再次举行大规模防震防灾演习(ShakeOutBC Drill),届时全民应放下手边工作,Drop(蹲下),Cover(掩护),Hold On(稳住),在为时两分钟的演习中,练习如何在地震来袭时保护自己.ShakeOutBC 地震演习会与美国西部多个城市同时举行,温哥华加拿大中文电台咪前及幕后的所有员工将会全程参与,当天 (10 月 20 日)AM1470 的"摩登狄宝娜"节目广播亦会有所微调. 为加强防震意识及防范未来强震的可能性,三级政府与卑诗紧急救援中心(Emergency Management B.C.),卑诗地震救援协会(Earthquake Alliance Society)及卑诗地震演习组织委员会(Shakeout BC Organizing Committee),于 2011 年特别策划名为"卑诗大摇晃"(The Great British Columbia ShakeOut)的防震演习,让民众理解及熟悉地震来临时的应对之道,并指定每年十月第三个星期四进行 "ShakeOut BC Earthquake Drill",鼓励民众及机构积极参与防震演习,ShakeOut BC 今年已是第六年举行,去年有超过 77 万名省民参加.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位于环太平洋活跃地震带上,专家指出如果有地震发生,盲目跑出屋外其实相当危险,除了因为地震时地面晃动难以行走,也因为容易被震落的物体砸伤.专家建议市民一听到警报,第一要做的,就是立刻趴在地上(drop to the ground);第二找一些类似桌子等较为坚固的物体掩护自己(cover),如果没有桌子,至少用手臂保护头部;第三,持稳静待,直到地震结束(hold on).这三个步骤是减低在震灾中受伤的最好方法. 遵守以上三个步骤,不仅能加强保障人身安全,也有利于救援人员的救灾工作.专家指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随时可能迎来超级地震,提高民众居安思危意识非常重要,除了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和预防地震,还应固定家中的储物架,准备地震应急包,与家人制订逃生计划,以及震后恢复. 专家建议地震应急包应包括足够维持 72 小时的急救物品和食物: - 不易变质的食品,比如罐头食品,能量棒(energy bars)和坚果类食物(应急包中的食物和水需要每年更换) - 小票额现金和打公用电话的零钱 (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时手机网络往往失灵) - 根据个人情况的其他物品,如处方药,婴幼儿奶粉,残疾人士的设备,宠物所需的物品等. 大家可按下列连结下载由 Public Safety Canada 出版的"72 小时紧急状况应对手册",内容包括了解家居的潜在危险,如何制定一个安全逃生计划及何处购买 72 小时紧急物品包.想了解更多地震准备须知,请登入www.shakeoutbc.ca. 10 月 20 日的 ShakeOutBC ,除了众多省民参与这项大规模地震安全演习,各地消防局等政府单位也会一起加入,测试救灾应急能力 .
0.860248
128.8
0.01251
0
328
369
1,042.7
4.023438
0.17236
0
417,800,003,272
新闻传媒
立法会新界东补选除了带来大量有关"本土派"的讨论之外,对新闻界和留意媒体动向的人而言,政府有关部门拒绝让网络媒体记者进入选举事务处的新闻中心,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这问题并不新鲜.资讯科技发展令传媒生态出现了结构性转变,使全世界都要重新思考"谁是媒体"和"谁是记者",这是10多年前已经出现的状况.香港过去也不是没有讨论过相关问题.不过,若是3年前,香港大概只有寥寥数个主打新闻时事的"网媒".这些网媒大都缺乏资源,不会做很多第一手的报道,所以网媒采访权这类议题并没有显得很具迫切性.但随着网媒在香港急速发展,网媒和网络记者的"身份"问题是要积极面对和尽快处理的. 谁是媒体和记者并不止是抽象的概念讨论.在各种各样社会和政治制度的运作中,媒体和记者的定义是有非常具体的实践意义的.在法律层面,一些国家有新闻记者保护法(shield law),赋予新闻工作者某些特权(reporter's privilege),例如为遵守与被访者之间的保密协定,新闻工作者可以拒绝向法庭说出消息来源的身份.又如在普通法系中,新闻工作者在被控诽谤时可以援引的其中一种辩护,就是所谓"雷诺兹特权".简单地说,就是如果被控诽谤的文本是根据负责任的新闻专业原则而得出的报道,内容又涉及公众利益的话,就可以不承担诽谤责任. 那么,在这个网络时代,谁可以受到这些"特权"的保护?这并不止是网媒和非网媒的问题,也涉及公民记者,学生记者,和自由业者(freelancers)等新闻界的"边缘人"的权利.美国国会在2013下半年通过的对新闻记者保护法的修订,就大幅度扩阔了"新闻工作者"的定义.该英文定义长达405字,不容易概括(注).但简单地说,它明确地包括了学生记者,包括了不受机构长期雇用但在过去5年内多次发表新闻作品的人士(亦即包括了有较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纪录的自由业者).在媒体类形上,该定义明确地包括了新闻网站,手机程式等.它甚至在定义了谁是"被覆盖的记者"(covered journalists)后,补充说一位法官在面对一位不符合"被覆盖的记者"的定义的人士时,仍可选择让该人士受到新闻记者保护法的保护,条件是这样做能达至公义,以及是为了保障合法的新闻编采工作所必须的.这一点补充,应该为将保护法扩展到公民记者身上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保障新闻自由的角度看,把"记者"的定义尽量扩阔是合理的.反正到最后,保护法是否适用,还是要由法官按每一件案件作判断,扩阔定义不会带来什么操作困难.但在司法制度之外的一些情况,把"新闻工作者"的定义扩展得太阔,的确有可能带来一些实际运作的问题.香港有各种各样的机构和组织设立了新闻奖项.笔者没有做过统计,但据个人所知,不少新闻奖到目前为止都是不接受网媒参与的.对这些奖项的举办者来说,大概没有太多原则性的考虑使他们不让网媒参加.问题大概在具体操作.如果一个新闻奖在传统上把印刷媒体和广播媒体分开,甚至把报纸和杂志分开,以及把电视和电台分开,那么网媒应该属一个独立类别,还是因应作品的性质重新归类?另一个实际问题是,把"媒体"的定义开放得很阔,会否使参赛作品数量大增,主办机构处理不来呢? 这些问题具体地如何解决,要视乎每个奖项及其举办者的实际情况.但原则上,若说政府不容许网媒进入新闻中心或新闻发布会是落后于时代,那么新闻奖不接纳网媒参与,也可以受到同样的非议. 美国Huffington Post记者David Wood在2011年10月发表的一个系列报道,在2012年4月就得了普利策奖.普利策奖是怎样定义谁可以参赛的呢?首先,普利策奖的参赛作品,必须是出版频率至少为每星期一次的一份美国报章或一个新闻发布处(news site)所出版的作品.所谓新闻发布处,根据普利策奖网站的解释,是指任何不自称为报纸,但有出版新闻,评论,以及其他跟公众利益有关的资讯的实体,它可以是传统的通讯社或网站等. 那么,如果一个普通市民建立了一个网站,在上面发布新闻资讯,他有资格把自己的作品拿去参赛吗?在普利策奖的网站上,这是一个"FAQ"(常被问及的题目).而普利策奖告诉大家:"有可能,如果网站至少每周有更新,亦符合其他条件的话.但要有效地竞争,作品必须展示高水平."换句话说,普利策奖的做法也是将"新闻媒体"的定义尽量扩阔,但同时提醒大家,作品并未达至最高专业水平的话,请不要浪费时间参赛. 以上法律和新闻奖的例子,说明在不同的制度领域中,媒体都不应该再由科技平台来局限.另外,尽量扩阔"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定义,不单是因为要配合科技转变,亦是因为采纳广阔的定义才是最符合新闻自由,资讯自由,和保障公众知情权等原则的做法. 回到采访权,一个政府部门或商业机构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也的确要面对实际的运作问题,包括如何估算出席记者人数,安排会议室和其他细节,记者招待会中的秩序等.对谁是媒体和谁是记者有某种定义和限制,可能是必要的.但可行的方法其实很多,例如以有没有特定人员恒常地进行并发布第一手新闻报道来定义什么是"新闻机构",而只要符合一个基本定义的新闻机构做了简单登记,就可出席记招.这只是一个随便提出的例子,细节自然可以进一步按实际情况思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刀切地不让网媒参与,是非常不符现实的做法. 也许有人会问,现时一些网媒与政治组织有密切关系,他们的记者会否在记者招待会里捣乱?其实,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而且是颇为严重的话,主办记招的机构当然可以将搞事者赶离会场,甚至将其机构列入黑名单.但我们没有理由假定个别网媒一定会不守规矩,更没有理由因此剥夺所有网媒的采访权.
0.901396
208.363636
0.000876
0
406
545
963.5
4.203125
0.124346
0
417,800,008,400
新闻传媒
由左派工会响应大陆文革而发动,并造成51死逾800人伤的香港1967年大暴动,今天在回归中共一党专政的中国之后,历史真相已在"胜利者"的改编下,渐渐失焦,例如策划大暴动的"香港各界反对港英迫害斗争委员会"主任杨光,居然获得时任特首的董建华颁发最高荣誉的"大紫荆花勋章",在暴动中被捕入狱的学生斗争代表人物曾德成也被委任政府民政局局长. 为免历史被歪曲被漂白,香港文汇报前副总编辑程翔14日发表新书"香港六七暴动始末 解读吴荻舟". 此书以长期领导中共在香港地下党的吴荻舟的遗稿"六七笔记",再配合其他已曝光资料,从而整理出六七暴动前因后果.程翔认为,六七暴动是香港首次身份认同的凝固,历史意义重大,而近年有人修改历史,但他不欲历史被漂白,故出书记录. 程翔原是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在1989年六四之后,因与中共立场相左,与当时的文汇报社长李子诵,以及董事金尧如退出文汇报,并以社论开天窗的形式抗议中共杀害天安门争取民主的学生和工人.2005年8月,新华社指当时任职新加坡海峡时报的程翔,因为充当台湾间谍而被捕以及判刑,2008年2月获释. 程翔的"香港六七暴动始末 解读吴荻舟"一共有3部分,分别探讨有关六七暴动的问题和来龙去脉,解读吴荻舟"六七笔记",以及附有吴荻舟遗文.程翔认为,六七暴动的触发点三成属本港社会的内部因素,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官民矛盾,另七成属外来因素,即文化大革命.他又指出,六七暴动是本港首次身份认同(sense of identity)的凝固,大批市民为同一事件上街,第二次是八九六四天安门事件,占领运动则是第三次;故六七暴动历史意义重大,但近年有人从不同途径修改历史,企图模糊事件.程翔表示,不想历史被漂白,故出书记录事件,盼读者了解历史真相. 程翔又指出,除了政治损失,吴荻丹的遗稿亦提及六七暴动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损失,如中国在香港的银行系统受到提款潮冲击,中国累积外汇工作及外贸大受影响等.他又指出,六七暴动多次险触发战争,幸"天佑香港",例如毛泽东在极端思想下决定不改变香港;来自广州的两派红卫兵因内讧,致支援本港斗争的工作未能成事等,令本港避过一劫. 吴荻舟1954至1957年间领导香港地下党,1967年暴动时,担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港澳组副组长.暴动期间他阻止华润总经理订购8400把砍蔗刀由内地运抵香港,更因此与造反派意见不合,经历13年的政治审查,至1979年才获平反.其女儿吴辉早年整理他生前的日记,并出书公开. [大纪元2018年07月16日讯](大纪元林怡香港报导)去年是"香港六七暴动"50周年,由于中共的官方档案至今未解密,资深传媒人,时事评论员程翔发表新书"香港六七暴动始末──解读吴荻舟",解读吴荻舟遗稿"六七笔记",以及大量英国的解密材料等,首次发现中共在港有两个地下党系统,并指出六七暴动对中共政治及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令港共(土共)地盘缩小,大量地下组织曝光于众目睽睽之下. 上周六(14日),程翔的新书发表会座无虚席,包括前高官王永平,前立法会议员刘慧卿,吴蔼仪,及多位专栏作家及网志作家到场支持. 新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六七暴动的起因,目的,过程,组织,领导,动武,落幕,到英方如何应对,当事人吴荻舟的反思,以及作者程翔本人的读后感.另一部分是程翔对吴荻舟的"六七笔记"逐条注释讲解. "六七笔记"这本小册子是当时吴荻舟的随身工作笔记,记录了1967年4月至8月期间,有关中共当局对香港的工作及指示. 程翔在介绍近600页的新书时,自嘲是"抄书",因为书中很大部分的内容是抄来的:"资料的汇集多过我的原创性."他解释甘愿做"文抄公"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如果能将相关资料汇集一起的时候,就起到'立此存照'的作用,这个'立此存照'的作用,对现在很多人想漂白历史起到抗衡的作用." 程翔指,在整理吴荻舟的"六七笔记"过程中有五大新发现.一是中共与英国之间在1945年有密约:港共不会挑战港英政府在港的管治权. 二是中共在港有两个地下党组织.程翔直言他1989年辞去香港"文汇报"工作,当时还不知道中共在港原来有两个地下党组织,"直到看到吴荻舟的笔记后,才知道原来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港共公委'之外,还有一个叫做'香港城市工作委员会'.两个原来是平行的组织." 三是六七暴动期间,从中共中央到香港的组织指挥机制. 四是港共发动暴动的主要目的──夺取港英的管治权(讹称香港人盼望早日解放). 五是沙头角枪击事件的真相:它是由中共中央军委策划指挥,由解放军正规军执行.程翔说:"事实上我找到文件,充分说明这是中央军委直接策划指挥,由解放军正规军,正规部队执行.正规部队就是广州军区,广东省军分区守备师7085部队执行.这就完全推翻了以前所有的说法,指是民兵的做法,民兵一时冲动的做法,这是传统的讲法." 程翔认为,六七暴动有机会非由中共中央发动,或由地下组织港澳工委发起,中央"被迫"支持香港左派斗争.根据吴荻舟生前日记,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虽支持暴动,包括曾想协调广州红卫兵支援土共,但周恩来同时明确狠批香港左派,认为他们的行动是"迫中央上马,虚报军情",迫使中央出兵收回香港. 程翔指,早在1978年中共召开的港澳工作会议已承认发动六七暴动是错误的.他找到当年"关于港澳工作会议预备会议情况的报告",明确指出六七暴动不符合中共中央的方针,实行反英第一,收回香港第二,"在香港搞同盟罢工,武斗,企图迫使中央出兵收回香港,后果极其严重.这是中央的定性." 他又说,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前副主任李后在其"回归的历程"一书中也提到,六七暴动"做为指导一场斗争的思想和路线却是错误的,造成的损失也是严重的." 到底六七暴动的错误为何,无论是1978年的工作报告或是李后的书,中共至今皆没有指出具体的内容.程翔则将其归纳为五点严重错误:一是违反中央对香港的整体政策,即是中央长期利用香港的政策. 二是违反中英密约,威胁港英政府统治地位,也解释了1959年北京召开50天的整风会议,不断要香港左派不要在港搞第二权力中心等. 三是违背中共中央的白区工作方针.白区是指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的统治区,香港属于白区.中共的统治区称作红区,解放区. 四是违背中共在冷战时期的"拉英打美"外交方针. 五是暴露了中共的地下工作网络.程翔说:"因为在暴动中很多是属于中共要保密的组织都曝光了."他直言当时周恩来都无奈地说:"这些人都给你们捅出去了."显示损失很大. 六七暴动对中共及港共的损失可分为政治及经济上两方面.程翔分析,政治上的损失是造成香港左派地盘缩小,很多地下党员("白蚁")和组织("蚁窦")都曝光. 关于左派地盘缩小,他引用李后在他的回忆里所说:"经过这次事件,爱国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港九工会联合会的会员人数从事件前的28万,减少到18万多人."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商报","晶报"5家爱国报纸的发行量由原来占全港中文报纸发行总量的三分之一,下降到十分之一.原来在香港和东南亚享有声誉的香港'长城','凤凰','新联'三家爱国电影公司,也失去了市场,从此一蹶不振."(见"回归的历程"p60-61) 至于"蚁窦"曝光,程翔坦言这部分不在书中,因为是自己的进一步解读.因吴荻舟的文稿中,有一篇标示为"绝密"级别的文件"对港澳工人五一观光团谈话记录",是他在1966年5月4日接待港澳工人时的讲话,透露了一个秘密,原来中共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白蚁政策",希望透过埋藏在各地的"白蚁",不声不响地对所在地起蛀蚀作用,直到有一天大厦倒塌.程翔解释:"白蚁政策是什么?就是白蚁蛀蚀房子,不声不响将屋子咬烂,要香港的左派学习白蚁精神." 那么谁是"白蚁",什么组织是"白蚁"的"蚁窦"?程翔引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陈伟中2016年6月的博士论文""六七暴动"前后香港的左派文艺刊物──以"海光文艺","文艺世纪","青年乐园"为中心的研究",论文中指"海光文艺","文艺世纪","青年乐园"皆属于中共的"灰色组织",即二,三线的保密组织及机构.他说,陈伟中以文化线为例,指出哪些是红色机构,灰色机构及外围之外围机构,这些就是吴荻舟讲的"白蚁"和"蚁窦". 程翔在介绍的过程中,辅以投影片讲解.当讲到此,他表示此张投影片要取下,因为当中涉及太多人物,台下一片笑声,有人表示来不及拍下来.他接着说,当年六七少年犯石中英曾将香港社会的名人罗列出来,"青年乐园"就是灰色的白蚁"蚁窦","蚁窦"中有现时香港社会知名人士. 经济损失方面,程翔在吴荻舟的笔记中写得很清楚,中国在香港的银行系统,那时共有九家,受到提款潮的冲击很严重.同时中国的外汇积累工作受到影响,外贸也大受影响.暴动前,中国货在香港市场的占有率高居首位,暴动后急剧下降,直到1982年才重新回到第一位. 六七暴动曾有多次机会触发成为战争,但在港英政府忍耐及巧合下才没有发生,例如广州红卫兵准备挥军入港,所幸两派红卫兵不和,令支援香港暴力斗争工作未成事. 程翔曾经采访当时的红卫兵小头目讲到,当时已准备好物资,就等中共中央一声令下便挥军香港.他强调,英国政府当时已做好最坏的打算,同时采取不挑衅,不令事态恶化的克制态度,并做好撤侨及还击部署,无论在危机管理或策略上都比港共高明,明显比中共聪明. 他又说,香港意识的产生需要经历多次港人的集体回忆,第一次是六七暴动,第二次是八九运动,第三次是2014年的雨伞运动:"这三次将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感凝固起来.......六七暴动当时来讲是影响每一个人,以前香港有所谓'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当时大家都是想是暂时居住香港,以后会返回大陆.六七暴动之后没有了,狮子山精神渐渐代替."他认为港人因看到暴动因此决定扎根香港.程翔又不点名指有人曾发文指六七暴动是出于爱国家的观点是"bull shit"(废话).他又说2016年年初一旺角骚乱欠组织,与暴动沾不上边. 吴荻舟是1930年加入中共的老党员,1957年后被任命为香港"文汇报"首任社长,1950年至1962年任香港招商局顾问,是中共在香港的话事人之一,1954至1957为香港地下党第一把手.1949年前后曾经在港参与的活动包括:两航(台湾的中国航空公司及大陆的中央航空运输公司)事件,招商局事件等.1962年任职中共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港澳组副组长. 1967年香港暴动期间,他曾阻止华润总经理订购8400把斩蔗刀由大陆运来香港,因此与造反派意见不合,并经历13年批斗,被下放劳改,一家八口受到牵连,至1979年才获平反.他的女儿吴辉早年整理其生前日记并公开. 曾是广州红卫兵的文革学者余汝信,是最早把吴荻舟笔记曝光的人.他凭吴荻舟的回忆录和生前录音,以及翻阅中国解密档案和剪报,在2012年出版"香港,1967"一书.[六七暴动始末 一本史书的诞生] 牛津出版社林道群先生传来新鲜出炉的新书图,第一时间就转发给吴荻舟先生的家人.昨天黄昏拿到新书,586页沈甸甸的,没有多余的话. 地下党究竟如何操作?即使平常日子为何"左"毒攻心.1966年五一劳动节,港澳工人"五一"观光团(工联会及相关工会领导)访京,由国务院吴荻舟代表中央接见.代表团报告时指港人迫切要求"解放".工会领导们欺上瞒下贯彻至一年后的"反英抗暴"全过程. 港澳工委以外,后台组织躲在那里?他们如何接收指示又怎样自把自为?参与这场暴动的群众异常英勇,天天准备为毛主席死.可惜代价不是陷狱就是家散人亡.不明不白的历史,无辜枉死的纪律部队及市民.谁又为他们讨个说法? 程翔新书"香港六七暴动始末 解读吴荻舟"开发布会,参与者众.会上有"消失的档案"导演罗恩惠做主持,再加上罗永生做嘉宾. 原来,程翔是因为替"消失的档案"把关- 罗因为程对中国新闻之熟悉,找他帮忙,结果程反而因为这样,接触到当年中共在港地下党头目吴荻舟的笔记,又看到大量英国解密档案,才促成这本书. 看过"消失的档案",都会惊讶于内容之可怕,特别是原来中共在大陆已准备好8400把斩蔗刀,准备送到香港作武斗之用.吴荻舟因为有良心,力阻此事,后来却被中共清算,冠上五项罪名,甚至一个儿子被迫自杀了.香港今天这么多人排队做奴才,却鲜有人想到这是条阴尸路. 程翔笑言自己这本书过半是做文抄公,笔记从吴女儿处得到,书写好后,又给她从头看过,怕有所误会.程翔甘于如此,是因为事关重大. 惊讶的是,跟据历史考证,中共在当时已驻好军队,打算在沙头角事件中,准备一旦英军反攻,就挥军南下.事件后来没有发展成战争,死伤无数,一是由于英军十分刻制,没有反攻.更重要的是发生了中东六日战争(1967年6月5日 - 1967年6月10日)后,毛泽东怕美国会调第七舰队过来,最后决定不提早收回香港.程翔说,香港多次与战争擦身而过. 今天舔共派频频替六七暴动说项,但其实左派一早承认了暴动错在那里.1978年,中共已承认六七多项错误,程翔归纳,错误包括1.它违反中央政策,2.它违反了中美1945年密约,密约中答应过不挑战港英地位.3.违背白区("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工作方针.4.违背拉英打美外交方针.事后冲击也很大,左派的形像插水,连国货公司的销售也大不如前. 这书570页,刚取到手,还没开始读.六七错,文革错,但有个小学毕业的说自己要学毛泽东,问你死未.就看看我读完这书先,还是小学生玩谢中港先. 近日,香港资深媒体人程翔发表新书"香港六七暴动始末-解读吴荻舟".该书披露,"六七暴动"曾多次差点引发战争,也促成了香港人首次身份认同,历史意义重大."六七暴动"亦称1967年香港左派暴乱,是一场由受到"文化大革命"极端思潮影响的香港亲共人士对香港政府发动的暴动,也是中共掌权后香港唯一的左派暴动. 香港资深媒体人程翔7月14日举行新书发布会,包括港府前高官王永平,前立法会议员刘慧卿,吴蔼仪及多位专栏作家,博客等知名人士百余人,出席捧场.新书以解读已故当时中共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的吴荻舟日记为主轴,配合英国解密档案及其他已曝光资料疏理"六七暴动"的前因后果. 程翔表示,不欲历史被漂白,因此出书记录.作为暴动推手的中共组织"工联会"形容暴动为对抗英国政府的爱国运动,而程翔则以"废话"应对. 程翔认为,"六七暴动"的触发点三成属香港社会的内部因素,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官民矛盾,另外七成则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香港左派要输入文革,暴动期间多次差点触发战争. 程翔:当时整个作战部署就是,如果英军还击的话,则深圳正面无边界,就是深圳这个中英边界不存在,英军一还击的话就取消这个边界,挥军进入香港.原来已经做好这个准备,好在英国那个时候克制,死了几个人没有反击. 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狠批香港左派的行动是"迫中央上马,虚报军情" - 迫使中央出兵收回香港,包括违反了中国当时"拉英打美"的工作方针,更违反了中英在1945年订下的密约,密约曾协定港共不会争夺港英的管治权. 程翔表示,"六七暴动"对中共及港共的损失可分为政治及经济上两个方面:政治上的损失是造成左派地盘缩小,很多地下党员和组织曝光在英国政府面前;经济损失方面,中国在香港的9家银行系统遭受提款的冲击很严重,中国的外汇积累工作受到影响,外贸也大受影响. 程翔:暴动前中国货在香港市场的占有率高居首位,暴动后急剧下降,直到1982年才重新回到第一位.这可以看到,暴动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程翔指出,"六七暴动"是香港人首次身份认同的凝固,大批市民为同一事件上街;第二次是八九六四天安门事件;雨伞运动则是第三次. 吴荻舟曾于1954至1957年领导香港地下党,在1967年的六七暴动期间,吴担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港澳组副组长,曾凭一己之力,阻止华润总经理订购共8400把斩蔗刀由内地运抵香港;又因与造反派意见不合,经历13年政治审查,至1979年才获平反.
0.878422
113.421053
0.027881
0
267
1,766
1,405.4
4.078125
0.171384
0.030386
417,800,010,680
新闻传媒
在今天的网络驱动的信息领域,印刷新闻似乎是游戏中的一个褪色的名字.通过引入新的信息来源,博客的出现无可否认地震撼了传统媒体的基础.它播出了广播场面; 电视与其vlog(视频日志); 当然这个报纸还有它的博客(web log).互联网确实吸引了新一代媒体,因此,博客与老版本之间存在着新的争议. 随着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成千上万的热心人士每天都为自己的账户登记,对许多人来说,信誉已经成为博客中最热门的问题.由于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创建自己的博客的机会,例如Blogger和WordPress等网站,博客中发布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未经验证的,因此不可靠. 一个典型的个人博客由个人(因此,个人)维护,文章主要是单独制作的,从制作草稿,收集信息,以及编辑和在线出版.博客作者,编辑,复制阅读器和发行者都是同时处理的.然而,博客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出版的力量让人惊讶,但它已经无意识地损害了每篇文章的可信度. 另一方面,报纸由一批专业和经验丰富的作家管理.文章通常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编辑,才能发布信息,详细信息被仔细检查; 来源应该是有效和可靠的; 语法缺陷是固定的,所有语句都是平衡的.这些都是标准的程序,几乎所有的报纸公司都是为了产生一个可信和公平的问题. 从法律角度来看,博客没有任何宪法保护和权利,因为很难确定法律如何实际适用.另一方面,印刷媒体在"宪法"中的立场是相当妥善的. 女主人公可以隐藏屏幕名称,诬告总统,而不用担心面临法律指控.既然"宪法"没有载入博客,那么没有具体的法规会被证明是非法的.因此,博客在世界上拥有所有的言论自由,并且以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随时可以滥用,过度使用和滥用,而作家因为他们写的内容而被起诉甚至杀害,只是为了'做他们的工作". 书籍一再向我们展示了报纸在历史上的表现. 在西班牙统治期间,菲律宾媒体所有和管理的La Solidaridad和Kalayaan出版物成功地传播了持续不断的变革呼声,并进一步强调了菲律宾人的异议,尽管这些西班牙专制人士遭到了谴责. 同样,独裁者费迪南德·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也曾经面对媒体强大的大规模叛乱活动,因此命令立即关闭所有大众媒体.然而,包括菲律宾大学生和其他一些国家日报在内的替代新闻却实现了他们的承诺,也没有使群众失败.他们已经走下了地下,并且隐藏起来,以避免诋毁者. 我们看到博客圈的明确未来正是在这个清晰度.它的权力是不容置疑的,但博客应该始终保持为个人工具,因为没有可能的方式可以拥有问责制,可靠性和公平性等新闻元素. 真的,博客的上升人气永远不会完全破坏新闻业已经建成了几十年的强大堡垒.尽管不断声称其伦理颓废,旧媒体已经证明了其古老的价值.总是会找到一种维护事业的办法.在历史的过程中,新闻界 - 传统的印刷新闻一直证明了它的存在,没有博客力量可以认真改变.
0.898895
107
0
0
146
297
703.1
4.183594
0.117247
0
417,800,011,397
新闻传媒
最近,随着多起新闻失范事件的发生,新闻伦理道德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新闻伦理道德是新闻业必须要考虑并遵守的一种社会契约,而新闻失范事件是对此的公然违背,这种违背会导致新闻业与多种社会力量发生冲突,从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文化环境,是它们的综合产物.因此,探究新闻失范事件离不开新闻媒体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制度. 总体来看,目前新闻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违背新闻伦理道德的行为: 一是假新闻.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以真实作为存在的基础和理由.李普曼曽说,新闻记者好像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绝不止注意眼前的表象,而是洞察气象的变化,预测航行的安危.假新闻不但没有"洞察气象的变化"甚至连"注意眼前的表象"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做到.假新闻是对新闻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其信誉产生严重危害的行为.它不但会破坏社会秩序,阻碍整个社会的发展,还会使新闻受众接受错误的信息从而影响自己对当前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判断. 二是广告式新闻.作为具有明显主观意图和非理性的广告与客观理性的新闻是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但近几年来具有广告性质的新闻频见报端.广告式新闻由于披着新闻外衣并由科班出身的新闻人撰写,一般读者较难与广告区分,非常容易把它当作新闻来读.其本质是广告主利用新闻与生倶来的客观性,严谨性以及读者固有的信任进行广告宣传的行为.广告式新闻是严重损害新闻业信誉的事情,是新闻媒体为迁就广告主的利益而损害读者利益的行为.因此,广告式新闻是对新闻伦理道德的巨大挑战. 三是新闻炒作.媒体进行新闻炒作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获得注意力,然后又在广告商那里将注意力变现.在"西安手术室医生自拍事件"和"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这些事件中,相关媒体人并非不知道不辨真实,作为科班出身的他们,比任何人都对新闻的客观性和深入调查的要求了如指掌.,,在操纵民众,为的是吸引公众持续的注意力.类似的新闻炒作一方面会被大众误解为从业者不具备新闻专业主义;另一方面也对公众了解真实的生存环境人为地设置障碍,损害公众的社会知情权,极大地违背了新闻伦理道德. 前面说过,新闻伦理道德受制于具体的社会环境.那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得不注意我国目前的具体媒介环境. 首先,来看目前的媒介制度.一方面,我国媒体被认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主要的宣传工具,具有一定事业单位的性质;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逐渐要求媒体自负盈亏.当前,我国媒体处在最激烈的商业竞争阶段,稍有不慎就会被淘汰出局.因此,它又具有强烈的企业性质.事业和企业的双重角色,使媒体面临着商业化和社会责任之间的艰难抉择. 一方面,媒体要生存下去,在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必须提高发行量或点击率,然后才能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是公众话语表达的平台,应该为大众利益着想,客观,公正,全面,深入地传达消息.在新闻媒体的市场化阶段中,经济创收和社会瞭望的双重责任使媒体处于两难境地中,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从而造成新闻失范事件的频发. 其次,再来看转型期的文化尤,态.转型期概念从1992年被提出后,一直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总结.转型期的社会由于旧的价值体系被消解新的又未建立,造成权威的陨落和信仰的缺失. 一方面权威的陨落造成的"消极的从众心态"使从业人员在没有本行业权威的约束下,怀着"别人这样,我也这样"的想法做出违背新闻伦理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信仰的缺失或者不牢固使新闻从业者在面临实实在在的利益诱惑时,很难坚持客观中立准确的原则,于是其角色认知和扮演必定会发生错位,从而出现违背新闻伦理道德的事情. 多起新闻失范事件在侵蚀人们潜意识深处对新闻业的尊重与信任,当公众被新闻失范事件频频激怒并忧愤地喊出"无良媒体"时,新闻界必须做出反思.笔者认为,减少违背新闻伦理道德事件的发生急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新闻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思辨地利用新闻媒体机构的能力,充分而批判地利用新闻的能力.纵观当前各种新闻失范事件,撇开新闻媒体的责任不论,公众对新闻全部接受,没有思辨不加质疑的思维和行为惯性,也是造成失范新闻频频出现并迅速扩散的原因.如果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各种假新闻和广告式新闻就能被辨别出来.同时,对于炒作式新闻,因为人们已经熟悉新闻媒体在炒作此类新闻的惯用伎俩,就不会被牵着鼻子走,,让受众感觉受愚弄的事情发生. 第二,公众要有效组织起来,对新闻媒体以外部压力.在这个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时代,为什么新闻媒体一次又一次地触怒它们的"上帝"却没有受到该有的惩罚和损失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公众是一群"乌合之众"是一盘散沙,没有联合起来.笔者认为,自古以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毕竟少见,新闻行业的净化必须借助外部力量.如果公众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组织,对一些违背新闻伦理道德的媒体进行全民抵制的话,就会迫使这些媒体在侵犯公众利益的时候有所考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肆无忌惮.
0.911416
162.384615
0.001903
0
387
594
918.6
4.203125
0.101374
0
417,800,013,671
新闻传媒
人类在道德规范上有着共同的本质和内涵,是普世道德建立的根据和基础.但是普世道德的存在并不能否定道德的相对性在人类共同理性基础上的普世道德之外,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异性,还存在着具体道德规范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中又表现为相对性,并影响到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本文将以中国和日本两国涉案新闻报道中有关道德相对性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新闻报道中道德规范的构建提供一些思路. 究其根本,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文化的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一些因素:宗教,意识形态,价值观.首先,道德教化是宗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在它们的教义中,都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教化的内容.其次,由于一个社会的伦理原则是该社会统治阶级极力创导的道德根本准则,是一定社会道德最集中的反映,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甚至在同一种社会体制下由于受意识形态和各自集团利益的的影响,反映个人与个人关系以及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具体道德标准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关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关于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态度,在不同的意识形态情况下,作为道德标准是有各自侧重点的.再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价值观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如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比较崇尚功利主义,但是,由于对功利主义理解存在分歧,在一些东方国家将功利主义看成是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在中国的某些历史时期,还曾经将功利主义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即使在现在,虽然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对功利主义的看法已经有所改变,承认了功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但是作为道德背后的价值观,功利主义仍然难以全面地成为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从而在道德标准上也会产生一些区别. 新闻报道是一种传播行为,如果把传播作为一种人类的交往,沟通行为来看待,也难以摆脱道德的制约.比如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动机,传播过程,传播对象等都服从于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由于道德差异的存在,新闻报道也不例外地会受到影响: 作为社会道德作用于整个社会伦理秩序的具体表现,就是它会深刻影响新闻传播媒体以及从业人员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和选择.一方面社会道德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主流新闻传播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个体道德则决定某些新闻传播个体的新闻价值取向. 道德标准的差异性也会影响到新闻获取和传播方式的确定,比如,在关于信息获取的伦理规范方面就特别强调维护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及人格尊严,为信息提供者严格保密. 新闻信息能够体现传播者的道德观念和利用取向,并作用于广大受众,从而使受众在解析新闻信息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传播者的道德观念的影响.由于道德的相对性特征受不同的具体道德标准下新闻信息的感染不同地区的新闻受众也会在类似的问题上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 中日在保护隐私观念上的差异也明显地反映到了犯罪问题的报道上面.从中国的犯罪报道来看经常会将发表揭?违法犯罪嫌疑的报道,区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认为从积极方面说它可以惩处犯罪分子,维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正当利益,起到对公民的法制教育的作用.141有时候为了通过案件的真实来强化教胄作用,对犯罪当事人的隐私保护不够重视,很多犯罪嫌疑人具体情况和个人生活细节都会被披露. 而日本则在涉案报道的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做得比较突出,日本在1997年6月19日制定2003年2月20日修改的"日本商业广播联盟报道指针"的第三条中,,即在犯罪报道中,要尊重"无罪推定"的原则,也要倾听嫌疑人的主张.要避免对采访对象采取单方面的施加社会制裁的报道方式.要充分体谅成为采访对象的人士的痛苦和苦恼,对于事件,事故,灾害的受害者,家族和相关人员要以有节制的姿态与之接触.报道活动虽然要尽量避免报道受害事件的发生要立即对受害者采取补救的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的电视和平面新闻媒体上,往往着重于犯罪事实的报道,通常不太会特意关注犯罪嫌疑人的个人隐私部分.而且根据无罪推定原则,除了一些电影明星,,对普通的犯罪嫌疑人,一般都不会通过正面的照片和图像来暴露其真实面晚以免影响其今后的社会生活在电视新闻中大多看到的是戴着头套的人或是打了马赛克的图像. 法律和准则为有益的目的而服务的,法律划定了可以接受行为的最大范围,而准则则提供了对"有道德的行为"的一系列期望,以及将这种"有道德的行为"转化为新闻业自己的正确态度和行为的可能性.就犯罪中的性犯罪而言,中日两国新闻界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 日本社会对性的观念比较开放,性服务的产业很发达.去日本旅游过的人可能都看到过,在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的泡温泉场所,日本常常是男女混浴的,,各种色情场所灯火辉煌,在日本的书报亭或正规的书店里,色情的书刊可以堂而皇之地摆放.由于对性的观念比较开放,日本媒体在对性犯罪的报道态度上,通常并不带有很强烈的谴责意味,有较高的容忍度.比如,日本的很多少女在虚荣性的刺激下,很多人都通过卖淫的方式来获得金钱并以此满足自己的过度消费需求,但是日本的媒体在报道时,给这种性犯罪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称之为"援助交际",给人的印象是性交易的买卖双方不是金钱和身体的交易,而是正常的交际,买卖双方的金钱收受关系是一种互相帮助的援助关系,所以从媒体创造的"援助交际"的名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日本媒体在性犯罪报道中的暖昧态度尽管从我们的文化中认为这种报道态度不可思议但是日本媒体似乎并没有感到不妥,以至于有关"援助交际"的性犯罪层出不穷. 而中国相对来说对性的观念比较保守,性服务产业属于违法行业.所以在性犯罪报道的容忍度上,中国新闻媒体与日本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方面在报道的态度上,中国的媒体有比较强烈的批判意识不是那种轻描淡写的消渣性的报道态度,另一方面,在报道的力度上,在占了新闻媒体的较多版面,显示出媒体对这种犯罪报道的重视程度. 日本基本上是单一民族国家,除了北海道的偏远地区有少量的啊伊努民族的人口以外,全国人口基本上是由大和民族的人口所构成,因此其文化也可称为岛国文化.由于受狭隘的岛国文化心理的影响,在国民中存在比较普遍的排外观念.尽管日本社会出现了非常突出的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社会现象近几年来全国人口处于负增长的状态政府也在考虑通过适当的移民政策来缓解年轻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是由于社会中存在着的根深蒂固的排外观念,移民政策的推动是困难重重. 由于在国民的道德观念中存在着挥之不去的排外意识,因此日本的媒体也非常容易利用外国人犯罪的报道迎合国内保守势力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的犯罪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严重的歧视现象,即对本国国民的犯罪报道和外国人的犯罪报道,存在着明显的报道差异.比如,以前在电视里针对外国人的偷渡犯罪,居然可以用直播的形式进行报道,这样可以满足一部分日本人髙髙在上的感觉以及对外国人鄙视的心理.再有这次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中国的毒饺子事件是连篇累牍地进行轰炸式的报道给人的感觉好象中国的食品都有严重的问题而对本国生产商出现的毒米酒事件,在报道的广度和力度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比如发生在2002年中国在日留学生杀人事件的报道,日本媒体几乎用了耸人听闻的报道方式如"周刊新潮"就用了"中国留学生的恐怖","杀死恩人的中国留学生"等用词,.日本媒体对本国国民犯罪和外国人犯罪报道的差别化态度,不仅不利于本国国民在全球化形势下开放心态的形成而且也不利于日本对外关系的良性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人口由50多个民族所构成,不存在严重的排外的道德土壤,所以对外国人犯罪并没有明显的加强的痕迹.中国媒体对本国国民的犯罪报道和外国人的犯罪报道,无论在报道方式上还是在报道的内容上基本上还是采取比较均衡的做法,很少看到刻意突出外国人犯罪问题严重性的现象.当然,,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人数会出现上升的趋势,中国媒体在今后也要更加重视内外报道的平衡问题. 在日本社会里,黑社会(日语:鸦沽扎(音译))势力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道德观念上并非受到人们的深恶痛绝.黑社会组织也并非绝对违法,有所谓的"指定暴力团",即受到政府认可登记的黑社会组织,它们从各种灰色产业中收取保护费,但同时也介入各种灰色产业的纠纷处理,并参与各种合法的髙利贷经营甚至介入各种民间债务纠纷.有些专门介入经济活动的黑社会组织称之为"总会屋",甚至对大型上市公司都能发挥重要的影响.因此,日本媒体对黑社会的报道态度比较也宽容,.除了黑社会组织之间由于争夺地盘而发生枪战等严重的刑事案件媒体通常不将黑社会的活动作为报道的重点.即使有关于黑社会活动的报道,一般也是以向国民提髙消遣信息的姿态批判性严重不足. 而在中国黑社会被认为是一种恶势力,,必将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的生活产生无穷的祸害,反映这种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中国的新闻媒体对于黑社黑会的犯罪活动以及政府的"打黑"行动都是大张旗鼓的报道,一方面可以教育群众,.在这方面,我们认为中国新闻媒体的态度是健康的,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 日本虽然是一个西方式的民主国家,但也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官员腐败犯罪情况,,对官员腐败犯罪的报道有很髙的透明度.比如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位官员发生腐败犯罪,司法机关会毫不留情地去捜索这位官员的住宅进行彻底清查,并向国民全方位地报道有关真相被查出的腐败官员也一定会在电视上向当众国民进行谢罪.这是因为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具有比较强烈的纳税人意识,即官员是纳税人在养活他们他们为国民服务是义不容辞的发生腐败行为是对纳税人的大不敬这也可以从日本政府的政策制定中看出端倪,日本政府的政策出台采取的是合议制,即要经过日本的两会即众议会和参议会的讨论,经过多数人的表决才可决定,其中贯彻的一个理念就是制定并发布的政策一定要让老百姓满意,即发布的政策一定要让发布后国民对此政策的不满降到最低. 中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官员腐败犯罪开始增加媒体虽然也有掲露性的报道但透明度仍然欠缺.,中国的媒体今后应当在官员犯罪的报道方面进一步加强透明度的工作,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犯罪的发生,而且也有利于提髙国民的主人公意识. 日本的国民具有比较强烈的纳税人意识,这也是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这与它们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比较长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纳税意识比较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有共同的比较强烈的偷税漏税可耻的道德观念,,一旦发生偷税漏税的丑闻,媒体都会毫无情面地给予掲露所以总体上对重大偷税漏税犯罪的报道强度比较髙. 而中国由于长时期计划经济的历史,造成的纳税人意识比较淡薄,公民纳税还是近十年以来才开始出现的新现象,因此对于偷税漏税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认为这很正常,反映在媒体的报道上,对于偷税漏税的犯罪报道总体上不太重视,很少看到相关的典型案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深信中国国民的纳税意识也会进一步苏醒过来,媒体也会有跟进报道的变化.但是从媒体报道的教育观念出发,我们认为中国媒体应该加强国民的纳税意识报道,对于重大的偷税漏税应当进行充分的揭露. 在涉案报道中,日本新闻媒体在报道犯罪嫌疑人时一直持有一种奇怪的报道特征.比如在日本由于整体的社会治安比较稳定,犯罪现象相对较少,如果发生一件什么新闻事件如凶杀,车祸,哪怕是在我们看来不足为奇的汽车相揸事件,日本新闻媒体就像得到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一样会连篇累牍不分昼夜的进行报道,甚至不惜笔墨进行深度报道来挖掘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分析犯罪事实,甚至进行很多的猜测和推理,分析被害人的现状,造成的心理影响等等.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正在播放的各种娱乐频道,访谈频道都会暂停而让位于犯罪新闻报道,对犯罪新闻的报道就像对待一个故事一样,叙述故事的梗概,发端,原由,发展结果,甚至还画成漫话,在第二天便成为街头巷尾,公司职员或朋友聚会时的谈资.但是却不报道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以及体貌特征,面部基本上是打上马赛克或是用衣服等包住面部.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令观众能够感受到的是一种看客的兴奋1兴趣以及好奇.仿佛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而上述这种对犯罪的报道方式在中国却很难看到,中国对犯罪报道从格调上来看,基本是比较严肃的很少采取戏剧性的报道方式. 上述中日两国在涉案报道方式上的差异,实际上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实践之间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心理及其社会制度的差异对伦理道德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报道方式着眼于读者或观众的看客心理,而中国的报道方式着眼干读者或观众的法制教育. 传播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传播中也包含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必须考虑传播所赖以进行的伦理秩序以及传播者和受众的道德观念,同时也必须考虑社会道德对传播本身的制约作用.在当今信息膨胀和"爆炸"的时代社会一方面在良好的信息中正常运作,另一方面又在不良信息的干扰中败坏,堕落,这一切很难说与传播领域中的道德体系紊乱无关.我们研究道德差异性对传播伦理的影响,一方面可以了解自身传播伦理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他人传播伦理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也希望对完善我国的传播伦理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素养. 通过比较中日涉案报道中的道德观差异,我们也认识到两国传播活动中起作用的道德规范中都存在着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比如,日本涉案报道中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是比较积极的,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还有对官员腐败报道的透明性以及对偷税漏税的大量揭露性报道也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它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和国民的主人公精神.但是也有很多消极的东西比如对性犯罪和黑社会犯罪报道上的宽容性对本国人犯罪和外国人犯罪的差别化和歧视性的态度,则是违反了社会的正义和公平的原则.因此,通过比较研究使我们更加认识到新闻报道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通过跨文化的沟通一方面可以改善自身在新闻报道中道德体系,增强各种积极因素,削弱各种消极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影响其他文化主体的新闻报道,使其更加健康和文明.
0.935798
235.583333
0.010097
0
508
1,647
826
4.390625
0.085603
0.002513
417,800,013,825
新闻传媒
这是法国周刊"Les Inrockuptibles"杂志引用了一句"法国华裔青年协会"主席萨沙·林的话,作为对其采访的题目.这一题目是意味深长的.在法国,任何涉及"华人"或"中国人"的话题,都令人吃惊地"开放".对中国人,华人和华裔社团说任何羞辱的话都是允许的,都是"幽默",都是"政治正确"的. 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法国名牌香水大老板让 - 保罗·盖尔兰在一次电视采访中顺口用"黑鬼"(nègre)来形容非洲人,结果被告上法庭,罚款6000欧元,而且全球黑人社团发起抵制其品牌香水的运动,最终迫使其郑重道歉.而一位幽默演员在他的节目中公然反复使用"中国佬"(Chinetoque,一个明确对华人的贬义称呼)来形容华人,却照旧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因为这是幽默,是高雅......其结果就是对中国人和华人,华裔的种族(或某种排华)歧视可以大行其道而不受任何惩罚. 对这一现象疑惑不解的法国人还曾专门在论坛里讨论过,为什么说中国人是"中国佬"不受法律制裁.讨论的结果是:因为"中国人谦卑,不像阿拉伯人或黑人那么骄傲,因而从来不诉诸法律......" 不过,这一次情况正在出现变化.萨沙·林是针对法国新闻周刊"观点"杂志在今年8月23日刊登的一篇题为"中国人使用诡计大获成功"的文章而说出上述这番话的.因为在萨沙·林和"法国华裔青年协会"看来,"观点"杂志的这篇文章以偏概全,使用了"黑帮","妓女"等明显的贬义词来形容生活在法国的华裔社团,是明显的种族歧视,因而请法国"SOS种族主义协会"出面对"观点"杂志提出起诉.(法国法律规定,要提出法律诉讼的协会必须成立五年以上."法国华裔青年协会"成立于2009年,年限不够,因而委托"SOS种族主义协会"代理.) 这番描述实际上与当年欧洲在三,四十年代对犹太人,今天法国对穆斯林的某些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质都是以点当面,以偏概全,抓住一个族群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负面的特点,将其夸大和普遍化,进而将其描述成一种全族群共有的特征,从而在社会上引发对该族群的某种歧视行为. 对中国人,华人和华裔的种族歧视是否存在,已经不需要争辩.也许用"种族歧视"这个词重了一点,很多有正义感的法国人不接受这种指责.但某种对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的蔑视,是确实存在的.一提及华人,经常就是与"吃狗","做假货","洗钱","只知干活不知生活"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生活在法国的华人都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过这种歧视性的不公对待,敏感,自尊的中国人甚至只需要来法国几天就能感觉到这种特殊的,针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长年生活在法国的华人,华裔对他们遭到的歧视性不公对待就更是有切肤之痛. 特别应该提及的是,如果说这种歧视在某些法国族群里还仅仅是一种思想和感情上的歧视的话,在另外一些族群或社会阶层那里,这种歧视往往会转变成对华人,华裔和中国人的直接攻击,包括偷窃,抢劫等犯罪活动.在著名的圣德尼斯市的一条华人商业街上,几乎每一家华人店铺都曾遭到过持械上门抢劫.这早已不是"新闻".正因为对华人的歧视往往会演变成对华人人身的直接攻击,所以巴黎美丽城的华人才连续两年进行游行示威,抗议针对华人的犯罪行为. "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用这句中国古老的谚语来形象这种现象是再贴切不过了;对中国人,华人和华裔的种族歧视,是法国某些媒体长年负面报道中国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而中国某些艺术家,文人或积极投入或被动参与这场围剿其母国的舆论战,更加强了这种种族歧视的存在. 事实上,针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往往被打上"政治正确"的旗号.借口中国不是西方标准意义中的民主国家,因此便可以对中国人大行种族歧视之道而不受惩罚,是今天在法国盛行针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的特征.这一点甚至法国左翼政治家让 - 吕克·梅朗松也早已觉察到. 在他发表于2008年的一篇著名的博客文章"我不赞同抵制北京奥运和反华宣传"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整场反华,反奥运,支持达赖的运动"散发着令人恶心的种族主义臭味".然而这种"臭味"却一直在涉及中国,中国人和华人的新闻报道中长期地存在着. 在法国,当一家报刊,电台或电视台在报道涉及中国,中国人和华人的事件时,往往肆无忌惮,毫不顾忌任何禁忌和限制;甚至经常出现典型的"造谣式"的报道,而其他媒体则往往一拥而上,很少对事实进行核查.法国电视台曾两次播出抨击中国饮食业的调查纪录片,同样也是以偏概全;该台还曾播出对一个所谓的中国黑社会大佬的采访,事后也证明是编造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年初发生的雷诺汽车间谍案.当时法国"费加罗报"首先报道雷诺汽车公司的电动汽车遭到中国工业间谍的光顾,很快其他媒体都立即跟上.雷诺总裁卡洛斯·戈斯恩甚至亲自跑到法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一台,声明他"掌握了(中国对其进行间谍活动的)多项确凿的证据".很快,对中国的攻击便演变成对中国人,在法国的华人和华裔的污蔑.法国"巴黎人报"在头版头条和整整四个篇幅的版面报道"中国是如何对我们搞间谍活动的".当时形成的氛围,是生活在法国的中国人和华人几乎人人自危.有多少法国人对亚洲面孔的人侧目而视! 然而事实证明,"雷诺间谍案"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捏造.但无论是雷诺还是对此大肆报道的媒体,没有任何人就此而向中国人或华人道歉.记者在事后的调查中发现,认为中国人,华人,特别是留学生"很多是工业间谍"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地留在了法国人的潜意识里.而全球华人并未像黑人团结起来对付香水商那样联合起来声讨雷诺汽车公司,也是法国某些人肆无忌惮对中国人歧视的原因之一. 文艺作品中对中国人,华人和华裔同样存在着明显的种族歧视现象.很少有人意识到,在很多涉华电影中,华人社团经常被描述成黑社会!而这类电影往往有中国知名演员参演,并因此得奖.辱华报道和影片引起的必然后果,就是引发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或某种特殊的,针对华人的"排华歧视". 所有在前几年到法国来的人都知道,在巴黎机场,只有来自中国的航班,来自中国的旅客,在飞机门口就必须接受护照检查,于是中国旅客出机场的时间特别长.最终是在中国政府的反复强烈抗议之下,这一规定才被取消.很多赴法旅游的中国人还有这样一种经验:在回国后被旅行社直接拉往法国驻华使领馆"验明正身",以表明由法国驻华使领馆发出签证的赴法游客没有滞留法国不归.我将这种现象告诉其他国家的人时,几乎所有的其他国家的人都惊讶法国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而中国人又怎么可能接受这种人格羞辱! 应该理解,第一代来法华人往往因语言不通,或生存压力,同时也不懂得如何使用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尊严.因此在法国攻击中国,中国人和华人是不会受到任何惩罚的.但在法国并非没有地位高,进入主流社会的华人.奇怪的是,他们也很少挺身而出,为自己的族裔说几句公道话.这种奇怪的现象与其他裔族人的团结,抱团形成鲜明对比. 但今天出生在法国的第二,第三代华人,华裔已经不再接受这种现象.这就出现了"法国华裔青年协会"起诉"观点"杂志的现象.目前已经确定将在2013年1月24日开庭调查. 值得庆幸的是,在法国这个曾经诞生过雨果这样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国家,持有正义感的法国人也正在越来越多地为中国和中国人仗义执言.尽管目前还没有一封新的"致巴特莱上尉"的信出现,但这一天终会来临的.(观察者注:"致巴特莱上尉的信"是雨果谴责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著名文章) "我们现在外交风格变了,你们要适应"
0.887525
158.631579
0.010982
0
254
954
694.6
4.019531
0.1357
0
417,800,014,989
新闻传媒
韩国绝大多数人口现在依靠聚合器来了解他们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这给为生存而奋斗的新闻机构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这给该国的报纸带来了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将其数字内容货币化. 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市场一样,韩国的报纸印刷订阅量普遍下降,付费墙模式的结果喜忧参半. 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2013 年,该国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开始提供优质的在线服务,其中包括众多专家作家,名人和其他公众人物,甚至包括前总理郑云瓒.但是每月 2.50 美元的付费专区的计划被取消,四年后该服务也停止了,因为人们认为如果必须付费,读者将不会继续使用该服务. 据日经报道,到目前为止,韩国主流媒体还没有找到从在线新闻中获得稳定收入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许多媒体转向其他国家的品牌,例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看看他们是否可以从他们的商业模式中学习. "朝鲜"于今年年初与"华盛顿邮报"旗下的 Arc Publishing 签署了一项协议,其中"华盛顿邮报"将致力于帮助为韩文标题创建更高效,更精简的工作流程.与此同时,中型日报 The Hankook IIbo 一直在寻找日本报纸的商业模式以寻找灵感. 据日经新闻报道,韩国游戏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该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Naver,该公司免费提供新闻内容.根据路透社新闻研究所的"2020 年数字新闻报告",它的影响范围很广,该国 62% 的人口每周访问 Naver 的新闻服务一次以上. Naver 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当地媒体缺乏信任,被视为付费订阅模式在该国取得成功的主要障碍.路透社研究所的报告称,总体上只有 21% 的韩国人相信新闻,这是该研究所调查的 40 个国家中排名最低的. 然而,仍有乐观的理由.减少媒体信任赤字的帮助来自一个不太可能的来源 - - 冠状病毒大流行.信息技术公司 Miilk 的负责人 Son Jae-kwon 表示,在信息混乱和相互矛盾的时代,对可信新闻的需求正在增长.这让韩国媒体有机会证明其价值. "当新闻消费者需要新闻时,他们访问品牌新闻网站的次数多于社交媒体或移动通讯工具,"孙正义在韩国新闻基金会的期刊中写道.孙正义援引路透社新闻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77% 的韩国人从新闻机构获得了有关大流行的信息,远高于美国 (54%) 和德国 (47%). 与此同时,据日经新闻报道,Naver 因其在网络新闻市场的主导地位而面临越来越多的批评,它为媒体提供了设计自己的页面和销售广告的机会. 7 月,Naver 报道称,44 个媒体合作伙伴通过该系统吸引了超过 100 万用户. "Naver 新闻服务的作用是最终连接媒体和用户,"该公司服务管理总监 Yoo Bong-seok 告诉日经新闻. "我们将为媒体提供广泛的技术和数据,以便我们共同成长."
0.864888
96.833333
0
0
137
388
760.5
4.128906
0.169535
0
417,800,016,399
新闻传媒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人才素质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四力"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同时各有侧重,是对宣传思想战线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辩证,系统的表述.好"眼力"是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新闻,准确判断新闻,及时报道新闻的基本素质,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特征的要求和表现.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增强"眼力",才能看得见问题,看得清真假,看得准方向,才能勇立时代发展潮头. 新闻工作者是时代风云的观察者."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作为船头的瞭望者,新闻工作者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将气象万千的景象尽收眼底,再加上手中的如椽之笔,将其记录下来,就能为公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新闻工作者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观察就是首要的条件.观察是记录的基础,"看得见""看得准"是新闻工作的基点.敏锐的观察力可以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发现力和挖掘力,让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中寻找到好问题,好故事,好观点.敏锐的观察力还可以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探寻新闻现象的本质. 新闻工作者是新生事物的发现者.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在新闻事件刚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发现其蕴藏的巨大新闻价值,并且敏锐地把这些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报道出来,以"拨响时代最敏感的那根弦"来彰显其职责和使命.对新闻信息的接触,感知,判断及传播,都需要新闻工作者有超拔的认知能力.没有好的"眼力",即使有再好的"脚力",也很难找到有新闻价值和传播意义的报道角度.1881年,恩格斯在写给爱德华·伯恩斯坦的信中说:"对于编辑报纸来说学识渊博并不那样重要,重要的是善于从适当的方面迅速抓住问题."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也是指事物身上蕴含的预示某种发展趋向的问题. 新生事物萌芽时,有"眼力"的新闻工作者可以迅速辨识并通过舆论加以引导.著名报人范敬宜就是这样一位对新生事物有着高度新闻敏感的新闻人.1978年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集结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农村试行.但由于经历了长期"左"的思潮的影响和危害,思想僵化的坚冰一时还没有完全打破.因此这个新生事物并没有马上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社会上一度还刮起了一股怀疑,抵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歪风.面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新生事物,当时在辽宁日报做记者的范敬宜凭借过人的"眼力",深刻领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现象的新闻价值,他决心深入基层了解情况,通过与县,公社,生产队干部和社员的深入交流获知,广大农民群众不仅没有认为农村改革的政策"过头",而且对决定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十分满意,不听指挥搞自由化的现象只是支流.十天的调研工作让他确信:刚刚萌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开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政策是真正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愿望的政策.1979年5月13日,辽宁日报刊载了范敬宜写的新闻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这篇文章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农民赶集时,把这天的辽宁日报挂在扁担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并号召广大新闻工作者向范敬宜学习,多做扎实的调查工作,新华社也向全国发了通稿.在改革开放初期,范敬宜和辽宁日报能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传达和解释中央精神,对拨乱反正和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舆论推动作用,这和他们高超的"眼力"分不开. 新闻工作者是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者.好的"眼力"有助于新闻工作者"看得清""看得准"时代发展趋势,使其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显示出一系列阶段性新特征.新闻工作者必须准确研判和把握这些新特征,新趋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挖掘内涵,把握规律,找准方向,做好报道. 拥有睿智"眼力"的新闻工作者善于从新闻事实中发现深层次的问题,作出清醒的判断,能够写出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方向的佳作.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任何理论都要经受实践的考验.当天,新华社将这篇文章转发全国,迅速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眼力"非一日之功,既要在培养训练中提升"眼力劲儿",又要在工作实践中造就一双"新闻慧眼". 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闻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新闻舆论工作是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最前沿的重要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新闻工作者学习掌握这一科学的方法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强化辩证思维,从事物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被考察对象.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对立与统一,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第二要坚持问题导向,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宣传思想工作向来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创新发展的.面对新闻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积极分析和解决,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第三要厘清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用新的,鲜活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它兼收并蓄地吸收了人类的文明成果,并且不断用新的理论和实践对自身进行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只有坚持用新的实践来检验和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其次,要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修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保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和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南针.持续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看法及规律性认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系统地学深悟透其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深入领会其科学性和连续性.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需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发展及理论成果.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党情,国情和新闻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谱写了崭新篇章.新闻工作者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再次,要拓宽视野,不断拓展知识和实践领域.新闻工作者要拓宽视野,增强"眼力",就必须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时时刻刻需要接触新的事物,面对新的问题.新闻工作者知识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们捕捉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集中表现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性.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眼力",还需要训练新闻工作者的思维能力.从本质上看,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是其思维能力的映射,面对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总是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作出判断和阐释.无论是策划,采访还是写作,新闻采集生成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新闻工作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训练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比较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新闻报道做好思想准备.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眼力",还需要不断拓展新闻实践的领域.新闻工作是一项常干常新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工作.新闻工作者需要在不同领域摸爬滚打,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最后,要坚持正确的新闻工作志向,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职业素养.当前,媒体融合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只有能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开展新闻传播业务的全能型新闻工作者,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工作.具体来说,全能型新闻工作者需要练就"十八般武艺":了解媒介前沿的发展变化,熟悉不同新闻体裁,熟练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和采编工具,掌握搜集网络信息和数据的能力.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职责精神.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要严守新闻纪律,严把新闻质量关,确保新闻报道的公平,公正,真实,有效,惩恶扬善,弘扬正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当前,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增强"四力"学习实践.我们坚信,一支"四力"过硬的社会主义新闻人才队伍,一定能自觉履行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职责使命,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再创辉煌贡献力量. (作者:雷跃捷,吕文宝,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0.908778
290.5
0.024396
0
693
1,149
715.2
4.339844
0.109171
0.008865
417,800,016,617
新闻传媒
近年来的岁尾年初,往往有许多报纸宣布停刊转型. 相对集中的停刊潮引发报纸"寒冬论"和"衰亡论"的周期性出现.一些论调将原因简单归结为纸媒跟不上技术趋势,注定灭亡,将媒介技术与媒体机构相混淆,对一些纸媒融合发展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还有一些论调更是将报业停刊潮的原因引向体制,认为是这些报纸市场参与不足造成的,却忽视了很多停刊报纸都是市场化运作的都市报和行业报."预言"急于自我验证,而缺少从历史,全局进行考察和仔细分析,不仅给主流媒体从业者乃至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高校学子们当头泼了冷水,还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消极,无益的舆论. 在宣布停刊调整的报纸中,都市报和行业报数量最多.从历史角度看,中国都市报和行业报本就是改革加市场的产物.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媒体融合的深入,都市报和行业报已完成使命,退出市场,停刊停办也是正常的过程. 从改革开放40年报纸种类发展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在1988年前后,我国报纸种数大幅提升,从几百种增加到1千多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都市报和行业报大量出现,报纸种数迅速向2千种迈进,即便到了2017年,经过一系列调整,我国仍有1800多种报纸.但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站和移动客户端的高容量,新闻形式的丰富度,人们获取方式的便捷性,都是作为媒介技术形态的报纸难以比拟的.根据CTR-CNRS全国城市居民调查(2012-2017年)的数据,报纸的阅读率从2012年开始一路走低,从2012年的53.9%下降到2017年的29.8%. 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新媒介渠道获取信息,年轻人更是如此.以往人们在10份报纸上看到的内容可能都不及一个网站或客户端丰富,也不如网络媒体来得及时,方便.这彻底改变了报纸的市场供求关系,转型在情理之中. 数据来源:陈国权"2017中国报业发展报告","编辑之友"2018年第2期. 深圳大学的辜晓进教授曾将中国都市类报纸的困境概括为三个原因:一是体量大,都市报都是日报,投入和预期收益都远远大于非日报,一旦报纸市场发生变化,将首先受到冲击.二是基数高,都市报充分享受了市场化,产业化大发展和国家经济繁荣带来的巨大甜头,一旦在经营上出现波动,其幅度也必然剧烈.三是同质化,同城多份都市报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目标受众,市场覆盖,报道内容,编辑风格,盈利模式都很相似,在政府扶持,阅读选择和受众刚性需求等方面皆处劣势,冲击在所难免. 2005年前后,北京都市报从10份调整至5份便出现了报业"寒冬说""拐点说".但这之后,经过差异化调整,"一城五报"的格局又维持了十余年.然而网络传播,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都市报所擅长的社会新闻,家长里短,舆论监督等价值被淡化.读者阅读报纸跟上网没有什么区别,而且网络上的信息都能免费获得,还比报纸信息更快捷,检索更方便,更好参与互动......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市场.所以,从这一角度看,目前一些都市报转型,退场都是顺应技术和市场变化的必然. 如果仔细分析,行业报,专业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不能一概而论.在我国新闻出版统计方式上,最初,专业报是与综合报相对应的唯一类别,凡不是综合类的报纸一律都划入专业报.直到2016年公布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才在综合报纸和专业报纸之外划分出了生活服务报纸,读者对象报纸和文摘报纸等三类.但即便是这样,行业报,专业报涵盖的领域更加多样,繁杂,跟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也很难用"中国老年报""中国航空报""中国包装报""中国经营报"当中任何一家来概括专业报,行业报的发展情况.例如"中国包装报"因为收入减少,已于2014年5月停刊,变更为"中国家庭报".而"中国老年报"不仅纸质版发行量继续上升,还在2016年提高定价40%.2017年平均期印数百万份以上的24种报纸中,专业类报纸占了13种(其中教学辅导类11种).2018年12月,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文学周报――"中国青年作家报"正式创刊;2019年1月起,"宁夏法治报"还由4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不减反增. 从某种程度上看,专业报,行业报更适应传媒专业化,垂直化,分众化的发展趋势,如果发挥好长期积累的资源优势,做好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前景依然光明. 2018年12月25日创刊的"中国青年作家报" 根据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从2004年至2018年,美国共有近2000家地方性报纸(包括60余家日报和1800多家周报)停业或被合并. 与之相对比,我国报纸行业的调整远算不上"衰落",也远算不上"寒冬".但是,这不意味着我国报纸行业,特别是都市报和行业报可以放慢转型步伐.一方面在网络渠道等分流下,报纸广告"蛋糕"的总体规模在缩小,已经出现了负增长;另一方面,新闻纸价格逐年提高,报纸成本负担越来越重.所以,报纸转型所要做的,一是开源,创新盈利模式,摆脱对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依赖;二是节流,减少印刷成本,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在目睹报业停刊的同时,我们更应意识到市场化报纸因顺应改革而产生和发展,必然也可以通过深化改革而焕发新的生机.在为一些熟悉的报纸退场而感慨时,人们更要看到一些报业顺应技术发展趋势,主动加快数字化转型和媒体融合进程,通过自我革命寻求光明的未来. 在都市报的阵营中,"新京报"根据北京媒体融合发展规划的"1+2+17+N"的传播矩阵,着力建设好"新京报"新闻客户端市级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示范引领作用.新京报社长宋甘澍曾表示,媒体的"好"与"坏",取决于改与不改,变与不变,融与不融.新京报将继续用心制作,提供真实,有趣,有情怀的内容,在海量信息的时代,按照"有限度阅读"的产品设计理念,将用户从信息过载当中释放出来.为了顺应视频化发展趋势,"新京报"加强了原创视频新闻生产,总产量已接近报社新闻总产量的1/3. 澎湃新闻是上海"东方早报"创办的面向全国的时政新闻网站和客户端,注重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其核心用户定位为关注上海,关注中国的政经界人士和影响力,购买力强的中高端人士及海内外精英.2016年澎湃新闻在原创力,传播力,影响力等媒体核心指标方面都已经完全覆盖和超越了"东方早报".2016年,"东方早报"休刊,整体转型并入澎湃新闻.所以,与其说是"东方早报"终结,不如说是涅��重生. "温州都市报"通过"理念再造,渠道再造,流程再造" 强化互联网思维,建设新媒体平台,颠覆传统的采编流程,不仅较早实现了移动优先,网络随行,纸媒精读,而且还围绕"温都"品牌,构建了温都网,温都影视,温都微信,温都微博,掌上温州(客户端)为内容传播核心平台;打造了"零碎八碎"(分类信息客户端)温都猫(电商平台客户端),温都金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客户端)为营销,跨界核心平台,在新闻传播和盈利创收上都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华西都市报"的新媒体部门封面传媒以"视频传播,数据驱动,社群营销"为战略目标,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家互联网科技传媒企业,从2014年简单的"互联网+",到2017年的人工智能,再到2018年的平台化,华西都市报社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彻底的"相融",纸端与指端彻底"相融",从而让"华西都市报"纸质版作为全产业链中一个环节,一种传播形态而存在. 封面传媒打造的"封巢智媒体系统" 同样的自我革新也在专业报阵营中上演."中国食品报"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大幅度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同一采访题目按照纸媒,视频,移动端等不同介质模式需求来制作,并建立新闻交换中心,采集的稿件供纸媒和新媒体分别选择,新媒体强调的是快速,全面,注重细节;纸媒强调的是精准,深入,有高度."中国食品报"努力开发各种增值服务,建立中食商城,利用食品领域传媒优势打造全产业链,多业态电商平台;推出了融媒体服务平台――中国微视角,用短视频的方式,拍摄制作传播,服务食品行业发展,业务早已超出传统纸媒范畴. "中国石化报"由周一刊变成了周五刊,由一开四版变成了双开八版,报社媒体从一张报纸发展成了由"中国石化报","车友报","中国石化手机报","中国石化"杂志,中国石化电视新闻,中国石化新闻网,石化新闻客户端等报刊台网,"两微一端"组成的媒体集群."中国石化报"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特点,不断提升可读性,可视性不断,增强新闻价值;搭建了多个互动平台,为整个石化行业及相关产业链的各个层面开辟了多个交流渠道,不断实现功能的拓展. "中国青年报"放下"新闻纸",扛起"移动旗",通过"融媒小厨",全媒体机制,流程,平台,渠道,产品和服务等一体化融合运行,统一协调内容生产,分发传播,整合运营;健全以移动为导向的内部"融合传播指标"和"正负向加权奖惩制度"等指标体系,保证从"先网后报"到"移动唯一",彻底实现"脱纸化生存";报社重点围绕"强国一代有我在,奋斗青春最幸福"进行主题策划,推出一系列精品图文报道,视频直播,H5,MV,"强国体"表情包,小程序,微视频等线上线下全媒体活动,努力打造新型主流青年媒体融合平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的"融媒小厨"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管窥中国报业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融合实践,远比一味唱衰的灰色调甚至黑色调来得精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顺应改革,自我改革必然会推动报业不断深入发展,最终实现脱离了"纸"的"报",仍然能够让品牌和公信力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继续承担起媒体的职责使命.
0.870699
174.363636
0
0
439
1,049
1,097.7
4.210938
0.183525
0
417,800,017,528
新闻传媒
[下面这篇论文,来自"新闻世界"2011年第8期,作者是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沈颖和朱世培.他们采纳了"网众传播"一书的核心概念及观点,对2010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中有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摘要]笔者认为以前常用的"网络传播"概念已不能准确且恰当地描述当今媒体的许多新的现象,新的模式,因此在本文中借用了何威的"网众"与"网众传播"概念.笔者依据2010年新闻学的核心期刊中有关网众与网众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认为网众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众传播的媒介研究(主要是对微博的研究),网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各个领域因网众传播而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两个方面. 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由网络首先发布,各种媒体跟踪报道的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新闻事件,例如2007 年的"周老虎"事件,2008 年的"天价烟"事件,2009 年的"躲猫猫"事件等等.有人将这些事件称为"网络事件",也有人称之为"新媒体事件".笔者在阅读2010年新闻传播学的相关核心期刊时,发现有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这些现象,并且探讨的视角有很多.笔者试通过列举一些较为典型的论文的主要观点,对这些视角进行分析. 北京大学杨伯溆教授在2002年至2004年间发表过的数篇论文中使用了"网众"一词.但他有关"网众"的论述主要是在国际传播,全球化,消费主义领域展开的,与本文中对"网众"的定义以及理论取向都迥然有别. 本文中,笔者引用的是何威的观点.何威认为人们通过积极的媒介使用行为,以跨越各种媒介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为中介相互联结,构成了融合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新型网络,成为"网络化用户".网络化用户的集合即"网众".网众通过社会性媒体生产,发布和接受信息,发动并参与了"网众传播". 笔者通过对"新闻记者","新闻爱好者","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与写作","现代传播","当代传播","新闻大学"等新闻学的核心期刊在2010年出版的内容进行阅读,分析,发现网众传播在这一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网众传播的媒介被称为"新媒体",包括手机媒体,博客,微博等移动媒体.这些新媒体的界定,种类,特征,技术发展,盈利模式,商业运营,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以及与大众媒体之间关系等等,都属于网众传播的媒介研究的内容,而笔者发现近年来学者们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微博媒体上.下面,笔者将引用一些学者的观点,对当前的网众传播的媒介研究进行概述. 高岩在"微型博客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 - 以Twitter为例"一文中介绍微型博客的功能与优势.他认为:"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简称微博.它是一种多媒体博客,用户可以通过短信,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数字音频或者网页来发布简短的内容更新,上传照片或音频视频短片.从技术上看,微博从诞生之初起,就秉持跨平台数据互动交流的理念.与常规的博客相比,微博的传播模式更加便捷.通过鼓励简短内容,微博使人们用于内容生产的时间和脑力成本都大大降低."高岩以美国发展相对成熟的Twitter为例,来分析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他在文中将Twitter 对新闻行业的影响归纳出四点,即"Twitter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Twitter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发展;Twitter成为媒介组织传播产品的新渠道;Twitter与媒介组织的网络口碑营销". 与上篇注重微博对新闻业的影响相比,喻国明等则侧重于微博本身的发展.他们认为"在具体的运营方式方面,中国国内的微博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国内的微博客网站,也都处于公测或者用户积累阶段,谈盈利显然为时过早","中国国内现有的微博网站基本都选择了名人路线,吸引大批明星入驻,在此基础上利用名人效应吸引大批"粉丝"用户.但总体来说,中国国内微博的内容产品大都是将网站已有的产品移植到微博中,在增强用户体验方面的创新还缺少实质性的进展.对于中国国内的微博来说,眼前能做的只有做好产品,提高用户体验". 而杨晓茹则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微博,她在"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中写到:"微博的出现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具有网络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微博这一传播活动的传播模式,传播特点和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分析,为微博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卢金珠和郭全中选择了微博的盈利模式研究,卢金珠认为微博客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互联网产品之一.其所具有的单一性,碎片化,开放性,整合性,实时性,跟随性等传播特征 与此前的博客,论坛等互联网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 这些特征使得微博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别有魅力 正在改变着传播环境 未来的商业价值也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她还提出"短信分成,广告,品牌服务,电子商务和虚拟产品可能是微博客可行的几类盈利模式". 而郭全中认为"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其本质是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结合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来分析微博的商业模式",并预测微博可能的收入流,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首先是品牌广告收入;其次,和其它网站进行收入分成;第三,用户数据库盈利模式;第四,对企业用户进行收费;第五,运营商分成;第六,增值业务". 张陌明从逻辑方面探讨微博的发展.他的"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详细阐述了微博的嵌套式的发展逻辑,并称这是微博与其他网络产品的根本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微博以开放API的形式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将功能软件嵌套在其产品上而吸引大量用户;其次,微博的每个用户节点包含他所关注的其他节点的全部信息,信息传播链条具鲜明嵌套性特点;第三,以每个用户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关注他人或被他人关注时,会嵌套到另外一个用户的圈子里,扩展自己的社会网络." 网众传播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关于网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的研究也涉及到许多领域.笔者根据2010年新闻学的核心期刊所刊印的主要内容,列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雷蔚真和何睿从"社会时间"着手,在"浅析移动媒体环境对社会时间的影响"中表述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新技术的产生尤其是移动媒介的出现和使用,则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以及时间使用方式.从时间结构上看,移动媒介打破了原有的时间序列,重建了新的时间顺序;从时间使用形态上看,移动媒介通过改变个人时间,群体时间,周期时间的使用方式影响了社会时间,带来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系列变化." 白寅从网络流言的传播动机着手,他认为网络流言的信源信度主要和其内容本身的信度相关,而人们往往缺少在网上发言的动力(因为网上几乎没有人会明确要求你发言),因此,网民要参与流言传播必须具备强大的动机.白寅在"网络流言传播的动力学机制分析"一文中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和调查实验验证了如下假设:一,只有那些符合接受者心理预期并与认知结构相匹配的信息才可能被认为有可信度;二,不满情绪的宣泄是非人格互动环境下表达意见的主要动力;三,涉及社会重大利益关切或触动社会主要矛盾的信息才会引起互联网上的集合性行为. 韩敏通过研究新媒体事件来探讨网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她的"商议民主视野下的新媒体事件"对新媒体事件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即"所谓新媒体事件是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开放式媒介技术为基础,通过公民新闻运动产生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事件".韩敏在文中认为"新媒体事件与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相比,依然不具有突发性和时效性.从近年来发生的新媒体事件的类型以及各类型的数量比来看,主要集中于社会弱势阶层的权益抗争与对社会资源,权力分配不公平的批判方面.前者比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8年的邓玉娇事件等,后者如2003年的宝马车肇事案,2008年的南京天价烟事件,2009年的新疆建设兵团的最牛团长事件,2010年的韩峰日记门事件.两种类型的事件往往也有交叉的地方,在弱势阶层的权益抗争事件中往往也包含了对社会资源与权力分配不公平的批判.比如孙志刚事件,邓玉娇事件等". 钟瑛和余秀才则从近十年的网络舆论事件着手,进而研究网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他们在"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一文中对1998至2009年16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我国网络舆论事件整体呈现如下特征:时间上,网络舆论事件发展波浪状不断上扬趋势;空间上,网络舆论事件关注度与区域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所涉群体上,网络舆论事件更加关注政治,文化,经济上强势的阶层;所涉内容上,网络舆论事件更多聚焦于政治与民生问题;信息源头上,网络舆论事件主要来源于传统媒体报道,并很快在网络媒体扩散;传播效果上,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可以促进事件解决,正向效果明显.文章通过揭示网络舆论事件的传播规律,力图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有效参照". 张晋升和谢璇以政务监督类流行语的传播为研究切入点,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网众传播对政治领域的影响.他们在"网络政务监督流行语解读 - - "躲猫猫"事件的符号特征与传播意义"中对以"躲猫猫"为代表的网络政务监督流行语的符号特征和意义生成过程进行解读,从而揭示网络流行语传播对政府行政和舆论监督的重要影响.张晋升和谢璇认为:"作为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仅具有显著的媒介文本特征,而且表现出广泛的意义所指和深远的舆论影响力.源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躲猫猫"等语词,在公众参与建构的社会语境下,不断超越语言学的意义限定而成为冲击力巨大的公共舆论事件,推动了文本意义的延伸和舆论监督价值的实现." 网众传播研究显然不只以上两个方面,还可以从网众传播的主体研究,即"网众"着手.另外,网众传播中的信息流动与控制,网众传播模式的探索,网众传播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以及网众传播对于网络化用户个人的影响,例如社会资本,个人品牌,选择决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等等,都可以作为网众传播研究的切入点. 此条目由何威发表在书评报道分类目录,并贴了网众,网众传播,论文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0.897805
195.238095
0.004889
0
382
985
1,146.9
4.214844
0.134146
0
417,900,000,302
新闻传媒
[原编者按:中美贸易谈判风云突变.这场贸易战,使人们自然联想到近七十年前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两天,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反映近七十年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战争的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北京电视台也在适时重播2014年推出的六集电视政论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引发广大观众的好评.本刊征求该政论纪录片顾问李慎明同意,将他为六集记录片所写的评论特发本期,以飨读者.]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60多年.但是,人们对这场战争不曾忘记,也不会忘记.人们对这场战争关注和研讨的热情,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淡化,反倒有进一步"热烈"之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正是现实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迫切需求与必然结果. 现在,在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上,对抗美援朝战争见仁见智,甚至百论丛生.正当人们渴望在主流媒体上看到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时,北京电视台"档案"节目在汇集大量翔实的历史文字档案,图片影视资料,当事人当年的日记和事后的回忆等多种资料的基础上,适时摄制并推出了六集电视文献片"伟大的抗美援朝".感谢北京电视台的领导和相关同志,把"伟大的抗美援朝"这么好的片子送给我们,这说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在一定条件下,文化建设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一定的人的灵魂,信念的凝聚和流淌. 看了这部文献片,深深感受到当年抉择的艰难与伟大,较量的惨烈与顽强,英雄的无畏与慷慨,后盾的坚强与坚实,复兴的自信与蓬勃,和平的珍贵与雄浑. 对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如何看待,因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记忆,描述,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一些人常常说起甚至全力"营销"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平心而论,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有所谓的"普世价值"吗? 如果站在"联合国宪章"的立场,站在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站在亿万中国人民的立场,对发生在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这完全是一场正义之战,不仅出师有名,而且正气干云.片子较充分地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1945年在美国本土旧金山诞生的"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项明确规定: ["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这是"联合国宪章"原则的最核心部分,是人类深刻反思惨绝人寰的两次世界大战,并试图避免类似悲剧再度发生的共同心声,也是防止大国强国对小国弱国寻找借口,滥用武力,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保障."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七项又明文规定: ["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 朝鲜战争本来是一场内战,但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就从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出发,迫不及待地进行武装干涉.195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即命令其驻远东的空,海军参战;次日,杜鲁门又发表声明,公开宣布武装入侵朝鲜,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霸占中国领土台湾.美国无论是入侵朝鲜还是霸占我国领土台湾,都是对"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项的肆意践踏.1950年6月27日下午,在苏联等常任理事国缺席的情况下,美国肆意歪曲朝鲜内战的性质,以"紧急援助"李承晚集团为名,操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非法决议,为美国拼凑侵朝军队.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非法决议,给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朝军队披上所谓"联合国军"的"合法"外衣.美国政府无论怎么盗用联合国的名义,都无法从根本上掩饰其践踏"联合国宪章",野蛮干涉别国内政的本质.国际有关公约还明确规定,战争中,严禁使用细菌,化学等武器.而美国侵略军却灭绝人性地在朝鲜北部和我国东北地区使用细菌武器,妄图通过各种毒性病菌,从根本上摧毁朝中人民的抵抗能力.在"联合国宪章"遭到如此践踏,特别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遭到世界列强重新奴役的生死关头,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代表中国人民经过艰难审慎的反复研究,毅然决然作出了抗美援朝这一伟大正确的抉择. 有的学者得出这样的"新论":"由于中国出兵朝鲜,所以美国才封锁台湾海峡.抗美援朝错在中国".甚至还有人据此声称"毛泽东的最大罪恶不是'文革',而是抗美援朝."建议这些人要弄清这样的基本事实:美国在1950年6月27日悍然封锁台湾海峡,而我国在其出兵114天之后的1950年10月19日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中朝军民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强大声援下,同仇敌忾,英勇作战,粉碎了美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图谋.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我国立即开始分批从朝鲜撤军.截止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与我们山水相依的朝鲜.而直至今天,美国在距其本土有万里之遥的朝鲜半岛却仍驻军数万余名.谁在捍卫和谁在践踏"联合国宪章",如果不是"色盲"甚至"瞎子",这本来就是黑白分明的事.另外,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正式得到朝鲜政府和朝鲜人民恳切请求的.片子中展示了金日成亲笔疾书的这一"求援信".对照中美两国政府的所作所为,无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既是一场抗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保家卫国的正义壮举,又是一场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正义壮举;而美军无论侵占我国台湾海峡,还是入侵朝鲜,都是严重违背"联合国宪章"和相关国际法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非正义的侵略行径. 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保家卫国的正义壮举.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抗美援朝开始后所指出的那样: ["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义的,全国人民都已明白这种必要性和正义性."] 现在有一种倾向,即讲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很多,而对"联合国宪章"及相关国际法的具体内容却很少提及.从哲学角度看,从一定意义上讲,"联合国宪章"及相关国际法是内容,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只讲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这一形式,鲜提"联合国宪章"及相关国际法里面的主要内容,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往往害死人.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完全是正义之战,而且十分必要和十分迫切.片子也充分地表现了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且要解放台湾,我们决不希望朝鲜半岛发生战事.但美国已经把战争强加到了中国人民的头上,从这一意义上讲,新中国掀起的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完全是被迫的.志愿军渡过鸭绿江的第八天即1950年10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与民主党派人士周士钊谈到朝鲜战争时说: ["现在美帝的侵略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若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就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片子中引用了毛泽东上述相关论述.毛泽东不仅考虑着中华民族当时的处境,同时谋划着中华民族的长远与未来.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毛泽东这一无比宏伟,深邃的战略眼光和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超人胆略.毛泽东关于"三把刀"威胁的论述不仅进一步昭示着我国当年所毅然决然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而且依然是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所必须继续面对和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 在一定条件下,正义常常会遭受邪恶的蹂躏.当时中美国力军力的异常悬殊,抗美援朝战争能不能打赢,片子充分回答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可行性即必胜性.片中表现了抉择过程的艰辛.我们的对手太强大,几乎武装到核牙齿.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848亿美元,钢产量8772万吨,而中国的钢产量仅有60万吨,做钉子尚且不够.我们的军队装备落后,训练不充分;况且,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美国,而是由16国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动用了本国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近半数作为侵略战争的主力,并把整个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以大量的军事装备和物资投入战争.但军事装备完全处于劣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却能够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消耗敌人的军事装备和物资,不断取得胜利,其根本原因是毛泽东在第一集"抉择"中分析归纳美国在军事上的"一长三短": ["一长,就是钢多;而三个弱点则是战线太长,运输路线太远和战斗力太弱."] 他强调,中国军队是经受了20多年革命战争锻炼的军队,战斗力极强,最重要的是,我们进行的是正义之战.美军的"一长三短"和我军的"一强一正义",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具体运用.实践已经完全证明,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必胜的分析与把握,如同对抗日战争必胜的分析与把握一样,是十分精辟和完全正确的.这种必胜的信念也直接体现,浸润于第二集"较量",第三集"英雄",第四集"后盾"之中."较量"讲的是战场上敌我双方军力的悬殊与我军战略战术上的先进,"英雄"讲的是志愿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后盾"则集中表现抗美援朝战争本质上是人民战争这一胜利之本的源泉.贯穿该片的始终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战争史观这一红线.而唯物辩证法必胜,这是事物发展内在的必然规律和不可抗拒的铁则. 如果说,片子前四集讲的是战争,那么第五,第六集则讲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地位与作用,回答了抗美援朝战争值不值得打,即战争的有利性这一重大问题.抗美援朝战争不仅继抗日战争之后,再次结束了外敌深入国土肆虐恣行进而导致我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历史,而且树立了新中国的形象,打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信邪,不怕鬼的强大威势,锻炼了我军的现代化作战能力,提高了军事指挥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国防建设,进而为我国此后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和平良好的周边和国际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场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也打乱了美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维护了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消除了部分人崇美,恐美心理.在抗美援朝中迸发出来的这种宝贵的精神力量,不仅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促进国内政治经济建设也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关于"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号召,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抗美援朝正值我国经济恢复时期,国民生产总收入1950年为65.19亿元,1951年为133.14亿元,1952年为183.72亿元,1953年为222.86亿元,三年几乎翻了两番. 抗美援朝战争的消息传向世界,西方各国受到极大震慑,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新中国;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到极大鼓舞,推动他们纷纷走上争取民族,民主解放之路.从1953年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有3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交,新中国真正迈开了登上国际舞台的脚步,这也为1971年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访华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把我国抬进联合国开了先河,铺平了道路.新中国的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还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人民的解放运动,敲响了西方殖民统治的丧钟.到改革开放前,我们同全世界124个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60年的和平建设环境,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赢来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使得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一定意义上讲,以上这一切都是由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而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通观该片,我们更加感到: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的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是抵抗侵略,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英明,正义之壮举.2014年3月28日,43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英灵回到了祖国.张高丽副总理在迎接仪式上代表中国人民致辞: ["60多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志愿军将士,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们."] 但就在此时,有的网站竟发出这样的帖子: ["60多年前,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国孩子为何要跑到韩国去死,并将他们骸骨抛在了那里,而且一抛就长达60多年无人问津呢?我认为可以做如此回答:是毛泽东驱使着他们去白白送死的,而且毛也从来就没有爱惜过这些年轻的生命."] 请看看美国华盛顿朝鲜战争纪念馆雕像群前头地面花岗岩上刻写的碑文: ["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 美国侵略军不远万里,来到新中国周边,进行围剿新中国和平发展的侵略战争,他们还要受到美国当局的褒奖,而我们那些为保家卫国和保卫世界和平的年轻英烈直至建立和保卫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反而要受到如此鞭挞,这公道公允吗?说这种话的人及其网站的组织者,不是糊涂,便是别有所图. 总而言之,"伟大的抗美援朝"是部好片子.它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是进行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是进行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好教材. 看过该片,心绪难平,很想再说几句题外话: 其一,当今文艺题材的表现中,我们既需要"小桥流水",更需要"大江东去".在当今社会,不少人都在关注"小写"的人,关注小人生.电影,电视剧,小品,相声,文学作品等,不少生活剧确实也赚得不少人的眼泪.但是,反映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题材和坚定正确理想信念的作品却比较少,其中政治与艺术高度相统一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看,齐白石画花鸟鱼虫,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国画传统,值得人们尊敬.但在吴冠中先生的眼里,这是人生小路.而鲁迅特行独立,那么多人骂他,仍然坚持为国家,民族呐喊,他走的是人生大路.鲁迅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会世世代代记住鲁迅.真正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热爱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关注一些重大题材和"大写的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出在历史上可以留得下的好作品. 其二,电影电视也是很好的资源.我们不能只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应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北京电视台拍摄出并播放了这么好的片子,就是政府在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唱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一主旋律方面,市场不会自动承担起决定性作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能是政府,甚至是党本身.这是我们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当然需要文化产业,但是文化不能产业化,文化产业决不能放弃党和政府的领导,放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产业化,以"收视率","票房价值"和"码洋"等为马首是瞻,就会是国内外资本而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价值观念,甚至最终还可能改变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其三,在风乍起,吹皱东海,南海碧波的当今世界,我们的文艺作品不能只表现抗日战争,不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当年为了更好地改革开放,更多地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我们少提抗美援朝战争,有其一定道理.但从此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现在的电影,电视剧中,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比比皆是,不少作品完全离开当时历史实际和生活实际胡编乱造,甚至有泛滥之势.而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文艺作品却十分鲜见.这样反映的历史是不完全,不完整的.如果是这样,就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这一资政育人的特殊功能和功效.有人担心,反映抗美援朝那段历史,可能会影响中美关系.会不会呢?说到底,不会;说到底,也会有助于构建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对武装到核牙齿的美国,我们当时都敢打,并且打赢了,现在有的人反而不敢表现和反映当年这场战争了,这不利于对后代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不怕鬼,不信邪的光荣传统的教育与培育,这还可能会误导美国,使得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所建立的基础也不牢固,不坚实.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不仅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正确认识和总结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才能建立在一个正确,理智和坚实的基础之上.这不仅对两国和两国人民,而且对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都应该有所裨益. 其四,能否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翻译成英文作为外宣材料,并设法在美国播放.亨利·基辛格是美国战略家中的佼佼者,前两年,他在我国出版其巨著"论中国",一时洛阳纸贵.基辛格博士在该书后记中指出:"美国有责任维持自己竞争力和世界角色";"美国自建国以来笃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价值,声称自己有义务传播这些理想";在美中关系"广泛互动中,人权问题将占有一席之地";"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决定性竞争更可能是经济竞争,社会竞争,而不是军事竞争";美国力争不与中国搞军事对抗,希望中美两国"双方都很专业地维护""共同利益",如"继续采取措施处理朝鲜核扩散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到了呢?"美国和中国应"成为共同事业的组成部分";"为了两国人民,为了全球福祉",美国和中国都应"考虑到万一稍有不慎,庞大的机器失去控制迎头相撞会把世界变成什么样子".细心揣度上述话语,我们不得不感叹:在中美关系上,他是想充分张扬美国经济,社会其中包括金融,科技,文化,外交及其诸方面所谓的国际规制的"软实力",用西化,分化的办法,牵着中国的鼻子走,使中国成为美国"维持自己竞争力和世界角色"这一事业的组成部分,从而赢得对中国的"不战而胜",使得中国重蹈苏联亡党亡国之路;他说的也都是心里话. 笔者认为,中国的政治家不会误判中美关系发展之大势,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并决不搞制度输出,但也会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也正如2014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会见记者时所说: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中国也再不能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 而美国的政治家有时候则可能会误判形势,对当年中国的抗美援朝的误判就是一例.60多年前,美国的兰德公司把"中国将出兵朝鲜"一句话结论提交给美国政府,并希望以数百万美元的报价出售报告全部内容,但美国当局却误判了形势,误判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结果以该报告"价格太昂贵"而拒绝购买.越南战争是不是其中另外一例呢?笔者深信,美国有不少能够突破历史局限的很有见识的思想家,政治家.该片若能在美国播放,相信会有不少政界与学术界人士对此关注,他们也很希望了解我们的底牌和底线.中国播放了美国很多大片,我们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美国就那么保守吗? 国企公开课丨听中国建材宋志平讲"国企的故事" 刁琳琳:如何解读雄安新区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 金一南:一个香港领事馆美国竟派驻1000人,绝不是来睡大觉的! 为什么我们都没听懂任正非讲的这句话? 李光满:如何反思发生在香港的这场暴乱? 戴旭:美国面临的三大强悍对手! 郭凤莲:历史遗产不能篡改,更不能伪造! 余云辉:发展自主型经济 打造"国家极限生存能力" 侯惠勤:必须从理论上说清楚做到"两个维护" 李光满:中国怎样在阿富汗成为最大赢家? 李光满:特朗普以国运相赌,华为形势日益严峻,中国怎么办?
0.897165
162.98
0.010811
0
561
2,592
712.3
4.128906
0.137808
0
417,900,001,861
新闻传媒
[论文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现象,如"广告新闻","制造新闻"等.这些现象直接促进了另一种事业的发展 - - 公共关系事业.现代公关事业与新闻传播事业联系紧密,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现代公关事业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不忘自身优势,兼具发展与个性化.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关事业将对新闻传播事业产生越来越大影响. "公关"是公共关系的简称,译自英语的"publicrelation".在公关学中,公共关系是指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从而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在现代社会,搞好公共关系很重要.有西方学者总结,判断一个国家发达与否有三大标志,其中以公关能力为代表的经营管理效能就是其中之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公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一种衡量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志. 早期公关的雏形,要追溯到古代.就我国而言,从商周时期开始,统治者就十分重视调整,巩固各种重要的关系.同样,在古代的西方国家,先民们也十分重视建立各种关系,探索巩固和改善各种关系的方式,如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公民要定期参加"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城邦的重大事件. 伴随着16世纪以来出现的科学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社会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关系也经历了由"身份到契约"根本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在1690年,哈里斯创办了"国内外公共事件",这标志着北美殖民地报刊业的兴起,公关关系开始在美国萌芽.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公关诞生于美国.这一时期,美国大的垄断企业胡作非为,遭到工人阶级和社会公众的抵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公众利益的存在以及企业与公众搞好关系的重要性,现代公共关系事业由此而迅速兴起.享有"公关之父"之称的艾维·李是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人物. 公关事业同时带动了另外一种事业的发展,这就是新闻传播事业.从理论上讲,新闻,公关属于不同性质的传播形态,具有各自规定性,但在实践中却又联系紧密. 从传播行为角度来看,公关与新闻传播等不同的传播行为交叉产生了某些新的传播行为,董天策先生称之为"传播交叉".这一行为主要包括"炒作"和"策划",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制造新闻"和"媒体策划".近年来,"炒作"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其实,炒作就是一种夸大新闻事件的手段,通过反复宣传给公众传递信息.说到底,也就是一种新闻制造.那么,新闻真的可以被"制造"出来吗?对于新闻界来说,这可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公关做到了. 越来越多的公关人员开始将"制造新闻"作为一种"出奇制胜的奇招".当然,这里说的"制造新闻"其实也就是"新闻策划".我们先来看一下公共关系学教材上是怎么对新闻策划定义的`:新闻策划,也叫"制造新闻",是指组织为吸引新闻媒介报道并扩散自身所希望传播开去的信息而专门策划的活动. 那么,新闻是如何通过公关策划而达到好的效果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天,在联合碳化钙公司刚刚竣工大楼的一间房子里,发现了大批无家可归的鸽子.公关人员发现这一情况后,灵机一动.他们关好窗户,不让鸽子飞出去,然后通知了动物保护协会.随着动物保护协会人员赶来,大批新闻界人士也被惊动了.于是他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引起许多美国人民的关注.公司首脑也借机频频亮相,纽约联合碳化钙公司也因"鸽子事件"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 这本是一件小事,可是通过相应的公关活动,并利用新闻媒介的传播与扩散功能,成功的将新闻"放大",制造了轰动效应.这是一起成功的新闻策划事件,用威尔伯·施拉姆的话讲,它"主要是制造来供媒介作报道的事件". "公关新闻"是我国公关界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概念,它不是新闻.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直接将"公关新闻"等同于新闻,这是不对的.需要强调的是,"公关新闻"作为一种新闻而存在,是有前提和条件的,即真实合理和具备新闻价值.所谓真实就是事件必须是真真正正存在的.所谓合理必须是符合自身组织发展和社会利益的.再来谈一下新闻价值,就是说这个新闻事件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的,而不能仅仅是没有价值可言的单纯事件.既要符合客观真实性又要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这就是公关新闻. 公关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具有一定的特征.首先,它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公关是为一定的组织或企业做宣传的,相应的就具备了一定的功利性质.第二,它具备巧妙地传播策略.像我们上面有提到,公关是有策划的,讲求策略.第三,它具有客观的信息形式,即在形式上是完全真实客观的. 现代公关仍处于发展之中,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关事业将对新闻传播事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公关在新闻传播中的发展及个性化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0.884014
141.642857
0.010132
0
354
592
743
4.265625
0.140192
0.003883
417,900,004,465
新闻传媒
天下文化首页 主题 人文社科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业该如何求新求变? 人文社科媒体传播政治记者社会新闻媒体媒体,宝物或怪兽?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业该如何求新求变? 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日益普及,多数人经由互动,迅捷,全民的新传播模式,可以参与信息的生产,传播,共享,积累与再制的连续性过程,使得原本"点对面"的大众传播型态,转换为"多点对多点"的全方位传播模式. 同时,以往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模式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人人都是媒体,全民信息DIY,寻常百姓都可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轻而易举随意参与甚至主导信息的传播活动. 过往只能当旁观者,现在成为当事人.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主流媒体很难再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垄断大众传播,它筛选新闻与设置议题的功能降低了,支配地位削弱了,受众触及面缩小了,实质影响力随而下降了. 特别是在主流媒体受政治羁绊而欠缺自主性,独立性与自由度的社会中,以社群网站,社交网站,论坛网站以及其它各式网站为平台的自媒体,几乎完全不受监控. 原先只是被动接收新闻的受众,现在转而成为"新闻源",从阅听人(audience)变成创用者(prosumer),可传播真实,原味的事实,而且人人都可扮演评论员角色,任意发布率直,个性化的言论. 个人媒体的传播者已对主流媒体发挥可观的补充作用或是替代作用,形成鲜明的竞争态势,甚至产生潜在的颠覆力量. 处在这个自媒体快速崛起,而主流媒体趋于衰颓的大转型时代,愈来愈以数位媒体为主要载体的专业媒体机构,究竟应该如何创造优势,克服劣势,从而维系其主流地位,继续发挥强大的影响力? 首先,在媒体的型态与定位上,所有新闻媒体无论其为纸质或影音,都必须是数位汇流(Digital Convergence)媒体,具备数位服务力,而且必须转型成"便携式新闻网站",透过友善而且易读的UI(User Interface,使用者界面设计),便利阅听人可以快速从移动设备中,随时随地接收最新信息,并参与传播. 同时,必须从"支配型媒体"转化成为"互动型媒体",让受众不只是被动的接收者,同时也是用户和内容产制的参与者,让受众同时也是用户,可以自由自在运用网络媒体传播信息,发表意见,分享经验,监督媒体,推展行动,让公众得以接近并使用媒体.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还应从"广度触及受众"的媒体,转而成为兼顾"深度沟通用户"的平台,也就是不只接触众多受众,更能发挥其丰富性媒体(rich media)的优势,提供网络讨论,留言,互动游戏,网络票选,自拍上传,体验,超链接等操作空间,让大众媒体同时是草根媒体和分众媒体. 在兼具草根性与分众性的网络时代中,媒体必须具备社群力才有传播力,因为社群工具改变了沟通方式,也改变阅听人获取新闻与资讯的管道,因此主流媒体必须善用社群平台,将最新,最好的内容透过病毒式的传播分享出去,这样不仅可达到内容行销的效果,也可透过社群机制,将阅听人当成朋友,让彼此紧密互动并且便利传递讯息. 其次,在内容来源与权力关系上,网络媒体必须体认互联网已经造就"公民新闻"时代的到来,人人皆可充当公民记者,网上遍见人们抒发的言论,采集和传布信息的发球权,不再由新闻专业机构独揽,向公众发表意见的麦克风,不再集中在主流媒体的手上. 在此公民新闻浩浩荡荡的时代,如水银泄地般奔串的信息流,任谁挡也挡不住.因此,政治威权体系与主流媒体与其漠视它,封锁它,不如去接纳它,拥抱它. 当然,有传统媒体支撑的网络新闻媒体,如果确实秉持自由报导与独立评论的理念制作内容,则以其组织化的体系以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必定拥有高于一般自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仍然可在新闻供应上居于主导地位. 但是,网络媒体如果仍然高高在上,故步自封,而不去拥抱公民社会,包容自由新闻与独立言论,那就是自外于人民,孤立于大众.于今之计,主流网络媒体别无他途,只有海纳百川,谦卑涵容. 例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创置iReport,让人们充当公民记者,把有意思的现场画面上传,经筛选,核实与编辑后播出,还设立年度公民新闻奖.同时,在媒体与民众之间的权力关系上,媒体必须扬弃支配者,宣传者与垄断者的角色,转化为服务者,沟通者与分享者的角色,众我平等,互通共济. 在网络媒体的内容来源上,则要具体实践这种新的权力关系,力求"有效侦测"与"多元容纳",经由搜寻技术与多方订阅,一方面筛选有价值的优质公民新闻,一方面呈现微博,脸书,推特,网志上意见领袖及专业人士的动态与意见.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可以广泛挑选网络精辟专文及代表性意见,予以转刊或连结.此外,主流网络媒体还可积极与各类优质网站及其工作者合作,进行调查报导之类的内容产制,以增益公民社会的良性发展.
0.885406
92.666667
0.018585
0
156
468
801.4
4.101563
0.12333
0.016334
417,900,007,766
新闻传媒
经济日报于1983年1月1日在北京创刊.1981年改名"中国财贸报","经济日报"是在此基础上创办的.除在北京印刷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传真版或航空版的分印点.日出对开八版.向国内外发行.该报以经济界职工和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读者为对象.以指导经济工作,提供情况,提供经验,提供信息 ,指导消费 ,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宗旨.还出版"花卉报","经济日报·英文周刊","中国经济新闻","中国企业家","全国新产品"等报刊. "经济日报"是由国务院举办,中宣部领导和管理的以经济宣传为主的综合性全国性中央级党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在国内外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004年的"经济日报"实行全新改版,舒朗大气,清新典雅,更加方便读者阅读;每周84块版面的容量,可以洞察宏观经济大势,了解微观经营动态.准确客观,深度权威是"经济日报"的核心品质,关注时代,贴近市场是"经济日报"的重要特征. "经济日报"是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以经济报道为主的全国性,综合性权威报纸.以其经济领域的主流地位,依托丰富的政策资源,经济日报已成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展示改革业绩和经济成就,进行招商引资的核心媒体,也是社会各界寻求经济合作,获取经济信息,展示经济成就的首选媒体,是外国政府和各相关经济机构研究中国经济的主要媒体,信誉卓著. "经济日报"与中央各部,委,办,局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计划单列共设有 58个记者站,在海外27个国家和地区派有常驻记者.与世界100多个新闻机构,经济团体有着来往关系,在国家对外经济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桥梁作用. "经济日报"在全国各地设有 26个分印点; 2003年日发行量80余万份,雄踞中央级报纸前茅和中国经济类报纸榜首;主要集中在各大,中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时在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城市同步发行. "经济日报"在国内有60个记者站,国外有20多个记者站,强大的采编队伍,使这张面向全球的报纸成为国内外时政和经济报道的权威和重要的前沿现场,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的信息枢纽. 把党和国家的最新经济政策和广大群众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报纸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处于全国主流报纸旗舰方阵的"经济日报"将继续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产品和实用信息. 报纸风格:"经济日报"以丰富独特,准确客观,深度权威为核心品质,以关注时代,贴近读者,触及市场为重要特征,解析经济政策,透视经济生活,聚焦经济热点,服务经济建设. 采用技术"经济日报"采用先进的激光照排技术,具有世界一流的印刷设备,卫星传输版面,彩色印刷报纸,在全国27个印刷点印刷,所有印点城市当天上午可看到报纸. "1.紧紧围绕发展市场经济这个大课题,开展多层次,多功能,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报道,并按照市场要素与经济运行规律设置版面. 2.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实出发,扩展报道面. 3.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介的传播作用,充分考虑不同层次读者的要求,努力把"经济日报"办成消息总汇. 4.改版后的报纸应当突出三性,即权威性,实用性,可读性,使之具有浓浓的经济味儿. 5.继续发挥报纸在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舆论监督作用."
0.868479
97.214286
0
0
215
427
789.2
4.140625
0.16532
0
417,900,009,528
新闻传媒
在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别刻板印象的型塑,乃至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大众传播媒体可说是其中的重要机制.媒体往往把女性的角色,局限于家庭领域或较不重要的社会群体中;再加上大部分既存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中,具有发言位置的高决策者都是男性,因此女性很难,也很少以消息来源的角色出现在硬性新闻当中.而在2000年总统大选之后,新政府实践了选前所提出的采用四分之一女性阁员的承诺,任用了九名女性担任十个重要的内阁职位,其中并包括了如内政部,交通部,陆委会等以往被视为符合男性特质的领域.而本研究所关心的正是,当女性有机会成为政府重要部门的决策者,并因此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时,媒体会以何种方式呈现她们. 本研究根据研究问题,在文献探讨的部分从性别,政治与媒体三个面向来探讨彼此之间的关系.首先从女性主义的研究观点,讨论以男性为主流的学术研究中所存在着的盲点,并提出女性主义者对传统的传播与政治研究的批判,进而以女性主义的观点重新定义何谓"政治".接着归纳出媒体再现女性政治人物的主要方式,并从框架竞争的观点发现媒体往往以符合主流价值观---父权意识形态---的方式再现女性. 研究方法上所采用的是质化的文本分析,根据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从2000年总统大选之后(2000年3月18日至2000年9月17日)为期半年间的41篇与九位女性阁员相关的报导中,归结出在报纸新闻中有四种再现女性政治人物的方式,分别是:一,女性的政治地位来自其对男性权势的依附;二,对女性政务官的期许符合性别刻板印象;三,即使处于公领域,其私领域仍为关注焦点.并举出其中28则具代表性的报导,利用符号学分析方法透视符号所代表的外延意义与内含意义,最后再从社会结构与当前政治情况剖析新闻文本与外在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研究结果不但归结出了台湾媒体再现女性政治的方式,也从媒体的再现机制中发现在新闻的产制过程中,父权意识型态不断的从"对'新闻'的定义","媒体工作者"到"新闻室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各层面影响新闻文本的再现方式.即使女性内阁人数的比例大幅提升,间接的挑战了以男性为主体的政治,社会意识型态,媒体仍发挥其调停的作用,把社会中的新变动改变成可被主流意识型态所接受的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归结出,在性别,政治与媒体的关系中,媒体所扮演的是维系父系霸权优势的重要机制. 参,即使处于公领域的女性政治人物,其私领域仍为关注的焦点...47 王怡君(1999)."女性参政者之角色认同与政策议题--以第四届女性立法委员候选人为例".国立成功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王舒俐(2001年12月31日).<大众媒体与两性平等>. 江素慧(1996)."女性政治菁英之研究--以民进党女性公职人员为例".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何世芳(2000年11月28日).<女性从政多颠簸,政治平权路迢遥>, 周月英(1991)"解读媒介中的女性意识".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芳玫a(1996)."女性与媒体再现:女性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台北:巨流. 林芳玫b(1996).<媒体阳谋论---专业主义,菁英文化与商业力量对女性的三重歧视>,谢卧龙(编)"两性,文化与社会",页133-151.台北:心理. 林鹤玲(2001年12月31日).<政经,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 翁秀琪等(1997)."新闻与社会真实建构─大众媒体,官方消息与社会运动的三角关系".台北:三民. 翁秀琪(1992)."传播内容与社会变迁---以报纸对妇女运动的报导为例".国科会专题计划. 梁双莲,顾燕翎(1995).<台湾妇女的政治参与---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观察>,女性性学会主编"台湾妇女处境白皮书:一九九五年".台北:时报. 彭渰雯(1998)."基层社区女性的参政与赋权:台北市现任女里长的参政经验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论文. 臧国仁(2001年12月31日).<新闻报导与真实建构:新闻框架的理论观点>. 钟蔚文等(1995).<框架理论再探:以台大女研社A片事件为例>,"传播研究集刊",第3集.
0.861865
89.157895
0.01543
0
296
416
1,527.8
4.285156
0.206021
0
417,900,009,764
新闻传媒
法国"世界报"周末版重点关注的国际话题有:墨西哥43名大学生神秘失踪事件在全国引发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总统下台;伊朗核谈判进入关键阶段,伊朗方面希望一次性全面解除制裁措施;泰国军事政变半年之后,军政府的作为开始引发民间不满;经济低迷导致法国在欧洲联盟内影响削弱,等等.关于中国,该报特别报道了11月21日在北京闭门开庭的高瑜案,以及中国政府试图刺激经济增长的降息措施. 关于中国独立记者高瑜案,"世界报"驻京记者Brice Pedroletti认为,高瑜再次因为泄漏国家秘密罪行受审显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加强对思想,言论治罪.70岁的高瑜在国外多次获奖,自1989年因为天安门事件而被在中国媒体届噤声之后,她主要与德国之声等境外媒体合作.在此之前,她曾是当时中国允许发行的"经济学周报"的副总编辑.1989年和1994年她两次被捕入狱.同维族学者伊力哈木•土赫提,维权律师浦志强一样,高瑜也是今年被捕入狱的著名异见人士之一.伊力哈木•土赫提近日被判处无期徒刑,浦志强则因"煽动颠覆国家"等罪名候审. 这篇文章引述一名驻京西方外交官分析说,一系列的因素导致镇压力度加强,比如天安门事件25周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还有此前未能预料到的香港因素等.所以,毫无疑问,当局想重拳出击,就像2011年抓捕艾未未一样.另外,至于伊力哈木•土赫提则还有新疆地区的恐怖主义的因素,尽管伊力哈木•土赫提与恐怖活动没有任何关系. 高瑜的律师认为控方没有足够的证据,因为高瑜认罪是被胁迫做出的.不过,"世界报"驻京记者就此写道,从以往的中国政治案件来看,辩护方从来不会胜诉.文章指出,尽管中共近日再次重申要依法治国,但高瑜被捕的经历凸现出中国警察与司法部门毫无顾忌的强制手法.她4月24日神秘失踪,无人知道她的下落,但5月8日,她突然身穿囚服出现在电视画面上,公开认罪.目前在香港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白夏向"世界报"记者指出,高瑜当时被捕显然与六四25周年有关.因为高瑜与胡耀邦以及改革派的圈子有关,这是在向改革派发出的信号,改革派希望随着原政法委书记周永康被查,中国可能出现方向上的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简而言之,只有一条路线,那就是习近平路线,2014年的新闻封锁之严厉前所未有. 中国银行两年多来首次降息试图刺激经济增长,"世界报"驻上海记者就此发表文章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一直侧重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出台经济振兴措施,但从不明说.这次的降息措施让人有些意外.文章指出,中国国民生产毛值在今年第三季度的增幅只有7.3%,这是自2009年危机最严重时期以来的最低增幅,2014年经济增长达到7.5%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房地产业增速普遍减缓,今年10月,70座有统计记录的城市中,69座城市房价下跌.大型工业企业,从热电厂到冶金业都受到影响.政府在今年4月曾出台振兴经济方案,减少中小企业税收,加速新城区建设,并增设铁路.但形势继续恶化.央行于是在6月又针对乡村地区和私人企业放松贷款.但仍然挡不住经济减缓的步伐,9月,央行又决定向5大银行注资5千亿元人民币.11月21日的降息措施显示央行升级行动.文章引述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市场首席分析师指出,降息措施非常令人意外,因为到目前为止,央行一直主要以变通方式放松货币政策.这表明政府对中期增长情况感到忧虑,此前的降低企业注资成本的努力无效. "世界报"文章介绍说,世界银行在10月29日曾建议中国将2015年的增长目标下调至7%,认为这不会影响中国就业市场,恰恰相反,7.5%的增长目标太高,会迫使政府不得不干预,但这就会违背中国的改革决心.文章写道,中国政府内部也有人认同这种观点.根据国家发改委周四的估计,自2009年以来,中国浪费了42万亿元人民币,用于无效的刺激增长投资.
0.909091
260.333333
0.001288
0
456
416
1,178.8
4.023438
0.151088
0
417,900,012,401
新闻传媒
英国最近解密的一批档案,让中共六四屠杀的残酷再次引起关注.尽管中共一再掩盖,但外国官方公布的文件揭露出越来越多的屠城真相.即便是中共官方,也曾有体制内人士通过官媒向全世界播放屠杀当天的惨况,谴责当局暴行. 唯一披露六四镇压及痛斥当局的中共官方新闻,来自六四当年时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副主任的吴晓镛,他的父亲吴学谦当时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国务院副总理. 1989年6月4日那天,吴晓镛是早班的值班编辑.他家住万寿路一带,一大清早要骑车上班,途经木樨地和公主坟,亲眼目睹屠杀后的惨状.当时很多屠杀现场还没来得及清理. 来到电台后,吴晓镛把路上见闻写成新闻稿,于早上6时25分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台播出,由当时值班的英语播音员陈元能向全世界播报.新闻全长约80秒,译文大意如下: 〝这里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请记住1989年6月3日这一天,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发生了最骇人听闻的悲剧.成千上万的群众,其中大多是无辜的市民,被强行入城的全副武装的士兵杀害.遇害的同胞也包括我们国际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士兵驾驶着坦克车,用机关枪向无数试图阻拦战车的市民和学生扫射.即使在坦克打开通路后,士兵们仍继续不分青红皂白地向街上的人群开枪射击.目击者说,有装甲车甚至辗死那些面对反抗的群众而犹豫不前的步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深深地哀悼在这次悲剧中死难的人们,并且向我们所有的听众呼吁:和我们一起来谴责这种无耻地践踏人权及最野蛮的镇压人民的行径. 〝鉴于目前北京这种不寻常的形势,我们没有其它新闻可以告诉你们.我们恳请您的谅解,并为您在这最悲惨的时刻与我们在一起而表示衷心的感谢.〞 以下是新闻的英文原稿: 六四屠杀之后,中共政治局召开一次会议,散会时吴学谦被留下,通知他将抓捕其子吴晓镛.随后,吴晓镛被判刑4年.吴学谦也被牵连,因此被剥去实权,1992年10月再被撵出政治局. 2014年5月,移居美国近20年的吴晓镛接受港媒专访,明言对当年的正义行为不后悔. 他说,在外国讲假话的代价大;反观中国,则是讲真话代价大.当时他不赞成学生的活动,但更不接受军队伤害人民,加上有同事丧生,因此他当时决定讲真话. 六四杀了多少人? 英国最新解密的1989年外交档案显示,时任英国驻华大使唐纳德(Alan Donald)的电报中引述一名中共国务院成员的消息,执行屠城的主要是中共27军,估计平民死亡人数至少为一万人. 档案还透露,屠杀结束后,中共国防部〝主动〞邀请外国驻华武官参加内部说明会,声称军队未向任何人开枪,天安门广场没有任何伤亡,而在其它地点死亡的200余人,都是因为军队向地面开枪时弹射的子弹所伤. 中共红十字会在〝六四〞清晨公布,医院方面统计的死亡数据约2700人. 但据美国解密档案,现场更多遗体由军方直接处理,没有经过医院.档案披露,27军当时收到指令:天安门广场不留活口.杀戮完毕,他们就用推土机清理尸体,再将尸体烧掉. 白宫档案还包括,1989年6月16日,美国驻港总领事馆收到中方戒严部队线人的一份报告,报告引述一份中共官方内部文件,提到6月3至4日,在天安门及长安街有8726人被杀.6月3至9日,在天安门以外的北京城有1728人被杀.合计10454人被杀,受伤28796人. 1989年6月,六四戒严部队发言人张工与国务院发言人袁木共同举办记者招待会,声称戒严部队在执行清场任务的过程中,绝对没有打死一个学生和群众,也没有轧死轧伤一个人······
0.906097
83.941176
0.003526
0
274
424
1,397.5
4.019531
0.16398
0
417,900,013,704
新闻传媒
44公关新闻传播是企业企业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公众提供信息,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从而达到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品牌声誉的目的.公共关系新闻传播具有可信度高,传播范围广,传播成本低的特点.企业在使用新闻媒体进行公共关系传播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两个环节:首先,必须熟悉新闻媒体的特点,这是企业处理媒体关系的前提.只有掌握了媒体本身的特点,企业才能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战略的需要,正确选择合适的媒体,开展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是努力与新闻界建立友好关系,积极向新闻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规划和开展各种新闻传播活动,加深与新闻界的友谊.新闻传播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及时,积极地向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可以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材料.也更有利.然而,对于企业提供的新闻材料,媒体的使用一般非常有限.后者的新闻材料涉及慈善,环保,减排,节能等公益信息.由于企业提供的这些新闻材料是为了利他主义,媒体更愿意使用这些新闻材料.(2)组织一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又称新闻发布会,是指邀请新闻记者以社会组织的名义参加,组织者指定专人向记者宣布重要信息,并接受记者采访,借助媒体机构向公众传播的特别会议.企业或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目的是通过公共媒体快速向公众传播相关企业或品牌的相关信息.企业或组织举办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动机有两种:一是向各行各业公布企业或组织最近制定和实施的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误解,以减少近年来对公众的重大误解.许多企业通过向公众开放的方式与目标受众进行人际接触,以传达企业的整体信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向公众展示企业内部整洁的环境,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高素质的员工和企业对社区和社会的贡献,也可以通过企业的发展历史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向公众展示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使公众对企业品牌有更坚定的信心.企业向公众开放其日常经营的实际情况是试图用具体的事实说服公众.这种策略往往比其他沟通方式更有效.例如,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香港各行各业对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表示了严重的担忧.经过公众报道,企业在不损害现场公共关系事件的前提下,迅速向公众选关系事件的实际情况是指在不损害现场公共关系事件的情况下进行公共选择.(4)在规划香港公共关系事件的前提下,这是指企业向公共关系事件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规划和组织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和事件,创造新闻热点,使企业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达到扩大企业知名度的目的.规划新闻事件是企业相关人员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有创新的公关沟通活动,旨在促进企业品牌通过规划事件引起的轰动效应受到广大目标受众的关注.例如,2014年1月12日,由中国最大的民营润滑油企业龙盘科技精心策划的飞跃冰河"该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积极报道的新闻事件,对龙盘润滑油提升品牌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0.926891
1,190
0.010161
0
1,190
286
620.5
4.175781
0.086555
0
417,900,015,825
新闻传媒
这张四开两版的报纸,看起来虽似一张传单,却从此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 1988年初,"鸡西日报"编委会决定把周日的这张报纸拿出来单办,这就是"鸡西日报?星期天".这张子刊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适时引领社会舆论,集指导性,娱乐性,可读性于一体,最高零售量达到6万多份,版数也从创办之初的四版增至十六版. 铅印手排和轮转印刷是"鸡西日报"成立之后延续40多年的排印手段. 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大潮推动着中国报业市场走向繁荣和兴旺. 1997年,"鸡西日报"做出了筹办大报的决定.8月11日开始试运行,版式风格取于"哈尔滨日报"模式,11月15日正式改版出大报.经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批准,1998年11月15日,即"鸡西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纪念日这天,对开四版的"鸡西日报"正式出版,随后又扩至对开八版. 告别"铅与火"走进"光与电" 1995年7月26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作为"鸡西日报"子报的"鸡西晚报"创刊出版.这既是鸡西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对鸡西百姓来说电影人谈传承与发展:中国电影未来可期-中新网,他们茶余饭后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灯下报"了.一报在手,世界风云,神州经纬,生活百科,文体大观,娱乐休闲,奇闻趣事,本埠新闻等应有尽有,一收眼底,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1954年1月1日,"鸡西工人"改名为"鸡西工人报",四开四版,隔日刊.报社设编辑部主任,专管编辑出版事宜;同时设生产建设组,政治文教组,党的生活组,记者来信组,编辑部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1984年12月1日,"鸡西日报"主办的"大世界",作为以刊载奇闻趣事为主,又保持高雅格调的休闲类小报,首次走向市场――街头摆摊和沿街叫卖."大世界"开了鸡西报纸零售市场的先河. "鸡西工人"创刊初期是不定期出版,自办发行.发至矿山的井区,党支部,机关科室.主要传播党中央的声音和全国各个战场的胜利捷报,宣传矿区党委的中心工作,反映职工和家属开展生产立功运动,多出煤炭支援解放战争的经验与事迹,同时刊登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受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印刷设备简陋――两台破旧的印刷机,一台手摇铸字机和一台半自动裁纸刀.到新中国成立时将近一年时间,共出版82期. 1992年,采用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技术出版印制"鸡西日报"被提上日程.1992年12月10日,第一张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的"鸡西日报"面世.经过近一个月的试运行,于1993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从此,"鸡西日报"告别了铅与火,走进了光与电的新时代.激光照排为美化版面,创新新闻栏目打下基础,使报纸版面焕然一新. 小报变大报,是鸡西新闻史上的一件大事,使"鸡西日报"跻入全省地市报一流行列.对"鸡西日报"而言不仅仅是报道面的拓宽和信息量的增加,也不仅仅是大标题,大照片带给读者的视觉冲击,而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使"鸡西日报"以足够的版容,质量和规格得到升级,对体现党报的指导性,权威性,可读性具有重要意义. 1948年,新中国成立的前夜.6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5个月后,即11月15日,迎着新中国冉冉升起的曙光,伴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由鸡西矿区党委主办的以满版套红的喜庆色彩面世的"鸡西日报"创刊号――"鸡西工人"诞生了.它犹如一面火红的旗帜,展现在鸡西人民面前―― 1993年1月1日,四开八版的"鸡西日报"隆重出刊.至此,"鸡西日报"延续了38年的四开四版的出版史终于划上了句号. 1989年6月1日,"鸡西日报"子刊"中小学生"面世.这是以全市中小学生为读者的我市第一张少儿报.国务院文化部少工委的宗介华,中国作家协会儿童创作委员会的樊发稼,上海少儿社社长任大霖,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总编辑高树芬,"儿童时代"社副总编辑盛如梅等许多著名作家为"中小学生"撰稿或题词. 2001年1月1日,第一张彩色"鸡西日报"带着新年的祝福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彩版的清新,美观和鲜亮,带给读者的视觉冲击与享受可谓美不胜收."鸡西日报"以鲜活的内容和漂亮的版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加丰美的精神食粮. 全国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林锵云为创刊题词:"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工业向社会主义前进!" 1957年2月,鸡西撤县建市,原鸡西县委机关报"鸡西报"停刊,由"鸡西工人报"代行鸡西市委机关报.1958年1月1日,"鸡西工人报"正式改名为"鸡西日报",四开四版,周六刊.至1961年,"鸡西日报"粗具规模. "鸡西日报"与"人民日报"同年创刊,是全国创刊最早的屈指可数的地方报刊之一.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各级各类报纸的报道范围不断拓宽和延伸,四开四版的"鸡西日报"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和读者需求.1992年11月5日,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中共鸡西市委关于<鸡西日报>扩版的报告". 1994年11月9日,"鸡西日报"和市妇联合办的"妇女周刊"推出试刊号.这张面向女性的专刊在全省属首创,并在省第八届妇女代表大会上受到表彰.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鸡西日报"走过了辉煌的历程,留下了一串串镌刻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坚实足迹――― "鸡西日报"创办的这些子刊,走在了全省地市报的前列,并在全省地市报总编辑鸡西现场会上介绍经验. 东北网鸡西11月24日讯 创刊至今六十八年,出版实现二万期!这是"鸡西日报"的光荣与骄傲!
0.86297
90.916667
0.005522
0
191
796
1,077.5
4.039063
0.211732
0
229,800,000,006
新闻传媒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传统纸媒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目前,传统纸媒的社会影响力逐步下降,不利于传统纸媒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包括新兴起的自媒体运营等,具有更快的信息传播速度,做到了实时的信息共享,相对而言,传统纸媒信息是实效性远远不及这某些自媒体.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纸媒应该结合社会实际,大力创新运营模式,严格要求新闻编辑,强化新闻编辑的个人素质,提高传统纸媒的效益,提升纸媒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传统纸媒的发展. 在信息化新时代的影响下,新媒体运营高速发展,自媒体运营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发展.自媒体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它们在信息传播上具有高效性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让虚假信息,低俗信息等内容得以扩散的问题,与传统纸媒比较,其新闻的准确性有待考究.受新时代的信息化影响,传统纸媒在发展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严重的影响了纸媒的发展.目前,移动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应用,全面的移动网络建设,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打开网络,接触最新的新闻资讯,自媒体运营逐渐侵占市场,传统纸媒的市场占比越来越低,降低了纸媒的经济效益.传统纸媒想要市场竞争中,抢回市场,稳固市场地位,就必须加强对新闻编辑的素质培养,对新闻编辑素质的要求进行不断地研究.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的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渐升高,为了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方针,贯彻落实党的发展政策.新闻媒体是向人们群众传达党的领导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渠道,所以对新闻编辑的政治素养要求较高.在工作中,加强对新闻编辑政治素养的培养,提高其政治敏感度,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对读者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提高读者对党的政策等方面的理解,发挥新闻媒体的最大价值.新闻编辑政治素养的培养,还可以有效的约束新闻编辑自身的行为,管理好自身的政治形象,在进行新闻编辑时,运用正确的,准确的,真实的政治言论去引导读者,加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重要纽带. 国家大力的弘扬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目的是加强国民的道德素质,实现文明中国的建设.新闻编辑工作具有严谨性和较高的传播价值,因此要求新闻编辑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国家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读者接触到的新闻内容逐渐变得多元化,然后某些低俗信息和虚假信息的掺入,严重影响了读者的新闻体验,更将读者带上了一条错误的思想道路上,对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利于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的建设.加强新闻编辑的道德素养,可以有效的提高新闻的严谨性,体现新闻的文化价值,新闻编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对新闻进行真实的报道,不哗众取宠,净化新闻媒体环境. 新闻编辑需要有强大的言语功底作为支撑,而语言功底的提高则需要加强新闻编辑的文化素养.新闻报道的内容不仅需要具备真实性,还需要情感道德融入,新闻编辑将新闻内容经过语言的组织,进行深邃且具有灵性的新闻的报道,提高新闻的吸引力,提升观众的阅读兴趣,增加新闻的市场经济效益.新闻编辑通过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并且通过对自身文学储备的应用,可以丰富和完善新闻信息内容,加强新闻核心思想的构建,向读者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新闻报道的积极作用. 从新闻媒体发展至今,新闻敏感度都是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进入了新的时代,新媒体逐渐发展壮大,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度依然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素养.根据研究表明,新闻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等特点,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想要实现新闻的时效性这一特点,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较好的新闻敏感性.目前,自媒体运营更具时效性,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容将新闻通过发布到自媒体运营平台上,读者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就能进行实时的阅读,了解新闻信息,而纸媒的运营在时效性上远远不及自媒体,过期的新闻信息会失去更多的读者,所以传统纸媒的新闻编辑更加需要新闻敏感度的培养,提高纸媒的效益,抢占新闻市场.在重视时效性的同时,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在报道前进行多方取证,证实新闻的真实,不能因为过分强调时效性,而报道虚假新闻,造成对观众进行误导,造成社会的不安. 新媒体环境复杂,大环境下,新闻编辑的质量参差不齐,某些新闻编辑为了博取眼球和阅读量,利用哗众取宠的标题,吸引读者,然而其报道的内容和标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严重的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编辑这种毫无职业操守的行为严重的破坏了市场,为新闻事业带来了及其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应该加强新闻编辑职业操守的培养,新闻编辑只有坚守职业操守的底线,才能净化新闻媒体环境,促进新闻媒体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加强的新闻编辑的监管,提高新闻编辑对职业操守的重视,保证新闻编辑对新闻内容进行真实的,完整的,公正的报道.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职业操守讲座或培训的活动,将职业操守深入到日常工作中,坚持道德底线,不收受贿赂,坚持原则,对新闻编辑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确保新闻媒体行业的良性发展.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纸媒也应该进行运营上的创新,新闻编辑应该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变化,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价值.在新环境下,新闻编辑,应该积极的探索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爱好,结合读者的需要改变新闻编辑的形式,提高新闻的吸引力,获得更多读者的喜爱,从而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新闻编辑可以从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出发,从"专一型"人才转向"综合型"人才,提高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编辑需要加强对政治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职业操守,新闻敏感度,综合应用能力等的培养,提高自身的新闻编辑能力. [1]郭燕珊.新媒体发展环境下对新闻编辑记者素质的要求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24):162-162.
0.910199
246.1
0.003263
0
383
643
730
4.226563
0.09874
0
229,800,013,833
新闻传媒
海南周刊 | "申报"记录的历史细节 原标题:海南周刊 | "申报"记录的历史细节 今年是上海"申报"创刊150周年,作为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一份中文报纸,"申报"素有"中国近代史上的百科全书"之称.从1872年创刊至1949年终刊,在近80年的岁月里,"申报"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持续,广泛和全面报道,记录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后人了解,研究近代中国社会风貌提供了诸多细节 - - 当然,由于时代和思想的局限性,这些历史细节也存在着某些偏差和误读,这也是后人和研究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申报"创刊号.资料图 1872年4月,"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叫美查,是一位在沪经营茶叶和布匹生意的英国商人.美查长期在上海经商,对中国历史,语言和文化都非常熟悉,由此产生了办一份中文报纸的想法.他和几位朋友合伙出资,以1600两白银创办了报纸.因为报纸在上海创办,故命名为"申江新报",简称"申报".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生时,"申报"刚刚创办不久.杨乃武是浙江余杭县乡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举;"小白菜"名叫毕秀姑,因相貌俏丽,喜穿白衣绿裤,人送外号"小白菜".毕秀姑与丈夫葛品连租住杨乃武的房子,杨乃武闲暇之际常教毕秀姑读书,识字,由此引起街坊邻里闲话. 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九,葛品连突发寒热,医治无效,随之亡故.葛母想起儿媳与杨乃武之间的绯闻,怀疑儿子之死另有隐情,于是到县衙告状.几经波折之后,光绪三年(1877年)初,清廷颁布谕旨,被冤捕的杨乃武和毕秀姑最终被无罪释放.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至此尘埃落定. 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之所以得到昭雪,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申报"的持续关注和报道.1874年1月6日,"申报"发表了关于杨案的第一篇报道"记禹航(余杭)某生因奸谋命事细情".当时"申报"创办未久,报馆中人对新闻理念有所偏差,对杨案采取的是一种迎合市民口味的猎奇视角,讲述了"某生(指杨乃武)"与"脂粉客(指毕秀姑)"勾搭成奸,合谋用砒霜毒死亲夫的老套故事. "申报"随后又刊发了杨案的第二篇报道,题为"祥述禹航某生因奸谋命事案情".这篇文章与上篇不同,通过认真分析案情,认为这是一桩冤案,并且点名批评了审理此案的余杭知县. "申报"连续发表文章,披露此案疑点以及官府审理细节,引起乡绅及市民的广泛关注."申报"持续发表了"禹航生狱中自毙""禹航生并非监毙""杭州来信"等文章,对杨案进行追踪报道."申报"先是写杨乃武在狱中"自毙",马上又更正为"并非监毙",而是受尽了酷刑.如此再三翻转,杨案一下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新闻. 据不完全统计,从1874年1月到1877年5月,"申报"共刊载了44条消息,18篇论说,8则评论和按语,14篇谕折,1份状子,1则告示来追踪报道杨案,被称为"中国近代报纸发挥舆论监督的一次成功尝试".杨乃武出狱后,"申报"创办人美查即聘请他担任了"申报"主笔 - - 这也算是杨乃武与"申报"的缘分吧? 1908年11月14日,清光绪帝在瀛台去世,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撒手西归.光绪帝年纪轻轻,死的时间又是如此蹊跷,不免引起朝野上下的猜测和议论.其实早在光绪去世以前,"申报"就对他的病情进行了近30次报道,并多次刊出御医出诊的脉案和药方.从某种程度上讲,"申报"为后人研究光绪之死提供了更具参考性的细节. 1908年6月14日,"申报"刊登"京师近信",第一次发布了光绪皇帝"圣躬违和"的消息:"圣上患足疾,已将三月,忽愈忽发,旬日以来尤剧,行走殊觉不便,自初六日(农历)起未至慈宫请安."几天后,又刊发了光绪病状和御医的药方:"(光绪皇帝)口干心烦,大便溏稀,头蒙觉疼,夜寐不实等症亦未见增减.本月初九日(农历)起,御医陈莲舫每晨入内请脉,迄今并未间断,煎剂之外,复以三才封髓丸录进请服.闻每日用三钱,早晚开水送下,颇觉见效.所有煎剂各方,仍不外乎潞党参,杭甘菊等类." 此后"申报"不断报道光绪皇帝病情及医治情况,内容相当详细,涉及身体感受,致病原因和病情变化等方方面面.在光绪去世当天,"申报"发出"京师专电"称:"皇上大便已解,力甚疲,今日并未召见军机."11月16日,"申报"发布光绪去世消息:"上病大渐,今日酉正二刻升遐."这条消息的后面还专门附一按语:"此电于前夜接到,因恐不确,未录昨报." "申报"的这些报道大都是通过采访获得的独家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颇高.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光绪皇帝并非突然暴卒,而是正常死亡.
0.840751
932.5
0.009698
0
1,846
540
894.4
4.074219
0.212332
0.001802
229,800,027,814
新闻传媒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贡献 内容提要:此文在概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立背景基础上,主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内涵方面独特的历史性贡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概括,指出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所作的创造性工作,才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实现了当代发展,使之进入了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化时代,从而得以不断传承,巩固和壮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该文刊于2018年"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期.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30年后,即1848年,他与同是出生于莱茵省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这部代表着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科学著作的问世,使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了科学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1.作为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成为引领人们思想的光辉旗帜. 在新闻领域,马克思有着独特的经历和贡献.他一生中唯一的正式职业就是办报纸.24岁那年,即1842年,刚大学毕业不久的他便被聘为"莱茵报"主编.6年后,即1848年,也就是发表"共产党宣言"的那一年,作为新当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他又和恩格斯一起在自己的家乡科伦创办了被称之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列宁语)的"新莱茵报",并亲自担任了这家世界上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机关报的总编辑.马克思在其一生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把报刊作为重要的政治阵地,他先后创办,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十几家,关心和指导过的工人报刊多达数十家,还先后为欧美国家的近百家报刊撰过稿,可以说报刊成为他宣传革命思想,传播科学理论,组织群众斗争,指导工人运动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既有丰富的新闻实践,又有对新闻工作深刻的理论思考.由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观,阐释了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客观规律,成为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思想旗帜.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并提出了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的要求.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与体现.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经验与传统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理论的高度概括,是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有着根本性区别的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创立以来,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创始奠基,列宁继承发展,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创新的三个历史阶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诞生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观形成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中国化的历史.如果把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和李大钊与陈独秀共同创办"每周评论",以及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的革命报刊实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历史进程标志的话,那么迄今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继承和丰富,创新者,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认真总结自身运用报刊指导革命战争,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等方面的经验,用以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方面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实现了当代发展,进入了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化时代,从而得以不断传承,巩固和壮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开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程是由毛泽东开启的.可以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是奠基者,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中国革命的领袖.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理论家,他同时也是杰出的新闻宣传家和报刊活动家.1918年10月,从湖南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成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举办的第一个培训班的55名学员之一.这期间,他在培训班研修了由徐宝璜和邵飘萍主讲的新闻学课程,受到了新闻业务方面的科班训练.一年后,他回到长沙创办了当时在湖南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刊物"湘江评论",自此开始了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报刊活动生涯. 毛泽东一向重视报刊宣传工作,他将报刊视为"拿笔的文化军队".在延安时,他就称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抵得上一个方面军",他还亲自兼任了中央党报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其一生革命历程中,他娴熟地借助报刊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组织斗争,指导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宣传经验.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实践中,毛泽东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不同特点,以及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对党报的性质任务,功能作用,指导原则,工作方法等作了许多理论概括和阐释,解决了党如何运用新闻媒介和舆论手段,为创建共产党,开展政治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创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以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他独特的新闻思想,从而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进程,并将其推进到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历史阶段. 毛泽东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面的主要贡献表现在: (一)对党报性质任务和功能作用作出明确阐释 毛泽东关于党报性质任务和功能作用的阐释,是其新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1948年4月1日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他认为,新闻工作"就是教育群众,让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他还把"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看作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3.这一系列观点成为他新闻思想中的精华和代表性观点,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中的精髓和基础性理论. (二)对坚持党性原则提出明确要求 毛泽东从党报性质任务出发对党报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提出明确要求.他要求各级党的领导机关要"把报纸看作自己极重要武器".要"利用报纸做为自己组织和领导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工具"4.同时,他又强调"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5,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组织上则应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不允许任何同党闹独立性的现象. 1942年10月,毛泽东针对当时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违背党的政策和一部分新闻宣传干部向党组织闹独立性的倾向,要求各地党组织要"改正过去不讨论新闻政策及社论方针的习惯,抓紧对通讯社及报纸的领导,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6同时要求用党的有关文件去教育新闻宣传干部,帮助他们克服闹独立性的错误倾向. 为了保证党报党刊能切实遵循党性原则,毛泽东反复强调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党报工作,要把党报工作真正纳入党委议事日程,要严格加强对党报工作的领导. (三)提出"政治家办报"的重要思想 毛泽东在强调坚持党性原则的同时还提倡要实行"政治家办报".1959年6月,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报纸办得好坏,"要看你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他明确说"我是提倡政治家办报的".他说有些同志是书生,而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毛泽东表示,他欣赏曹操的多谋善断,强调"办报也要多谋善断,要一眼看准,立即抓住,抓紧,形势一变,要转得快."7 在他看来,坚持"政治家办报",就是要增强大局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统揽全局,抓住问题的要害,紧密配合国内外政治形势,为全党和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以确保党的报刊真正坚持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政治方向. (四)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毛泽东一生崇尚实事求是,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并将其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他在早年的革命活动中,坚持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为其正确分析农村形势,评价农民运动,进而确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他的一些调研活动为其制定各项工作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反对那种到了一个地方,不问具体情况如何,也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触及事物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哇哩哇啦随便发议论的做法. 为了保证调研效果,他主张记者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善于分析比较,独立思考.1939年他为"新中华报"题词就是"多想".他提醒记者下去采访调查,"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更不能"看到好的就认为全好","看到坏的就认为全坏"8. 他还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地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1942年毛泽东为"解放日报"写了"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他希望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能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做一些实际的调查研究.1948年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又提出了新闻工作者要向群众学习的任务.他指出,教育者须先受教育,"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9 (五)倡导坚持群众路线,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毛泽东一向重视党报工作中的群众路线问题,他提出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是对我国党报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高度概括.1940年他在为"中国工人"写的发刊词中指出:"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作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看的人提出意见,写短信短文寄去,表示欢喜什么,不欢喜什么"10,这样才能办好报纸.1948年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又强调说:"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11 毛泽东主张开门让党员和群众参加办报,反对由少数专家关起门来独自办报.这是他为党报工作确定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他"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的重要内容. (六)注重文风建设,提倡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毛泽东极为重视文风问题,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所倡导的整顿的"三风"之中就包括文风.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列数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提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2 毛泽东提倡写文章要体现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主张文章要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幽默深刻,富有战斗性.他特别反对那种死板,老套,四平八稳,令人乏味的写作风格.1942年他为"中国工人"写的发刊词中说,"我希望这个报纸好好地办下去,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13他还特别强调新闻写作要注意文字通俗易懂大众化. 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中还包括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报纸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新闻工作要坚持唯物论,讲究辩证法,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维护新闻真实性;党报要坚持开展积极的新闻批评,增强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党报要建设又红又专的新闻队伍等,内容十分丰富,论述非常全面,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中的基础性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开创性成果.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丰富发展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之后,就新闻宣传工作所作的一系列论述,回答了在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闻宣传工作如何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自身特有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邓小平的新闻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顺应时代需要提出"思想中心"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国内出现了一股否定和怀疑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一时间在一些群众中,特别是在青年中出现了信仰动摇,思想混乱的情况.邓小平面对这一现实问题,顺应时代需要,以政治家的敏锐目光和果敢勇气,提出了要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要求新闻媒体要成为宣传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阵地,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 1980年1月在题为"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邓小平提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14 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邓小平提出"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的任务.他要求新闻媒体要"对安定团结的必要性进行更多的思想理论上的解释",要真正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15.这就确保了我国新闻媒体能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和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发挥思想引导和政治保障的作用. 邓小平的"思想中心"说是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二)站在战略高度强调新闻工作党性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是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中排在第一位的重要原则.他站在战略高度,从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入手,强调新闻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性原则. 1980年1月,邓小平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形形色色自由化思潮,以及一些报刊上出现的不负责任地进行宣传报道和开展新闻批评的现象,明确提出了"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他指出,开展批评也好,组织讨论也好,"要合乎党的原则,遵守党的决定.否则,如果人人自行其是,不在行动上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定,党就要涣散,就不可能统一,不可能有战斗力"16.他这是从维护和保证党的统一和战斗力的角度来强调坚持党性原则问题. 在198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的报告.他在分析了思想战线一些人存在的背离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方向,违反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的现象之后提出:"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不管是什么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只要是党员,都不允许自视特殊,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比党高明,可以自行其是."17 邓小平在新形势下针对党内思想和组织战线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就党的领导和党性原则问题提出的精辟见解,为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三)适应形势需要,指导新闻事业实现工作重点战略转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配合全党工作向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邓小平指导新闻宣传战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宣传上,在服务四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邓小平从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出发,要求新闻宣传战线一定要把握大局,宣传好改革开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方针服务.他强调,中国的事情,"主要是必须把经济建设搞好"18.因此,全党和全国一切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新时期的一条基本路线. 1984年9月,他给新华社新创办的"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这一题词,为新闻媒体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注重社会效益,强调新闻工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邓小平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要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讲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反对把精神产品商品化,批判"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按照这一思想,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界自然也要以此作为工作指针和原则,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和发展.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江泽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从新时期党和国家政局稳定与事业发展大局和新闻工作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以及所应遵循的工作原则和采取的工作方法,作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阐释,澄清了当时新闻界在对一些新闻工作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打开了新的局面,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新闻思想.江泽民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内容. 江泽民在1989年11月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9这一论述明确了对新闻事业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同时,他还据此提出了新闻事业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等一系列观点. 此外,他还强调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开展正确的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自觉坚持真实性原则,力求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始终坚持新闻改革,力求既满足受众需求,又实现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培养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新闻干部;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同时又提倡多样性等. 四,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丰富创新 胡锦涛同志,面对处在信息化时代和战略转型期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新闻媒介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课题,对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他独特的新闻思想. 胡锦涛的新闻思想集中阐述了信息化时代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新特点新规律,主要解决了党和政府如何运用新闻媒体改善执政环境,提升执政能力,增强执政效果,促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等问题,充分体现了党指导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特点. 胡锦涛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工作方针 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依据党的执政理念的变化,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方针,并组织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队伍建设确定了正确方向与有效路径.他要求新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强调这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胡锦涛曾指出,在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 (三)阐述新闻传播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 胡锦涛十分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问题.他强调,在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条件下,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加强对外宣传作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胡锦涛明确提出新闻传播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他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做好党和国家工作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报纸也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他还提出要积极建设现代国际传播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对外传播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传播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些论述为我国加强对外宣传和做好国际传播确定了方向和目标. (四)强调新闻工作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胡锦涛强调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他提出"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20 "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21.新闻工作要富于创造性,要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以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等. 胡锦涛新闻思想,是对信息化时代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原则和规律的新解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丰富创新的新成果. 五,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新发展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党和国家工作实际需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因应时代传播技术变革大潮,对党的新闻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创新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形成了符合新时代需要和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新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谱写了新的篇章. (一)重新定位新闻工作性质地位 习近平从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国际传媒激烈竞争严峻态势和我国新闻队伍思想道德作风实际状况出发,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用"一项重要工作""一件大事"和"五个事关"重新定位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地位.他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22.他提出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作为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首要工作加以强调,这是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种深化认识,是党中央着眼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制度安排,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性质和重要地位. (二)系统归纳新闻工作方针原则 习近平在"2·19"讲话中对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方针原则进行了系统归纳,并作了集中阐述,形成了新闻工作方针原则完整的概念体系,同时也使这些方针原则更加凝炼明晰,易懂易记. 习近平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并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三个坚持"都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习近平在论述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和党的领导时强调,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这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根据新闻工作新定位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新表述. 对于如何做到"党媒姓党",他提出了"三个都要",即"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习近平在强调党媒姓党的同时,要求新闻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同时强调要"坚持党性人民性相统一".他认为"人民性是党性的深刻内涵",坚持党性和坚持人民性是相互一致和统一的.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习近平在讲话中还概括了党的新闻工作必须做到的四个"牢牢坚持",即牢牢坚持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确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为主,作为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重要原则. 习近平从维护群众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净化社会环境,媒体环境和传播环境出发提出了"八个讲导向",强调新闻工作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包括各种类媒体,各报道形式,各新闻体裁,各报道范围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三)全面概括新闻工作职责使命 习近平在"2·19"讲话中用48个字精炼地概括了党的新闻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即"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新闻工作者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新闻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提供了方向依据. 习近平还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及责任作出了新的定位,即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四)深入论述新闻改革发展要求 习近平针对新媒体背景下受众需求越来越广泛,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等特点,深入论述了新闻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还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并且要注意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力求实现好的传播效果. 习近平还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他还强调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在"2·19"讲话中,他要求传统媒体要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着力推动媒体融合从相"加"阶段到相"融"阶段的转变,变简单叠加效应为深入融合效应,推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构建新的舆论引导格局,在舆论引导中更好地掌控话语权,把握主动权,打赢舆论战,特别是要在网上舆论传播和引导中赢得主动. (五)深刻阐释网上舆论工作重要任务 习近平从维护国家信息,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角度论述了网上舆论工作的重要性.他在"8·19"讲话中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他要求必须重视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23 习近平结合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以及网上舆论工作的特点提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要顶得住,打得赢,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牢牢掌握主动权,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任务. 习近平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方法上,他要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24 (六)明确提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目标 习近平在"2·19"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的目标与任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增强我国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传媒集团的任务.他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深刻思考,对我国新闻媒体增强国际传播的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能够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立起我国自己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并且通过有效的国际传播,让全世界听到并听清中国好声音,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塑造中国良好形象,努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七)详细阐述新闻队伍建设要求 习近平十分重视新闻队伍建设问题.他认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在"2·19"讲话中他提出了"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目标和要求. 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他作了详细阐述,提出必须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必须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必须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等. 2016年11月7日,他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25 2017年11月8日,他在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又向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要"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要求. 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2·19"讲话中,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灵魂",并强调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出他对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高度重视. 为了搞好队伍建设,他还提出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主管部门对新闻工作者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 (八)深刻解读全党动手做好新闻工作思想内涵 依靠全党力量做好新闻工作,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新闻工作原则.习近平在"8·19"讲话中提出了"大宣传"理念作为全党动手做好新闻工作的新理念,并对其内涵作出深刻解读. 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要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他提出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重要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他要求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要确保宣传思想工作能够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做到让党和人民都满意. 习近平要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带头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切实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和严格管理,努力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要求落到实处,使新闻工作真正在党的领导下做实做好. 习近平关于新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就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使命,基本方针,重要原则,创新理念,发展路径,以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党的领导等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他独特的新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作出了新的历史性贡献. 当前,我们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要紧密结合我国党情国情社情和新闻工作实际,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闻思想精神实质,自觉遵循,勤奋工作,努力做党和人民放心并且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郑保卫系广西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变迁研究"首席专家,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引文: 1 "人民日报"2016年5月18日. 2"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3"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 - 150页. 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181页. 5"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页. 6"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97页. 7吴冷西著"忆毛主席",第141页,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8"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页. 9"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页. 10"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 1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 1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00页. 13"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 14"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15"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16"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17"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241页. 19 "人民日报"1989年11月4日. 20 "人民日报"2002年1月12日. 212009年"中国新闻年鉴",第3页. 22"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23"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24"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 25"人民日报"2016年11月8日.
0.89209
6,941
0.030851
0
13,859
4,116
944.7
4.300781
0.148898
0.029031
229,800,031,231
新闻传媒
对于小企业来说,发布新闻稿可以帮助企业在网络上快速建立其知名度,但因为缺少经验,与大企业发布新闻稿相比,往往效果更差一点.因为很多大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公关团队,在发布新闻稿时比较专业.小企业可以从大企业发布新闻稿的"套路"中借鉴一下,有助于帮助企业短时间内提升品牌价值和知名度. 大企业在发布新闻稿时,并不是随便在一些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发布,而是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流量大,用户量活跃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线上电商平台,社会化媒体等渠道传播速度,效果好.所以大多数大企业会选择泛用性广,知名度高的大平台或是进行多渠道的同步推广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有时也会针对不同品牌特点和营销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尤其是有成本限制时,要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渠道发布新闻稿. 大企业对于发布新闻稿的每一个流程和细节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并对发布新闻稿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公关防御手段.因为发布新闻稿是借助网络媒体平台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所以在发布新闻稿之前要做到有针对性,精准化.对于新闻稿发布之后产生的舆论起伏和变化也要做到实时监控引导正面热度生成.最后还要做好发布新闻稿后的效果评估分析成功之处和不足为下一次发布新闻稿提供经验和参考. 大企业发布新闻稿常见方式就是扬长避短,重点突出自家品牌的特点,向用户展示产品的优势.将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理念融入到新闻稿中,迎合市场主流,同时也要创新产品,赋予品牌更多价值. 发布新闻稿是借助网络的传播功能及其在大众当中的普及面但网络基本上面向的是较为年轻的群体所以要借助网络发布新闻稿,首先要弄清楚企业自身的产品定位其次再分析目标消费市场的划分和特点对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进行消费习惯,网络平台使用习惯和喜好等多方面的市场调查在了解了自己企业符合的消费群体的特点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布新闻稿.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营销目的和目标人群.在确定好营销目的和目标人群后,要围绕核心目的和主题展开来发布新闻稿,新闻稿既要迎合目标人群的喜好和需求同时也需要突出品牌或者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先制定一个核心目的或者是主题,根据制定计划的内容发布新闻稿,会使新闻稿更具内容性和可看性. 以上就是大企业发布新闻稿常见"套路",小企业可以多多借鉴.平时多了解同行中大企业的新闻稿,认真的研究发布新闻稿的技巧,对于小企业来说,可以积累自己发布新闻稿的经验,有助于提高网络推广效果.
0.936428
141.571429
0.004073
0
185
255
1,012
4.121094
0.074672
0
316,400,002,700
新闻传媒
3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就"全国一网"整合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提出工作要求及安排. 按照"实施方案","全国一网"整合将按照"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统一部署,分类进行,统筹兼顾,积极实施"的基本原则,由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联合省级网络公司,战略投资者共同发起,组建形成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控股主导,对各省网公司按母子公司制管理的"全国一网"股份公司,建成"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广电特色的5G网络,实现"全国一网"与5G的融合发展,推动大屏小屏联动,无线与有线对接,卫星与地面协同,全面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将显著提升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的承载能力和内容支撑能力. 1,中国广电的定位是什么? 要建设具有广电特色的5G网络,实现"全国一网"与5G的融合发展,推动大屏小屏联动,无线与有线对接,卫星与地面协同,全面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将显著提升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的承载能力和内容支撑能力. 2,"全国一网"后中国广电的主营业务是什么? 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的建设,改造,经营,维护和管理;付费广播电视频道,音视频点播等服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宽带电视服务;(关于宽带电视广电总局早在2016年就进行了批复,前段时间中国广电授权湖北广电网络开展宽带电视试点.);第一类基础电信的互联网数据传送业务,蜂窝移动通信业务,通信设施服务业务;相关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呼叫中心业务;(中国广电获得了"192"号段.);以及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智慧广电,物联网,智慧社区及智慧家居服务业务等.(智慧广电,物联网,智慧社区,智慧家居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可以看出,除去传统的点播,内容为王融合媒体发展之路等.关于5G智慧广电则是另一个重点. 2019年6月6日中国广电获得5G商用牌照,作为广电史上里程碑的事件给广电带来的是 "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机遇;其中5G是全球最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全新的网络架构,80%用于物联网领域,1500亿的接入市场,市场应用广泛,市场空间扩大数倍; 二,同洲早已提前布局! 近年来,同洲持续围绕"智慧同洲,连接未来"的战略发展思路积极拓展布局,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多功能的智能机顶盒,智能路由,智能网关,智能音箱,网络宽带产品,数字前端设备,以及DVB+IP+OTT新一代业务融合平台的研发及推广,巩固业务融合平台及智慧家庭业务的创新优势及市场优势. 在此基础上,同洲积极布局智慧建筑,智慧园区/楼宇,城市物联网应用云平台,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物联网新兴领域和市场,通过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已成功构建"平台+渠道+终端+服务"的智慧产业生态体系.全面助力客户向"智慧化","物联化"升级,推动全球数字视讯,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时,同洲也在积极评估及探索人工智能,8K,5G等新技术在智慧城市,园区,社区等领域的新应用. 同洲城市物联网应用云平台旨在提供一个标准,稳定,高效,安全的城市级物联网平台,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服务,运营水平.平台向下连接和聚合城市中多样,海量,异构的物联网设备以及系统,并完成对数据的汇聚,存储,分析;平台向上提供模块化的增值能力以及调用接口,为各类IoT场景和行业开发赋能;同时平台具备丰富的系统管理与运营功能,让运营管理变得科学,简单,高效. 同洲平安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是以同洲物联网平台为基础,结合同洲视联云平台,大数据平台,构建社区物联感知专网,实现社区多维数据的智能采集,全量汇聚和深度挖掘,建立起"人防部署到位,物防设施完善,技术手段先进,应急处置高效"的一体化的社区安防保障体系. 同洲智慧园区/楼宇解决方案提供物联设备及系统的统一接入,多系统单点登录与统一管理,流程协同,场景联动,数字孪生3D可视化,数据采集分析,AI支撑,信息安全等能力,快速构造物业,楼控,人员,节能,安防,出行,办公,环境优化等各种建筑应用,为建筑的智能控制,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安全舒适,便捷办公,产业升级提供端到端的物联网应用云解决方案. 同洲为该市量身打造的城市级物联网平台,围绕教育,医疗,交通,旅游,金融等领域,作为信息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的神经中枢,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当地"一区四中心"建设提供助力. 该市采用了同洲方案建立统一的城市级物联网平台,作为当地"两大两智"产业的基础支撑,为城市提供物联网智能设备连接,数据资产沉淀,以及支持丰富应用与赋能城市运营四大能力,全面落实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广西一科技园呼叫中心大厦为试点,搭建物联网智慧建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建筑内信息汇聚和共享,打破原来各类设备,系统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的"信息孤岛",并利用"一网多用,一物多能"特性,对建筑内的设备设施和人员动态进行采集,分析,展示和智能控制,最大限度提升楼宇服务水平,最大化地降低能耗和日常运维成本,提高智能化管控水平. 在对场景的把握,技术温度的体现以及智慧社区实际应用拓展与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思考下,基于该小区存在现实困境,同洲以人为本,遵循"利用现代科技,全面采集数据,深度挖掘信息,构建立体体系,突出协防联动,追求高效实用"的总体建设思路,依托物联网为客户提供平安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5,带领多地,多行业进入"智慧时代" 同洲正在透过持续的研发创新,不断拓展"智慧+"为城市及行业智慧化转型升级赋能,在深圳龙岗区,深圳南山区,广东中山市,广东惠州市,广西北海市等地落地实施了智慧园区,智慧楼宇,智慧街区,智慧水库,智慧环保,智慧海洋等多个智能化项目方案. 最后,中国广电在5G时代实质性进入电信领域,成为第四个全业务电信运营商.相信,借着"全国一网"的发展机遇,中国广电将实现浴火重生.同时,在这一次的发展机遇下,同洲也将保持先发的战略优势,持续深化业务,拓展业务结构,为客户,行业提供更好,更优的解决方案.
0.875441
121.571429
0.038915
0
260
736
1,036.2
4.046875
0.151195
0.065672
316,400,003,925
新闻传媒
这是一部新闻纪实作品,记录了伊拉克特别法庭审判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这一全球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始末.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外号"巴比伦之狮".对很多人来讲,他似乎是一个不解之谜,他可以在担任伊拉克总统的时候,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下令向背叛他的人开枪,也可以在身陷囹圄面临绞刑处死的情况下,若无其事的埋头写诗写小说,跟看守他的美国大兵聊家常;他可以在公开庭审的时候,表现得无所畏惧,斗志昂扬,慷慨激昂地高呼反美口号,也可以在被美国士兵抓获的时候,大喊"不要杀我" ,苟且偷生,束手就擒;在一些人眼中,他是罪行累累十恶不赦的暴君,在另一些人心目中,他却是无与伦比的阿拉伯英雄. 从农家苦孩子到国家元首,再到美国的阶下囚,直到最终被绞刑处死,萨达姆·侯赛因的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有关他的传言亦真亦假,纷繁复杂.萨达姆在自己的传记和小说中,用美丽的语言编造出一个光彩照人的阿拉伯英雄形象,而美国五角大楼和国务院画出的肖像,则把他描述成人间恶魔.他当政24年间,先后4次将自己的国家拖入战争,尽管曾经一度战绩辉煌,令阿拉伯世界为之震惊,美国数任总统寝食不安,但最终功败垂成,成为昔日"密友"美国的阶下囚. 在伊拉克"试图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与基地组织有联系"这两项"莫须有"的罪名下,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绕开联合国,率领多国部队,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将萨达姆全家逼得家破人亡:除了自己身陷囹圄以外,两个儿子乌代和库塞被美军打死,四任妻子和女儿们则流亡异国他乡.如今,这位"沙漠枭雄"被美国押上被告席,其命运如何?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虽然沦为阶下囚,但萨达姆的每次亮相却表现得桀骜不训.在接受伊拉克特别法庭的多次审讯中,他坚决不认罪,还摆出一副伊拉克总统的派头,坦然自若地说:"我是萨达姆·侯赛因,现任伊拉克总统,三军总司令".他甚至斥责法庭:"这完全是一出闹剧,真正的罪犯是(美国总统)布什." 在狱中,这位前总统尽管受尽精神折磨和肉体摧残,但在闲暇之余,却有心养花种草,读书写作.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每天与书为伴,经常戴着厚框眼镜阅读阿拉伯图书,学习法律知识,还抓紧时间写诗歌,小说和自传,发表号召伊拉克人民驱逐占领军的公开信.在狱中,他甚至以伟大的小说家和著名作家自居. 在他执政时,他曾用匿名的形式出版了两本浪漫小说"扎比芭和国王"以及"戒备森严的城堡".小说在伊拉克引起极大轰动,一时好评如潮,洛阳纸贵.官方电视台把它改编成了20集的电视连续剧,国家剧院把它改编成了歌舞剧.该书所受的"优厚待遇",是伊拉克历史上的任何一位作家,任何一部作品都没有享受过的.萨达姆第四部小说的出版计划由于伊拉克战争而被中止,人们战后在伊拉克新闻部的废墟中发现了这本书的书稿.萨达姆在坐牢的时候,还通读了海明威的全部小说. 2006年11月5日,伊拉克最高法庭判处这位前总统以及两个助手绞刑,罪名是反人类罪.宣判时,主审法官命令法警强迫萨达姆站起来,宣布:"法庭决定,判处萨达姆·侯赛因绞刑!"萨达姆听到判决后身体发抖,左手拿着一本"古兰经",向法庭大声抗议,还挥舞着拳头大喊:"伊拉克万岁!伊拉克人民万岁!" 三天后,萨达姆的老朋友和老敌手,伊拉克战争的总设计师,直接指挥美军攻下伊拉克并将萨达姆推下台和送入监狱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因无法掌控伊拉克局势,被指责让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的泥潭,致使美军阵亡近三千人,被迫黯然下台. 不仅如此,由于美国的入侵,导致伊拉克陷入了内战边缘.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文章认为,伊拉克内战已经打响.根据最可靠的估计数字,每月至少有大约2000名伊拉克人丧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事实上伊拉克几乎已经陷入内战状态."安南还说,伊拉克目前的局势比萨达姆统治时期更糟. 2006年12月27日,伊拉克上诉法庭驳回萨达姆的上诉,终审维持原判.12月30日,当地时间早上6点05分,萨达姆被执行绞刑.当行刑人员将绳索套在他脖子上时,在场的一名看守问萨达姆是否害怕死亡?萨达姆说,"我为什么要害怕?我一生都在与异教徒和入侵者作战.""这将是我的结局,我是以战士和政治斗士开始我的一生的,所以死亡并不让我害怕.我们将上天堂,我们的敌人将在地狱里腐烂." 萨达姆还高呼口号:"真主伟大,伊拉克将获胜,巴勒斯坦是阿拉伯的." 萨达姆被处以绞刑后,有人欢喜有人悲.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说,萨达姆被处死是伊拉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黎巴嫩人却为萨达姆举行葬礼.阿尔及利亚所有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悼念萨达姆,异口同声地谴责伊拉克政府,甚至呼吁阿政府断绝与伊拉克的外交关系.利比亚政府甚至宣布,自30日起为萨达姆致哀3天,全国降半旗致哀,取消一切喜庆活动和娱乐节目.一个国家为另一个国家被处决的死刑犯连续3天全国下半旗致哀,这是前所未有的事. 萨达姆死了.是枭雄还是英雄?是暴君还是伟人?在中东复杂的利益纷争和宗教交错中,在民族利益与民主追求的缠绕中,萨达姆已经"盖棺",却无法"定论".对于他的历史评价,现在任何评论其实都为时过早. 本书将真实地告诉你一代枭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绞刑架下的牢狱生涯,以及他和他的律师们,如何在法庭上与法官和检察官们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
0.887442
153.571429
0.004204
0
238
565
539.5
4.0625
0.145116
0
316,400,005,099
新闻传媒
2019年10月10日星期四,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沈卫星为学生讲授本科生必修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五讲.讲座于9时45分准时开始,由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姚泽金教授主持,主讲人从实践层面讲述了"政治家办报"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际中的运用,并结合光明日报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新闻学院的校史,将中宣部的"报纸和高校的共建模式"落到了实处,指出应将新闻与法律结合,新闻需要法律的知识,新闻人要有法律的眼光. 沈卫星教授从三个方面系统讲授了"政治家办报"这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第一,从光明日报办报历史来看政治家办报.沈卫星教授指出,"政治家办报"首先由毛泽东提出,写文章,写社论要紧密结合政治形势,先了解政治,再表现立场.当时,中央的大政方针在报纸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简单化,不深入,"书生办报".今天提倡"政治家办报",不是说新闻工作者要成为政治家,而要有政治家的意识,能力,素质,"政治家办报"揭示了政治与新闻的紧密关系,媒体要有战略眼光,即前瞻性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同时也要注意到媒体舆论对人的思想有重要影响,也有重要的职责使命,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讲"弘扬正能量". 光明日报于1949.6.16在北平创刊,诞生于毛主席为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政治需要,提出"团结起来,光明在望",促使知识分子投入新中国建设.光明日报现在由中共中央主办,立足知识界,面向全世界,是一家中央媒体机构,这70年,光明日报经历了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但一直在捍卫真相,展现作为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顽强生命力,这四点永远不变: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的办报方针没有变,马克思主义的办报方向没有变,党中央提出的的团结引领广大知识分子的办报要求没有变,广大知识分子与社会人士对光明日报的期待没有变. 第二,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看政治家办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曾刊登在"光明日报"头版上,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辣笔著文,不能离开实践,也不能离开政治现实,沈卫星教授结合光明日报近70年办报历史,以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和自身新闻从业经历,围绕毛泽东同志"政治家办报"新闻思想,强调政治属性是新闻媒体的核心属性,政治性决定了新闻媒体的性质,方向,内容和灵魂,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政治意识,政治眼光和政治思维.沈卫星教授以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例,讲述了新闻媒体于国家重大转折关头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起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特约评论员文章一经推出就立即取得巨大反响,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推动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摆脱了文革的惯性.光明日报始终以强烈的思想性,知识性,为思想文化工作作出巨大贡献. 第三,光明日报办报过程中如何做到"讲政治".光明日报是一张与共和国同生同行的报纸,一张与知识分子命运与共的报纸,一张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报纸,沈卫星教授结合光明日报的历史与当下,着重讲述了光明日报积极践行"政治家办报"和"讲政治"的办报思路和方法.首先,通过思想文化"讲政治".在长期的办报过程中,光明日报以"政治家办报"思想为指导,成为思想文化光谱中独具特色的一束.思想是行动的先声,影响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想界,是光明日报办报的重要宗旨.要具备政治的眼光,政治的知识.再者,通过突出特色"讲政治".光明日报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文化优势,始终坚持"文化特色"办报定位,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面向知识界的独特定位,努力把报纸办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同时坚持"创新性"办报,与时代接轨,走在同行的前列,从印刷到触屏,从油墨到字符,从传统到当下.最后,通过团结知识分子"讲政治".沈卫星教授指出,光明日报发展至今,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的办报方针没有变.今后,光明日报也将积极服务好知识界,进一步扩大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 讲座于12时结束,沈卫星教授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能将"政治家办报"得以应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深切体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真谛. 讲座结束后,姚泽金教授对本次课做了总结.第一,要牢记政治家办报新闻思想的来源,这是毛泽东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第二,回顾了光明日报辉煌的办报历史,通过国内外历史事件,诠释了媒体和政治的关系,新闻和政治不可能分离.第三,通过光明日报的成功,经典案例,深入理解,践行"政治家办报"的思想.最后呼吁大家,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要深植光明日报的基因,也即政治家办报的基因,牢记使命,将新闻与政治结合. 最后,姚泽金教授对沈卫星教授表达了感谢,姚泽金教授,沈卫星教授与同学们合影留念.至此,本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圆满结束.
0.890855
226
0.021728
0
457
630
731.2
4.332031
0.13471
0.003763
316,400,008,636
新闻传媒
"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是一本职业记者的必备导读,作者系美联社前资深记者杰里•施瓦茨.杰里在本书所举案例,均为美联社报道史上产生过广泛社会影响的经典案例,他逐一做了生动有趣,富有现场感,同时又深刻独到的解说.作者既叙写了对整个新闻事件深入调查的经过,包括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怎么一波三折,牵动人心,牵动整个社会关注的,当时的记者是怎么摸到线索,找到关键的信息提供者,并让他们说出了实话;同时也示范了如何撰写一篇成功的新闻稿 - - 既是一个有趣味的,能吸引读者的故事,又最大限度地影响社会,触动有关部门的神经.本书自始至终体现了美联社记者的新闻精神以及工作方法,对每一个想成为优秀记者的人,都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杰里·施瓦茨,美联社国内部记者兼编辑,在美联社纽约总部工作了20年.曾担任特别项目编辑负责指导美国全国的专业记者.他曾采访海湾战争和罗马教皇.现在纽约大学教授专业新闻写作. 没有以上四点:主角,难题,过程和结局,要想成功地叙述一个事件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把新闻报道看做故事,而不只是通讯稿,那么你可以找到许多可写的东西.在报纸上刊登的新闻大多只是事件的结局部分,而不是全部.对于诸如大选,审判,企业破产之类的事件,我们往往只报道结果.但事实上,这些事件的背后还有许多更加精彩的内容.所以我们说,人们首先看到结局,然后才会发掘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为什么要采用故事的形式呢? 德希尔瓦说:"研究显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这种方式让人放松. 人物性格刻画 (日常行为和对话) 环境描写 再现场景 行为动作 极为详细 (查看原文) 四十多年来,艾斯珀总是会得到他想要报道的内容一有时需要耍些小手腕儿,有时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无论何时,不懈的努力与不屈的意志都是必不可缺的. 美联社自从1848年创立的那一刻起,它的使命始终是进行新闻追踪报道.记者们报道了184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宣布了姆斯克斯波尔克当选本届总统.美联社记者马克・凯落克曾与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在小比格霍恩河战役中并肩作战,最终战死杀场.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24小时内,美联社的地方分社就传送出了两万多字有关此次灾难的报道. 问一下乔治艾斯珀有关他的优势,他会告诉你最重要的点就是对一切充满好奇.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你一定要喜欢这份工作,要觉得有趣,"艾斯珀说.什么乐趣?"挖掘人物."他总有下一个问题在等着问.有太多的记者是"问一个问题,得到一个答案,随后就没了下文,不能探究得更深入一点儿". (查看原文) 非常好的一本书 先是新闻案例 之后详细描述了新闻记者编写的心路历程和编写方法 中间还穿插着新闻采访技巧,对记者这一职业的看法与理解,媒体环境的变革等内容 颇受启发!最喜欢那篇医学特写 我为什么崇拜记者,书里有两段话讲的好棒:"许多人在新闻这个行当找到乐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于任何事情他们都能不间断地谈上四分钟,关键是不论写什么,都要使自己在那一天成为这方面地专家.""这就是他们从事这项职业的原因 - - 因为这里有很棒的故事,他们感到自己有责任告诉人们事实,这是他们的使命."推荐3,7,8,10,16.尤其是16营救一个孩子,是我认为这本书里写的最好最有意思的报道. 这些报道都好精彩,书里的每个记者真的都好热爱这项事业. 讲的技巧总的来说还可以(可能有点简单 没有华尔街的那本好)但毕竟是在别人的新闻观指导下写出来的新闻 不能照搬到我锅来.以及 深度报道的课程什么时候取消啊 调查记者早都死了 你学它有什么用呢?本书的最后一章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但是,人们投身于这项事业的原因之一是激情..."读新传之前对它还是有激情的 有理想的 现在却一点一点被消磨殆尽. 这本书看过之后,觉得很好.也许因为我只是一个新闻界的外行. 关于这边书的定位,我没有仔细研究.虽然其英文名称是Reporting Handbook,但从内容上看,显然不是一本工作手册或职业规范的东西. 此书的版权来自McGraw Hill,这是一家以教材著名的出版公司,我估计在美国,这... (展开) 不得不说这本"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的出版十分应景.它的内容其实类似于新闻案例教学的教案,但由于涉及的几个重点话题与眼下的热点极为重合,对照看来,别有一番滋味. 全书以"如何报道飞机失事"开篇,估计是看中了此类新闻需要的即时反应,信息获取和内容配置极具典型意... (展开) 写报道的了解一件事的.事先是很久之前就有所准备把以前储存的专家以及相关的书籍进行深入的了解像泰德.安东尼在报道麦当劳的时候就有把有关麦当劳的书籍读过,然后把专家,比如麦当劳的特许经营和快餐文化.他是在一个聚会听到一个关于这件事的,然后他就会想为什... (展开) 在好友付敏的指点下,有幸接触到"最具权威性的新闻案例分析" - - "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Associated Press Reporting Handbook),作者是杰里•施瓦茨(Jerry Schwartz).此书无论是封面还是内容编排,都充满了浓浓的商业味道,俨然一副我很讨厌的... (展开) 当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门的时候,我遇到的第一个人将是美联社记者――穆罕默德.甘地 我为新闻狂: 在电影作品中,记者的形象总是温文尔雅且具有讥讽性的,几乎不用费什么力就能得到头条新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新闻报道充满了艰辛,整个过程杂乱无章或令人乏味. 美联社一知... (展开) 记者的"演员的修养" 还是一个"死跑龙套的"的时候,星爷枕边书是演员的修养.如果星爷是个记者,那么枕边书应该是这本. 不一定会成为喜剧之王,也不一定能成为顶级记者,或许只要别人不称你为"死**的"就可以了.做一行爱一行,如果你是个掏粪工,也应该买一本掏粪工人操作手册. 当然,读书不... (展开) 最为首要的是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如果没有准确性,不能称之为新闻,只能算是虚构(死了?想起自己在宣传部做报道不断地更正......新闻的准确性太重要) 优秀记者的一些共通品质: 1.好奇心驱动深入挖掘能力的发展; 2.热爱使得我们能够在再困难的工作里发现乐趣; 3.坚持不... (展开) 我很多年前读过一本"普利策新闻 特稿卷",是我们文传学院自己收藏的书,仅有一本,可惜到毕业前我也没有读完,然后就再也找不到这本书了,甚为遗憾. 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每当我觉得我应该听过书本来学习点专业知识的时候,我就会想到那本"普利策特稿"然后我在kindle的... (展开) 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字不少,错别... (展开) 走进环形防线内,接触真正想采访的人.你并不想采访官方人员或说不清来头的人.根本一点就是去接近现场,而不是坐在那儿讨论会发生什么情况. 电视台的记者因为感觉太难受,不敢走到船尾看一看打捞上来的东西.威尔森却一直待在那里.在做记者前,他曾在洛杉矶干过四年的验尸官... (展开) 没有以上四点:主角,难题,过程和结局,要想成功地叙述一个事件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把新闻报道看做故事,而不只是通讯稿,那么你可以找到许多可写的东西.在报纸上刊登的新闻大多只是事件的结局部分,而不是全部.对于诸如大选,审判,企业破产之类的事件,我们往往只报道结果.但事实上,这些事件的背后还有许多更加精彩的内容.所以我们说,人们首先看到结局,然后才会发掘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为什么要采用故事的形式呢? 德希尔瓦说:"研究显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这种方式让人放松. 人物性格刻画 (日常行为和对话) 环境描写 再现场景 行为动作 极为详细 引自 15 新闻报道与讲故事 219 "她有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新闻报道的敏感性,"金说,"在报道中,她会尽力发掘所有的消息来源,不放过任何事件的背景资料." 引自 20 调查:漂亮的马儿 289 他报道过的每一个事件都建有档案."我有成百上千这样的档案.我报道的每个事件,我逐一记录,每份文件,每件事. 勤奋只是成功一个因素.正确处理消息的方法是另一个因素. 长期以来,美联社和调查类新闻好像不沾边.美联社的长项是报道突发性新闻和特写类新闻,在调查类新闻方面一直默默无闻.但在水门事件后,调查类新闻已经越来越成为美国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已经得到了改善. 美联社的新闻稿中所包含的细节历来都是最详尽的,并且经过了编辑们的严格把关. 在接下来的几篇范文里,你们可以发现调类新闻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提出可能引起不快的问题的胆量. 从错综复杂的事件中找到线索的能力. 坚初不拔的毅力. 1 对所报道的内容给出"解释,判断,背景材料"已成为新闻记者的职责. 2报道新闻最为首要的是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记者的任务就是传送事实. 3在生活中,将一些想法录下来或记在笔记本里,到头来十有八九没什么用,但也许就是那第十个成全了一篇优秀的报道. 4有两个要素可以使一篇报道与众不同:一是你所报道的是事情完全独特,二是明明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却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不过真正的技巧是将两种要素合二为一:写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一种罕见的情景,但同时要保证主题具有普遍意义. 5在采访中,尽可能记录认为可能有用的东西. 你不可能得到太多的细节故事,你也不能在报道中使用太多这样的内容.使用多少要靠自己掌控,但在收集这些材料时 不要限制自己.很显然的,你不可能收集到每一个细节,但你一旦注意到某件事,就要把它记录下来;只因为它引起了你的注意,就说明其本身具有重要性,否则你也不会注意到它.在任何场合,任何你正在做得事情中,都会有成百上千的细节被注意到;你已经对其中之一产生注意这一事实就说明这件事已经脱颖而出,本身就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6每当你认为已经写完了一份报道的时候,总还有十分之一的内容可以删去.当你完成了一篇报道后,拿掉其中认为不错的内容,剩下的就会是最出色的. 7有时候采访对象并不是那么健谈,那么你就要试图不断追问他们. 8好的报道是将焦点对准事件本身;好的作品依赖于对细节内容的运用. 9当你做报道的时候,你其实不知道哪些细节的东西是适合的.不过通过积累事实和细节的内容,可以使文章写起来更容易,如果你真正认识和了解所报道的对象,写起来就更有权威性. 10年轻的记者会在文章中引用许多原话,大多使用来充当补白.但是等成熟以后,做真正意义上的报道时,你会发现只有真正精彩的引语才有用.否则,通常可以用其他更好的表达方式. 11和艺术家交谈时有两点应记在心里:首先,他们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其次,他们和其他任何人都不同. 12即兴报道中采访前的调查研究只是工作的一半,另一半是心理上的准备. 13医疗报道中,医生称得上是非常谨慎的受访者,他们最大的担心是会在同事面前被搞得像傻瓜.在对医生进行采访是,尽量使用他们的语言. 14医疗报道的想法来自于:医疗会议,医学期刊,发布的新闻及从公关人员处得到的广告宣传资料. 15在做每次人物访谈前,要认真地查阅背景材料. 16待人务必要友好和有人情味. 17要学会跟消息灵通的人打交道.如果说金钱哺育了政治,那么这些消息灵通人士就是政治新闻的源泉. 18作为记者,出了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发掘新闻事件之外,还必须深入他身处的社会环境中,了解当地人的思维方式. 19做事专心,多注意细节,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20新闻与童话小说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21首先要有主角,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人物性格的刻画很重要,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 22主角,难题,过程,结局 23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把他刻画清楚. 人物性格是通过他的日常行为和对话表现出来的.真正的对话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谈话. 24在叙事性文章中,尽量避免大段的引用,除非你能保证你引用的话一字不差. 25在报道中,必须要再现关键地点的场景 26环境描写能够烘托气氛,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事动机.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 27你必须对人们的行文动作进行极为详细的描述. 28调查类新闻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提出可能引起不快的问题的胆量;从错综复杂的事件中找到线索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 29报道涉及提出问题,搜集信息,解读事件.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豆瓣读书非虚构首页推荐自选 (天雨流芳)
0.875048
187.5
0.046938
0
1,533
1,426
863.8
4.28125
0.159429
0.122795
316,400,009,866
新闻传媒
3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就"全国一网"整合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提出工作要求及安排. 按照"实施方案","全国一网"整合将按照"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统一部署,分类进行,统筹兼顾,积极实施"的基本原则,由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联合省级网络公司,战略投资者共同发起,组建形成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控股主导,对各省网公司按母子公司制管理的"全国一网"股份公司,建成"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广电特色的5G网络,实现"全国一网"与5G的融合发展,推动大屏小屏联动,无线与有线对接,卫星与地面协同,全面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将显著提升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的承载能力和内容支撑能力. 1,中国广电的定位是什么? 要建设具有广电特色的5G网络,实现"全国一网"与5G的融合发展,推动大屏小屏联动,无线与有线对接,卫星与地面协同,全面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将显著提升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的承载能力和内容支撑能力. 2,"全国一网"后中国广电的主营业务是什么? 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的建设,改造,经营,维护和管理;付费广播电视频道,音视频点播等服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宽带电视服务;(关于宽带电视广电总局早在2016年就进行了批复,前段时间中国广电授权湖北广电网络开展宽带电视试点.);第一类基础电信的互联网数据传送业务,蜂窝移动通信业务,通信设施服务业务;相关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呼叫中心业务;(中国广电获得了"192"号段.);以及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智慧广电,物联网,智慧社区及智慧家居服务业务等.(智慧广电,物联网,智慧社区,智慧家居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可以看出,除去传统的点播,内容为王融合媒体发展之路等.关于5G智慧广电则是另一个重点. 2019年6月6日中国广电获得5G商用牌照,作为广电史上里程碑的事件给广电带来的是 "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机遇;其中5G是全球最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全新的网络架构,80%用于物联网领域,1500亿的接入市场,市场应用广泛,市场空间扩大数倍; 二,同洲早已提前布局! 近年来,同洲持续围绕"智慧同洲,连接未来"的战略发展思路积极拓展布局,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多功能的智能机顶盒,智能路由,智能网关,智能音箱,网络宽带产品,数字前端设备,以及DVB+IP+OTT新一代业务融合平台的研发及推广,巩固业务融合平台及智慧家庭业务的创新优势及市场优势. 在此基础上,同洲积极布局智慧建筑,智慧园区/楼宇,城市物联网应用云平台,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物联网新兴领域和市场,通过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已成功构建"平台+渠道+终端+服务"的智慧产业生态体系.全面助力客户向"智慧化","物联化"升级,推动全球数字视讯,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时,同洲也在积极评估及探索人工智能,8K,5G等新技术在智慧城市,园区,社区等领域的新应用. 同洲城市物联网应用云平台旨在提供一个标准,稳定,高效,安全的城市级物联网平台,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服务,运营水平.平台向下连接和聚合城市中多样,海量,异构的物联网设备以及系统,并完成对数据的汇聚,存储,分析;平台向上提供模块化的增值能力以及调用接口,为各类IoT场景和行业开发赋能;同时平台具备丰富的系统管理与运营功能,让运营管理变得科学,简单,高效. 同洲平安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是以同洲物联网平台为基础,结合同洲视联云平台,大数据平台,构建社区物联感知专网,实现社区多维数据的智能采集,全量汇聚和深度挖掘,建立起"人防部署到位,物防设施完善,技术手段先进,应急处置高效"的一体化的社区安防保障体系. 同洲智慧园区/楼宇解决方案提供物联设备及系统的统一接入,多系统单点登录与统一管理,流程协同,场景联动,数字孪生3D可视化,数据采集分析,AI支撑,信息安全等能力,快速构造物业,楼控,人员,节能,安防,出行,办公,环境优化等各种建筑应用,为建筑的智能控制,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安全舒适,便捷办公,产业升级提供端到端的物联网应用云解决方案. 同洲为该市量身打造的城市级物联网平台,围绕教育,医疗,交通,旅游,金融等领域,作为信息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的神经中枢,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当地"一区四中心"建设提供助力. 该市采用了同洲方案建立统一的城市级物联网平台,作为当地"两大两智"产业的基础支撑,为城市提供物联网智能设备连接,数据资产沉淀,以及支持丰富应用与赋能城市运营四大能力,全面落实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广西一科技园呼叫中心大厦为试点,搭建物联网智慧建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建筑内信息汇聚和共享,打破原来各类设备,系统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的"信息孤岛",并利用"一网多用,一物多能"特性,对建筑内的设备设施和人员动态进行采集,分析,展示和智能控制,最大限度提升楼宇服务水平,最大化地降低能耗和日常运维成本,提高智能化管控水平. 在对场景的把握,技术温度的体现以及智慧社区实际应用拓展与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思考下,基于该小区存在现实困境,同洲以人为本,遵循"利用现代科技,全面采集数据,深度挖掘信息,构建立体体系,突出协防联动,追求高效实用"的总体建设思路,依托物联网为客户提供平安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5,带领多地,多行业进入"智慧时代" 同洲正在透过持续的研发创新,不断拓展"智慧+"为城市及行业智慧化转型升级赋能,在深圳龙岗区,深圳南山区,广东中山市,广东惠州市,广西北海市等地落地实施了智慧园区,智慧楼宇,智慧街区,智慧水库,智慧环保,智慧海洋等多个智能化项目方案. 最后,中国广电在5G时代实质性进入电信领域,成为第四个全业务电信运营商.相信,借着"全国一网"的发展机遇,中国广电将实现浴火重生.同时,在这一次的发展机遇下,同洲也将保持先发的战略优势,持续深化业务,拓展业务结构,为客户,行业提供更好,更优的解决方案.
0.875441
121.571429
0.038915
0
260
736
1,036.2
4.046875
0.151195
0.065672
316,400,011,857
新闻传媒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举行的"国际在线新闻研讨会"上,移动创新专家告诉与会者:很多新闻媒体仍处在台式电脑的时代,但大多数的读者已经在移动设备上阅读新闻. BuzzFeed News的新闻APP编辑Stacy-Marie Ishmael在演讲期间询问台下听众:有多少媒体可以无需台式电脑便可直接创建和编辑报道,并直接通过手机发送到媒体平台?台下没有人举手.Ishmael称自己可以这样完成工作,因为BuzzFeed特别强调移动新闻的重要性. "这不仅关于终端用户,而且还与内容建立者有关,"她说.但是BuzzFeed并没有完全依赖手机,公司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了笔记本电脑,还为每个人配备了提供了手机 - - 虽然不是最先进的手机,但是它接近大多数客户使用的设备. 这个名为"重塑新闻:新闻如何回应移动创新,以及消费者观看和阅读习惯的改变"的讨论小组成员包括:Vox Media的首席产品官 Trei Brundrett;E.W. Scripps Co的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数字官Adam Symson;Vice Media全球平台负责人Drake Martinet;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的Ann Marie Lipinski.小组成员为那些希望满足移动读者需求的媒体机构提供建议. 对于移动报道而言,速度是最重要的因素,Brundrett说.在用户放弃并关闭APP之前,你只有一秒钟时间加载应用,但是APP的平均加载时间是7秒钟,它说. "我们需要将手机速度提升为公司层面的标准,例如页面浏览量,"他说.他指出,20%的谷歌搜索来自于手机,谷歌将加载速度作为网站排名的一个标准. 手机速度并不是影响技术的一个因素,Brundrett说.如果编辑耽误了工作流程,那么速度有多快也无济于事."好车需要好司机,"他说. Ishmael提醒新闻机构记住,他们的读者不是都在美国,有着非常快的加载速度. "当到达一些网速慢或漫游昂贵的国家时,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移动APP就变得没有那么受欢迎,"她说. 除了速度,相关性也是手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手机让我们与读者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 - 没有什么东西能和读者如影相随 - - 有了Apple Watch,人们可能在淋浴时使用移动设备. 这种亲密关系可能让手机去激怒用户,特别是那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推送通知.这些通知往往与读者的个人利益或位置无关,她说. Symson赞成这种看法,并指出往往在非通勤时间获得交通状况推送.媒体处在"过载"时代,他说, "越了解你的读者,你越能够向他们传达令人惊喜和高兴的作品,"他说. Martinet展示了一些Vice的视频,并反驳千禧一代对新闻不感兴趣的观点.新闻视频仍是手机上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他说. "千禧一代急切希望获得专属信息,而不是被动推送,"他说.
0.880891
77.8
0.008636
0
205
289
838.4
4.054688
0.133676
0
316,400,013,169
新闻传媒
[摘要]:以1969年美国的"ARPANET"(阿帕网)为开端兴起的互联网使得全球数亿乃至数十亿人融入其中互联网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使用它的人.中国是互联网的大用户之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①互联网的崛起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发展使不仅使人们沟通和联系更加频繁,便利也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互联网生活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社会已经变成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互联网技术和理念的更新换代加速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思维俨然成为了推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武器.同样互联网环境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媒体事业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存在于新闻事业工作方式方面也存在于新闻的展现形式方面还存在于新闻事业与受众的关系方面.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呈现出没有权威和没有中心越来越多的"草根"发出自己的声音任何人都可以对任何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接收和服从权威中心所传播的内容.网络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新闻生产和发布的一家独大的局面信息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变得模糊在某些新闻类型中普通公众甚至已经取代了新闻记者的角色变为广义上的"新闻从业者"有些自媒体文章的粉丝数量,点击数量,转发数量甚至比某些主流媒体还高.整个新闻事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互联网为新闻媒体和公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新闻媒体借助互联网快速,便捷的优势传播信息公众借助各类网络媒体平台积极自由发声.互联网以其"高交互性","广泛参与性"的特点改变着新闻媒体的生态环境.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随着网络社会的扩张我们在享有巨大的有价值资源的同时互联网技术特点以及新闻媒体的差异造成了了许多令人不安的网络新闻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传统新闻伦理新的表现形式有些是网络媒体中特有的内容.我国的各类社会矛盾在网络社会中暴露无遗新闻媒体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不断受到挑战.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类新闻媒体机构以及新闻从业人员有意无意间暴露出的新闻伦理问题经过互联网的放大已经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抨击研究网络新闻伦理问题便显得极为紧迫和必要.通过研究观察笔者发现许多学者研究新闻伦理问题时仅停留在传统媒体的新闻伦理失范少有将网络新闻伦理单独探讨即使有学者提出了比较有建设性的看法也局限于一些网络短文没有形成系统.
0.957073
1,025
0
0
1,025
270
1,243.2
4.046875
0.06439
0
316,400,016,636
新闻传媒
网络时代处理突发事件的三个关键 互联网凭借其速度快捷,信息海量,群体互动等优势,正日益成为公众参政议政的大舞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手机网民达4.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2.1%.庞大的数据和众多实践证明,我国已进入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面对不可逆转的互联网发展形势,如何成熟运用网络,处理突发事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新兴课题.由于工作原因,笔者参与过一些突发事件处理,现将工作体会整理于后,以抛砖引玉. 信息公开要及时,真实是关键.在信息闭塞年代,突发事件的消息不容易扩散,人们即使能够通过报纸,广播了解到,那也是慢了半拍的,经过"过滤"了的消息,而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每个人都可以运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将事件发生的消息立即传到互联网上,再配上吸引眼球的图片和标题,很短时间内就可能"引爆"互联网.因此,网络时代处理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真实地公布信息是关键. 突发事件涉及的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改变传统思维,要落实专门人员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在公布消息时要将网络媒体放在第一位(报纸,电视由于受编辑程序的影响,发布消息有一个过程).除了网站以新闻形式公布消息外,还要落实专人在辖区网民经常光临的网络论坛,社区,贴吧转发相关消息.要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设官方微博,在一些热门网络论坛,社区注册官方账号(能够得到相关机构认证最好).通过官方账号发布的信息,不仅能增强权威性与可信度,而且能够建立良好的网络信息发布秩序. 当然,事件发生之初,由于事件原因正在调查之中,无法全面系统地公布相关信息,可以了解多少公布多少,做到持续跟进.在公布消息时,必须做到真实,是怎样的就怎样公布,不要为了推卸责任而打埋伏.不要低估网民的智商,做掩耳盗铃的事.在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发布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户外显示屏,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兴媒介公布信息,让真实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占领所有空间,避免谣言的滋生和传播. 回应质疑要迅速,精准是关键.突发事件的信息在网上公布后,有质疑不可怕,这是网民知情权的体现,可怕的是面对质疑的粗暴态度.如果面对质疑躲躲闪闪,王顾左右而言它,不仅起不到回应质疑的作用,反而会让网民质疑更多,更深,给突发事件的处理带来被动.在回应质疑时,一是速度要快,这是对网民的尊重,也为更好地做好突发事件处理工作赢得舆论支持.二是要精准.一般来说,网民对一起突发事件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为什么会发生,发生后政府是怎么处置的,事件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如果是人祸,责任人是谁,应该如何处理责任人?对于这些质疑,各级党委,政府在处理时要以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事实,确凿的证据有理有据地逐一回应,消除网民心中的疑虑.三是态度要真诚.对于因相关部门工作失职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在回应时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从严从重处理相关责任人.回应的语言要真诚,易被网民接受,而不是火上浇油,越回应越添乱. 配套措施要跟进,周全是关键.处理突发事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都要涉及几个乃至更多的政府部门.在及时公布事件处置进度,回应网民关切的同时,还要制定严密的配套措施,消除突发事件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相关领导必须考虑得周全一点,细致一点,人性一点.只有这样,党委,政府的工作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才不会是一句空谈. 舆论引导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在网络时代,任何地方的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形成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电视台,都市报等传统媒体为主的"主流舆论场",另一个是依托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传播为主的"民间舆论场",人们通过QQ,微博,论坛,社区等各种渠道传播,评论突发事件的相关消息.因此,在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两个舆论场,最大限度地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的良性互动,以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打通两个舆论场,为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0.89227
205.375
0.001224
0
389
346
750.7
4.199219
0.126598
0
316,500,000,500
新闻传媒
十年融媒,踏浪前行 - - 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综述 7月12日至13日,"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以入伏的热情迎来了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各路媒体精英云集于此,用一个个火花四溅的先锋观点,一个个刷屏的新闻"爆款", 一组组翔实的权威数据,一项项引领变革的前沿技术创造了比气温更滚烫的热度. 融合十年,笃行致远.如今的新型主流媒体该用怎样的姿态连接受众,用怎样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未来要往何处眺望? 短短两天,开幕式暨主论坛,内容创新论坛,国际传播论坛,社会责任论坛,技术应用论坛,"媒体+"论坛和省级融媒创新论坛6场论坛平行;中国新媒体技术展,"强'四力'促深融"专题培训班,"马栏山时间"文创活动等4场主题活动并进.大会启动了新媒体工作室优秀案例征集,成立"省级融媒协作圈",发出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者"马栏山倡议"...... 内容,与用户的"双向奔赴" 十年来,从简单"相加"走向深度"相融",媒体融合迈入全面发力,构建体系的新阶段,拼速度还是拼深度,最终还是拼内容. 在内容创新论坛上,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提出做"四有"新媒体.第一就是要"有料",坚持内容为王.在"强'四力'促深融"专题培训班上,人民日报社交媒体运营室主编,高级编辑徐丹表示,新媒体真正"新"的地方是与用户关系的重构,关键在于内容能否与用户的痛点,泪点,笑点等需求"双向奔赴". 内容创新论坛上,一批优质新媒体产品让人眼前一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播说联播""联播+"等栏目轻量化,接地气.一批新媒体工作室优秀案例,不断激发主流媒体的内容创新和传播活力,释放融媒发展的新动能. 新华社"张扬工作室"直观,感性地展示人物,讲述故事,成为"爆款制造机".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李俊说,内容创新要"在场",要还原感性地在场;内容创新要"在线",要感同身受地"在线";内容创新要"在理",要一语道破地在理.简短的"金句",激起了一片掌声.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百新说,全媒体时代,优质内容依然是舆论场中的"硬通货",解锁流量密码的"金钥匙",群众喜闻乐见的"营养餐".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靠新闻的内涵吸引人,靠思想的力量感染人,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镇版""刷屏"之作. "内容始终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学制定标准,定期开展评比活动,引导更多群众主动参与到环境整治中,鼓励村民提升卫生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只顾自家院内"转变为"主动清扫周边卫生",齐心协力维护美丽生活环境. [画外音] 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吴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以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导向,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又凸显群众主体作用,鼓励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治理中来,让群众真正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凝聚起强大的治理合力. 提高群众参与度的第一步,就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农民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人居环境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吴江利用党建阵地,村民议事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相关工作,从观念上改变不良习惯,累计开展宣传活动1.3万余次. 如何发挥主人翁意识?关键是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吴江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发动各级干部,志愿者,群众参与村庄清洁行动超75万人次,有效解决了房前屋后,公共区域,河塘沟渠以及农业生产废弃物积存等问题.瞄准农村垃圾分类薄弱环节,吴江还通过规范设施配套,完善监督考核等举措,鼓励各区镇,街道,行政村创新路径,引导乡村群众协同参与管理,让这股绿色新风尚浸染田间地头,让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江村"更加洁净美丽. 线下参与治理,线上同步监督.吴江创新推出"净美江村随手拍"小程序,聚焦"四清一治一改"整治内容,鼓励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主动发现问题,共同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一体推进 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镜头] 蛙声与蝉鸣交织的夏日,走进长漾之畔的平望镇庙头村古桑园,只见一方方鱼塘如明镜般倒映着天光云色,鱼塘旁的阡陌小道上,是成排的茂盛桑树,呈现桑茂,蚕盛,鱼旺的桑基鱼塘美景.半年来,这里推动综合提升与组团发展齐头并进,在用绿水青山造福村民百姓的同时,挖掘蚕桑,渔耕等重要文化内涵,加快建设探桑寻古,桑枝隧道,渔趣垂钓等项目,不断丰富业态,变"风景"为"丰景",在推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的新篇章上绘下精彩一笔. [画外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向来有着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的吴江人,树牢"一盘棋"思维,坚持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引领乡村建设行动,推动乡村振兴"一子落,全盘活". 累计创成省级"美丽家园示范点"4个,各级"美丽菜园"示范村40余个,"美丽庭院"3000余家,重点围绕村庄道路,河湖等五类村庄公共空间,建成"美丽村景"1800多个,带动总投资近2亿元,实现从亮点打造到普惠共享的转变......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不仅让乡村处处有了好风景,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推进,逐步提标原则,吴江已建成1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23个特色康居乡村,978个特色宜居乡村,打造了谢家路"水韵桑田",开弦弓"研学旅行",庙头后港"田园康养",松陵南厍"白相里"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水韵乡愁"盆景和"滨水人居"风景典型. "江村"品牌更具影响力.吴江组团式,品牌化,片区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打通行政村域农路,串联休闲旅游线路,统筹区域资源配置等方式,将单独发展建设的乡村个体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推动点位式"盆景"转为连片的"风景",推进环元荡,环澄湖,环长漾等重点片区发展,建成更多临水而居,与水共生,粉墙黛瓦,淡雅精致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成较大规模的连片美丽乡村. (吴江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0.834617
94.884615
0.010578
0
211
732
1,199.5
4.0625
0.192947
0
316,500,023,929
新闻传媒
"节目主持语言智略"体例独树一帜,视角新颖独特,文笔生动鲜活,案例丰富翔实.不仅包含系统的理论体系,也包括实用的案例解析,适用于高校播音主持,广播电视,语言,公关等相关专业课程使用,各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记者等业界朋友,也能从"节目主持语言智略"获益良多.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从语言到思想和激情"的艺术家.这是广播电视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必然. 语言艺术并不是花哨繁复的技巧组合,主持人要成为艺术家,需要智慧和策略的支撑. "节目主持语言智略"一书,正是顺应了这样的趋势,以"智","略"为目,层层深入,旨在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大家展示了主持人需知行合一的大智慧及全攻略.针对于此,"节目主持语言智略"分睿智篇五章和攻略篇七章,详细解读了节目主持人应该有的两项才能: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善听能言等的大智慧和巧妙应接,适切环境,增强功力等的全攻略.书名:节目主持语言智略 作者:王群,曹可凡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6-1 版次:1 页数:251 字数:304000 印刷时间:2008-6-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印次:1 ISBN:9787309060317 包装:平装 20267495 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从语言到思想和激情"的艺术家.这是广播电视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必然. 语言艺术并不是花哨繁复的技巧组合,主持人要成为艺术家,需要智慧和策略的支撑. "节目主持语言智略"一书,正是顺应了这样的趋势,以"智","略"为目,层层深入,旨在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大家展示了主持人需知行合一的大智慧及全攻略.针对于此,本书分睿智篇五章和攻略篇七章,详细解读了节目主持人应该有的两项才能: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善听能言等的大智慧和巧妙应接,适切环境,增强功力等的全攻略. 本书体例独树一帜,视角新颖独特,文笔生动鲜活,案例丰富翔实.不仅包含系统的理论体系,也包括实用的案例解析,适用于高校播音主持,广播电视,语言,公关等相关专业课程使用,各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记者等业界朋友,也能从本书获益良多. 王群,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发表和出版论著"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谈话节目主持艺术","广播电视主持艺术","21世纪播音主持艺术丛书","朗诵艺术创造","节目主持人言语地位","节目主持人言语交流","荧屏瞬间智慧火花论主持人即兴表达","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节目主持人听知素养","谈话节目组成系统"等,共三百余万字. 前言 上篇睿智篇 引论 智,先知也 智,明辨也 智,果断也 智,创新也 第一章远事理 第一节见前闻 第二节不惑于事 第三节见微知著 第二章明进止 第一节知可言或不可言 第二节知少言或多言 第三章审权变 "节目主持语言智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引论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尊崇"智"的民族. 每一个中国人,大多是听着这样的历史故事长大的: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曹植七步成诗,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些故事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于"智"的欣赏,对于"智者"的羡慕. 中国人崇尚智慧,更体现在对"智"的宽广理解中.相比起英语中的 "intelligence"以及其衍生出的"intelligent","intelligently","intelligential"等仅与智力,理解力相关的词汇,中国人的"智",从古代到现代,从表象到深层,其含义显然深刻得多.智商,智力,智能,智慧,智谋,智略,睿智,才智,理智,心智每一个与"智"相关的词,都在含义上,属性上,程度上有着细微而又无法忽略的差别. 智慧,在人们眼里,首先是一种天赋.在这基础上的智慧却又是一种与人的思想,观念,品行,情操,反应等密切相关的特殊能量.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在中国人心中,"智"究竟包含着哪些具体的方面与因素. 智,先知也 将"智"与"道"联系在一起,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智慧观最大的特点.在古汉语中,"知"与"智"本是一对古今字."知"为古字,表本义(和部分引申义),"智"为今字,专表某一引申义.从字形上看,中国历来就有"知日为智,日知能智"的说法 - - 日在天上,故知天命为智;日有过去未来,故知古今为智;每天知晓每天的事情,便是智慧的体现.
0.827063
1,781
0.047404
0
1,781
493
1,000.1
4.050781
0.213925
0.347555
598,000,002,350
新闻传媒
"访美记"是胡舒立对美国新闻业深度考察的全记录.她的美国之行,是一次"强化"采访,四个多月几乎都是在汽车轮子上度过的.一行十名国际记者自驾两辆中型吉普车,从中西部出发,最后经底特律回到圣保罗,走了25个州,晤谈了400多人,话题无所不包,可谓地地道道的美国报业"面面观"了.这次访美,胡舒立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开始启蒙,从此她开始在中国推介,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媒体界产生巨大影响."访美记"分为三部分.报人,报纸,报业.从这三个角度,作者对美国报业做了全景式观察和记叙.书名:"访美记"作者:胡舒立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访美记"是胡舒立对美国新闻业深度考察的全记录.她的美国之行,是一次"强化"采访,四个多月几乎都是在汽车轮子上度过的.一行十名国际记者自驾两辆中型吉普车,从中西部出发,最后经底特律回到圣保罗,走了25个州,晤谈了400多人,话题无所不包,可谓地地道道的美国报业"面面观"了.这次访美,胡舒立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开始启蒙,从此她开始在中国推介,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媒体界产生巨大影响."访美记"分为三部分.报人,报纸,报业.从这三个角度,作者对美国报业做了全景式观察和记叙.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财新"新世纪"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国际妇女传媒基金会(IWMF)董事会委员,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及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舒立观察"等书."访美记"讲述美国报业全景式观察与记录,胡舒立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溯源."访美记"写给那些想了解美国新闻报业的读者,提供全景而真实记录,让人身临其境."访美记"从报人,报纸,报业三个角度,对美国报业做了深入的观察,通过此书很容易对美国报纸运行情况有个清晰的了解."访美记"是被称为"亚洲最危险的女人"的胡舒立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溯源,从中不难看出胡舒立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来源.这本书,记载了25年前一名中国新闻记者眼里的美国报纸界. 一 1987年6月,我获得了一个很宝贵的机会,到美国明尼苏达州参加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World Press Institute,简称W.P.I.,又译世界新闻学院)组织的青年国际记者旅行采访活动. 那是中国人正陆续迈出国门的年月.从20世纪80年代初,名作家们和涉外资深记者们就已经有机会到美国各地访问,然后用优美精准的文字,俯拾皆是地将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的各种新鲜感受写出来,让绝大多数没有护照也没有机会接触外部世界的人看到彼岸的万花筒.记得当时对美国写得比较全面深入的一本书,作者是外文局的专家王作民,写的是这位20世纪40年代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毕业生重返美国后的纪实,书名就叫"美国万花筒". 我出去的机会稍晚,也有些特别.因为我是记者,而此次美国行,是一次涉及面极广的"强化"采访.除了最初的三周主要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大学里听课,其余的4个多月几乎都是在汽车轮子上度过的.我们一行10名国际记者自驾两辆中型吉普车一路行走,从中西部到西海岸,再从南部到东海岸,最后经底特律回到圣保罗,前后走了25个州,晤谈了400多人;话题从美国的政治,经济,新闻舆论,科技到黑人贫民区,女权,非法移民,以及艾滋病,同性恋,无所不包,可谓地地道道的"面面观"了. 走前,我拿着美方寄来的厚厚一本项目日程及背景,请教几年来我一直尊为师长的刘宾雁,此行可以写些什么.刘宾雁说:"你出去以后会看什么都新鲜,但现在已经不是看到一个塑料垃圾袋,碰见一个出租车司机都可以写篇文章的时候了,最好集中到一个专题,选个你比较熟悉也有兴趣的领域,可以事前作准备,事后再作些研究,写得深一些."他还举了作家郑义的例子,他写监狱. 我明白了,觉得我可以集中写写美国的报纸.这缘由,部分是由于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念书时就对美国新闻史感兴趣,毕业四五年来也一直有涉猎,兴趣甚浓;另一部分是由于我当时身为从事中文报纸国内报道的记者,特别强烈地感到千千万万国内新闻工作者确实需要了解美国这个报业帝国的状况,需要知道彼岸同行的生活与工作情形,以及在那个有"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国度,每一家报纸究竟是什么样子,如何运作. 那是在没有互联网,而且境外报纸极为罕见的年月.国内的报纸都是党报机关报,数量不多,清一色地每日4至6版,极少数特大报有6至8版.绝大多数报纸没有国际新闻部,没有国际新闻自编(莫说自采)稿件.当然,从事国内新闻的编辑记者普遍不懂外文,也并不接触境外报纸. 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变革的阀门已经打开,万象更新,思潮澎湃.北京新闻界的同行中,一些有志有识的中年和青年人都与我有些交往,他们个个意气风发,胸有宏图,相信自己于中国新闻发展,报业变革使命在肩.但他们对这个世界上同业的状况并不知晓.中国新闻业和这个世界还非常远. 二 当时,中国没有比较全面,客观地介绍当代美国新闻业运作的中文书籍. 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写毕业论文,我的论文题目是"从里根遇刺看"纽约时报"突发事件报道",指导老师为国内研究美国新闻史的权威人士张隆栋教授.毕业后,我仍是与张老师来往较多的学生.纵有张老师指导加上我的始终关注,那时国内看得到的关于美国报纸的书实在是屈指可数,主要是译作,均系美国具有自由主义精神的传播学者对美国报纸的批判反思;还有一两本小册子由国内专家写就,在浓郁的意识形态气氛中,对美国新闻界作概括介绍,提供一些基本数据. 那是中国打开国门的最初几年.舆论广泛地承认中国应当向世界学习,承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社会的分野并非无处不在;相反,两者在许多领域存在共性.处于前者初级阶段的中国,应当也可以学习,接受,采纳和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经验. 不过新闻是个例外.因为"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新闻观,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新闻观",均为各自的统治服务,所以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业仍有鸿沟为界.虽然我的毕业论文深得张老师肯定,但最后系里评分只给了"良",因为主要用了定量分析却没有"阶级分析";虽然毕业后我成了张老师家中常客,但这位40年代的燕京大学新闻系高才生只要聊起专业,话就很少.很自然,当时的中国国内新闻业中人对国外同行,同业完全是陌生的. 当然,改革开放在推进中,中国新闻业的大门也在缓缓开启.至少在我写毕业论文的80年代初,凭一张学生证,已经可以在北京图书馆老馆查阅纽约时报.还记得是1986年,"大众传播学"这个概念得到官方认可,进入中国新闻教育研究领域. 同样始于80年代,重返新闻舞台的老一代共产党报人在不断反思"文革"教训的过程中,已经提出了党报"人民性"为上的主张,而且鼓励我们这些新入行的记者们践行说真话原则.也是在1986年,中国的绝大多数党报已经陆续明确为脱离机关系列,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现了一批行业报和经济类报纸. 那时方方面面在谈改革,没有人否认新闻也要改革.我是"工人日报"的普通记者,毕业后先在时政部当采编合一式的记者,后来到厦门记者站建站驻扎.我一心想当名记者,希望多写东西,干劲十足但也经常茫然.我想,去美国采访无论如何是个大机会,要写大东西,而写美国报业正可为自己,为同行开启一扇认知的窗户.要写书!我跃跃欲试. 从美国东道主事先寄来的采访日程表上,我也意识到写一本关于美国报纸的书完全是可能的.世界新闻研究所为我们安排了在大,中,小三类报纸(或其他新闻机构)的三次实习考察,每次不少于一周时间;而在美国各大城市旅行时,采访当地主要报纸也是重点项目.和我共同参加这次活动的其余9名记者,分别来自日本,匈牙利,挪威,联邦德国,埃及,加纳,南非,巴西和澳大利亚,年龄均在30岁上下.他们都是自己国家著名大报,周刊或通讯社的杰出记者.我想到,他们对有"报纸帝国"之称的美国报界不可能没有兴趣,这或许也能成为我的书中很有价值的素材. 我还读了国内可以找到的几本有关美国报刊的书,包括一本英文书;并且在听取了首都报界一些前辈和同人的意见之后,写出了采访提纲.我比较明确地想到,我的书不应过于严肃和深奥,成为纯学术分析性专著;我要把我的观感和我所获得的关于美国报纸现状和历史的信息传递给和我一样的读者们.这本书应当主要是一部新闻作品:生动可读,客观准确,信息充足,并且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书名,我想就叫"美国报海见闻录". 世界新闻研究所的活动定于1987年6月6日报到.我赴上海,经东京,转道纽约,于6月5日到达该所所在地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从此,开始了我职业生涯中最紧张繁忙的5个月. 三 1987年12月初,我携多件行李,经东京,绕香港,再经深圳和广州回到北京.行李中一半是装了资料的纸箱,与我先后一同抵达的还有在美国陆续寄回的6箱书籍资料. 我的"名记者"人生诉求此时出现转折:报社决定调我回京,负责组建国际新闻部并推出国际新闻专版.因为知道我迷恋于记者根本不想"当官",总编辑李翼还承诺,两三年后以交换的方式安排我常驻东欧国家,比如和民主德国交换长驻柏林,或是与波兰交换长驻华沙.据说,这些国家的工会正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立联系,其报纸可能愿意与"工人日报"合作.在外汇紧缺的情况下,交叉负担当地费用正是报社自派驻外记者的可行办法. 国际新闻部获得了报社新建大楼四层的一间大办公室.我用专配的若干个资料柜拦出一角,支起折叠床,开始每天白天编稿,晚上写书的生活.很快,"工人日报"的兄弟单位工人出版社与我签署了出版合约. 我写了一年半.美国之行的内容毕竟要丰富得多,身为记者很难不作为,所以其间我也穿插写了一些其他主题的单篇报道,后来收在我的另一本书"微观美国"里.不过我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写"美国报海见闻录",遇有写作中感觉材料不足,再写信到美国查询索要.写作过程也成了认知深化的过程. 写完该书,正是1989年6月.当驻东欧记者自然是不可能了.不过,最主要的是工人出版社决定不履行原来的出版合同.不可抗力支持下的毁约显得自然而然. 此后两年,便是我一边改书一边寻找出版社的过程.有苗棣(我的先生)的支持体谅,我们掏出全家积蓄之大部,用3000余元买了台先锋牌文字处理机,把全部书稿输入,打印成若干本交张隆栋老师和其他专家们征求意见.后来,我又借得当时价值逾上万元的四通2401文字处理机,转入全部文本细编细改;还写信到美国核查资料,对原来截至1987年的数字资料作了部分更新. 终于谈成了一家出版社,有意出版此书.该出版社完成了三校,正式出了胶片,可在付印之前,社长思索再三,还是觉得"说美国的事风险太大",决意叫停.出版社请我过去,社长当面宣布了这个悲惨的决定,我觉得五雷轰顶,当场大哭.社长出于同情,把胶片送给我作纪念.后来,80年代后期就从事民间出版业的友人李盛平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搞到一个书号,把胶片印成了书.印数5000册. 那是1991年上半年.后来的事实表明,诸家出版社的风险预感其实是误判.我的书出版后,在新华书店,在党报,在大学很快就有售出,并没有引起批判性争议."工人日报"北京记者站一名记者的妻子在中宣部任处级职位,她还曾联系我买了一批书用于总编辑培训.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改革春潮再起,报纸改革被提上前台,不少同行都向我提到看过此书,且受到启发. 此书出版后,我被请到当时有些报纸改革实验田意味的"中华工商时报"讲课.或因此,彼此都有"知音感",我次年索性离开中央级大报"工人日报",加入这家半官方报纸担任了海外部主任,自此开始了我人生的另一程.这是题外的话. 四 "美国报海见闻录"的写作和出版,让我对美国报纸研究有了更多的兴趣和信心.以后搜集阅读此类书籍不少,1996年以后还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专业性刊物"国际新闻界"杂志写过一些专门文章.多年前,就有几家出版社先后找我,愿意再版此书并收入相关文章,也希望我能够补充更新.我每常答应,却并无时间动笔.而这些年来,中国新闻业人士眼界大开,对国外所知越来越多;由国内作者或译或写,介绍美国报业的书文渐次出现.而由于互联网的革命性激荡,美国新闻业已从有变迁到大转折,悠悠长河进入激流险滩段了. 于是我想,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我按原来的思路补充后再版原书,都已经没有可能了. 正是此时,出版经验极为丰富的徐晓又找到我.她看了原书稿,以她强大的书籍编辑能力做了结构性手术,让价值犹存或有可能历久弥新的部分显露出来.她认为可以新编的结构出版,列入她主编的财新丛书"思享家"系列,我受宠若惊唯有从命.顺着她的建议想,书名定为"访美记". 这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本书.原来较完整,有体系的画卷式陈述经过裁减调整,成为题材各异的若干组纪实"映象",新书较之原著已大相异趣.但我对留存文字作了极少量修改和调整以求准确贯通,完全保留了原来的内容和风格 - - 就事实而言,我当初介绍的一些重要报纸在过去的25年里发生了太多太大的变化,有些甚至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本书的文字止于只讲昨天;就认知而言,我和我心目中的中国读者们已经对彼岸的报业世界有了许多了解,而我还是留住只在昨天才会有的感悟和惊叹.须知,我采访研究的那个时段,正是美国报纸的鼎盛期;而我本人,正是急切地想了解这个世界的80年代中国报人. 希望这样的"老作新编",能让今天的读者读出今天也能体验昨天,觉得有趣也有益.在这里,我想象中的主要读者,应该是中国新闻业年轻同行以及书斋电脑前的新闻学子. 毕竟,流淌的历史总有变与不变,而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可能显得很长,也可能显得很短. 胡舒立 2012年7月于北京到罗马的途中序 新闻专业主义启蒙,从"访美记"开始展江 V 前言 XVII 一 报人 一对普通编辑夫妇的生活 003 斯哥特和记者们 012 安和她的专栏 024 记者:报纸第一环 038 "报评作家"戴维肖的故事 054 我的朋友希尔维亚 065 美国驻外记者侧影 076 二 报纸 "芝加哥论坛报":"特大"与实用 101 "洛杉矶时报":鹰之报 115 "华盛顿邮报":新闻人的向往 131 "费城问询报":"问询者"的足迹(上) 157 "费城问询报":"问询者"的足迹(下) 174 "纽约时报":公正和详尽的报道 190 "今日美国":今日美国? 219 三 报业 翻开美国的报纸 255 小城的报业沧桑 264 一万人的"登月飞行" 271 在一家报业托拉斯的地方总部 283新闻专业主义启蒙,从"访美记"开始 展江 一 舒立的访美随笔问世于我认识舒立的第二年,初版的书名是"美国报海见闻录". 当时她正处于特殊的"休闲"状态,正是在她和丈夫苗棣老师的一次云游中,我们才得以在我的江苏老家结识.我们都为此书能在1991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那个沉闷的时刻出版而感到幸运和兴奋. 在1991年,能见到一本以密集的信息客观引介美国报界的出版物,实属绝无仅有.但是,因书稿在总体上对美国报界持肯定态度,使得公开的商业推广没有可能,销售渠道也很不畅通. 然而,这本书还是逐渐产生了影响.当时我还听说一件"趣事":此书本来被期待一本一本零售,可是有一个新闻管理部门一次性买了200本!而小圈子的阅读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真阅读,认真阅读. 舒立在书的前言中自我评价说:"这本书应当主要是一部新闻作品:生动可读,客观准确,信息充足,并且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这种表述,有意或无意,显然没有触及到本书的要旨:第一次较全面地引介美国报界所代表的新闻专业主义及其制度安排. 也有读者评价此书时说:"不算很恰当的比喻:八九十年代大陆新闻界的"海国图志".被誉为那一代新闻人的圣经."这个评价虽然很高,但是多少言不及义. 有业内读者归纳:"在这本书里我倒是找到了三个有意思的话题:1.新闻部和评论部的问题;2.海外记者的问题;3.报业的托拉斯问题."这一归纳具有比较意味,也部分触及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制度安排. 我们知道,从20世纪初起,新闻专业主义首先在美国报界兴起,如今已经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地方,包括西方世界中与美国和英国的新闻事业迥然有异的欧洲大陆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哈林和曼奇尼指出,新闻事业专业化有三个维度: (1)自治(自主性).自治永远是专业化这一定义的核心,这是许多职业努力实现自身"专业化",证明对它们的工作过程施加更大控制具有正当性的关键原因之一.与提供私人服务的医生和律师不同,新闻工作者是在一个以大批量生产为规范的产业中工作的.他们几乎从不拥有自己的制作手段,而是大型企业的拿薪雇员.尽管如此,他们经常成功地在组织内部获得重要的相对自主性. (2)独特的专业规范.所谓专业,就是用某种生活方式,伦理规约,自我意识的身份和对局外人的障碍,将其自身"水平地"组织起来的职业.这种"水平"组织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有一套该专业独特的共享规范.以新闻事业为例,这些规范包括伦理原则 - - 例如保护匿名消息来源或区分广告与编辑内容的义务,以及新闻实践常规 - - 例如"新闻价值"的共同尺度 - - 还有判断专业实践的卓越性和分配声望的标准. (3)公共服务取向.与其他主张专业地位的职业相比,公共服务伦理对于新闻事业也许特别重要:因为新闻事业缺乏深奥的知识,新闻工作者对自治性和权威性的主张在特别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服务于公共利益的主张.关于公共服务伦理的发展,最清晰的昭示之一是新闻事业自律机制的存在. 根据美国学者丹尼尔哈林和意大利学者保罗曼奇尼的一个分类法,现代新闻事业有"信息取向型新闻事业"和"评论取向型新闻事业"之别."信息取向型新闻事业"盛行于美国等自由主义国家,它推崇新闻媒体以新闻报道而不是观点鼓吹为主,崇尚新闻客观性,主张事实报道和意见表达分离,在报道中秉持中立立场和平衡各方意见(见哈林和曼奇尼"比较媒介体制"一书). 二 虽然一些知名新闻史研究者论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在唐朝甚至在汉朝就有了所谓"邸报".但是我们今天看得很清楚,现代意义上的公开发行,定期出版,机器印刷的报刊新闻事业肇始于400年前的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中国则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砸开国门前后.自那时起,像多数后发国家一样,中国传统的新闻事业,与其说走的是长于新闻报道的英美报刊的道路,不如说走的是王弢的"循环日报",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报刊那种在列强的船坚炮利和晚清的内部危机之际救亡图存的鼓吹型政论一途. 这样的鼓吹传统,一来契合一个积弱大国奋发图强的欲求,二来在百余年间形成了我们今天继续推崇的以弘扬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归依的新闻理想.当改革开放之初新闻机构获得某种权利去推动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同时发挥激浊扬清,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功能时,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报刊上倡导解放思想,改革旧制旧规的言论,尤其是政论,可能一纸风行全国.20世纪80年代,可谓政论和政论家的年代. 另一方面,直接以新闻事实来揭露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吸引了报界精英和新锐.刘宾雁先生的"人妖之间",钱刚先生的"唐山大地震",一时间洛阳纸贵.据我了解,舒立在那个时代,也从事过报告文学这种半文学,半新闻的文体写作实践,她本人还与刘宾雁先生合写过报告文学作品(注:"孤雁离失记",发表于1985年1月"报告文学"杂志).回想起来,当年那些报告文学作品曾经让多少国人热血沸腾.除了直面国内社会问题以外,甚至刘亚洲先生的国际军事题材报告文学,也是那样的令读者如饥似渴. 但是,报告文学这种源于法国,流行于前苏联的文体在改革开放不到10年之后,遇到了无法化解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经济先导型的,计划经济 -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渡,催生了以民商法为主的一大批法律.继1979年"刑法"问世之后,1986年又有了"民法通则",这两部法律中对于新闻界来说非常要紧的一点,就是它们初步形成了中国当代的诽谤法体系,这就意味着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作品一旦存在失实,就可能被追究侵犯他人名誉权即民事诽谤,甚至是很可能带来牢狱之灾的刑事诽谤. 事实上,中国当代媒体所遭遇的第一宗新闻官司,恰恰就是带有报告文学色彩的杂志批评性报道所引发的刑事诽谤诉讼,结果导致两位年近花甲的老记者被法院判决拘役.1987年初"民法通则"生效后这种状况有了根本改变,名誉侵权取代了刑事诽谤,新闻记者普遍解除了身陷囹圄之虞.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民事性的新闻侵权诉讼数量激增,"告媒体"形成浪潮,这也令报告文学和其他批评报道的作者应接不暇,不胜其烦. 一些作者起初怨气不小,认为为民请命却要屡吃官司,实在不公.但是经过痛苦的反思,人们会发现,归根到底,道德好恶先行,事实和意见杂糅,不追求事实的精准和报道的多元求证即平衡,暴露了传统新闻文体在法治新时代的弊端.对此,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先生多有反思,认为报告文学的衰落是必然的. 而在新闻界,当时人们还有一种强烈的意识:我们传统影响下的报纸是观点纸,宣传纸,而境外的大多数报纸是新闻纸.在20世纪80年代,新闻评论即便摆脱了宣传,也难免流于宏大叙事.因此媒体每日传播的观点,也难免旧题重做,老话再谈.另一方面,经济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新闻信息需求,这恰恰是当时媒体的短板. 总之,旧有的"评论取向型新闻事业",已经成为对主流社会影响日益增大的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一个瓶颈.那么,当时的人们即便听说"信息取向型新闻事业"在北美如火如荼,也不知其真谛为何,更不知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如何影响新闻生产和传播效果.在那个时代,舒立有幸两次赴美考察报界运作,并以生动传神之笔写就一部独特的专业随笔,有意无意中成了中国纸媒新闻专业主义转型的指南. 三 在我看来,舒立作为新闻实践者,在对待新闻专业主义上经历了认识,引介和践行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新闻专业主义. 1987年,她作为体制内大报"工人日报"记者,应非营利组织世界新闻研究所"(WPI)邀请,到美国25个州40多个城市做了为期5个月的走访,其间更侧重对当地报业采访并获得实习机会,直接经受了与中国的宣传模式和"评论取向型"报业迥然有异的"信息取向型新闻事业"的猛烈冲击,自身的从业观念转变开始进入萌芽期;凭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也进一步认识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微观制度层次. 此前,舒立已经开始投身于批评性报道,当时"舆论监督"的概念刚刚出现,而当时的最牛的文体主要是事实和观点混杂,经常是缺乏准确性和平衡性的通讯和报告文学.当时揭露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作者,往往被称为名作家,名记者和"包青天"式的风云人物. 而今天我们说的"舆论监督",大致有三种文体形式:(1)增加社会透明度的日常客观报道,它能预防腐败;(2)发源于美国,在中国后来取代报道文学的调查性报道;(3)多元的,批判性的时事评论. 第二阶段,引介新闻专业主义. 这就是本书的贡献.内容方面我不再赘述,但是必须提及的是舒立的作风和文笔.可以说,细腻的观察,敏锐的提问为本书奠定了材料基础,而清晰,隽永,灵动,信息密集的写作使舒立独树一帜,而这恰恰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下的记者写作风格吻合. 经过徐晓老师重新编辑,本书以随笔的形式重新面市.新版删掉了近年来中国读者已经熟知的技术层面的内容,保留了作为一名中国记者和作者最独特的和最具个性的观察与描述.它甚至有几分像是如今在学界流行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将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结合起来,并有"深描"的意思(当然,我这么说舒立会觉得好笑,她才不管什么田野调查呢).此外,与田野调查不同的至少还有秀丽的文笔和高节奏的工作. 第三阶段:践行新闻专业主义. 这又分为两段.1992年邓小平去南方巡视,掀起了市场经济大潮.舒立结束"休闲",离开"工人日报",转任"在商言商",市场和信息取向的"中华工商时报"海外部主任.但是她主要是作为一线记者,在个人层次上开始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西方新闻界公认,采访技术是美国报界在19世纪末的发明;过去中国新闻界也常用,但是往往是在歌功颂德中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无客观可言.舒立这段时间最引人注目的业绩是采访海峡两岸的"汪辜会谈"和一批财经界人物,经常成为"在场"式独家新闻. 1998年4月,"财经"创刊,舒立出任主编.虽然"财经"最初只是月刊,至2002年才正式出版半月刊,后又改为双周刊,我仍倾向于将1998年这一年称之为"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元年".舒立终于有机会在中观的制度层面实践新闻专业主义了.她继续活跃在采访一线,同时参与编辑组织,掌握刊物报道方向(当时的"财经"副主编王烁是编辑部日常编务的操盘手),还承担日后知名的杂志卷首时评专栏"财经观察"的写作. 舒立以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全面推进新闻实务,培养出一个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记者团队,"君安震荡""基金黑幕""银广夏陷阱""谁控制了冯明昌""成败陈久霖""谁的鲁能"等调查性报道相继问世.这些力作不但震动了国内业界,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媒体的实务操作,还为杂志在国际上赢得了众多荣誉. 2009年12月起,舒立和两百多名同仁一起创办了财新传媒,旗下有"新世纪"周刊,"中国改革"月刊等杂志以及刊登原创新闻的财新网.按我的理解,舒立作为一个在国内新闻界确立了"独立,独家,独到"办刊方针的新闻人,在特定的媒体空间做出自己的努力 - - 如果说上一个10年,她使本书中的理想新闻模式在中国发芽生根;那么,在新的10年中,她则致力于使本书中的理想新闻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的中国开花结果. 这是一个多大的变化呢?至少以我之见,在短短的30年内,在政治框架不变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新闻事业由宣传模式和"意见取向"转型为"信息取向",由正面倡导的"喜鹊"式新闻文化正在转变为问题意识取向的"啄木鸟"式(舒立语)的新闻批判性文化,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在更早一些的1980年,随着当时翻译成"报刊的四种理论"的一本新闻学译著的出版,国人初识世界上不同的新闻理念,李大同先生称之为"启蒙,从小册子开始".那么,有充足的理由说:新闻专业主义启蒙,从"访美记"开始. (本文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0.884387
10,613
0.022633
0
10,613
3,324
1,079.1
4.101563
0.155375
0.050734
598,000,003,344
新闻传媒
"媒介融合的轨迹"涵盖了媒介融合的基本理论,在媒介互动,媒介整合,媒介大融合等层面下新闻信息采集与报道,以及新闻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要点,通过国内外媒体实践的案例,对媒介融合的各个层次下的策略和技巧作了具有前瞻性的分析. "媒介融合的轨迹"的研究从2007年初刚刚启动就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作为项目主持人,笔者和团队一起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业务的变革"进行探索,沉淀成这一本小书,以抛砖引玉,供后继的研究者参考.书名:媒介融合的轨迹作者:许颖著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2-1页数:217字数:201000印刷时间:2011-2-1开本:32开ISBN:9787300127675本书涵盖了媒介融合的基本理论,在媒介互动,媒介整合,媒介大融合等层面下新闻信息采集与报道,以及新闻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要点,通过国内外媒体实践的案例,对媒介融合的各个层次下的策略和技巧作了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本书的研究从2007年初刚刚启动就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作为项目主持人,笔者和团队一起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业务的变革"进行探索,沉淀成这一本小书,以抛砖引玉,供后继的研究者参考.绪论第一章媒介融合及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信息的再认识第一节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第二节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分层次推进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信息的再认识第四节媒介融合时代的"融合"与"细分"第二章媒介互动层面下的新闻报道与新闻资源第一节媒介互动层面下的新闻信息采集与报道第二节媒介互动层面下的新闻资源利用与开发第三节从日本媒体对雅典奥运会的报道看多媒体互动报道第四节媒介互动层面下对传统媒体业务发展的思考第三章媒介整合层面下的新闻报道与新闻资源第一节媒介整合层面下的新闻信息采集与报道第二节媒介整合层面下的新闻资源开发与利用第三节实现媒介整合的几个关键点"媒介融合的轨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许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2002年之前转战于报社,电视台,网络公司,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任职期间获得国家级新闻作品奖一项.2002年留校从事教学工作,以新闻实务为教学重点,以媒介融合为研究重心.博士论文"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获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并主持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各一项.主要著作有"新闻采访写作","广播电视新闻实务"等.
0.921965
1,038
0.061224
0
1,038
277
2,089.9
4.109375
0.151252
0.346614
598,000,004,735
新闻传媒
1950年4月,日本国会根据盟军总部的意见通过了有关无线电管理的三项法案:"放送法","电波法"和"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即"电波三法".1950年4月,日本国会根据盟军总部的意见通过了有关无线电管理的三项法案:"放送法","电波法"和"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即"电波三法". 日本的广播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系仿效英国的特许专营制,由NHK垄断全国的广播事业,而NHK又为国家经营的非营利性组织.其经费来源,全靠收音机的执照费.据有关法律规定,NHK不播广告,所以战前NHK与英国的BBC属同一类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占领了日本.盟军总司令官麦克阿瑟对NHK的垄断极为反感,强令日本政府将广播电视业向民间开放,打破NHK的垄断,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电波三法的基本精神,是尽可能限制政府的监督权限,保障广播电视的言论自由;承认民间广播电视事业,确保言论的多元化和消息来源的多样性.由此,电波开始向民间开放,电视事业也出现了NHK与民间电视相互竞争的局面. 其中"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规定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委员会,全面指导和管理广播活动(1952年该委员会撤销,广播活动改由政府直接管理);"放送法"则对日本广播协会和民间私营广播(被称为"一般广播事业体")的性质地位,业务范围,经营管理等作出了规定;"电波法"则对电波和广播的技术问题作出相应的规定. "电波三法"共同确立了战后日本广播事业自主经营和广播自由的原则,确立了公营和私营并存的双轨体制.从此以后,日本广播事业在新的条件下日益发展.1951年4月,第一批私营电台获准营业,并组成了"日本民间广播联盟".随着私营电台,电视台的增多,公私并存共荣的局面正式形成. "电波三法"中最为重要的是1950年制定的"放送法". 适用范围:"放送法"是规范广播电视节目,日本放送协会(HNK,日本公共传媒机构),民营广播电视业者的法律,是日本广播电视业的准绳. 制定目的:最大限度提高广播电视普及率,保障广播电视功效;确保广播电视节目中立,真实,保护节目的言论,形式自由;明确广播电视从业者职责,促使节目有利于民主发展. 规定:国内节目不得损害公序良俗,必须保证政治上的公平,不得歪曲事实,对有争议的问题要从尽量多的角度进行阐述.虚假节目的受害人或直接关系人可在节目播出后的3个月内提出审查要求,广播电视接到审查申请后必须立即着手调查,若判明节目确属不实,必须在得知结果的两日之内更正或取消节目.
0.878758
1,031
0.061644
0
1,031
256
927.1
4.160156
0.14937
0.099237
598,000,007,353
新闻传媒
"传媒写作与案例"是"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书系"丛书之一,内容涵盖印刷(平面),语音(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四大媒体传播文本的写作原理,优秀作品点评及写作实训. 全书共分五章.笫一章主要介绍新闻和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新闻的定义,新闻的要素,新闻的价值,传媒语言等.笫二章主要介绍印刷媒体的写作,选择介绍几种常见文体,如消息,通讯,专访,新闻特写和新闻评论的写作,并特别比较了通讯,专访,新闻特写三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笫三章主要介绍语音媒体的写作,概要介绍语音媒体与语音新闻的特点,着重介绍广播消息的写作,广播录音报道的采录制作,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笫四章主要介绍电视新闻的写作,简要介绍电视新闻的特点,电视新闻的类型,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及要求,重点介绍电视新闻消息,电视专题报道,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笫五章主要介绍网络媒体的写作,简要介绍网络媒体的诞生和发展,网络新闻报道的特点,重点介绍网络新闻文本的写作,网络新闻写作的新模式(如多媒体报道,超文本写作,网络动态新闻写作等),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另外对新潮网络文体,如网络博客的写作也作了特别介绍.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 丛书名: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书系 平装:371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 条形码:9787509203750 商品尺寸:20.6x14.4x1.8cm 商品重量:422g 第一节新闻和媒体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新闻的定义特点 第三节新闻的要素 第四节新闻价值 第五节新闻语言 练习 第二章印刷媒体的写作 第一节消息的写作 第二节通讯的写作 第三节专访的写作 第四节新闻特写的写作 第五节新闻评论的写作 练习 第三章语音媒体的写作 第一节语音媒体与语音新闻 第二节广播消息的写作 第三节广播录音报道的采录制作 第四节广播新闻的评论的写作 练习 第四章电视新闻的写作 第五章网络媒体的写作 后记第一章新闻与媒体第一节新闻和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一,新闻和媒体的起源(一)我国新闻和媒体的起源从词源学角度看,"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形的"闻"字,是一个人竖着耳朵作静听状,而第一次出现"新闻"一词是在"新唐书"中,书中记载,一位叫孙处玄的人,因抱怨当时缺少传播海内外新鲜事儿的书刊而慨叹:"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另有记载,唐人尉迟枢将他从南方收集到的一些民间新奇风俗,奇闻轶事汇集起来,名日"南楚新闻".这里的"新闻"指的都是新听到的传说,故事,并不一定是新发生的事.宋人赵升在他所著的"朝野类要"一书中说:"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小报,率有泄露之禁,故隐而号之日新闻."这里的"新闻"指的是道听途说或是民间传闻轶事,还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含义.但是到了清代,"新闻"一词的含义就与现代比较接近了.孔尚任所著"桃花扇"中"设朝"一折里有:"晚生在朝房里藏着,打听新闻来."这里的"新闻"就涉及最近朝中所发生的变化信息之义.而真正使用"新闻"一词的现代词义,是近现代报刊产生之后的事了.(二)我国新闻媒体的发展1.非语言传播(符号,信号新闻)在没有掌握语言之前,人们如果需要传递和保存信息,要借助于彼此默认的一定符号,最简单的是原始社会的结绳,刻石记事.敲锣报警也是古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遇到紧急情况,如外人人侵,士兵进击,撤退,海船下沉等,紧锣密鼓,声震四乡,聚集群众.用烟火通信息在古代也很普遍.最著名的莫过于我国古代的烽火台,白天以烟,晚上用火,作为发现敌情,呼唤协同作战的信号.虽然两地相距数千里,但经过各相距十多里的许多峰火台的信号传递,信息一天功夫就可传达.这是古代最迅速的通讯方法. 序言"传媒写作与案例"由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
0.869792
1,536
0.014407
0
1,536
498
1,124.2
4.234375
0.171224
0
598,000,012,361
新闻传媒
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 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同义词 "苏报"案一般指苏报案 苏报案案件概述 "苏报"原是一家以日侨出面开办的报纸,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主办人胡璋,以其日籍妻子生驹悦的 名义注册,报刊内容多载市井琐事.1900年,由陈范接办,倾向改良.1902年南洋公学发生退学风潮,"苏报"首先报道,旋设"学界风潮"专栏,及时报道学潮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声价大起",而想"更以适时言论张之. 1903年夏,"苏报"支持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活动,聘请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以后,"苏报"又陆续刊登了许多激烈地宣传革命的文章,旗帜更为鲜明. 苏报案历史背景 近代历史上的改良和革命,都是以报刊宣传为先导的. 十九世纪末的戊戌维新,"强学报""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就是改良派的主要宣传基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创刊"清议报",鼓吹"勤王","保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也在己亥十二月二十五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办"中国旬报",由陈少白主编.1900年春,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励志会.冬,戢翼翚等创办"译书汇编",译载西方政治名著.如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穆勒"自由原论"等.1901年5月10日,秦力山,戢翼翚,沈翔云等创办"国民报",鼓吹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第四期发表了章太炎的"正仇满论",批判梁启超在"清议报"上连载的"积弱溯源论",驳斥保皇派.这时,知识分子日渐从康,梁的思想影响下解放出来,促使了革命派的觉醒和改良派的分化.1902年4月,章太炎在日本结合秦力山等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动员反清革命,接着,"江苏","浙江潮"等革命书刊也先后在日本发行. 这时,蔡元培,蒋观元,叶瀚,黄宗仰等集议,成立中国教育会.章程中宣布: 本会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其智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 10月,上海南洋公学发生退学风潮,得到教育会的支持.推蔡元培为总理."章程"中说:"重精神教育,而所授各科学,皆为锻炼精神,激发志气之助." 1903年4月3日,江宁江南陆师学生因反对校方专制退学,得到上海教育会的支持.章士钊等三十人加入爱国学社,章太炎,蒋维乔,吴稚晖均任教职. 这年春,上海开展抗法拒俄运动,爱国学社革命空气活跃,师生在社会上公开宣传革命."苏报"也经改组,"以鼓吹革命为己任." 苏报案改革经过 1903年5月27日(五月初一日),延请章士钊为主笔.章士钊"董理斯报","苏报"于6月1日(五月初六日)起,实行"大改良",说是: 本报发行之趣意,谅为阅者诸公所谬许.今后特于发论精当,时议绝要之处, 夹印二号字样,以发明本报之特色,而冀速感阅者之神经. 今将"苏报""大改革"后的情况,按日简述如下: 1903年6月1 日(五月初六日)首列上述"本报大改革".论说为"康有为",说是:"要之康有为者,开中国维新之幕,其功不可没.而近年之顷,则康有为于中国之前途绝无影响."但"今日之新社会已少康有为立锥之地"."而天下大势之所趋,其必经过一躺之革命,殆为中国前途万无可逃之例". 1903年6月2 日(五月初七日)首列"本报大注意"谓:"本报近 来详于学界,颇承海内外君子之不弃,投函无虚日,愧无以荷.今特将'学界风潮'异常注重.论说之下,首隶此门,用以副诸君子之雅望.又增列'舆论商榷'一种.凡诸君子以有关于学界政界各条件,愿以己见借本报公诸天下者,本报当恪守报馆为发表舆论之天职,敬与诸君子从长商榷,间亦忘其向陋,附有所陈,诸君子其匡我不逮,幸甚.""论说"为"哀哉无国之民"."学界风潮"有"论江西学堂学生无再留学之理",谓:"乃二十世纪新中国之主人翁,而俯首就范于亡国家奴之下,大耻奇辱,孰过于斯". 苏报案--邹容 6月.所有各省及本埠之琐屑新闻,概不合本报之格,严从沙汰,以一旨归.其'时事要闻'中惟择其确有关系者罗列一二.另设'特别要闻'一门,亦不常置,如获紧要军报,于中国绝大关系等事,则尽前登列,间加按语以质高明.阅者诸公或有以采录不备责本报者,本报当谨谢不敏".谓:"后又得北京密电,上海道严拿蔡,吴,汤,钮新党四人,闻此亦吕海寰之所指名,即聚众会议之首领是也". 颇承诸志士之所不弃,深表同情.投稿于本馆者,殆无虚日,可见中国民气之振.此本报绝大希望,铭感何如.故记者宁避三舍,敬谨先登,尤望诸大豪杰之不吝赐教,中国万岁"."来稿"有"读<革命军>",署"爱读"革命军"者".谓:"是以排满之见,实足为革命之潜势力,而今日革命者所必不能不经之一途也"."卓哉!邹氏之"革命军"也,以国民主义为干,以仇满为用,挦撦往事,根极公理,驱以犀利之笔,达以浅直之词.虽顽懦之夫,目睹其字,耳闻其语,则罔不面赤耳热,心跳肺张,作拔剑斫地,奋身入海之状.呜呼!此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同日"新书介绍"栏刊"革命军"广告,署"四川邹容著",全文为: "革命军"凡七章,首绪论,次革命之原因,次革命之教育,次革命必剖清人种,次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次革命独立之大义,次结论,约二万言.章炳麟为之序.其宗旨专在驱除满族,光复中国.笔极犀利,文极沉痛,稍有种族思想者,读之当无不拔剑起舞,发冲肩竖.若能以此书普及四万万人之脑海,中国当兴也勃焉,是所望于读"革命军"者. 谓:"夫中国吞噬于逆胡,已二百六十年矣.宰割之酷,诈暴之工,人人所身受,当无不昌言革命".末谓: 抑吾闻之,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今中国既灭亡于逆胡,所当谋者光复也,非革命云尔.容之署斯名,何哉?谅以其所规画,不驱除异族而已,虽政教学术,礼俗材性,犹有当革者焉,故大言之曰革命也".署"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四月. 1903年6月12日,13日(五月十七日,十八日)"来稿"有"汉种之中一汉种"的"驳<革命驳议>".此文开头一段,略谓:"夫小小变法,不过欺饰观听,而无救于中国之亡.立宪足以救中国之亡,又非不知自由者所能就,然则研究实学果安所用耶?然而维新之极点,则必以立宪为归矣.彼所以侈陈维新,讳言革命者,非谓革命之举,必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大蹂大搏,以与凶顽争命,而维新可从容晏坐以得之耶?"以下论述"各国新政,无不从革命而成." 章太炎 按柳亚子"我和言论界的因缘"称:"公元1903年,我第一次到上海,进入爱国学社,这时候,和章太炎,邹威丹两位先生很接近.在阴历五月中旬,"新闻报"登了一篇"革命驳义",太炎先生便写"驳<革命驳议>"来反驳他.开了一个头,他不高兴写了,叫我续下去.我续了一段,同邑蔡冶民先生也续了一段,末尾是威丹先生加上去的."则此文为章,柳,蔡,邹四人写的. 余杭章炳麟移书驳之,持矛刺盾,义正词严,非特康氏无可置辨,亦足以破满人之胆矣.凡我汉种,允宜家置一编,以作警锺棒喝.定价一角". 无以副读者诸君之望,心窃歉然.将目次分作十界:一,论说界(来稿选论,译件附);二,机关界,内设调查部,凡国内近今趋势极有关系各要件,或由本馆专员访得,或诸同志之寄稿,均隶此界(即特别要闻);三,教育界(即'学界风潮');四,政事界;五,新闻界,分中国之部,外国之部(即'时事要闻','世界要闻');六,评论界(即'舆论商榷');七,通信界;八,纪言界,分'文苑丛谈';九,纪实界(即'专件择要');十,余录界.此十界者,不过略为区分,将来或有扩充,随时改订.惟此时限于篇幅,不能全登,当视其报料之倾向,疏密间出.又首次改良,以二号字夹用,今以其占篇幅过多,仍一律用四号字,而于发议精当处,加以圈识.惟机关界则间用二号字,以醒眉目." 苏报案改革总结 由上可知,"苏报"自1903年5月27日开始改革,延请章士钊为主笔后,6月1日实行"大改良",发表论说"康有为",说是;"今日新社会已少康有为立锥之地".接着,又注意"学界风潮",增订"舆论商榷",在"时事要闻"中,"择其确有关系者严列一二",另设"特别要闻".对"新闻报"所载"革命驳议"也予骈驳. "改革"后的"苏报",其主要宗旨是反对改良,宣传革命.最引人注目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下简称"驳康书"),"苏报"不仅为此登"新书介绍",而且刊登"序<革命军>","读<革命军>",札录"驳康书",还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这样,清政府就与帝国主义勾结,制造了"苏报案". 苏报案案件起因 "苏报"的"大改革",特别是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介绍和刊发,是"苏报案"发生的直接原因. 苏报案邹容影响 苏报案人物简介 邹容自日本游学返国后,来上海参加爱国学社,与章太炎同寓.曾参加张园的拒俄会议.他奋笔疾书,写成"革命军",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章太炎看后说:"吾持排满主义数岁,世少和者,以文不谐俗故 [2] ,欲谐俗者,正当如君书,因为之序而刻行之." 苏报案发表文章 "革命军"以悲愤的心情,通俗的语言,抨击清政府的卖国罪行,认为只有革命,才能"去腐败而存良善","由野蛮而进文明","除奴隶而为主人",号召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 "革命军"的出版,"苏报"的介绍,章太炎"序"的刊布,皆在当时起了很大影响. 苏报案文章摘要 革命军 [2] 然而,此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的影响仍然存在.在革命形势高涨的情况下,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欧矩甲也有些"摇于形势".康有为遂于1902年写了"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和"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②两文.前文对梁启超等的"摇于形势","妄倡十八省分立之说"予以驳斥,主张"今令以举国之力,日以击荣禄请归政为事,则既倒政府之后,皇上复辟,即定宪法变新政而自强,是则与日本同轨而可望治效耳".如果"移而攻满洲,是师法印人之悖蒙古而自立耳,则其收效亦与印度同矣". 后文以为:"谈革命者,开口必攻满洲,此为大怪不可解之事","吾四万万人之必有政权自由,必可不待革命而得之,可断言也"."且舍身救民之圣主,去千数百年之敝政者,亦满人也"."吾今论政体,亦曰'满汉不分,君臣同治'八字而已,故满汉于今日无可别言者也,实为一家者也","欲革命则革命耳,何必攻满自生内乱乎!"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苏报案信件概况 这两封公开信,反对"革命者开口攻满洲",主张"皇上复辟,即定宪法,变新政而自强",完全是高倡复辟,压制革命的文字,章太炎看到后,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苏报案信件意义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从清朝的封建统治和种族迫害说到革命的必要,对改良派的理论严加批驳.改良派以"立宪法,定君民之权"为"治法之极则",章太炎申斥康有为所谓"满汉不分,君民合治",实际是"屈心忍志以处奴隶之地".改良派企图以流血牺牲来恐吓人们,章太炎指出,欧,美的立宪,也不是"徒以口舌成之",革命流血是不可避免和完全必要的;改良派美化光绪,章太炎指出,光绪只是"未辨菽麦"的"小丑",他当初的赞成变法,只不过是"交通外人得其欢心","保吾权位",如果一旦复辟,必然将中国引向灭亡.改良派宣传天命论,章太炎指出:""中庸"以'天命'始,以'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终","拨乱反正,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力之难易".改良派以革命会引起社会紊乱为借口,章太炎赞美革命:"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有力地打击了改良派,提高了革命思想. 苏报案信件影响 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在1901年所写"正仇满论"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并就康有为的"政见书"进行系统批判,大声疾呼,震动朝野.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以高压手段镇压.不久,章,邹被捕,"苏报"被封,"苏报案"发生. 苏报案案件进展 苏报案革命破坏 苏报案--章太炎 中外勾结"查禁密拿"的阴谋,爱国学社社员曾有风闻.早先,清政府派江苏侯补道俞明震"检查革命党事",吴敬恒曾和俞明震父子有接触,俞曾将两江总督"札饬"交给吴敬恒"观之".吴出逃,"苏报"主持人陈范也出逃,蔡元培与章太炎商量,"谓舍出走无他法",蔡出走,章"就逮".可知,"苏报案"的发生,章,邹的被捕,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租界当局合谋破坏的. 苏报案案件定性 "苏报案"的发生,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密谋镇压革命的一次政治案件. 清政府密谋镇压革命 1903年6月29日(闰五月初五日),上海报纸上就有"爱国学社召集不逞之徒,倡演革命诸邪说","端方领奉廷寄外交部呈递魏光焘电","饬查禁密拿"的报道.端方是湖广总督,魏光焘是两江总督,说是"钦奉廷寄外务部呈递魏光焘电",说明是"由上而发"的.次日(6月30日),"由沪道商美总领事会同各领签押,工部局即允协拿."清政府以"苏报""悍谬横肆,为患不小",特嘱美人福开森"切商各领等,务将该馆立即封闭".7月4日,上海道袁树勋又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 苏报案审讯 "苏报案"发生,上海租界当局审讯时,中外官僚也相勾结.清政府指控"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大逆不道"的语句是:"盖自乙未以后,彼圣主所长虑却顾,坐席不暖者,独太后之废置吾耳.殷忧内结,智计外发,知非变法,无以交通外人得其欢心;非交通外人得其欢心,无以挟持重势,而排沮太后之权力.载湉小丑,未辨菽麦,铤而走险,固不为满洲全部计"."载湉者,固长素之私友,而汉族之公仇也.况满洲全部之蠢如鹿豕者,而可以不革者哉?"章太炎在法庭上严词申斥,指出:"今年二月,在爱国学社任教习,因见康有为著书反对革命,袒护满人,故我作书驳之".并"供不认野蛮政府."清政府延请古柏及哈华托为律师,"谳员孙建臣直刺会同英总领事署迪翻译官升堂研鞫." 7月21日,第二次审讯,"为章,邹诸党人所延律师博易及琼司"也到庭.博易称:"古律师所请改期会讯,堂上不能允从.若云交涉事机,究与何人交涉,不妨指明.况"公共租界章程",界内之事,应归公堂审理.现在原告究系何人?其为政府耶?抑江苏巡抚耶?上海道台耶?"审判员孙建臣说:"系奉旨着江苏巡抚饬拘,本分府惟有尊奉宪札行事而已".博易律师又称:"政府律师如不能指出章,邹等人所犯何罪,又不能指明交涉之事,应请将此案立即注销".哈华托不允,谓:"仍俟政府将交涉事机议妥,然后订期会讯".孙建臣及英总领事署迪翻译"皆曰诺." 苏报案"引渡" 在此以前,清政府想方设法,欲置章,邹于死地.以"大逆不道,煽惑人心,谋为不轨"的罪名,企图将章,邹"引渡",解至南京,处以极刑.美国公使康格,总领事古纳,参赞福开森也秘密策划"移交中国官府惩办",以便从清政府手中换取更多的特权. 由于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有矛盾,从而对于"引渡",态度也不一致.据"中外日报"1903年8月18日载:"近在北京地方各公使因上海苏报馆一案,英国参赞之意,以为诸人不应交与华官,日本公使以为未尝拘人.以前上海道既与各国领事立有约章,现在即应照约办理.惟俄,法两国则欲助中国政府,将诸人交于华官,故其中彼等之意见各不相同.美公使之意以为莫妙于仍交上海领事办理此事也."尽管他们态度不一,但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加以镇压则是一致的,说是"逆书笔端犀利,鼓吹武装革命,杀戮满人,痛诋皇上,西人何故保护此辈莠民,使其谋为不轨,安然造反耶?"终因"街头谣言纷纭","引渡"未能实现. 只要写今上一字,罪名足矣".古柏接着说:"章等扰乱人心之处,请阅之,其意欲将满人驱逐.此种重大之事,如华人尽听其语,天下岂不大乱".主张严惩,汪瑶庭提出"应照华例究办",古柏也予附和.清政府官僚和英,美租界当局相互勾结. 苏报案宣判 领事团又"对此发生异议",相持不决.当时报载:"苏报馆革命党渠魁邹容,章炳麟迭经上海县汪瑶庭大令命驾至英,美等国公共租界公廨会同谳员邓鸣谦司马,英总领事署翻译官翟比南君讯明各情,拟科以永远监禁之罪.前日,捕头遂命将章,邹二犯送入提篮桥畔西狱收禁." 次年5月(四月),章太炎被判处监禁三年,邹容被判处监禁二年."罚作苦工,限满释放,驱逐出境".钱允生,陈吉甫"开释".陈仲彝"姑准交保寻父到案",龙积之"亦应省释." 苏报案案件结果 苏报案研究 1903年7月7日,"苏报"被封,逮捕了章太炎.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章,邹在会审公廨上继续宣传革命,坚持斗争.蔑视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的迫害. 1904年5月,章,邹分别被租界法庭判处监禁3年和2年徒刑,并禁止中国人在租界内办报纸宣传革命和出版革命书籍.1905年,邹容被折磨致死,年仅21岁.1906年,章太炎刑满释放.强势的清政府企图通过这一事件压制舆论以达到镇压革命的目的,然而事与愿违,通过""苏报"案","革命军"的销行更广,革命风潮日盛. 苏报案案件后续 "苏报案"和章太炎,邹容的狱中斗争,影响深远,它促使了革命政治团体的成立. "苏报案"发生后,章太炎,邹容仍与革命派保持联系.革命派于1903年8 月23日在上海愚园开追悼会,祭文即出自章太炎手笔."驳<革命驳义>",章,邹也与革命派合著.1904年,章太炎和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等组织光复会,成为同盟会成立成立前的主要革命小团体之一.同时,华兴会的成立,也和"苏报案"有关.华兴会的发起人黄兴在1903年返国后,即大量翻印邹容所著"革命军","散布到军商各界,扩大反清宣传."两湖志士"与上海言光复者相应和."组织了华兴会.这样,就给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苏报案"的发生和章太炎,邹容的狱中斗争,又扩大了革命的思想影响. "苏报"被封后,章士钊,陈去病等续办"国民日日报","放肆蜚言,昌言无忌",重遭清政府外务部通饬总税务司转知邮政局,"毋得代寄".不久,蔡元培等又创"俄事警闻",后扩展为"警钟日报",愤斥帝国主义,抨击清朝政府.在日本发刊的"江苏","浙江潮",也在"苏报案"发生后,言论转趋激烈,宣传反清斗争.中外统治者虽日益阻挠,肆意查禁,终不能抗拒时代的洪流."革命军"和"驳康有为政见书"秘密印刷,广泛流传,据章太炎"赠大将军邹君墓表"④称: 君既卒,所著"革命军"因大行,凡摹印二十有余反,远道不能致者,或以白金十两购之,置笼中,杂衣履糍饼以入,清关邮不能禁,卒赖其言为光复道原. 广大的知识分子纷纷从改良主义的思想影响下解放出来.从此,改良派的思想阵地日益缩小,革命派的思想阵地日益扩大. 苏报案影响深远 "苏报案"的发生和章,邹就逮,也导致了革命运动的展开. "苏报案"发生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比过去积极了.1904年,湖南,广东的绅商要求收回粤汉铁路,改归民办.从此,展开了收回利权运动.同年,"中美华工条约"期满,各地报刊揭发美帝虐待华工的实况,人们对美帝的仇恨渐渐增加,终于汇为抵制美货运动.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就在"苏报案"发生后半年,孙中山在"檀山新报"上发表"敬告同乡书",明确指出:"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号召"大倡革命,毋惑保皇",划清了革命和保皇的界线. 接着,在"驳保皇报书"中,指出康有为等在变法失败后所宣传的"爱国",是爱"大清国",不是"中华国",认为"保异种而奴中华,非爱国也,实害国也",并对保皇党人"所论"苏报"之案,落井下石,大有幸灾乐祸之心,毫无拯弱扶危之志."摘发备至. 1905年,孙中山把他领导的兴中会同黄兴领导的华兴会以及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领导的光复会联合起来,组成中国同盟会,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写入誓词,定为革命党人必须遵循的纲领.这个纲领的实质,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共和政体.这个纲领,给革命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犀利武器. 从此,推翻清朝成为时代的主流,保皇会"保皇臣清"的面目也就日益显露,最终为清政府"预备立宪"摇旗呐喊,与革命派公开论战了. ""苏报"案"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镇压爱国革命运动的事件,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企图用高压政策,将革命的声音禁锢起来.但是同他们的愿望相反,这次事件发生以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发展更加迅猛,革命思想在国内外发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而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声势. "苏报案"距今已经一百年了,回顾一百年前章太炎,邹容的斗争业绩,"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往".章太炎在"狱中答新闻报"说:"天命方新,来复不远,请看五十年后,铜像巍巍,立于云表者,为我为尔,坐以待之".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缅怀他们,纪念他们.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勇哥读史 给你好看的历史 清朝瞧不起诉师 为何要依靠外国律师挽回颜面 在苏报案的整个审判过程中,原告方和被告方4位外国律师,为了各自当事人的权益,在法庭上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展开一轮又一轮的辩护.不管是案件管辖权,呈堂证据,还是适用法律条款,审理程序,都丝丝入扣,细抠法律细节,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19-06-1327 阅读4752 参考资料 1. 1903年6月29日 "苏报"案发生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2-11-30] 2. "苏报"案 .辛亥网[引用日期2012-11-30]
0.817076
9,042
0.013727
0
9,042
2,669
1,059.3
4.226563
0.216545
0.005903
456,400,018,214
新闻传媒
近代 1902年"苏报"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国内第一份报纸,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胡璋,1903年6月底终刊.章太炎,柳亚子等在"苏报"上发表过文章.1900年后由宣传改良转为倾向于革新,连续发表大量文章,"放言革命",揭露清王朝的反动本质,遭到当局查封."苏报案"震动全国,促使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清末革命民主派报刊 "苏报"简介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但由其妻日人生驹悦出面向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注册.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中国清代末年的著名日报.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初创时﹐由胡璋的日本籍妻子生驹悦任"馆主"﹐邹弢任主笔.在日本驻沪领事馆注册.多刊社会新闻. 1900年原主无力维持﹐让给陈范.陈范聘汪文溥为主笔﹐一度致力于保皇立宪的宣传. 1902年起﹐陈范逐渐倾向革命﹐"苏报"态度也明显转变.该年冬特辟"学界风潮"专栏﹐公开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活动﹐并约请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成员撰写评论﹐成为两个革命团体的讲坛. 1903年起﹐言论日趋激烈.同年5月27日﹐聘请爱国学社社员章士钊任主笔.一个多月内﹐先后发表了"哀哉无国之民"﹑"客民篇"﹑"驳革命驳议"﹑"杀人主义"等十几篇具有强烈民主革命色彩的评论﹔刊登"读革命军"﹑"革命军序"等文﹐推荐邹容写的"革命军".同年6月29日﹐"苏报"又以显著位置刊出章太炎的著名政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对革命发出热情的礼赞.这些言论﹐引起清政府的震恐.两江总督魏光焘派人到上海﹐会同租界当局对"苏报"进行迫害.陈范﹑章士钊等先期走避﹐章太炎﹑邹容等6人被捕.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被判监禁2年. 1903年7月7日"苏报"也被查封.史称"苏报案"."苏报"的革命宣传和"苏报案"﹐当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 [1] 专栏鼓吹革命 1903年2月,上海"苏报"开辟了"学界风潮"专栏,该专栏特为刊登革命师生的反清排满,抗议封建专制的文章而设."苏报"原是一家日侨报纸,1896年发刊,1898年秋转售与中国人陈范. 陈范 字叔柔 ,号梦坡,湖南衡山人,他愤于清朝政府腐败,想主持清议以挽救时局,便鼓吹维新保皇."苏报"与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关系密切."苏报"报导了南洋学退学风潮后,受新型思想的影响,言论日趋激烈.这年春节后,报馆聘爱国学社师生蔡元培,吴稚晖等七人撰写论说,并每月100元补助学社经费.很快,"革命排满"的呼号出现于报端,"苏报"开始变为教育会和学社的机关报. [2] "同盟会"一词广泛使用 1903年4月,"苏报"连续发表各地筹组"中国教学同盟",中国学生同盟会","国民同盟会"等消息.排满反清的革命思想已经迅速深入人心,并有燎原之势.革命派的联合已为大势所趋,"同盟会"一词由此而风靡一时,被广泛使用. [3] 支持学潮 1903年5月3日,上海广方言馆学生为反对总教习舒高第的无理压迫,倡议集体退学,总办赵滨彦竟欲调兵围校,后见学生坚执不屈,才设法调停.9日,杭州教会学校蕙兰书院学生,因反对美国教士甘惠德的欺侮,50余人退学,组成了改进学社. 1903年5月11日,"苏报"就学潮一事发表"读<杭州蕙兰书院学生退校始末记书>所感",指出:"官立学堂,政府压制之小影也";"教会学堂,宗教压制之小影也".因而学潮斗争是"脱奴隶之教育,去专制之范围";"释宗教之迷信,不受外人之羁绊".文章认为,学潮乃是"政治界反抗力之先声". 反击"中外日报" 1903年5月12日,"中外日报"在"存诚篇"中,攻击革命派创非常之论,挟骇众之言,遂欲首发大难,以号召徒众,假义声以风动天下",实则不足以要其成","不能实有所联结".上海拒法,拒俄运动是改良派和革命派联合发动的演说自己的主张的有维新派,保皇党的汪康年,龙泽厚,冯镜如,易季服,也有革命派的蔡元培,吴稚晖,马君武,邹容;两派旗鼓相当.在拒俄会上,两派曾发生"因宗旨不合,相对驳诘,哄然走散之事". "中外日报"指责革命派的第二天,"苏报"即发表"敬告守旧诸君子",指出"居今日而欲救吾同胞,舍革命外无他术.非革命不足以破坏,非破坏不足以建设,故革命实救中国之不二法门也".该文并说,革命是要流血的,革命者宁愿流血,以为救四万万同胞. 14日,"中外日报"又发表论文"乘时篇",攻击革命主张是"时之所必不能为"."苏报"即于18日发表论说"读<中外日报>",公开应战,指出群众幼稚的改革要求,"要不可谓非国家思想之萌芽者也,吾固将引而进之,而不知彼主笔之一切用消极手段者何为也". 文章还指斥道,汪康年是听到了潮朝要镇压拒俄运动的风声,"故亟为此论以自解于官场也". 改良 连续刊登革命文章 1903年6月1日,在主笔章士钊主持下,"苏报"开始"大改良",于文章,消息重要之处夹印大号字,突出学界风潮栏,增设舆论商榷栏,减少一般新闻.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单纯之议论,作时局之机关",就是说用革命的舆论影响中国政局. 1日,发表"康有为"一文,说"天下大势之所趋,其必经过一党之革命,殆为中国前途万无可逃之例","革命之宣言,殆已为全国之所公认,如铁案之不可移"."新水非故水,前沤续后沤.戊戌之保皇,不能行于庚子之勤王;庚子之勤王,不能行于今后之革命",即使清廷百般设法阻止,包括抬出康有为,也"于中国之前途绝无影响".斥康有为"间接乞怜于满清政府,而保圣清子孙万世之业",以为"今日之新社会,已少有康有为立锥之地".2日,登"哀哉无国之民"以及"论江酉学堂学生无再留学之理",号召学生不再"俯首就范于亡国家奴之下". 3日,刊章炳麟之"客民篇",斥清廷为"客帝". 6日,发表"自然生"(张继)所作"祝北京大学堂学生",指出"革命有二种,曰中央革命,曰地方革命",中央革命即由"中央政府所地为起点而延及于地方者",地方革命就是"革命洪水以地方为起点而奔赴中央政府所在地",号召北京大学堂学生学习巴黎,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学生"撞自由钟","树独立旗","杀皇帝","倒政府". 7日,载"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反对清政府的文化高压政策. 9日,载章士钊的"读<革命军>",指出出:"仇满之见,固普通之人所知也,而今日世袭君主者满人,占贵族之特权者满人,驻防各地以压制奴隶者满人,夫革命之事亦岂有乎去世袭君主,排贵族特权,覆一切压制之策者乎"? 10日,刊张继的"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说:"非因不去,良果不结;小丑不除,大敌难御"."对今之满洲既能张复仇主义,以光复我有,则他日之大英,大法,大俄,大德之来主我者,亦可张复仇之气,以驱逐之也何难"! 11日,载无名氏"杂感",疾呼"时乎,时乎,机不再失!乘是而流一点万世不磨之鲜血,造一个完全美备之政体,荡清胡氛,强我种类.虽千万圆颅乱掷于血雨肉泥中,而万世钦仰此光明磊落之手段,岂不大快乐事"! 12日,发表柳亚子,章炳麟,蔡冶民及邹容等人合写的"驳<革命驳议>",痛斥"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论调,提出革命与改良是根本对立的,只有流血斗争,才能创建"新中国". 20日,登"江南水师学堂之鬼蜮",指出:"盖学生者,实能于方今各社会中独树一帜,有吸取新思想之资地,有翕受新感情之脑筋,有担任新中国之学问.社会主义方倒欧风,倾亚雨而来,旁皇而无所著,而直接承受之力,不得不以学生为之媒". 22日,刊"杀人主义"一文,说清政府与四万万同胞"有二百六十年不共戴天的大仇",号召人们与仇敌斗争到底".路易死,法乃强;英靳去,美乃昌.毋馁尔气,毋韬尔芒;插义旗于大地,覆政府于中央;扫除妖孽,还我冠裳!时则独立厅建,自由钟撞,率我四百兆共和国民,开一杀人之大纪念会,以示来者于弗忘".完全是一篇武装起义的檄文,读之令人心砰. 中国教育会分裂 1903年6月1日,"苏报"刊登了中国教育会的广告,声明通讯地址是"大马路泥城桥外福源里二十二号中国教育会",特别强调"切勿误寄爱国学社".爱国学社与中国教育会的分裂,出人意料.爱国学社成立后影响日大.5月,教育会在张园开会时,有人提到"学社即教育会之一部分",学生大哗,他们在自办的刊物"童子世界"上刊出"爱国学社之主人翁"一文,针锋相对地说:"爱国学社之主人翁谁乎?爱国学社者,爱国学社之爱国学社也".这标志着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这两个革命团体的公开分裂.自此事情日僵. 13日晚,在学社召开评议会,讨论会与社谁为主体?爱国学社代表认为学社为独立机构,不受教育会教导.蔡元培,黄宗仰主张"听学社独立".双言语冲突,不欢而散.蔡元培气得不愿再管事,两三天后便去了青岛.裂缝无法弥补. 19日,爱国学社社员发表"敬谢教育会"一文,宣布独立. 25日,黄宗仰代表教育会在"苏报"发表"贺爱国学社之独立".教育会与学社正式分裂. 赞"革命军" 6月,"苏报"高度评价邹容的"革命军"和章炳麟的"驳康有为书",赞扬"革命军"是"以国民主义为干,以仇满为用,据扯往事,根极公理,驱以犀利之笔,达以浅直之词","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读之当无不拔剑起舞,发冲肩竖.若能以此书普及四万万人之脑海,中国当兴也勃焉".而"驳康有为书"则"持矛刺盾,义正辞严,非特康氏无可置辩,亦足以破满人之胆矣.凡我汉种,允宜家置一编,以作警钟棒喝". 清廷欲捕革命党 6月,在恩寿督促下,上海道袁树勋不断与各国领事谈判. 20日,两江总督魏光焘电告外务部:"查有上海创立爱国会社,招集群不逞之徒,倡演革命诸邪说,已饧查禁密拿". 21日,清廷据魏电下旨说:"似此猖狂悖谬,形同叛逆,将为风俗人心之害.著沿海沿江各省督抚,务将此等败类严密查拿,随时惩办".袁树勋即以"奉旨查办"名义继续交涉. 22日,谓上海租界"有人名为拒俄抗法,实希图作乱",要求密拿严办为首等.并开出名单列有蔡元培,陈范,吴敬恒,黄宗仰,章炳麟,邹容等人.兼湖广总督端方23日电魏光焘,强调"苏报""悍谬横肆,为患非小,能设法收回自开至妙.否则,我办一事,彼发一议,害政惑人,终无了时". 24日,魏光焘电复端方,告以已"嘱沪道婉商工部局",查禁"苏报". 25日,候补道俞明震由南京抵沪,会同袁树勋与驻沪领事署交涉,要求签票协捕蔡元培章炳麟等6人.领事团以案犯属政治性质为由,拒绝协捕. 逮捕章炳麟 6月,上海租界当局在上海道袁树勋的不断交涉下,开始让步,同意清廷的要求. 29日,袁树勋,俞明震办的交涉已告成功,租界当局开始捕人. 袁树勋等拿着"圣旨"去请求领事们签字捉拿"钦犯",各领事表示,如作为租界之案,在租界审理,便可以考虑.袁表现愿照此办理,领事们便同意签字英,美领事告诉袁,清方必须恪守这一定约:"照章,凡在租界犯案者,应在公堂定罪,在租界受罪".但工部局仍拒绝会同捕人,魏光焘采用英国法律顾问的主意,命袁,俞向英界会审公廨控告这些"钦犯",工部局才不得不出票拘人待讯. 29日上午,侦探,巡捕多人闯进三马路"苏报"馆,出示查禁"爱国会社"和"苏报",捉拿"钱允生,程吉甫,陈叔畴,章炳麟,邹容,龙积之,陈范七人"的牌告,当场将帐房程吉甫锁去.陈范当天也在馆内,巡捕两次到馆都没有捉他,陈连夜走避. 30日上午,探捕又往爱国学社捕人.章炳麟仍住在社内.头一天晚上,他与吴稚晖等去"苏报"馆向陈范打听捕人情况知道自己也在列. 这天清晨,叶瀚又来到学社劝章等"留此身以有待",他们纷纷散去,章独岿然不动.巡捕拿着拘票,指名查问.章答道:"余人都不在,要拿章炳麟,我就是!"遂被铐走.同日,陈范的儿子仲歧,钱宝仁在女学报馆被捕.4人均被押在巡捕房. 章炳麟并写信劝邹容,龙泽厚自动投案.龙当夜自首. "苏报"被查封 1903年7月6日,章炳麟的"狱中答新闻报"一文揭载于"苏报".当日,清廷方面律师古柏向公廨要求查封"苏报".审官允准,英领事签字,但工部局拒不执行,用不派人会审他案相抵制,这样,"苏报"馆于1903年7月7日被封.名震一世的革命报纸至此停言. 章炳麟,邹容被判监禁 1904年 5月21日,经汪懋琨会同英国副领事德为门等复讯,宣布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罚做苦工,自到案之日起算,限满释放,驱逐出租界.""苏报"案"至此收场. 因此案颇多龃龉,故判决始终未下.舆论纷纷指责将章,邹长期关押而不判刑有违法律和道德;工部局并放出风来,说再不宣判就将人放掉.清廷外务部怕前功尽弃,这才接受英使意见,同意缩短刑期.孙中山指出:"此案涉及清帝个人,为朝廷与人民聚讼之始,乃清朝以来所未有也.清廷虽胜讼,而章邹不过仅得囚禁两年而已.于是民气为之大壮". 历史意义 "苏报"初创时,由胡璋的日本籍妻子生驹悦任"馆主",邹悦任主笔,在日本驻沪领事馆注册,多刊社会新 闻.1900年原主无力维持,让给陈范.陈范聘汪文溥为主笔,一度致力于保皇立宪的宣传.1902年起,陈范逐渐倾向革命,"苏报"态度也明显转变.1902年冬特辟"学界风潮"专栏,公开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活动,并约请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成员撰写评论,成为两个革命团体的讲坛,1903年起,言论日趋激烈. 同年5月27日,聘请爱国学社社员章士钊任主笔.一个多月内,先后发表了"哀哉无国之民""客民篇""驳革命驳议""杀人主义"等十几篇具有强烈民主革命色彩的评论;刊登"读革命军""革命军序"等文,推荐邹容写的"革命军".同年6月29日,"苏报"又以显著位置刊出章太炎的著名政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对革命发出热情的礼赞.这些言论,引起清政府的震恐.两江总督魏光焘派人到上海,会同租界当局对"苏报"进行迫害.陈范,章士钊等先期走避,章太炎,邹容等6人被捕.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被判监禁2年."苏报"也于1903年7月7日被查封.史称"苏报案"."苏报"的革命宣传和"苏报案",当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 [4]
0.828562
5,798
0.025738
0
5,798
1,756
1,170.4
4.128906
0.215764
0.121313
456,400,018,216
新闻传媒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公历11月7日)取得胜利,苏维埃俄国诞生,开始了俄国历史的一个新时期,俄国新闻传播业告别旧时代,进入了一个完全新的历史时期.苏维埃俄国介绍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或苏俄.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政策基础: 1, 新闻媒介的目的在宣传鼓动组织批评,因而消息报道只占次要的从属地位; 2,新闻媒介是党的重要工具,因此其一切活动必须以党的政策方针为依归; 3,新闻自由不是绝对的,超阶级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只能属于执政党及其代表的阶级,这种自由的实现是以剥夺其他阶级的自由为条件的; 4,新闻宣传不是客观地向群众提供多种意见,以便人民自由选择和判断,而是由新闻单位代替人民作出选择和判断,即由新闻媒介自上而下向读者灌输某种既定的观念,意识; 5, 新闻活动是党和政府活动的组成部分,其任务必须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而改变.? 形成阶段 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列宁关于出版自由的设想和初期众多报刊并存的局面. 二,列宁无商品交换的军事共产主义试验,非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反抗与消灭. 三,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新闻政策. 四,斯大林式的新闻业体制的确立. 发展详情 一,列宁在十月革命爆发前的42天,即9月25号在"工人之路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怎样保证立宪会议的成功 - - 关于出版自由"的文章.他认为目前俄国的大报纸都是资产阶级的,因为他们垄断着广告;而且他们不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意志上的.因此,要剥夺资产阶级报纸,把所有的纸张,印刷所拿来公平的分配.首先给国家,这是为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第二是给在两个首都获得10~20万选票的大党;第三十给有一定数量的成员,或某些人签名的公众团体. 到1918年9月前,苏维埃俄国尚有商业性报纸226家,政党报纸235家. 二,列宁与1918年3月写作"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开始设想实行取消商品交换的劳动公社的试验.这一设想很快以军事共产主义的形式得到实现. 与此同时,1919年底,除布尔什维克的报刊外,其他报刊全部停刊或被查封. 三,在列宁的关怀下,苏俄的广播事业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建.1922年9月17日,俄国的第一家广播电台"莫斯科中央无线电话台"正式播音.1921年起,苏俄开始逐渐建立党领导的报刊体系.每一方面形成各自的报刊体系,例如以"贫农报"为龙头,截至1925年全国有各级农民报纸141家. 四,斯大林新闻业体制的特点是:1,逐渐取消以市场经济的方式管理报刊,代之以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通过有比例按计划的发展,逐渐将报刊,广播电台的建设分布于全国,并相互配合,向各专业方向发展.2,以保密的名义实行新闻检查.3,所有新闻媒介的主要作用均是宣传鼓动和组织群众,以事实的政治意义作为选择报道与否的首要标准. 由此苏维埃新闻体制正式完整形成.
0.891749
1,321
0
0
1,321
352
1,547.6
4.339844
0.182438
0
456,400,021,974
新闻传媒
彭红燕编著的"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应用型系列教材 )"是一部关于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教材,时间跨度从古 代到20世纪末,地域以中国大陆为主,涉及港澳台地区.作为新闻传播学 应用型教材,"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应用型系列教材)" 沿用了传统的新闻史叙事模式,即注重社会历史对新闻事业的影响,将中 国新闻事业发展线索置于中国社会历史变化脉络中加以梳理.对于具体的 新闻活动和新闻经验,除主要选择那些被学界公认的史实加以叙述外,还 着重挖掘了新闻特质明显,能体现新闻事业本质的那部分史料加以阐述. 总之,"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应用型系列教材)"旨在既 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一个线索清晰简明的中国新闻事业蓝 本,又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一幅具有现代视野和专业眼光的中国新闻事业发 展变迁的历史图景.彭红燕编著的"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应用型系列教材)"是一部关于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教材,时间跨度从古代到20世纪末,地域以中国大陆为主,涉及港澳台地区.本书旨在既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一个线索清晰简明的中国新闻事业蓝本,又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一幅具有现代视野和专业眼光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迁的历史图景.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 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 一,中国古代官报发行体制的变迁 二,中国古代报纸名称,报道内容及读者的演化 三,万历邸钞,天变邸钞与急选报 第三节 古代民间报纸的发展过程 一,宋之小报 二,明代京报 三,清之提塘小报 四,清之京报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四,鸦片战争前的外文报刊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的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报刊 二,鸦片战争后外商在华办报 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后在华外报的变化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鸦片战争前后在华外报的变化 二,在华外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民族报业的兴起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国人自办报纸的开始 一,国人办报的呼声 二,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尝试 三,王韬与"循环日报" 第二节 维新改良派创办的报刊 一,维新变法运动与政论报刊 二,康有为与"中外纪闻"和"强学报" 三,梁启超与"时务报" 四,改良派其他有影响的报刊 五,维新变法运动中新闻立法的尝试 第三节 维新派在海外的报刊活动 一,澳门:"知新报" 二,日本:"清议报" 三,"新民丛报"和"新小说" 四,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清政府"新政"实施与报刊的勃兴 一,背景及概况 二,官报的创办 三,民营报纸勃兴 四,各种白话报纸的创办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 一,香港广州地区的革命派报刊 二,上海地区革命派报刊 三,武汉地区革命派报刊 四,海外革命派报刊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第三节 清末新闻立法 一,清末新闻法制建设的背景及经过 二,清末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七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九章 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第十二章 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0.853081
1,477
0.072207
0
1,477
599
1,182.5
4.21875
0.169262
0.091456
456,400,029,332
新闻传媒
" 新闻传播散论"以 新闻知识,现象和本质等新闻传播理论为基础展开论述,作者通过观察,概括新闻实践,经由取样,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步骤,提炼出直观的模型.针对某些问案和论题,通过论辩,考据,分析,综合得出答案,评价,看法,提法或程式.从概念,案例,原理,现象,常识或假设出发,由逻辑链条运转出推想和命题,对既往理论,经验现实的某些侧面提出解释,在宽泛的意义上,就新闻传播的某一领域或相关问题进行抽象陈述和阐释,从而总结出契合于逻辑,有补于实践的系统的结论.作者视野开阔,研究方法有新意,以"散论"的方式,相对规范的叙述形态,针对新闻传播所涉及的 新闻史,新闻业务,新闻教育等内容展开探讨,文笔独特,铿锵有力,富有穿透力,体现了作者较为全面的业务素养和较为深厚的学术功底."新闻传播散论"以新闻知识,现象和本质等新闻传播理论为基础展开论述,作者通过观察,概括新闻实践,经由取样,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步骤,提炼出直观的模型.针对某些问案和论题,通过论辩,考据,分析,综合得出答案,评价,看法,提法或程式.从概念,案例,原理,现象,常识或假设出发,由逻辑链条运转出推想和命题,对既往理论,经验现实的某些侧面提出解释,在宽泛的意义上,就新闻传播的某一领域或相关问题进行抽象陈述和阐释,从而总结出契合于逻辑,有补于实践的系统的结论.作者视野开阔,研究方法有新意,以"散论"的方式,相对规范的叙述形态,针对新闻传播所涉及的新闻史,新闻业务,新闻教育等内容展开探讨,文笔独特,铿锵有力,富有穿透力,体现了作者较为全面的业务素养和较为深厚的学术功底.
0.861401
671
0.054381
0
671
166
743.6
4.050781
0.14456
0.890667
456,400,029,639
新闻传媒
"新闻传播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媒介学引论"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传承的时代;"中介即信息";"这个将毁灭那个";象征符号的有效性;学科建议;媒介学做什么. 雷吉斯·德布雷的媒介学是研究技术和文化之间过去与现在的一种互动.它主要针对 标记符号,存档和记忆进行思考研究,媒介学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从历史到现金,从文字到因特网.具体地说,媒介学指的是传承当中的中介程序.我们第一次对这个正在崛起的研究领域加以调整,同时包括对这一学科的预先假设及邻近领域的评论性反馈.它综合分析,浅显易懂,很容易提高读者的兴趣,"新闻传播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媒介学引论"适用于大专院校学生和对此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新闻传播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媒介学引论"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法国)雷吉斯·德布雷(Regis Debray) 译者:刘文玲 中文版序 第一章 传承的时代 观察点 传承:不仅仅是传播 研究领域的拓展 人类的特性 纪念物的优先性 第二章 "中介即信息" 方法论 对"中介即信息"的研究 研究的第一步:媒介圈(mdiasphere) 如何认识技术和/或文化 艺术见证 第三章 "这个将毁灭那个" 目标:关系,而非物体 这个和那个之间:打开指南针 决定论的问题:中介与中间领域 未来的先驱者 第四章 象征符号的有效性 研究路线:从媒介到调解作用 "话语的力量":尘封的黑匣子 起始约定:神灵化身论 中介的双重身份 第五章 学科建议 计划:辅助性科目 媒介学的接纳中心 为什么媒介学不是符号学 为什么媒介学不是心理学 为什么媒介学不是社会学 为什么我们不是(或不仅仅是)语用学者 为什么我们不是(不全是或还不全是)历史学家 技术的无意识性,坚持与自我克制 还有一座要推倒的墙 第六章 媒介学做什么 目的:平息学科竞争 既不是科学也不是灵丹妙药 技术/种族:危险的领域 "高科技"的先知主义还是过激的逻辑 慢跑效应(Leffet - jogging) 走向技术伦理 参考文献 基本参考文献
0.835294
850
0.045184
0
850
300
1,166.3
4.148438
0.171765
0.008299
456,400,030,097
新闻传媒
"英语采访艺术"是迄今在中国内地具有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专著.作者根据自身多年在国内外广播电视领域的从业经历积累的经验,加之对跨文化传播学创新式的研究结果,为在今天媒体传播形势下的对外广播从业人员,驻外记者和有志投身这一事业的人们,提供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解释. "英语采访艺术"中为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采访提供的问题设计,问句句式,采访心态及素材处理等具体的操作方法,不仅对一线从业人员有效,有用,而且对有志于发展相关理论的硕士生,博士生具有启发价值."英语采访艺术"不仅仅局限于介绍采访,也不是论述人们已有印象的对一般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而是一部专门解释对外广播声像节目的采访论著.因为,"英语采访艺术"中谈及的记者并不是那些经常为我们提供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而是那些为海外受众提供报道的,以采编播为一体的记者型的广播电视英语节目主持人们. 这是一部关于采访的书.更确切地说,就是关于如何问你想问的问题,并能得到应该得到的答案的书. 笔者强调:这是专门为那些从事和即将从事广播电视领域里的对外广播这一组从业人员而写的. 林海春,男,瑞典马尔默大学研究员,博士. 个人经历和学术兼职: 1984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在吉林工业大学进修,1984至1990年在黑龙江和南京的高校任教,1991转入媒体传播领域,在"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福建有线电视台"担任集采编播一体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双语:汉语,英语),1998年在瑞典隆德大学获得媒体与环境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瑞典隆德大学获得跨文化传播学文学硕士学位,2000起在瑞典马尔默大学教育与心理研究院担任博士生教育委员会委员,在瑞典留学,工作期间与"瑞典广播中心","瑞典电视台" 合作制作广播,电视节目,2002年独立完成电视纪实系列片"影像中的"欧盟" "3200分钟的素材拍摄,2002年在瑞典隆德大学,马尔默大学获得跨文化传播学博士学位,2003年起在瑞典马尔默大学担任研究员,2004年起为中国传媒大学"英语播音与主持艺术"讲授专业课. 曾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魅力新搭档'节目主持人选拔赛" 参赛选手教练,中央电视台驻外记者培训教练,"白象杯"第五届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参赛选手教练. 现为瑞典隆德大学"隆德论坛"(可持续发展)中国代表,丹麦电视台特约节目主持人. 教学情况及学术成果 主讲课程:"英语播音理论与实践","英语演讲B","英语辩论","英语采访艺术","英语节目主持艺术","英语节目采编播实务". 2006年荣获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优秀教师称号,1987年出版编著"管理心理学",2002年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出版中心出版博士论文"启发式来龙去脉引知法:跨文化情境下的国际文化(交叉)传播"(英文版),2003年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出版中心出版博士论文"启发式来龙去脉引知法:跨文化情境下的国际文化(交叉)传播"(中文版),2005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专著"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专著逾百万字. 前言 第一章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与对内广播节目采访 第一节 解析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 第二节 英语采访者承担的独特负荷 第三节 两种采访指向的"文化认同"不同 第四节 两种采访展示"文化心理"的方法不同 第二章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定位 第一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受访者的选定原则 第二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问题的设定范畴 第三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者的态度 第四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类型 第五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实地情境中的运作 第三章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实质 第一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出发点 第二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形态解释 第三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跨文化交流效应 第四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艺术的心理视角 第四章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风格分类 第一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之"生活拾零" 第二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之"历史时事说" 第三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之"诠释式调查" 第四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之"被聚焦群体采访"(Focused Group Interviewing) 第五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之"文化采访"(Cultural Interviewing) 第五章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哲学说" 第一节 英语采访聚焦"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第二节 英语采访展示"个体"与"意义"的关系 第三节 英语采访解析个体的思想形态 第四节 英语采访引发跨文化交流中双向"主观诠释体"的碰撞 总结 附录 附录-1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 附录-2 CBS Anchorman Dan Rather Interviews Saddam Hussein 参考文献 林海春广播电视节目部分播出作品 结束语 第一章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与对内广播节目采访 第一节解析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 在这一节里,笔者将对"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中的核心词进行逐一的解释,并且将它们之间在媒体对外广播中建构声像产品的特定联系进行分析.如此,可以使得"英语广播电视采访"所构成的独到之处形成学术上的系统化解析.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得从事对外广播的从业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获得学术理论的支撑,补充和解释.对"英语广播电视采访"的理解,通过下面的图示可以直观地展现出来. 图中所形成的直观效果,尽管是顺应英语单词"Interview"的构成进行分解而达成的,但是,每一个字母的最后选定,则是以顺应广播电视节目从策划,采访展开到素材搜集完成后,形成能够播出的声像产品的全过程为前提的.下面,笔者就图示中显示的每一个核心词进行逐一的解释. 一,广播(Broadcast) 虽然在英语语言中,这一单词翻译为中文就是"广播节目",但是,首先,在今天的声像媒体传播体系中,电视节目也就必须被涵盖其中.其次,因为笔者在本书中所要论述的英语采访范围也是特指"广播节目","电视节目"这两个部分的.值得一提的是,该词在词典("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171页)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无线电或电视的)广播节目[radio or television programme]."这一解释是很符合笔者的定位的.所以,涉及"英语广播电视采访"的第一个核心词的解释就是如此定位的.
0.873413
2,599
0.067954
0
2,599
677
1,339.3
4.292969
0.17045
0.040625
456,400,030,297
新闻传媒
"广播电视专业实训系列教材: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第2版)"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通过理论与训练相结合,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电视节目制作中应掌握的 基本操作技能和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本教材,要求学生系统全面了解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流程,掌握 摄录像机原理及操作技能,包括视音频编辑,后期合成,演播室制作等一系列制作实用技术."广播电视专业实训系列教材: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第2版)"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本科专业基础实训教材,适合大专院校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传媒业相关人员培训和工作参考用书. 第一章电视节目制作概况 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 (一)广播电视系统技术架构 (二)数字广播电视的新业务 (三)电视节目数字制作环境 二,电视节目制作手段与方式 (一)电视节目制作手段 (二)电视节目制作方式 三,电视节目的制播流程 (一)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二)电视节目制播系统 第二章摄录一体机性能与操作 一,数字摄像机概述 (一)摄像机的分类与原理 (二)数字摄像机主要性能 二,数字摄像机的操作使用 (一)摄像机镜头的功能 (二)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三)摄像机的调整使用 三,前期拍摄制作要点 (一)摄像机支架的操作要点 (二)摄像机拍摄注意事项 (三)摄像机维护保养事项 第三章录像存储单元性能与使用 一,视频信号的类型 (一)电视信号基础 (二)电视信号类型 二,存储介质的性能 (一)磁带性能 (二)硬盘性能 (三)蓝光盘性能 (四)存储卡性能 三,录像单元的性能及使用 (一)磁带数字录像机 (二)高清专业光盘录像机 (三)P2存储卡录像机 第四章数字视频编辑性能与操作 一,数字视频编辑方式 (一)视频编辑方式 (二)视频编辑系统 (三)视频编辑工作 二,数字视频编辑制作 (一)视频线性编辑制作 (二)视频非线性编辑制作 第五章电视声音的拾取和制作 一,话筒的特性与使用 (一)电视声音概述 (二)话筒的特性及类型 (三)不同节目的拾音方法 二,电视同期声的录制 (一)同期录音的设备 (二)同期录音的方法 (三)同期录音的基本原则 三,电视声音的制作 (一)电视声音合成系统 (二)音频信号处理设备 (三)音频数字化编辑 第六章电视演播室节目制作 一,电视演播室概述 (一)电视演播室的布局和功能 (二)电视演播室系统构成及功能 (三)电视演播室的信号流程 二,演播室视频系统 (一)演播室摄像机系统 (二)演播室视频切换系统 三,演播室节目制作 (一)演播室摄像机机位 (二)演播室摄像机拍摄 (三)演播室节目导播 第七章高清电视节目制作 一,高清电视节目技术标准 (一)技术标准 (二)技术原理 二,高清电视节目制作系统 (一)前期拍摄设各 (二)后期制作设备 (三)高标清电视转换 三,高清电视节目制作 (一)我国高清电视节目概述 (二)高清电视节目制作要点 参考文献 后记
0.80785
1,223
0.021417
0
1,223
326
1,113.3
4.144531
0.219133
0
456,400,030,464
新闻传媒
"声屏文选"是2011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德文. 张德文主编的"声屏文选"汇集了全省广电系统理论研究成果,选编的论文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科学,史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涉及面广,角度新颖,思维活跃.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都是辛勤工作在全省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从业人员,文章是他们工作的总结和理性的思考,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最好体现.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不同层面,不同侧面的问题进行的关注和思考,有的从宏观角度思考如何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力,有的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如何为广大受众提供"三贴近"的新闻作品;有的从工作实践出发,交流做好播音主持工作的一些体会;有的从教学的角度,提出如何提高电视新闻传播力的课题;还有的从安全播出,村村通等不同的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张德文主编的"声屏文选"汇集了全省广电系统理论研究成果,选编的论文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科学,史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涉及面广,角度新颖,思维活跃.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都是辛勤工作在全省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从业人员,文章是他们工作的总结和理性的思考,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最好体现.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不同层面,不同侧面的问题进行的关注和思考,有的从宏观角度思考如何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力,有的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如何为广大受众提供"三贴近"的新闻作品;有的从工作实践出发,交流做好播音主持工作的一些体会;有的从教学的角度,提出如何提高电视新闻传播力的课题;还有的从安全播出,村村通等不同的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创新机制,培育优质广播电视栏目 - - 对广播电视名牌栏目生长机制的思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云南影视大繁荣大发展从电视新闻教学看电视新闻之不足论影视剧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电视台谈话节目的困境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提升西双版纳的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廉洁务实的新闻队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广电产业竞争力岂能放大 - - 论基本事实与放大效应面对网络新闻的思考法制宣传教育在广播影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诚信建设提升广播电视公信力 - - 对文山州广播电视系统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浅析县级台制播网安全保障试论电视新闻的细节表现电视节目杂论论电视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西双版纳电视台硬盘上载工作系统电视新闻应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从凤凰卫视培养名牌主持人看品牌栏目的构建与营销企业电视新闻声画结合应注意的问题浅议县级台如何办"活"民语栏目新闻编辑的守望责任县级电视台的节目编排与收视率云南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产业化路径探析谈地方台新闻立台谈县区电视台电视栏目的策划与包装电视栏目运行与维护模式探索出镜记者如何提高出镜质量开办民生新闻栏目的创新路 - - 谈"傣乡"的创办过程及做法电视专题片中细节的把握和应用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初探联播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工作探析电视节目活动策划分析浅析当前新闻价值取向中存在的误区用贴近性,服务性办好地方台自办节目地方电视台要加强电视节目的策划论新闻价值与新闻传播力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舆论导向简谈广播评论写作的要点加快广播数字化进程打造新媒体时代的新广播打造东南亚权威信息发布平台之探讨浅谈做好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编排舆论导向在构筑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寻求最佳角度进行广播新闻报道广播音乐节目的创优广播跨地域合作形成整体强势广播语言的通俗化广播新闻要在准确的基础上求快媒体需要学习型专家型记者谈广播的优势谈怒江民族语的广播覆盖工作立足新闻工作树立职业形象不断发展的中波发射天线播音中内在语的塑造关于新闻播报中轻重格式处理方式的研讨选准角度做活民族地区"三农"报道浅析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的关系论广播电视价值取向边疆县电视台民族专题栏目发展探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初论对新闻类访谈节目中主持人"说"的感悟论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浅谈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浅析虚假广告产生的根源及对策浅议微博新闻传播相亲交友类节目渐冷中的热思考 - - 略论相亲交友类节目生存发展之道对记者角色定位的思考云南广播电视政府奖2009年度播音主持奖电视主持类获奖作品点评中国大陆电视剧产业的现存问题与改革思路对情感类节目制作中运用部分心理治疗原则的思考
0.942442
1,720
0.04325
0
1,720
381
1,480.2
4.082031
0.065116
0.321285
456,400,030,583
新闻传媒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 媒介管理"是立足于中国新闻业界实践的媒介管理教材,新鲜,丰富的 媒介经营管理案例是"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媒介管理"的特色和亮点.它从单一新闻媒介领导者的视角出发,涵盖了新闻媒介运营的全过程,并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媒介管理的相关原理.教材一方面高屋建瓴地介绍了新闻媒介管理概念,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则在流程上观照了新闻内容的生产,复制与传输管理,新闻媒介的广告经营, 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法务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新闻媒介管理的方方面面."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媒介管理"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新闻媒介从业人员和相关部门管理者的参考用书. 第一章 新闻媒介的经济运作方式与管理特征 第一节媒介经济与媒介经济组织 一,媒介经济的概念 二,媒介经济组织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商业模式 一,新闻媒介的产品结构 二,新闻媒介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新闻媒介产品的双重性质 四,新闻媒介的资源补偿与价值实现机制 第三节新闻媒介的管理特征 一,新闻媒介的产品与市场 二,新闻媒介的运营管理特征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二章 新闻媒介的生产流程与组织设计 第一节新闻媒介的生产流程 一,新闻信息的生产 二,新闻信息的复制,传输和递送 三,广告服务的生产和营销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一般原理 二,新闻媒介组织设计实例分析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的媒体制度 一,社会主义媒体制度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传媒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我国传媒业法人治理结构 一,我国传媒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形态 二,我国传媒业传统的"法人治理"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传媒业传统领导体制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规则冲突· 四,我国传媒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 第三节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媒体制度与治理规则 一,美国报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欧洲和日本的公共传媒机构的治理结构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四章新闻内容生产管理 第一节新闻信息网的建立和维护 一,收集新闻线索的主要途径 二,信息网的建立和维护 第二节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 一,新闻报道的策划 二,新闻报道的组织 第三节新闻采编流程的规范和控制 一,新闻采编模式 二,新闻采编流程的控制 三,全媒体环境下的采编流程再造 第四节采编人员的考核和激励 一,采编工作的特点 二,采编人员的需求特征和激励机制 三,采编工作的质量考核 第五节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内容生产 一,媒介融合 二,媒介融合对新闻内容生产的要求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五章 新闻内容的复制与传输管理 第一节报纸印务管理 一,报业印刷生产流程管理 二,报业印刷生产成本控制 三,新闻纸管理 四,报业印刷技术与设备管理 第二节报纸发行管理 一,报纸发行网络管理与维护 二,报业发行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三,报业发行推广方法与手段 第三节 电子媒介网络覆盖与数字化内容传输 一,电子媒介网络的种类和特点 二,电子媒介生产技术与设备管理 三,数字化内容的传输 四,三网融合及其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六章新闻媒介的广告经营 第一节新闻媒介广告概述 一,广告在媒介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媒介广告的种类 第二节新闻媒介广告经营方式 一,自营制 二,代理制 三,"自营"与"代理"双轨制 第三节新闻媒介广告成本与定价 一,广告成本 二,广告定价 第四节新闻媒介广告推广 一,广告推广的定义 二,广告推广的方法 第五节新闻媒介广告调查 一,广告调查的内容与意义 二,广告调查的方法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七章新闻媒介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员工招聘与选用 一,外部招聘 二,内部选聘 第二节员工培训 一,拟定员工培训计划与方案 二,实施员工培训计划与方案 三,员工培训的效果评估 第三节新闻媒介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 一,新闻媒介绩效考核 二,新闻媒介薪酬体系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八章新闻媒介财务管理 第一节新闻媒介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资金筹集与投资 二,资产管理 三,成本费用管理 四,收入,利润及其分配管理 第二节新闻媒介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 一,新闻媒介财务计划与预算 二,新闻媒介财务决策与控制 三,新闻媒介财务分析与考核 第三节新闻媒介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 一,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二,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三,混合式财务管理模式 四,选择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思考与讨论 第九章新闻媒介法务管理 第十章新闻媒介技术管理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媒介管理"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新闻媒介从业人员和相关部门管理者的参考用书."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媒介管理"由宋建武主编. 第一章新闻媒介的经济运作方式与管理特征 第一节媒介经济与媒介经济组织 一,媒介经济的概念 二,媒介经济组织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商业模式 一,新闻媒介的产品结构 二,新闻媒介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新闻媒介产品的双重性质 四,新闻媒介的资源补偿与价值实现机制 第三节新闻媒介的管理特征 一,新闻媒介的产品与市场 二,新闻媒介的运营管理特征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二章新闻媒介的生产流程与组织设计 第一节新闻媒介的生产流程 一,新闻信息的生产 二,新闻信息的复制,传输和递送 三,广告服务的生产和营销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一般原理 二,新闻媒介组织设计实例分析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三章新闻媒体的治理结构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的媒体制度 一,社会主义媒体制度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传媒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我国传媒业法人治理结构 一,我国传媒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形态 二,我国传媒业传统的"法人治理"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传媒业传统领导体制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规则冲突 四,我国传媒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 第三节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媒体制度与治理规则 一,美国报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欧洲和日本的公共传媒机构的治理结构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四章新闻内容生产管理 第一节新闻信息网的建立和维护 一,收集新闻线索的主要途径 二,信息网的建立和维护 第二节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 一,新闻报道的策划 二,新闻报道的组织 第三节新闻采编流程的规范和控制 一,新闻采编模式 二,新闻采编流程的控制 三,全媒体环境下的采编流程再造 第四节采编人员的考核和激励 一,采编工作的特点 二,采编人员的需求特征和激励机制 三,采编工作的质量考核 第五节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内容生产 一,媒介融合 二,媒介融合对新闻内容生产的要求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五章新闻内容的复制与传输管理 第一节报纸印务管理 一,报业印刷生产流程管理 二,报业印刷生产成本控制 三,新闻纸管理 四,报业印刷技术与设备管理 第二节报纸发行管理 一,报纸发行网络管理与维护 二,报业发行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三,报业发行推广方法与手段 第三节电子媒介网络覆盖与数字化内容传输 一,电子媒介网络的种类和特点 二,电子媒介生产技术与设备管理 三,数字化内容的传输 四,三网融合及其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六章新闻媒介的广告经营 第一节新闻媒介广告概述 一,广告在媒介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媒介广告的种类 第二节新闻媒介广告经营方式 一,自营制 二,代理制 三,"自营"与"代理"双轨制 第三节新闻媒介广告成本与定价 一,广告成本 二,广告定价 第四节新闻媒介广告推广 一,广告推广的定义 二,广告推广的方法 第五节新闻媒介广告调查 一,广告调查的内容与意义 二,广告调查的方法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七章新闻媒介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员工招聘与选用 一,外部招聘 二,内部选聘 第二节员工培训 一,拟定员工培训计划与方案 二,实施员工培训计划与方案 三,员工培训的效果评估 第三节新闻媒介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 一,新闻媒介绩效考核 二,新闻媒介薪酬体系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八章新闻媒介财务管理 第一节新闻媒介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资金筹集与投资 二,资产管理 三,成本费用管理 四,收入,利润及其分配管理 第二节新闻媒介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 一,新闻媒介财务计划与预算 二,新闻媒介财务决策与控制 三,新闻媒介财务分析与考核 第三节新闻媒介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 一,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二,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三,混合式财务管理模式 四,选择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九章新闻媒介法务管理 第一节媒体法务工作概述 一,什么是法务管理 二,法务管理的重要性 三,媒体法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媒体传播的内容可能引起的法律纠纷 一,新闻传播活动侵权 二,媒体内容侵权的种类 第三节媒体广告经营活动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 一,"广告法"的基本原则 二,"广告法"的主要内容 三,各类媒体广告的法律规定 第四节新闻媒体的版权活动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 一,版权的概念 二,新闻媒体容易遇到的版权问题 三,侵权行为和法律责任 四,著作权纠纷的解决途径 五,如何防范著作权纠纷 第五节新闻媒体竞争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 一,限制竞争行为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第十章新闻媒介技术管理 第一节现代传媒技术应用概况 一,信息采集技术的应用 二,信息编辑技术的应用 三,信息传输技术的应用 四,媒体监测技术的应用 第二节采编设备和技术的选型原则 一,先进性 二,经济性 三,适用性 四,技术的成熟性 第三节采编设备和技术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一,媒介产业技术标准 二,设备的采购 三,设备管理和维护 四,安全刊出和播出管理 五,媒体技术人员管理 思考与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0.86855
4,070
0.061807
0
4,070
1,450
1,856.8
4.199219
0.153071
0.749449
456,400,031,386
新闻传媒
"事实与建构:国际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国际新闻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术界的研究相对滞后.相对于国际新闻的巨大现实存在,建立中国自己的 国际新闻学研究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事实与建构:国际新闻的理论与实践"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探讨 国际新闻报道或传播理念的历史发展与理论意义,实践部分主要由调查报告和业务研究组成."事实与建构:国际新闻的理论与实践"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适读对象:新闻传播专业研究人员,师生,媒介管理部门人员,媒介爱好者. 蔡帼芬,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196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任新闻部国际组任翻译和记者.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任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副主任,外语系系主任,国际传播学院院长.主要论著有:"加拿大媒介与文化","加拿大的广播电视","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传播"等,主要译著有"哈默传","针眼"和译制片"豪门恩怨". 刘笑盈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事业调研处特约研究员,国务院新闻办"全球传播","新闻发言人"培训课特约主讲.郑州大学历史学学士,河南大学历史学硕士,首都师范大学现代国际关系博士.1996年~~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0年至今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任教.著有"眺望珍珠港:美日从合作到冲突的历史透视","中外新闻传播史","经济学与经济报道"等.主编有"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传播","媒介素养"等,发表论文近十篇.~ 序言 上部 中国市场化报纸国际新闻现状调查报告 美国报刊新闻特稿人情味特色的深层解读 美国媒体故事化新闻叙事浅析 中英财经杂志特点和异同 - - "财经"和"经济学家"的比较研究 民众参与新闻传播现象研究 - - 从印度洋海啸说起 从"世界新闻报"的实践看我国国际新闻类报纸的生态环境 关于中国三大城市国际新闻市场的消费需求调查报告 下部 美国新闻客观性理念发展的历史 从强硬到温柔 - - 浅析美国对阿拉伯媒体的态度转变 解读"时代"周刊有关中国报道的新闻价值取向 - - 从"时代"封面上的中国人物和中国事件说起 且看"洋媒体""胡服骑射" - - 媒体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与思考 我国国际新闻中的经济报道评述 法国"费加罗报"2005~2006年涉华报道价值取向解析 媒介视角下的恐怖主义 美国主流报纸在台海问题报道中的角色担当及原因 上部 中国市场化报纸国际新闻现状调查报告 一,中国市场化报纸国际新闻现状及原因探析 2 中国市场化报纸国际新闻编辑思路分析 国际新闻的版面和栏目名称及构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国际新闻版块的编辑思路.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中国市场化报纸的国际新闻版面名称趋于多样化,大量版面名称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国际新闻",而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如"国际信息","国际视点","环球瞭望","世界局势","世界万象","世界聚焦"等.由此可以看出,各报对国际新闻逐渐有了自己的诉求和偏好,在设置版面时,不是大而化之,而是有针对性地设置. 大部分市场化报纸除了突出时事政治热点问题之外,也兼顾到了其他类型的国际新闻.如北京的"法制晚报",其与国际新闻有关的版块分别为"国际晨讯","国际焦点","国际唐人街","国际健康","外评中国",分别从时效性,重大性,贴近性(华人),相关性(健康).观点性(评论)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做国际新闻,看起来非常有条理,也兼顾了特色和可持续性,特别是"国际唐人街",以综合报道的形式报道海外华人华侨,通过议程设置,开拓了国际新闻报道的新领域. 在市场化报纸中,栏目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合理,如"东方今报",每期都用一些固定栏目做不同的报道:"超短动态"以一句话新闻的形式快速回顾各大热点地区时事动态,"热点专区"则以三五百字的短消息报道较为重要的国际新闻事件,"图片新闻"则强调了读图效果.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新闻链接"栏目在国际新闻版面中的广泛出现.一些重大或不重大的国际新闻,如"新快报"在报道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的婚礼时,就用"新闻链接"的方法,把之前查尔斯与黛安娜结婚的场景做了链接,并将相关新闻以链接的形式呈现. 国际新闻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说新闻史是以国际新闻的出现为开端的.从新闻一词的出现的历史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出,国际新闻实际上是与新闻的历史同时出现的.在近代媒体最初形成的时期,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就是来自国外的消息.国际新闻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国际新闻报道,对外新闻传播和全球性新闻在内的庞大体系,占据了整个新闻传播10-30%的版面与播出时段.国际新闻是世界信息体系和国际关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世界或被世界了解的主要工具.毫无疑问,今天在不同国家中的人民眼中,世界的镜像很大程度上是靠国际新闻而形成的. 尽管国际新闻十分重要,但是实际上我们对国际新闻的研究却十分不足.这种不足甚至反应在国际新闻的定义上.在学界没有形成对国际新闻通行定义的前提下,我们曾尝试着对国际新闻加以界定.我们可以说国际新闻是超越了国家界限并具有跨文化性的新闻,或者说国际新闻是新闻在国际间的流动.国际(Internation)是16,17世纪首先在国际法领域使用的荷兰语词汇,18世纪英国哲学家边沁在使用它表达国家之间的意思之后,这一词语开始广泛流行了.国际新闻定义中所谓超越了国家界线包括三种含义,一是其新闻事实的国际性,即事实信息来自国外并对受众而言具有国际认知价值;二是其传播方式的国际性,即承担传播任务的媒体是可以超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媒介;三是其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国际性,即传者是面向国际的信息传播者,或者说受众是国际社会中具有广泛性,混杂性和隐蔽性的新闻大众.
0.868314
2,468
0.028467
0
2,468
902
946.3
4.195313
0.158023
0.005668
456,400,032,134
新闻传媒
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利用论 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利用论.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利用论 孙明慧编著的"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利用论"从实践出发,探讨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传媒领域的新应用,将知识管理上升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并以传媒组织新闻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开发利用作为实施知识管理的触点,为知识管理的有效运作找到了抓手.一方面,促进了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将"基于知识管理的新闻信息资源利用"从理论探讨提升到实际操作层面;另一方面,通过将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利用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引导新闻信息资源利用工作,深化了媒体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知识管理与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有利于合理配置媒体资源,盘活媒体知识存量,激活媒体知识生产力,巩固提升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为媒体向更高层次的战略转型奠定基础. 第一章 导论 一,传媒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知识管理将影响传媒业可持续发展 (二)新媒体冲击加速媒体数字化转型 (三)媒体内容资源建设滞后成为数字化战略的短板 (四)文化体制改革与新技术发展给媒体资源整合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知识管理研究 (二)传媒知识管理研究 (三)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研究 第二章 知识管理与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关系 一,知识管理相关概念解析 (一)知识的多维视角 (二)知识的多元分类 (三)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 二,媒体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传媒产业发展的融合 (一)媒体是典型的知识型组织 (二)知识管理是传媒业创新发展的竞争法宝 (三)知识管理在媒体运作中的价值体现 (四)知识管理与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关系 (五)基于知识管理的新闻信息资源利用思路 三,小结 第三章 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相关理论及实践 一,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理论解析 (一)新闻信息资源的内涵及外延 (二)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理论诠释 二,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实践分析 (一)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利用实践的现状分析 (二)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限制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主因 第四章 基于知识管理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模式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模式"概述 (一)知识系统层次和知识流程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模式"解析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与知识服务系统"功能 (四)知识管理境况中新闻信息资源价值增值模式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与知识服务系统"构建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与知识服务系统的基础:新闻信息资源整合与知识服务平台网络化构建-'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模式的核心:实现媒体新闻信息资源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模式的核心价值:提供知识服务 第五章 媒体知识化管理 - - 促进新闻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对策 一,人文维度能力建设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二)优化队伍,培养知识型员工 (三)重塑文化,打造学习型组织 二,内容维度能力建设 (一)实现对新闻信息资源的系统规范管理 (二)推进新闻信息资源知识服务的市场化和商品化 三,管理维度能力建设 (一)建立新闻信息服务部门科学的运行机制 (二)深化用户需求研究,加强用户关系管理 四,技术维度能力建设 (一)媒体知识管理的技术支撑 (二)新闻信息资源整合与知识服务需要的关键技术 (三)知识管理技术实现的框架设计 (四)知识管理技术实现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孙明慧,2007年7月进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工作.2010至201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攻读博士,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在全国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的主要论文有"从记录历史看新闻与档案的关系"""传媒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知识管理策略""加快档案信息化 - - 由政府信息公开引发的思考""现阶段报业融资的对策与建议"等.
0.864024
1,640
0.101778
0
1,640
393
1,095.8
4.296875
0.159756
0.028202
456,400,032,177
新闻传媒
"<新闻联播>研究"追源溯流,详尽梳理了 "新闻联播"30年发展进程.首先是对它的其前身 "电视新闻"给予了充分关注和较为深入的分析;其次是对"新闻联播"开播至今的两个历史阶段进行了系统考察.同时,"<新闻联播>研究"还注意把"新闻联播"的发展,变迁置于中国 电视新闻乃至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中加以思考,力图突破一孔之见,在一种更为广泛的视野之内观照这一栏目存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新闻联播>研究"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艾红红(1970),山东莒县人.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和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有专著"新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史初论",以及参著"中国广播电视图史"(任副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国广播电视新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传播史"等. 引言 一,写作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本书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上篇 第一章 寻根溯源 第一节 "电视新闻"的栏目定位和内容设置 一,栏目定位 二,内容设置 第二节 "电视新闻"的节目样式与运行机制 一,移植"新闻简报"的节目样式 二,借鉴广播新闻的运行机制和播音风格 第三节 "电视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借势扬名(1978-1992) 第一节 "新闻联播"创办初期的发展机遇 一,系统内部建设 二,政治推动 三,电视普及 第二节 栏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第三节 观众眼中的"新闻联播" 第三章 "链接"市场(1993年至今) 第一节 "标王"与"品牌的力量" 一,"标王"浮沉记 二,"标王"的卖点是"新闻联播"观众群 第二节 "标王"背后的电视市场博弈 一,地方台突围 二,中央台革新 三,"新闻联播"的"市场化"疑云 第四章 遭逢新媒体 第一节 新媒体崛起,"新闻联播"受冲击 一,新技术,新媒体对"新闻联播"的冲击 二,网民眼中的"新闻联播" 第二节 谁没有"新闻联播"情结? 下篇 第五章 "新闻联播"的取材特点 第一节 "新闻联播"的常规内容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及国内重要会议 二,经济,科技等各领域的进展与成就 第二节 "新闻联播"的取材偏向 一,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选题 二,以正面新闻信息为主 第六章 "新闻联播"的叙事风格 第一节 "新闻联播"的叙事主体 一,叙事主体的视域设置-全知叙事 二,叙事主体的角色认知-国家叙事 三,叙事主体的"形象"代言-播音员 第二节 "新闻联播"的叙事结构 一,言语语篇的主体性,书面化和自足性 二,画面语篇(图像)的辅助性和常规化 三,节目编排的意识形态性 第七章 "新闻联播"的价值体系 一,政治性 二,导向性 三,权威性 第八章 "新闻联播"的发展路向(代结语) 第一节 "路径依赖","诺斯悖论"与栏目变革的可行性分析 一,制度经济学视角中的"新闻联播" 二,革新是"新闻联播"未来发展的必然路径 第二节 栏目未来发展初探 一,反思全国联播制度 二,扩充价值体系 三,优化新闻内容,改进话语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按出版年月排列) 附录一 有关"新闻联播"的重要文件,规定 一,广播事业局关于各人民台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的规定 二,中央宣传部转发"广播事业局关于组织地方人民广播电台承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集体记者的决定" 三,中央广播事业局"集体记者工作试行条例"电视新闻工作细则 四,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必须完整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节目的通知" 五,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制止部分地方电视台切换中央电视台广告的通知" 附录二 "新闻联播"大事记 附录三 国外电视"新闻联播"管窥 一,前苏联 二,朝鲜 三,越南 后记 电视台的王牌栏目.自1978年元旦正式开播以来,该栏目以每日相对固定地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活动及国内重要会议,各行业进展和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全景式扫描",实践着"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介绍各条战线的新成就,新发明,新创造,宣传各地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创造的先进经验,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宣传意图,是目前覆盖率和收视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 从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看,由于栏目所处的特殊地位和独特的运作方式,使得"新闻联播"成为这个日渐多元的转型社会中"共享"程度最高的文化产品之一.在每晚固定收看这一栏目的人群中,既有国家政要,也有乡野黎民,既有商界巨贾,又有市井百姓.作为国家电视台的核心新闻栏目,它"对内代表党和政府,对外代表中华民族"的宏大主旨和以发布最新,最权威的时政新闻为主打的内容组合,使得栏目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政局和经济运行环境变化的"传感器",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普通人窥探权力阶层的窗口,又是"当下"处境中的中国人在公共场合表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学习范本,是他们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跨越可资参照的一面镜子.在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以及民族差距悬殊的中国,"新闻联播"在整合社会意识,促进民族国家认同和指导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不容低估的. ""新闻联播"研究"本是我承担的山东大学的一项青年教师成长基金项目,后来成为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题目.本书即是在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我于2004年9月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10月出站,历时两年余.回顾这段经历,即使是删繁就简,不能回避的仍然是一连串的感谢.首先,自然是感谢导师方汉奇教授,感谢方先生的海涵,感谢方先生多年来的提携和帮助.同时,也感谢人大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陈力丹教授和人大新闻学院的领导们,感谢他们的诸多体谅.2004年,我于9月6日前往人大报到.10月20日女儿官璞就降生了.可爱的女儿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说不完的欢乐,同时却也给我的博士后研究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在她哇哇的哭声里,在她的蹒跚迈步中,在她的咿呀学语中,时光成了碎片,思维刚刚看到珠的雏形却忽然又断了线.在这样的境况下,我的报告只好一拖再拖,迟迟画不上句号.如果不是人大新闻学院的"最后通牒",我恐怕至少还要拖上半年.
0.841158
2,556
0.014134
0
2,556
937
928.3
4.121094
0.194836
0
456,400,036,578
新闻传媒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内政府的新闻政策, 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定位,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和认知这三个层面进行的观察和梳理,"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探讨了不同时期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论认为:第一,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政策成为影响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的重要外部因素;第二,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是大众媒介公信力得以实现的内部基础;第三,应把是否符合 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判断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为线索,从政府,媒介,受众三方视角,对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今一百多年内,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全书分为大众媒介进入晚清帝国;大众媒介的大众化历程;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大众媒介与国家等内容.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王晶,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历史系近现代史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国家211课题大众媒介公信力子课题"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历史变迁"负责人.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新闻记者","中国传媒报告","现代广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主要从事广告史,视听广告创作,跨文化视野中的广告传播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导论 第一章 大众媒介进入晚清帝国 第一节 早期的报业与记者 第二节 清政府与报业的关系 第三节 民间对报纸的认知 第二章 民国早期的大众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 民国早期的新闻业 第二节 政府与报业的关系 第三节 读者,社会与报纸 第三章 大众媒介的大众化历程 第一节 报业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政府与新闻界的关系 第三节 读者,社会与报纸 第四章 战争时期的大众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 全国战时报业概述 第二节 政府战时新闻政策 第三节 战时媒介与读者 第四节 1945 - 1949年的报刊与广播 第五节 1911 - 1949年的新闻业反思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大众媒介与国家 第一节 大众媒介的建设与改造 第二节 1949年后民间报的困惑与努力 第三节 1949年后的新闻界与受众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众媒介及其公信力 第一节 新形势下的报业概况 第二节 政府的新闻政策 第三节 20世纪80 - 90年代受众与媒体关系 第四节 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危机与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0.876218
1,026
0.067847
0
1,026
392
1,255.5
4.101563
0.173489
0.003497
456,400,037,088
新闻传媒
尽管语言或文化不同,但优秀的记者拥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要寻找真相.大卫•兰德尔强调,良好的新闻工作不只是普遍追求的目标,还必须包括一系列的技能,这些技能使记者们在一个媒体所有权,技术和信息都不断变化的行业里游刃有余.这本著名手册挑战了那些被认为轻蔑和草率的旧观念,旧程序和旧技术. 大卫•兰德尔这本引领世界新闻业最新潮流的新闻手册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它为世界各地的 专业记者,见习记者提供了新闻业的"普遍性"规律,具有很强的新闻实践指导性.这个全新版本涵盖了大量新鲜的奇闻轶事和案例,吸取了作者作为一位英国全国性大报记者,编辑及专栏作家的宝贵经验.大卫兰德尔这本引领世界新闻业最新潮流的新闻手册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它为世界各地的专业记者,见习记者提供了新闻业的"普遍性"规律,具有很强的新闻实践指导性. 作者简介 大卫兰德尔 英国著名记者.曾担任英国四家著名全国性报纸的记者,同时曾任职其中三家报纸的编辑.现任英国"星期日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的新闻主管和资深作家,负责英国国内和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工作.此外,他还为意大利的"国际"(Internazionale)杂志撰写专栏.多年来,大卫兰德尔一直受邀在世界各地做新闻讲座,深受新闻从业者欢迎. 译者简介 邹蔚苓 1974年10月生,江西省宜丰县人.暨南大学经济学学士,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国际新闻学硕士,暨南大学新闻学博士.2001 - 2006年,在英国伦敦的"桥报"和TVB电视欧洲台任记者,编辑和主播;2006年回国后,任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编导,制片人;2010年起至今,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本科生"英语新闻采访","英语新闻写作"和研究生"专业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领域:英语新闻,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 尽管本书巧妙地介绍了"记者应该怎样做"以及"记者不应该怎样做",但它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记者技能手册",而是一本集睿智,诙谐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读物我欣赏这本书.任何想成为记者的人,或是希望从事媒体工作的人,都应该读兰德尔的这本书. - - 安蕾丝莉夫人(Dame Ann Leslie),"英国新闻评论" 这是我看到的记者最佳简易入门手册.它不但对做好记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提供了可靠诚实的建议,而且提出了记者经常遇到,必须努力克服的大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可贵的是,本书作者是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字里行间无不显示了作者对新闻工作的热情. - - 保罗琼斯(Paul Jones),英国记者协会编辑培训部授课导师 大卫兰德尔流畅的写作风格以及极好的例证深深吸引人去读这本书.任何想成为记者的人,都应该反复仔细地阅读它. - - 瓦尔威廉姆斯(Val Williams),汤姆森基金会 致谢 前言 第一章什么造就了一名好记者 一,态度 二,性格 三,伟大的记者 第二章新闻的局限 一,报纸拥有者的优先权 二,新闻文化 三,读者的价值观 第三章什么是新闻 一,什么是新闻 二,新闻价值 三,构成新闻价值的因素 四,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 五,美女和新闻价值 第四章好新闻从哪里来 一,成功记者的习惯 二,新闻编辑 三,隐性信息源 三,好记者避免的故事 第五章调查 一,你应该寻找什么 二,去哪里获取信息 三,驻外记者的调查 第六章处理信息源 一,处理信息源的指导原则 二,处理官方信息源 三,处理未经授权的信息源 四,处理没有来源的信息 五,离信息源太近 第七章提问 一,怎样接近人 二,采访提问中最实用的问题 三,向拘谨的信息源提问 四,向难以捉摸,躲避或敌对的信息源提问 五,通过电子邮件提问 六,新闻发布会 七,名人访谈 第八章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和数据 一,质疑数据 二,使用和滥用数据 三,调查 四,民意调查 五,相关性 六,预测 七,表面的与真实的增长 八,伪科学 第九章调查性报道 一,什么是调查性报道 二,调查的高产领域 三,调查性报道的技巧 四,如何进行调查性报道 第十章如何报道重大突发事件 一,如何保证你的灾难报道不会转变成一个灾难 二,死亡人数 三,联系受害者家属 四,所有的记者都是坚韧的,不是吗 第十一章错误,更正和恶作剧 一,犯错 二,你应该如何应对错误 三,报纸上的著名恶作剧 第十二章伦理道德 一,一般原则 二,灰色地带 第十三章报纸的写作 一,构思 二,条理清晰 三,语言鲜活 四,态度真诚 五,用词精确 六,匹配 七,效率 八,修改 九,写作的乐趣 第十四章新闻导语 一,怎样写出让人眼睛一亮的导语 二,硬新闻导语的撰写方法 三,其他导语的撰写方法 四,关于新闻特稿导语的词 第十五章结构和描写 一,结构组建的指导原则 二,分析报道的结构 三,结尾 四,信息出处 五,描写 第十六章如何处理引语 一,何时使用引语 二,准确性 三,有效性 四,引语的出处 五,编造引语 第十七章讲故事的不同方式 一,讲故事的不同方式 第十八章新闻评论 一,新闻报道中的评论 二,大大的"我" 三,立场正确 四,分析 五,讣告 六,社论 七,专栏作家 八,评论 第十九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一,努力 二,智慧 三,勇气 四,细心 五,阅读 六,新闻史的知识 七,强迫本性 记者的阅读书目 一,值得的报道书籍 二,记者回忆录 三,新闻评论 四,实践性书籍 五,统计数据和数字
0.835895
2,212
0.041761
0
2,212
791
1,338.2
4.242188
0.191682
0.043993
456,400,037,191
新闻传媒
"新闻编辑实务教程"按照目前报纸(编辑)工作的流程进行理论阐释和能力培养而构建的一个范式,也是学界和业界专家相得益彰,联袂打造的一个成果.全书分为"实用理论","实例解析","实训试题"三大板块.凝聚理论,点拨到位,强化实训,掌握技能,切合时代,是"新闻编辑实务教程"的最大亮点."新闻编辑实务教程"是新闻与传播实用实训系列教材之一.第一章 新闻编辑与新闻编辑工作 第一部分 实用理论 第一节 新闻编辑职业及其地位和使命 第二节 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业务范围和特点 第三节 新闻编辑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四节 报纸编辑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 第二部分 实例解析 第三部分 实训试题 第二章 新闻编辑的前期策划 第一部分 实用理论 第一节 新闻线索的宏观微观调控 第二节 跟踪与导引新闻采访 第二部分 实例解析 第三部分 实训试题 第三章 新闻编辑的中后期策划与调整 第一部分 实用理论 第一节 编前会和编辑的中后期策划 第二节 新闻报道的确认与选择 第三节 发稿程序的运用和规范 第二部分 实例解析 第三部分 实训试题 第四章 新闻稿件的修改 第一部分 实用理论 第一节 新闻稿件的梳理性修改 第二节 新闻稿件的特定性修改 第二部分 实例解析 第三部分 实训试题 第五章 新闻标题的艺术及其表达 第一部分实用理论 第一节 新闻标题的种类和功能 第二节 新闻标题的表达和制作技艺 第三节 制作新闻标题能力的锤炼和提高 第二部分 实例解析 第三部分 实训试题 第六章 稿件与版面调度 第一部分 实用理论 第一节 稿件与版面调度的意义 第二节 稿件调度的具体运作 第三节 精心编辑版面和稿件 第二部分 实例解析 第三部分 实训试题 第七章 版面结构与运用 第一部分 实用理论 第一节 版面与版面空间 第二节 版序版位及其功能 第三节 版面元素在编排技艺上的实现 第四节 版面布局结构与稿件编排 第二部分 实例解析 第三部分 实训试题 第八章 版面视觉艺术设计与优化 第一部分 实用理论 第一节 版面视觉艺术设计理念与功能 第二节 报纸版面版样设计与稿件组合 第三节 通读稿件组合版面审读大样 第二部分 实例解析 第三部分 实训试题 后记 附录第一章 新闻编辑与新闻编辑工作 第一部分 实用理论 第一节 新闻编辑职业及其地位和使命 一,编辑与新闻编辑 编辑,作为一种职业来说,是指报刊,图书,广播电视,音像,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介欲传播的内容出版过程中和问世前,有关组稿,策划,审读(视听),编选,修改润色,整合加工等的一种专业性工作.它是出版物(内容)定稿,传播前的重要环节;而编辑工作者则是最终的把关者,"守门人". 新闻编辑,是指新闻单位(报刊,广播电视,网站)专门从事新闻的策划,约稿,组稿,选择与修改稿件,撰写言论,制作新闻标题,组织版面或设计栏目,校正,审核等的一项专业性工作. 二,新闻编辑的地位和使命 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承担着主导性,整合性,把关性的工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总指挥","总集成"和"总把关",在整个新闻传播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新闻传播在人类活动中具有提供和解读信息,反映和引导舆论,整合信息资源的作用;在我们国家还有着宣传和教化的职能.从普遍的意义上说,它能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按照职业的分类,新闻编辑是与记者,教师,医生,律师,作家,编导,工程技术人员,金融家,有关行业的CEO,等等,属于高端白领阶层,是社会的精英和中坚.
0.842433
1,447
0.132128
0
1,447
596
1,233.3
4.355469
0.177609
0.108967
456,400,037,370
新闻传媒
"中国报纸会议新闻报道融合论"主要介绍了融媒时代报纸会议新闻报道出现的三大报道环节,即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和终端融合的变革,阐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非线性"交集循环"的融合机制创新."中国报纸会议新闻报道融合论"首次从学理角度归纳,总结了融媒时代中国报纸会议新闻报道出现的三大融合趋势,是较严谨的学术著作."中国报纸会议新闻报道融合论"由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出版.张勤,197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文学博士,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艾菲广告奖评委.在北大中文核心级别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国家注册广告师职业水平评价·助理广告师""广告实务"一书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范围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对象与范围1.2 基本概念的厘清1.2.1 会议及会议新闻概念的厘定1.2.2 会议新闻报道的基本理解1.3 国内外文献综述1.3.1 国外关于会议新闻报道研究的概述1.3.2 国内关于会议新闻报道研究的概况1.4 研究的创新点1.4.1 理论化的研究:克服以往注重业务的极端趋势1.4.2 系统化的研究1.4.3 与时俱进的"融媒"时代特征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1.5.1 研究方法1.5.2 研究的逻辑思路及研究框架第2章 "无限生态位"新型融媒环境2.1 融媒概念的厘清及发展历程2.1.1 融媒概念的界定2.1.2 融合媒体形成的诱因2.1.3 融合媒体的发展历程2.2 "有限空间生态位"下的报纸会议新闻报道创新2.2.1 传统媒体下报纸的媒体生态观:有限空间生态位2.2.2 "有限空间生态位"下的会议新闻报道创新2.3 报纸"无限生态位"媒体环境的思辨性重构2.3.1 控制环境:新闻规制的改革与建设2.3.2 竞争环境:"垄断"属性转向垄断·竞争并存2.3.3 受众环境:第四代"参与式"媒介素养的培养2.4 "无限生态位"下报纸会议新闻报道特点2.4.1 系统开放下的跨介质传递2.4.2 数字网络平台支撑下的时效性2.4.3 媒体革新生成海量会议新闻2.4.4 "深度资讯"统领下的直观感受性2.4.5 传受双方交融性的互动2.5 "无限生态位"三大报道环节的"交集循环"融合2.5.1 内容融合2.5.2 渠道融合2.5.3 终端融合第3章 内容融合:生产融合下的内容创新3.1 报纸主体身份危机及功能重构3.1.1 受众对"会议新闻"报道主体的颠覆:从消费者走向生产者3.1.2 受众参与会议新闻生产的形式3.1.3 报道主体功能的重构:主导向引导转变3.2 信息选择:"组织传播导向"向;专业报道框架转变3.2.1 组织传播导向下的会议新闻报道框架3.2.2 信息公开背景下的专业报道框架3.3 "多形态融合"会议新闻产品的创新3.3.1 呼唤"人性回归"的报道主题3.3.2 "亲民化解读"为中心的多视角平台3.3.3 事实信息为重心转向事实,观点的多态呈现3.3.4 会议新闻导入说服技巧以增加传播效果3.3.5 诉诸视听综合的多媒体会议信息3.4 发展:组织变革中的"T"型全媒体人才培养3.4.1 内涵式组织变革下的"会议新闻报道流程"创新3.4.2 融媒下全媒体人才"多能"还是"一专"的思考第4章 渠道融合:多介质,多手段的立体化通路4.1 媒体介质层面的融合4.1.1 传统媒体"会议新闻报道"由竞争走向整合4.1.2 会议新闻报道中的报网融合4.1.3 报纸融合手机媒体:会议新闻传递的"便利性"渠道4.1.4 媒体大融合,会议新闻报道的全息大汇流4.2 媒体介质大融合背景下的报道手段全面化4.2.1 微博,会议新闻信息新通道4.2.2 博客,汇流成川的影响力4.2.3 网络论坛BBS,会议信息新的集散地4.2.4 利用QQ群,增加会议新闻接近性4.3 未来:突破政策,技术之囿,构建深度融合环境4.3.1 打破政策壁垒,组建跨介质跨区域传媒集团4.3.2 引进移动互联网竞争机制,打造Web 3.0高速移动传播渠道4.3.3 融媒管理模式规则化,提升融合报道执行力第5章 终端融合:再聚分众的媒体"使用与满足"体验化5.1 受众分化基础上的再聚:媒体"使用与满足"的充分条件5.1.1 会议新闻报道中大众受众的"消解"与"分化"5.1.2 分众后的再聚合5.2 接受终端的融合:媒体"使用与满足"的必要条件5.2.1 互联网"定点终端"自选服务5.2.2 手机"移动终端"定制服务5.2.3 发展新的便捷化,电子化,体验性接受终端5.3 会议新闻报道中受众对媒体"使用与满足"的体验化 - - 基于受众接触"全国两会"新闻调查分析5.3.1 受众"使用与满足"的嬗变:信息层面转向媒体维度5.3.2 受众对媒体"使用与满足"的体验化5.4 存在问题与解决:"复杂网络"控制中的受众忠诚建立5.4.1 "媒体 - 受众"场域的"复杂网络"属性5.4.2 变"控"为"疏"的新型舆论引导5.4.3 导入4V营销理念,构建受众"忠诚ROI"5.4.4 数字内容"收费阅读"趋势下的免费原则结语:"非线性"融合特征参考文献附录1 受众接触"全国两会"新闻的调查问卷附录2 受众接触"全国两会"新闻调查总结报告附录3 "全媒体记者"访谈提纲附录4 地方两会新闻报道"传播介质与手段发展"2007,2010,2012总结
0.817489
2,230
0.03692
0
2,230
704
4,010.6
4.164063
0.299103
0.005769
456,400,037,509
新闻传媒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与管理"对近年来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重大 公共卫生事件,重大 事故灾难,重大社会治安事件等进行了历史梳理和实证分析,对其舆论传播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对其进行有效舆论引导的途径和方式."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与管理"的研究结论可为相关政府部门及大众媒体应对和引导突发事件舆情提供参考."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与管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周莉,女,1980年生人,湖北宜昌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研究方法,新媒体及舆情研究等.出版专著三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十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年来致力于突发事件中的舆论传播研究,撰写的研究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并受到好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 一,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 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 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第二节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特点 一,互联网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最重要的舆论场 二,受众成为新的信息把关人 三,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博弈,信息不对称现象加剧 四,混合传播与整合传播结合 第三节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途径 一,公共性舆论传播途径 二,非公共性舆论传播途径 第四节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第二章 重大自然灾害的舆论传播和管理 第一节 重大自然灾害概述 一,自然灾害的界定与特征 二,自然灾害的分级与分类 三,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重大气象灾害的舆情特征 一,传统媒体注重发挥公共参与能力 二,网络媒体积极配合传统媒体报道 三,移动媒体出现职责缺位 第三节 重大地震灾害的舆情特征 一,电视媒体报道不断改进 二,广播媒体实现无缝对接 三,新媒体的作用逐渐凸显 第四节 重大地质灾害的与情特征 一,主流媒体多角度呈现灾情 二,微博的舆论影响趋于复杂 三,有序发布灾情构建有利的国际舆论 第五节 重大自然灾害的舆论管理 一,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舆论管理现状 二,国外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 三,我国重大自然灾害舆论管理的有效途径 第六节 实证研究(一):"汶川地震"恢复期的新闻框架分析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发现 三,结论与讨论 第七节 实证研究(二):气象灾害中专业群体的信息支持研究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三,研究发现 四,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传播和管理 第一节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一,公共卫生事件的界定及特征 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分类 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重大疫情事件的舆情特征 一,政府由失语状态转为主导舆论 二,媒体从淡化处理到过度报道 三,公众从轻信谣言到走向理性 第三节 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舆情特征 一,舆论潜伏期较长致使其易被忽视 二,偏激舆论通过网络宣泄 三,媒体报道缺乏专业精神导致舆论影响泛化 第四节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特征 一,舆论的负面效应显著且后续效应持久 二,政府与媒体联动控制舆论走向 三,媒体的喧哗挤压公众表达的空间 第五节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管理 一,国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管理 二,我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舆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管理的理论设想 第六节 实证研究(三):"工业明胶"事件中微博舆论的竞争性特征分析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三,研究发现 四,结论与讨论 第七节 实证研究(四):健康传播中信息获取的城乡差异及其影响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三,研究发现 四,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重大事故灾难中的舆论传播与管理 第一节 重大事故灾难概述 一,事故灾难的概念界定与特征 二,重大事故灾难频发的主要原因 三,事故灾难的分级和分类 第二节 重大生产事故的舆情特征 一,政府组织传播作用日益显著 二,媒体秉持积极的报道原则 三,国内外舆情呈现逆向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重大交通事故的舆情特征 一,微博成为舆情策源地 二,公众主动参与事件调查 三,政府行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备受考验 第四节 重大火灾事故的舆情特征 一,舆论紧扣事故原因展开 二,政务微博的舆论引导作用显著 三,网络舆情的聚合和联动效应明显 第五节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舆情特征 一,环境污染成为当前重要的舆论议题 二,舆情持续周期长 三,企业危机公关不当引发舆论危机 第六节 重大突发事故灾难的舆论管理 一,现阶段我国事故灾难舆论管理机制 二,当前我国重大事故灾难舆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国外突发事故灾难舆论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第七节 实证研究(五):"武汉大雾事件"中微博舆论的传播特点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案例说明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发现 五,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群体性事件的舆论传播与管理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概述 一,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与特征 二,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 三,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第二节 因土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舆情特征 一,政府的舆情控制由事后弥补转为事前防范 二,媒体通过介入式报道进行议程设置 三,社交媒体放大人际传播的作用 第三节 由偶发案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舆情特征 一,舆论传播成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舆论传播伴随谣言扩散的过程 三,舆论传播具有波动性和不可控性 第四节 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舆情特征 一,官方与民间舆论缺乏沟通,民众缺乏理性思考 二,新媒体的应用促进舆论升温 三,网络舆情与现实行动交互作用 第五节 群体性事件的舆论管理 一,国内群体性事件的舆论管理现状及问题 二,国外及中国港台地区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中舆论管理的主要措施 三,我国政府完善群体性事件舆情管理的具体措施 第六节 实证研究(六):群体性事件中青少年圈子的社会支持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三,研究发现 四,研究结论 附录 附录1:2008 - 2012年重大自然灾害一览表 附录2:2008 - 2012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览表 附录3:2008 - 2012年重大事故灾难一览表 附录4:2008 - 2012年重大群体事件一览表 参考文献
0.864453
2,560
0.068993
0
2,560
871
1,945.7
4.210938
0.16875
0.015805
456,400,037,641
新闻传媒
"大国的幻象:行走世界的日记与思考"是一位新闻人多年行走于美日欧等大国时,边走边记下的文字辑录,其间有诸多令人遐想的场景:与大国政要的"亲密接触",与国外强势媒体人的唇枪舌剑,与世界级学者的下午茶时光,还有与大众"草根们"的闲话家常...... 在行走中,作者屡屡遭遇 文化冲突,他发现:美好或邪恶,中国人看待大国的视角总是略显单一,略带偏见,且往往慵懒地依循西方的思维路径.大国之幻象,正吞噬国人独立思考,谨慎判断之力. 是时候超越西方视角,找回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认知逻辑了!"大国的幻象:行走世界的日记与思考"是知名媒体人王文,对其八年"环球时报"生涯的一个交代与总结. 曾经 - - 他是职业报人,用深厚笔力,为中国人述说天下大事,像是一席漂洋过海的思想丰筵; 他是小资文人,用黑色大眼阅遍异域风情,一路的零星记载,像春光明媚的午后,一道清心的茶点. 一路行走,一路思考.正如中国与世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理性思考与感性呼吸,也是丰富人生不可或缺的养分. 如今 - - 他"粉墨离场",转投高校"智库",华丽转身,留下一段别致的期待! 王文,浙江义乌人.少时务过农,卖过唱,开过书店,当过商贩,摆过地摊,做过老板,后潜心学业,相继就读于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加入"环球时报",先后任记者,新闻编辑,历史编辑,评论编辑,社评起草人,评论组组长,编委(主管评论),2011年"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数年媒体生涯,多次赴美国,欧洲,日本,中东等地访学或短期工作,采访过上百位世界各国政要名流. 2013年初离开媒体界,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首都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曾翻译,主编,合著"世界治理:一种观念史的研究","政治思想中的国际关系学","真话中国"等书籍11本. 在"大国的幻象"一书中,文章涉及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伊朗和欧洲诸国,几乎将现今国际热点收尽;字里行间有对他国长短,本国圆缺的思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 -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 "大国的幻象"想要表达的就是,中国人应突破美国学者经过"营销"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束缚,然后呼唤中国人自己的思想崛起.能说出这些,是需要勇气的. - -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房宁 王文在行走中观察,在采访中思考,使"大国的幻象"这本书有了一个连贯的主题:在对一些国际热点话题深入观察分析的基础上,一方面尝试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也在尝试用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分析世界的事情.这是之前几代人一直抱有过的梦想. - -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丁刚 在"大国的幻象"一书中,文章涉及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伊朗和欧洲诸国,几乎将现今国际热点收尽;字里行间有对他国长短,本国圆缺的思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 - 前外交部长 李肇星 "大国的幻象"想要表达的就是,中国人应突破美国学者经过"营销"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束缚,然后呼唤中国人自己的思想崛起.能说出这些,是需要勇气的. - -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房宁 王文在行走中观察,在采访中思考,使"大国的幻象"这本书有了一个连贯的主题:在对一些国际热点话题深入观察分析的基础上,一方面尝试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也在尝试用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分析世界的事情.这是之前几代人一直抱有过的梦想. - -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丁刚 推荐序一细读前进的中国与变化的世界李肇星 推荐序二期待中国智库的明天房宁 推荐序二"80后"的理论追求丁刚 前言西方印记下的成长与自觉 上篇行走 第一章伊朗:一个被妖魔化的国度 1在去德黑兰途中的反思 2能读"洛丽塔",而且"闷骚" 3狂热与有序 4内贾德比奥巴马安全 5美国实力VS伊朗尊严 6即将到来的伊朗战争? 7以色列与伊朗的涟漪 8德黑兰的屋顶 9唯一信得过中国? 10看待伊朗的另三种视角 11不要小瞧伊朗文明 12伊朗是观察世界的凹凸镜 第二章美国:"八旗子弟",或梦想国度? 1三万米高空的记录 2美国人咋那么幸运 3中国:他国的另一个依靠? 4美国人像八旗子弟 5在肯尼迪暗杀地感受美国恩仇 6不想再来得克萨斯州了 7有些地方是不能与美国比的 8纽约是中国的反面教材 9纽约最大的毒瘤是什么 10芝加哥与蓝莓山药 11拉登的死拯救了奥巴马? 12十八大,美国大选,哪个更重要? 13中国人"用脚投票"去美国 14通州的"狂拆迁"与旧金山的"不掩丑" 15星条旗的迷恋与坠落 第三章欧洲:小的,老的与傲的? 1去欧洲途中的陌生感 2在欧洲,中国人容易有大国沙文主义 3采访西方政要,是一个技术活 4令人唏嘘的大英帝国 5为何中国人不拽英国 6糟糕的莫斯科机场 7令人心惊的俄罗斯 8游牛津,小心踩到坟墓 9在英国大选中当"计票员" 10在海军城"血拼" 11华人在伦敦金融城的日子 12在奥地利总理府的一场激辩 13在维也纳看歌剧,小心票贩子 第四章日韩:有多远?有多大?东北亚的两块胎记 1日本是中国发展的试金石 2美国明防中国暗防日本 3日本重回亚洲并非坦途 4孤岛日本的前途会怎样 5"3·11"地震是日本的"9·11" 6与日本斗,应攻其软肋 7去韩国不算出国? 8韩国人爱讲"世界之最" 9在丽水世博会体会韩国的海洋雄心 第五章民主:真的,假的?虚的,实的? 1美国人像选举"猛兽"? 2在哈佛主讲中国后的震惊 3揭私中国,美国媒体占不了什么便宜 4仍需向美式选举民主说不 5美国总统像个"大主教" 6小心,美国可能开始复苏了 7美国兴衰与民主体制是两回事:与福山喝下午茶 下篇思考 第六章民意:我们需要怎样的政治表达 1中国社会正处在火山口吗? 2中国崛起与民意表达 3中国民意的崛起与美国研究的未来 第七章"软实力"差距:暂把美国当参照系 1感受不到的美国"入侵" 2中美冲突 3中美智库:差距,还是差别? 4中国急需世界级的评论家 5中国媒体软实力何时崛起? 第八章中美博弈:人类的新尝试? 1中美关系的三本账簿 2中美的办公室政治 3"如果中国第一,美国颜面何存" 4对美博弈,最需要的是"忍" 5中美都有第二次机遇 第九章网络:想对中国所谓"自由派"说 1中国自由派最缺什么 2中国到底处于怎样的时代:兼与野夫先生商榷 3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坏人:再与野夫先生商榷 4中国社会不能分裂:三与野夫先生商榷 5让"五毛""五美分"早点成历史 6网络不是"情绪垃圾桶" 7践行基层民主,中国极缺人才 结语微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更须有所作为 后记知识"欠发达",崛起无后劲:兼答我为什么离开媒体界 35年的改革开放,大大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但横向比较,这种差距的缩小并非是全方位的,而是在各个领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认清不均衡的中国崛起进度,有助于中国下一步发展的查漏补缺,也会促使中国青年才俊在职业规划和国家抱负上更有效地腾空挪移. 相较而言,经济是体现中国发展最明显的"进度条".中国GDP在过去短短十年间由世界第七升至第二.2006年中国仅是7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美国是127个;到2011年,美国却跌至仅为76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升至124个,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越来越多预测显示,中国GDP最快在4年,最慢在12年内将成为世界第一. 中国军力的崛起速度仅次于经济.中国军费已是世界第二,从近年来航空母舰,大型运输机,航天,歼20等与军事相关的科技成果看,中国军力虽离美国仍有不少差距,但已跻身于世界军力第二梯队的领先位置. 政治制度,社会发展虽不能量化,但也让人看到"崛起"的印记.仍在探索中的"中国道路"近年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西方著名学者视为最有潜力与西方模式竞争的政治制度;中国社会常暴露出不少弊端,但大体保持着稳定与良性运行.相比于苏东解体,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欧美金融危机,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大国的"贫民窟"症结,过去20多年,中国在政治,社会政策上可以称为"犯错误最少的大国". 笔者认为,最滞后的是知识领域.包括教育,学术研究,媒体传播,影视文化,智库建设等一切与知识相关的行业范畴,中国都还处于落后的位置.在世界公认排名前一百位的大学中,鲜有中国大学身影;经济学,化学,医学,物理学等比较容易分高下的学科领域,中国大陆学者还未能获诺贝尔奖;社科人文研究领域还少有享誉世界的中国大学问家;世界十大传媒巨头没有中国媒体;被译为外文的中文书籍远远少于被译成中文的外文著述,"知识逆差","信息逆差"的现象相当严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已变得富有,但与知识相关的职业如媒体人,出版人,教师,作家,诗人,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仍低于同等职业者在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电影的水平亟待提升;世界公认的前十大智库也没有中国机构,等等. 更严重的是,几乎所有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商业,中国与发达国家的鸿沟也相当明显.从微软到苹果,再到大数据时代,"知识经济"的概念在中国已不再流行,在新知识储备上还有不足,还较难以出现诸如巧实力,财政悬崖,大数据等,为国家,社会,时代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新知识.全社会智力与思想创新的匮乏与短缺,越来越有可能导致中国崛起的后劲不足. 如果说在经济,军事,政治,社会领域,中国已是"巨人",或者正在长高,那么在新知识领域,中国还处于"欠发达"水平,存在创新不足,力量分散,过于功利的弱点.中国每年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是引用数量却未入前列;各种研究和学术机构林立,但交叉重复严重;各行业的知识成果很多,但追求市场性,经济性趋向严重.这种明显的崛起"洼地"和短板,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年青一代应该以此为责,知识报国.历史证明,真正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知识强国,都有共同的特性:具备科学的调查研究,系统分析能力,能够为政府提供可行性很高的建议;具备领先于世界的知识产业,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具备激励知识相关职业发展的社会机制,保障媒体人,教师,作家,诗人,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与整体收入,等等. 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知识领域的投入力度,从国家战略层面持续性,加速度地构建对教育,学术,智库的激励机制,健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制度保障,如知识产权制度,独立的智库机制,开放的建策纳言流程.与此同时,相关知识领域的组织机构也应进一步加快改革,鼓励创新机制,消除改革惰性,不能因为经济等领域的成功而忽视知识领域的滞后与纰漏. 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对于每个社会单位和每个普通百姓来说,思想内涵与知识水平的提升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知识不崛起,中国永远不能说"崛起成功".没有足够的知识与创见,很少人能事业有成,即使发了财,也容易被看成是暴发户.对于国家也是一样,知识崛起才意味着自我了解与剖析能力的成熟,意味着国家成长的稳健与厚重. 中国和世界又古老又年轻,中国和世界又光彩夺目又难看准看清.世界在进步,国际经济,政治和舆论秩序又依然不合理,观察中国和世界要与时俱进,要在沸沸扬扬的议论中把握真相,主持公道,借鉴别人长处,又不受错误观点的诱惑. 本书承载的是一家之言,是我重视和比较喜欢的一家之言. 本书作者王文是比我年轻三十来岁的北大校友.后来居上是规律.我在外事战线待了四十九年,还有好多事看不明白.王文头脑清晰,视野开阔,天天都在观察研究世界大局,解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做中外交流的桥梁.他有理想,肯实干,繁忙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聚沙成塔,终于有了这本"大国的幻象". 本书中,文章涉及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伊朗和欧洲诸国,几乎将现今国际热点收尽;字里行间有对他国长短,本国圆缺的思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作为中国新闻工作者,他忠于祖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的立场出发,为祖国的和平发展提供着有效劳动;他辛苦,但幸福.在这一意义上,我和他又成为忘年同事.我愿意向他和各国年轻朋友学习. 2013年1月27日 自北京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去日内瓦南方中心途中
0.861122
4,954
0.04004
0
4,954
1,770
1,100
4.03125
0.178442
0.134116
456,400,038,278
新闻传媒
"经验与历程: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以90年党的新闻思想为对象,以党的 新闻事业演变为视野,对党的新闻思想的形成,交锋和确立作了多维度的观察和评述,既有历史厚度,也有时代特色.收录的二十余篇文章,基本可以纳入三个主题:党报及 中国新闻传媒的改革,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新闻事业和党报思想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教育,普及和深化.这些文章对于全面了解党的新闻思想颇具启发价值.特别适用于宣传系统,新闻业界和 新闻理论研究者阅读."经验与历程: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紧紧围绕这样三个主题展开:党报及中国新闻传媒的改革,新媒体,跨文化传播,全球化态势下中国新闻事业与党报思想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教育,普及与深化. 前言 论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探索与认知 试析葛兰西"霸权"理论与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异同 伪满洲国东北共产党报人考察 新时期党报借势发展途径分析 不一样的表述一样的实质 - - 新闻报道"不闻"观念典型表述寻踪 追寻中国报纸传统 - - 徐铸成新闻思想探析 简论中国共产党90年新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梁启超新闻主张的现实解读 - - 喉舌论,党性原则及其他 "公共"与"人民"双重视角下的重庆卫视改革 外宣媒体的党性坚守 - - 兼谈"新华日报"的改版 中国新闻法治的现实困境及推进思路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 胡锦涛新闻思想的产生,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网络媒介在社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双性角色研究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报的管理与经营 中国共产党党管报纸的制度构建及其改革 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党报? - - 以新时期30年党报改革实践为对象的考察 从大跃进浮夸风到2011年对三峡工程不利影响的报道 - -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变革与反思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 - 西方人士探访和宣传"红色中国"的原因 党内历次"文风"问题的话语研究 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新闻法制建设的演变与反思
0.856502
892
0.065685
0
892
303
1,092.2
4.054688
0.162556
0.015936
456,400,038,412
新闻传媒
"美国在华早期 新闻传播史(1827-1872)"首次对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系统的描述,对于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报刊,报人,如威廉·伍德和"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裨治文, 卫三畏与 "中国丛报",玛高温与宁波 "中外新报", 林乐知与上海 "中国教会新报", 丁韪良与北京"中西闻见录"等,进行了细致的个案分析,并且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揭示了这些报刊创办的时代背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从而将美国人以至西方人早期在华办报活动的图景全面地呈现了出来."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1827-1872)"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活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活动的兴起;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的初步发展 - - 美国来华新教传教士与"中国丛报"等. 邓绍根,江西石城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中国新闻史学会副秘书长和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外新闻传播史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学术著作3部;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出版发行研究","当代传播","新闻记者","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等新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教育部社科课题6项,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2项:先后获得多项科研奖励.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2 第二节文献综述/5 一,国内研究现状/5 二,国外研究现状/7 三,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8 第二章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活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1 第一节中美两国关系的初期发展/11 第二节美国新教传教事业在中国的建立/15 第三节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22 第四节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条件/27 第三章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活动的兴起/35 第一节威廉·伍德和"广州纪录报"/36 第二节伍德创办"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45 第三节"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的创刊宗旨和编辑方针/47 第四节"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的主要内容/50 第五节"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改版/57 第六节"中国差报"改版后的内容变化/61 第七节威廉·伍德的编辑思想/65 第八节"中国差报"停刊/68 第九节"中国差报"的影响和历史地位/71 第四章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的初步发展 - - 美国来华新教传教士与"中国丛报"/76 第一节美国来华第一位新教传教士裨治文来华/76 第二节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85 第三节"中国丛报"概况/90 一,"中国丛报"的创刊宗旨和编辑方针/90 二,栏目编排和变化/96 三,卫三畏和"中国丛报"印刷出版/102 四,经营,发行和读者/113 第四节"中国丛报"传播主体分析/118 一,"中国丛报"主编/118 二,稿源和编辑工作/120 三,撰稿人/137 第五节"中国丛报"内容分析/145 第六节"中国丛报"停刊/154 第七节"中国丛报"的历史地位/164 第五章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的扩张/168 第一节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扩张的历史背景和概况/169 一,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和中美关系的新变化/169 二,基督教新教势力在华的大举扩张和清政府的基督教政策/172 三,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和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的扩张概况/175 第二节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在宁波的兴起/177 一,宁波开埠和新教传教士在宁波的早期传教活动/177 二,"中外新报"的创办/180 三,"中外新报"概况/185 四,"中外新报"停刊/192 五,"中外新报"的历史地位/194 第三节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向福州扩展/196 一,鸦片战争后福州开埠和基督教新教的发展/196 二,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在福州的兴起概况/201 第四节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在广州的复兴/203 第五节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在汉口的兴起/206 第六节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在上海的兴起/208 一,上海成为西方在华事业的中心和美国在沪新闻传播活动概况/208 二,林乐知与"中国教会新报"/213 第七节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在北京的兴起/228 一,外国势力进驻北京/228 二,"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创办"中西闻见录"/230 三,丁韪良主编"中西闻见录"/233 四,"中西闻见录"宗旨和内容/241 五,"中西闻见录"的影响和地位/247 第六章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的整体分析/253 第一节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兴起的历史特点/254 一,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全面兴起的标志/254 二,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兴起的历史特点/256 第二节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的历史特点和历史地位/259 第三节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兴起的历史影响/266 一,突破中国办报禁区,推动中国新闻传播的近代化进程/266 二,影响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加深中国社会的殖民化程度/280 三,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西学东渐的进程/292 参考文献/299 后记/311
0.837903
2,079
0.068599
0
2,079
775
2,156.8
4.128906
0.273208
0.035608
456,400,039,408
新闻传媒
欧阳宏生,段弘主编的"广播电视概论"全面梳理了广播电视业从诞生至今的发展历程,涉及广播电视事业的各个方面,分析了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理念,功能,行业发展,揭示了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经营的基本规律,论述了其法制化和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并探讨了受众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角色,权利和特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特征,"广播电视概论"可供新闻传播研究人员,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师生等使用.欧阳宏生,段弘主编的"广播电视概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的基本特色,阐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性质,任务和功能,揭示了中国广播电视的节目,技术,经营,管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述从业人员,受众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学习本书,有助于对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及其各个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这是我们学习广播电视专业的基础. 欧阳宏生,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先后在地方和中央电视媒体工作,2001年引进调人四川大学,次年开始指导广播影视专业博士生现担任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多年来被聘请为国家政府奖 - -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及召集人,中国电视艺术金鹰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等评委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出版"电视批评论""电视文化学""中国电视批评史"等10多部著作,主编两部国家重点规划教材,主持13项国家重点,一般及部省级课题有10项社科成果获国家,省政府奖励,同时,还担任多所重点大学兼职教授,中央电视台客座研究员,多家卫视台顾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多家学术期刊编委.段弘,本科至博士阶段就读于四川大学,先后获新闻系法学学士学位,新闻业务方向文学硕士学位,文化与传媒方向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曾参与编写"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大众传播学通论","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等数部学术专著,在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上已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绪论 第一章 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及现状 第二章 广播电视事业的性质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特殊属性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社会主义特色 第四节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指导思想 第三章 广播电视事业的功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广播电视事业的特殊功能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符号系统 第一节 广播符号系统 第二节 电视符号系统 第五章 广播电视的节目形态与采编制作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节目形态 第二节 广播节目的采编制作 第三节 电视节目的采编制作 第四节 广播电视的编排策略 第六章 广播电视的技术要求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主要环节 的技术应用 第二节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技术保障 第三节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法制建设 第八章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 第一节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 广播电视产业的经营内容与原则 第三节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节 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建设的概况和目标 第二节 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第三节 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第十章 广播电视的受众工作 第一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权利 第三节 广播电视受众调查 后记
0.883974
1,560
0.049001
0
1,560
557
873.7
4.125
0.137179
0.002525
456,400,040,263
新闻传媒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 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主要内容:走访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甘肃五地的10家电视台,56个电视新闻栏目的分管台长,频道总监,部门主任,制版人,主编和一线记者编辑共115名从业者以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3家媒体的十余名从业者,重点考察"监督权力"和"民主参与"两项功能的扩张之路,探讨我国 经济体制转轨这一关键变迁对于 新闻事业来 形象定位的深远影响和制度建构."嘹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课题组于2005年8月出版了"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调查报告之后,又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研究,课题终于完稿,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这一成果呈献出来,它肯定会有一些不当之处,甚至错误,但却是我们对理论和实践作了认真思考的成果,是我们真实的见解,可以说课题组的师生,是以一颗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无限热爱和赤诚的心来对待这一课题研究的,希望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能对中国的政治改革起应有的作用. 朱羽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出版"摄影艺术讲座","摄影美术漫笔","电视画面研究","电视摄影艺术","现代电视纪实","生命的对话-电视传播的人本化"等专著. 序 绪论 第一编 理析 第一章 回放:西方国家新闻功能的演进分析 1.1 监督权力,民主参与与功能成功扩张的回溯 1.2 监督权力,民主参与功能成功扩张的理论解释 第二章 聚焦:近代以来中国新闻功能的屈与张 2.1 近同代中国新闻扩张动力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 2.2 当代中国新闻功能扩张动力的历史反拨和未来影响 第三章 定格: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新闻功能扩张 3.1 社会转型期新闻监督权力功能的扩张 3.2 社会转型期新闻民主参与功能的扩张 第二编 调研 第四章 五类栏目:当下广播电视新闻实践中的个案分析 4.1 语塞的宣传者:"新闻联播","全国新闻联播" 4.2 乏力的监督者:"焦点访谈","新闻纵横","阳光热线" 4.3 挣扎的理想者:"新闻调查" 4.4 消费的满足者:"南京零距离" 4.5 短暂的革命者:"1860新闻眼" 第五章 一种参照:当下广播电视新闻实践动态的简要图景 5.1 不完全商业化的跛行:当下广电新闻实践的功能图景 5.2 "功能"背后的价值追问:广电新闻人的职业图景 5.3 当下广电新闻实践的危机与转机 第三编 规制 第六章 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技术变局 6.1 分久必合:新技术条件下的根本之变 6.2 不进则退:网络平台上的产业危机 6.3 犹在境中:未来新闻传播中的受众感受 第七章 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组织架构 7.1 从"栏目"到"频道":组织结构基本单位的转换 7.2 从"分散',到"整合":"大编辑部"运行过程中的障碍 7.3 从"生产型"到"学习型":频道制架构中的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调配 第八章 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体制重构 第九章 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法制进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编 理析 就新闻运作而言,尽管广电媒介与印刷媒介在各自管理机构,改革进程,商业化程度以及技术特征等等方面有种种不同,但两者在作为新闻媒介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观念上却没有不同.所以,在这个层面,以"新闻"为概括的总体解释,适用于广电新闻. 一,已有研究:不同的角度 相同的指向 作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事业的面貌无可避免地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联系在一起.出于显见的原因,国内外相关研究差异显著. 以我们有限的视野,国内公开的研究成果多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论述的话语策略,在现有政治权力架构内作自我的理想阐述和向理想接近的步骤设计.这一治学方式的新老学人以王中,孙旭培,陈力丹,李良荣,喻国明,刘建明等为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从经济体制转轨视角切入的研究渐次增多,如陈卫星,胡正荣,钱蔚,凌燕等,其中一些借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等理论资源;还有一派,直接借鉴公共领域,新闻专业主义等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推动当下新闻事业转型,如展江,陆晔等;另外,作为民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事业也吸引了一批其他领域学者的注意,如邓正来,贺卫方,崔卫平,许纪霖,刘军宁等,他们以政治学,法学为理论依托,以扩大现有言论空间为目的,间或有文论及.最后,一批活跃在网络上的新锐媒体人,也正在发出越来越强的声音. 大陆以外的研究要尖锐得多.基本可以分为3类:以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本体为主要资源,结合实证的调查分析,逻辑进路和研究方法更为严谨,规范,李金铨,陈怀林,陈韬文,何舟,赵月枝,黄煜,潘忠党等是其中主力;第2类辞锋锐利,但情绪化的宣泄伤害了理性探讨的说服力,如何清涟,焦国标等;第3类则是其他领域关注祖国前景的华人学者,运用经济学,政治学资源为新闻事业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如陈志武,徐贵等.虽然理论渊源,研究方法各有不同,但这3类的评判立场基本一致,即以西方理论为中心视野,对现行中国新闻事业体制持批判态度,主张以新闻自由为基本原则指导未来新闻事业转型. "新闻"是个很敏感的领域,自它出现以后,就总是处于人类活动的中心位置,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新闻的发展虽自有其内在规律,但它呈现的形态和内涵,总是与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势和功利的目的交织在一起,包括对它的研究也是如此,不同时期,不同国度,都显示出不同的面貌和特色,人们用各种观念,方式去利用它,驾驭它,让它蒙着层层神秘的面纱,使研究者很难接近它的本质,认清它真实的面貌.课题组成立的初期,就曾深切地感受到这种迷漾.现实的环境,以往的教育,眼前的利益,使我们对课题的研究无所适从,如履薄冰,很长时间不敢动笔.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讨论和思索,课题组决定首先解放思想,去掉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努力超脱功利,摆脱一些世俗的纷扰,用一种较为纯净的心态去研究学理,努力接近新闻的本质,用一种科学的精神去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既不迷信西方的模式,也要敢于正视中国的现实,要培养一种批判精神.
0.859628
2,472
0.011368
0
2,472
746
1,117.3
4.234375
0.179612
0
456,400,040,501
新闻传媒
"自由的逻辑:进步时代美国新闻业的转型"内容简介:言论出版自由是受宪法保护的美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财产权也是一种基本权利,这便形成了一个难解之谜:私营的媒体怎能与自由的媒体兼容?"自由的逻辑:进步时代美国新闻业的转型"选取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时代 - - 一个激情飞扬又混乱不堪的年代作为分析对象.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经历着重大调整,新闻业也发生着巨变:揭黑运动,黄色新闻,美西战争报道,客观主义和新闻专业主义等都在这一阶段兴起.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分支,新闻业与当时的社会系统发生着什么样的勾连?新闻业如何重建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它的变化究竟遵循着什么样的内在逻辑? "自由的逻辑:进步时代美国新闻业的转型"深入扑朔迷离的美国新闻史,以财产权和言论出版自由之间既和谐又悖谬的关系作为分析核心,展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编营分离制度等制度架构的建构过程.其观点之深刻,逻辑之严密,在新闻学著作中难得一见."自由的逻辑:进步时代美国新闻业的转型"是新闻传播学术原创系列之一.张健,江苏东台人.做过记者,公务员,教师,拥有史学学士,文艺美学硕士,传播学博士学位.在"国际新闻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学习与探索"等新闻传播类核心刊物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数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代表论著有:"徘徊在"教堂"与"国家"之间:历史演进中的美国新闻业编营分离制度"(南方出版社2008年版),"网络传播学"(合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编营分离制度为何可能被逐利的美国新闻业主接受","财产权与财产权屏障下的言论出版自由","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路径依赖现象"等.参与或主持过国家社科,江苏社科等各类别的基金项目,现任教于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序以史为镜,关照现实 绪论进步主义时代的制度调整与新闻传播 上篇 跨越分水岭:新闻业转型 第一章 进步主义运动 第一节 工业文明综合征 第二节 改革举措 第三节 集体心态 第二章 进步时代的黑幕揭发运动 第一节 报刊成为"第四等级" 第二节 报刊与文学的揭露传统 第三节 黑幕揭发运动 第四节 恒久价值观 第三章 进步时代的广告业 第一节 广告业与报刊 第二节 广告对报刊的影响 第三节 案例:专卖药对抗新闻自由 第四章 资本与政治对新闻生产的管理 第一节 投资者对新闻生产的管理 第二节 商业资本对新闻的管理 第三节 政府对新闻的管理 第五章 维护新闻独立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与新闻专业主义 第二节 客观性理念 第三节 编辑与经营相互分离 下篇 自由:新闻传播转型的内在逻辑 第六章 言论出版自由的逻辑理路 第一节 新闻与效率 第二节 财产权与自由 第三节 财产权与言论出版自由 第七章 财产与自由的冲突 第一节 "1787年宪法"与"权利法案" 第二节 两种权利的冲突 第三节 进步时代的新闻悖论 第八章 进步时代的制度调整 第一节 权利冲突与制度调整 第二节 政府与制度调整 第三节 新闻业投资者与制度调整 第四节 新闻专业主义 第九章 进步时代制度调整的局限 第一节 制度调整的效能取决于新闻企业内的权力格局 第二节 被挑战的制度调整 第三节 股份化成为制度调整的最大挑战 第四节 对挑战的应对与讨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0.860294
1,360
0.034049
0
1,360
506
1,594.1
4.292969
0.169118
0.007722
456,400,040,616
新闻传媒
本书为 "云南信息报"跨地区办报的改革试验成功提供样本.2007年9月,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云南出版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强强合作,联合重组"云南信息报",5年来,新的"云南信息报"发展迅速,是近年来中国跨地区办报的成功案例.本书以滇粤两大集团联合重组"云南信息报"的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中国报业发展,特别是跨地区办报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既叙述实例,也做理论分析,是目前国内论述跨地区办报实践的唯一专著.龙雪飞编著的"中国式联合重组(云南信息报跨地区办报的改革试验)"翔实记录,总结了"云南信息报"通过强强联合引入优质资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效益的实践,从一个点反映了云南近年来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路径和成果,对云南以至更大范围的文化企业做强做大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序一 打造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样板 序二 媒体也需要改革人才 序三 云信模式是跨地区办报的成功实践 引子 第一篇 改革之路 第一章 报业产业化前中国报业发展脉络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报业 二,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的中国报业 第二章 中国报业集团化的早期特征 一,中国报业走向集团化前的躁动 二,组建报业集团的现实动因 三,第一家报业集团的诞生 四,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试点成效 第三章 中国加入wTo与跨地区跨行业办报 一,中国加入WT0前的媒体环境 二,中国棒受的WT0原则 三,资本经营与跨地区跨行业经营 第四章 跨地区跨行业办报的实践与历史演进 一,第一次跨地区办报实践与特点 二,第一次跨地区办报中的"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 三,第二次跨地区办报实践与特点 四,第二次跨地区办报中的"新京报"和"第一财经日报" 五,出版业的并购重组 第二篇 强强联合 第一章 为什么选择与南方报业合作 一,南方报业的品牌价值 二,南方报业的多品牌战略 三,南方报业的人才优势 第二章 南方报业首次跨区域办报试点:"新京报" 一,第一家正式获批的跨地区经营报纸 二,在北京报业市场迅速崛起 三,跨区域扩张要"名正言顺" 四,异地办报的原则 第三章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与"云南信息报" 一,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的文化产业龙头骨干 二,"云南信息报":云南报业发展史的~个范本 第四章 强强合作的动机和市场依据 一,两家集团合作的动机 二,两家集团合作的前提和市场依据 第三篇 云信解码 第一章 全新定位:政经主流大报 一,政经主流大报定位确立 二,新云信对新闻理念的阐释 三,新云信的操作规范 第二章 差异化策略:打好两张牌 一,打南方牌:充分整合南方报业资源 二,打本地牌:立足云南服务云南 第三章 经营刨新: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 一,为什么不打价格战 二,如何打好价值战 第四章 团队再造:规范制度,人性管理 一,南方报业的企业文化 二,厘清理念,规范制度 三,双向轮岗,加强培训 四,有容乃大,科学用人 第四篇 主动融合 第一章 广东与云南的媒体环境差异 一,政治生态和政策环境的差异 二,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文化发展的差异 第二章 云南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一,移民与文化互动 二,现代旅游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 三,现代传播对云南社会进步的贡献 第三章 跨地区办报与文化融合 一,争取当地支持 二,努力融入当地文化 三,服务本地读者 四,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五篇 未来之路 第一章 传统报业的现实困境 一,新闻消费方式的巨变 二,正在消失的报纸 三,跨地区办报的风险 四,新闻伦理建设任重道远 第二章 应对与未来 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寻求全媒体时代突围之路 三,"走出去"战略的尝试与推进 附录 附录一 联合重组:推动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附录二 龙雪飞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院演讲稿:中国式的联 合重组 附录三 龙雪飞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院演讲稿法文版 附录四 新华社播发通讯: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院的一堂 中国媒体课 附录五 中国媒体的声音回响在法国新闻殿堂 附录六 跨地区办报的云南探索 附录七 龙雪飞英国剑桥大学演讲稿: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 兴媒体的挑战 附录八 龙雪飞英国剑桥大学演讲稿英文版 附录九 民族复兴需要民族精神 后记
0.850581
1,720
0.021625
0
1,720
741
1,406.9
4.105469
0.173256
0.003941
456,400,040,808
新闻传媒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主要内容:涉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客观与偏见"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 美国主流报纸以"第三只眼睛"看台海两岸,可以便于大陆媒体学到若干报道技巧,进一步提升报道水平.书中也为大陆决策部门媒体的对台宣传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金勇,男,1974年7月生,江苏涟水人,文学博士.先后就读于苏州大学法学院,新华社中国新闻学院研究生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曾做过2年银行职员,4年报社夜班编辑,记者.现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新闻报道,台海问题,中美关系.前言 导论 第一章 台海问题的由来 第一节 台湾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台海危机的由来 第三节 大陆台海问题的策略演进 第四节 台湾台海问题的策略演化 第五节 美国台海问题的策略演变 第二章 美国主流报纸与台海问题 第一节 美国主流报纸的界定 第二节 台海问题的界定 第三节 美国主流报纸高度关注台海问题 第三章 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具体案例 第一节 对1992年台海问题相关报道 第二节 对1995年台海问题相关报道 第三节 对1996年台海问题相关报道 第四节 对2000年台海问题相关报道 第四章 美国主流报纸在台海问题报道中的角色 第一节 美国的议程设置者 第二节 大陆的尖锐批评者 第三节 台湾的有力同情者 第五章 美国主流报纸为何褒扬台湾批评大陆 第一节 国家利益的考虑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分歧 第三节 台湾当局的游说 第四节 美国民意的影响 第五节 台湾媒体的渗透 第六节 美国民族优越感的作祟 第七节 对美国主流报纸本质的认识 第六章 对大陆对台宣传工作的思考 第一节 政府部门的对台工作 第二节 大陆媒体的对台宣传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第一章 台海问题的由来 第一节 台湾的历史沿革 翻开中国地图,我们一眼可见,在我国广阔无垠的东南海面上,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其中最大的一个岛像飘浮在波涛滚滚大海上的一叶芭蕉,它就是台湾.台湾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台湾岛南北长394公里,东西宽144公里.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古称夷洲,流求.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所著述,这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公元3世纪和7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进入17世纪之后,中国人民在台湾的开拓规模越来越大.17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10万人,至公元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时,总数达到50.7万余户,254万余人.200年间增长25倍.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及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进程.这一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他省区一样,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50年间,这一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台湾的开拓发展史,凝聚了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中共十七大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国家的分裂与统一并不鲜见,光是二战以来几十年间,不少国家就由统一走向分裂,既有本国内战的原因,也有国际协议的规定,德国,越南,朝鲜,中国等国都饱受国家分裂之痛,同胞分离之苦.幸运的是,越南在上世纪70年代实现统一,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完成统一.但是朝鲜半岛依旧处于分裂状态,台海两岸至今没有实现河山一统.统一是台海两岸所有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伟大职责.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三国以来,中国就对台湾进行了有效统治.1885年,台湾首次成为中国的一个省.1895年,由于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回中国怀抱.1946年到1949年,国共内战爆发,中国人民来不及回味作为战胜国的荣耀,便目睹河山破碎,国家分裂,两岸同胞从此隔海相望.浅浅的一湾海峡,竟成了中国最大的国殇. 国家的分裂,既有国共内战的因素,也与国际势力干涉密不可分.美国直接插手台海问题,美国政府继续干预中国内政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自此亦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迄今,台湾问题成为中美之间最敏感,最复杂的问题.此外,日本从现实利益和历史情结考虑,与美国一唱一和,不时制造事端,阻挠中国统一.
0.888556
2,001
0.034639
0
2,001
809
1,355
4.261719
0.175412
0.025878
456,400,040,909
新闻传媒
"中亚转型国家的 新闻体制与媒介发展"研究了 中亚五国(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独立后的新闻体制与大众媒体的发展情况.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进入" 社会转型期"或称"后社会主义时期".随着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变,这些国家的新闻业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俄罗斯及其他东欧国家不同,中亚媒介发展是转型新闻模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独立后,因国家 综合国力下降和民众民主素质,文化水平不高,中亚国家的传媒水平无论是在理念方面还是在业务操作方面都进展缓慢,有的国家甚至还出现了不如苏联时期的倒退局面.中亚五国的媒体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各种新的特征和新的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中亚转型国家的新闻体制与媒介发展"对中亚国家新闻体制,传媒发展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在中亚媒体研究方面的空白."中亚转型国家的新闻体制与媒介发展"全面地研究了中亚国家在新闻体制选择和大众媒介发展方面的情况.归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当前中亚国家的新闻业来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体系,是在苏联解体后逐渐形成的一套独立的媒体结构."中亚转型国家的新闻体制与媒介发展"在"塔吉克斯坦"一章中客观地总结分析了中亚媒体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以及随后的演变过程. 赵永华,女,1971年生.先后于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北京大学俄语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外国新闻史研究会副会长.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世界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代表作为"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参与编写著作16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国际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第一章 哈萨克斯坦 第一节哈萨克斯坦国家概况与传媒概览 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概况 二,哈萨克斯坦传媒业概览 第二节哈萨克斯坦媒介生态与传媒体制 一,多民族,多语言背景下的哈萨克斯坦新闻业 二,总统制,多党制下的哈萨克斯坦新闻业 三,哈萨克斯坦传媒体制简析 第三节哈萨克斯坦新闻控制的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 一,政治控制与新闻控制 二,哈萨克斯坦新闻控制的法律手段 三,哈萨克斯坦新闻控制的行政手段 第四节哈萨克斯坦新闻媒体业务情况 一,新闻从业者的自我审查 二,新闻报道质量不高 三,哈萨克斯坦新闻人才的匮乏 第五节哈萨克斯坦的媒介市场 一,传媒经济立法 二,媒介市场与广告 三,印刷媒介市场 四,广播电视媒介市场 五,互联网与移动媒体市场 第二章 吉尔吉斯斯坦 第一节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概况与传媒概览 一,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概况 二,吉尔吉斯斯坦传媒业概况 第二节吉尔吉斯斯坦媒介生态与传媒体制 一,国家对大众传媒的控制管理 二,多种语言并存的区域化媒体 三,吉尔吉斯斯坦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第三节吉尔吉斯斯坦新闻业的转型历程 一,吉尔吉斯斯坦新闻业发展的黄金期(1991 - 1992年) 二,大众传媒和执政当局关系的转折点(1993 - 1995年) 三,大众传媒繁荣时代的终结(1996 - 1999年) 四,媒体所有权的再分配与信息战的加剧(1999 - 2005年) 五,媒体所有权的重新配置与集中(2005年以后) 第四节吉尔吉斯斯坦关于大众传媒的法律 一,吉尔吉斯斯坦宪法中有关传媒的条款 二,吉尔吉斯斯坦的"大众传媒法" 三,其他有关大众传媒的法律 四,关于"吉尔吉斯斯坦大众传媒与反恐和反极端主义"的法律 第五节吉尔吉斯斯坦大众传媒的经营管理 一,吉尔吉斯斯坦广播电视媒体的经济情况 二,吉尔吉斯斯坦报刊的经济状况 三,吉尔吉斯斯坦网络媒体的优势 第六节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外国媒体与国际基金会 一,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外国媒体 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国际基金会 第七节吉尔吉斯斯坦2010年政变中的传媒之争 一,吉尔吉斯斯坦政变中反对派的媒体策略 二,吉尔吉斯斯坦政变中巴基耶夫支持者的媒体抗议 三,吉尔吉斯斯坦政变中各方对俄罗斯媒体的指责 四,吉尔吉斯斯坦的"穷媒体"与无序民主,社会动荡 第三章 塔吉克斯坦 第一节塔吉克斯坦国家概况和媒体概览 一,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概况 二,塔吉克斯坦传媒业概览 第二节塔吉克斯坦新闻传播简史(1991年以前) 一,中亚地区塔吉克语(波斯语)报刊的创建 二,前苏联时期塔吉克地区新闻业的发展 三,前苏联改革时期塔吉克的新闻业(1985 - 1991年) 第三节塔吉克斯坦独立后的新闻业 一,塔吉克斯坦宣布独立前后的社会政治形势 二,1991 - 1992年间塔吉克斯坦的新闻业 三,1992 - 1997年塔吉克斯坦国内战争时期的新闻业 四,1997 - 2004年国内战争结束后塔吉克斯坦新闻业的发展 第四节塔吉克斯坦新闻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新闻立法 一,经济变革对塔吉克斯坦新闻业发展的影响 二,塔吉克斯坦新闻媒体的法律基础 第五节塔吉克斯坦现行新闻业的最新特点 一,塔吉克斯坦报刊媒体的结构变化 二,塔吉克斯坦媒体业务方面的变化 三,塔吉克斯坦的新闻管理体制 四,塔吉克斯坦媒体的新闻专业化程度 第四章 乌兹别克斯坦 第一节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概况与传媒概览 一,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概况 二,乌兹别克斯坦传媒业概览 第二节乌兹别克斯坦的新闻管理体制 一,前苏联后期与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之初的新闻管制 二,乌兹别克斯坦新闻媒体的自我审查 三,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对外国媒体的态度 第三节全球化,社会转型与乌兹别克斯坦电视媒体的发展 一,社会转型中的电视媒体 二,全球化进程中的电视媒体 三,电视与民间文化的再次繁荣 四,电视与少数民族 第五章 土库曼斯坦 第一节土库曼斯坦国家概况与传媒概览 一,土库曼斯坦概况 二,土库曼斯坦传媒业概览 第二节土库曼斯坦的传媒管理体制 一,土库曼斯坦政府与媒体的关系 二,土库曼斯坦的新闻立法 三,土库曼斯坦的新闻管制 四,土库曼斯坦的网络监管 五,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外国媒体 第三节土库曼斯坦的媒介经营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状况 一,土库曼斯坦新闻媒体的经营状况 二,土库曼斯坦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状况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0.880047
2,576
0.050253
0
2,576
824
1,981.7
4.308594
0.169643
0
456,400,041,065
新闻传媒
"话语权转移: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分析"主要内容:选择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作为分析对象.从历史沿革和理论分析两个视角.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和分析工具.梳理新时期以来中国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嬗变轨迹,概括变化的特点,分析演变的动因和机制.并初步构想这一变迁的未来趋势和结果,即中国未来的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模式:党报言论为主导,精英言论和公众言论积极参与的多声部媒体言论场."话语权转移: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分析"适读对象:新闻传播专业研究人员.师生.媒介管理部门人员.媒介爱好者.刘学义,山东青州市人.青岛大学中文系学士,吉林大学新闻系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教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媒体研究和新闻评论学.曾参与教育部项目两项,主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在"新闻大学","学术交流","应用写作"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合作,参与出版著作3部.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媒体言论话语权概说 一,话语权 二,言论话语权 三,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 第二章 政治权威的权力话语-党报言论 一,作为权力话语的党报言论 二,党报言论话语规范的形成和发展 三,党报言论话语的生产机制 四,限制的话语主体 第三章 解构和建构-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的嬗变 一,媒体言论传播观念的重构 二,言论话语权格局的分化 三,言论实践主的转移 四,言论的主题形态和话语资源 五,言论表达形式创新的意义 第四章 媒体言论话语权嬗变的动力场(一) 一,政治民主进一彰显 二,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逻辑 三,转型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第五章 媒体言论话语权嬗变的动力场(二) 一,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共生 二,媒体传播角色的转变 三,媒体言论话语权视域中的传播技术 第六章 媒体言论话语权演变的趋势及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第二章 政治权威的权力话语-党报言论 葛兰西认为,国家政权的维系"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这里的领导就是"阐发和传播具有聚合力的那样一种思想的能力."虽然葛兰西是在谈论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时做这些分析的,但历史经验证明,对于"精神和道德领导权"的获得,无论对于夺取政权阶段的政党还是执政阶段的政党都是同样重要的. 要建立和巩固党对"精神和道德"或者说文化的领导权,作为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所办机关报的党报党刊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党报言论来说,也就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媒体言论,而是承担特殊使命的政治话语和权力话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党报言论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扮演着党和政府代言人的政治角色,承担向国内外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引导国内社会舆论和其他媒体新闻舆论的重任.在共和国第一个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报言论在媒体言论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主导权,也是媒体言论中最主要的话语主体.新闻改革以来,党报言论在媒体言论场中的地位有所下滑,具体表;现就是:在媒体间激烈的言论竞争下,党报言论对大众的影响力减弱,而各种非党报类媒体言论的公众影响力大幅上升,并且其话语的个性特征也日益明显,党报言论在社会舆论中的议程设置能力有所降低,党报言论面临重塑舆论权威的严峻挑战. 作者认为,党报言论话语权实践不仅仅是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嬗变的初始背景和动因,党报言论如何转型也直接影响到未来我国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社会路径的选择.那么,党报言论的主要话语特征是什么?它的话语权力又是如何生成的?对于这些问题,下面从党报言论的性质和功能,党报言论话语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党报言论话语的生产机制以及党报言论的话语主体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本书是笔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完成"话语权转移"的初稿,是2006年春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新闻学博士学位期间.在三年读博的时间里,我先后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诸多师友的关心和支持.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蔡雯教授.能够师从蔡老师是我人生的一大幸运,蔡老师作为新闻学领域首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她治学之严谨,工作之勤奋,待人之谦和,我感受至深.导师的言传身教,使我终身受益.我的博士论文,从开题到截稿,都是在蔡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完成的.蔡老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亲自推敲润色,甚至仔细校正每一处笔误和标点.尤其让我感动的是,蔡老师2004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仍然牵挂着我的博士论文进展,让我定期把论文草稿用邮箱发给她审阅.导师行止可范,教会了我如何治学和为人. 应该特别感谢陈力丹教授,喻国明教授和杨保军教授,他们在我的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对论文的选题,提纲以及结构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感谢读博期间给予我思想启迪的各位老师,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兴东教授,涂光晋教授,周小普教授,张征教授. 同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蔡开松先生为本书出版做了大量细致而具体的工作,使本书能够顺利付梓,深为感谢.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处在路径转换的关键时刻,媒体言论也不例外.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体化的媒体言论话语权格局面临重组,一直居于这一格局核心的党报言论处境尴尬,社会影响力和对其他媒体言论的示范作用减弱,言论话语主导权受到挑战,在媒体言论场原有的中心地位面甘缶被边缘化的危险;其次,非党报媒体言论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意见性信息提供者.知识分子话语和个人话语一改以往或从属或被同化的话语角色,地位大幅上升.公众公开表达的意识增强,途径拓宽,言论权利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媒体言论实践主体的变化,改变了旧的新闻传播体制之下媒体声音的构成,标志着媒体言论传播观念的重构与言论话语权格局的分化.
0.904863
2,365
0.048812
0
2,365
659
1,235.7
4.324219
0.114588
0.019809
456,400,041,249
新闻传媒
"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内容简介:爱德华•S. 赫尔曼和诺姆• 乔姆斯基以这部再版新增了导论,极具开创性的著作向读者揭示出,新闻媒体与其以往好战,执著,无所不在地探求真相和捍卫正义的形象截然不同,它们在实践中维护的是对国内社会,国家以及全球秩序起主导作用的精英阶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议程. 赫尔曼与乔姆斯基研究了数十年间的评论与研究资料,对一系列案例,包括媒体对"有价值"和"无价值"的受害者,"合法的"与"毫无意义的" 第三世界选举等事件的两分法报道进行了研究,对媒体就美国对 印度支那的侵略战争所作的报道进行无可辩驳的批判,并基于上述研究与批判提出了一个用于分析媒体行为与表现的宣传模型.新增的导论对宣传模型及以往案例进行了更新阐述并讨论了该模型适用的其他案例范畴,如媒体对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及此后的1994 - - 1995年墨西哥的金融大崩溃的报道,媒体对1999年和2000年针对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抗议活动的报道手段,以及媒体对化工产业及针对该产业的规范所作报道的处理等等.通过上述强有力的分析,"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得出结论认为美国大众媒体极具宣传特性,它们没能为人们真实地了解世界提供它们作为媒体本应提供的信息."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为我们了解大众媒体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是未名社科传播政治经济学译丛之一. 作者:(美国)爱德华·S.赫尔曼 (Herman.E.S.) (美国)诺姆·乔姆斯基 (Chomsky.N.) 译者:邵红松 爱德华·S.赫尔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金融学荣誉教授.著有"企业控制"(Corporate Control),"企业权力"(Corporate Power),"真正的恐怖网络:现实中的恐怖主义与宣传"(The Real Network of in Fact and Propaganda),"示范选举:美国在多米尼加共和国,越南和萨尔瓦多操控的选举"(Demonstration Elections: U.S.-Staged Election.s intheDominican Republic,Vetnam,and EL Salvador)等.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与哲学系教授.著述颇丰,包括"乔姆斯基读本"(The Chomsky Reader),"迈向新冷战"(Toward a New Cold War),"有关语言的思考"(Reflections on Language)以及"语言与责任"(Language and Responsibility)等. 邵红松,浙江传媒学院讲师,杭州市翻译协会常务理事. 导论 丽舌 宣传模型 有价值和无价值受害者 权力合法化与第三世界国家毫无意义的选举: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尼加拉瓜 克格勃-保加利亚的刺杀教皇阴谋自由 市场式的假情报充"新闻" 印度支那战争(一):越南 印度支那战争(二):老挝和束埔寨 结论 附录1 1984年7月1 - 2日美国官方观察员在危地马拉 附录2 塔利亚布埃对保加利亚卷入案的终曲:关于偏见的案例研究 附录3 布雷斯特拉普的"大事件":几个"自由之家独家观点" 注释
0.842411
1,377
0.02924
0
1,377
380
711.7
4.054688
0.181554
0
456,400,041,647
新闻传媒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于1998年5月18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正式成立.从此,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羊城晚报","新快报","新闻周刊","羊城体育","民营经济报","广东建设报",羊城晚报出版社等6家系列报,1家出版社,22家各类公司.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紧密结合新闻单位的实际,以改进党风,作风,文风为内容,全面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日前,该报业集团社长梁国标在接受采访时高兴地说:今年前五个月,羊城晚报的办报质量有了提高,经济报道,全国"两会"报道,还是抗击非典的报道,羊城晚报都把握得比较平稳.5月17日,广东省委主要领导作了亲笔批示,充分肯定了羊城晚报.上级表扬,读者也满意,羊城晚报前五个月的发行量本期增加11万份,世界报业协会本月12日发表报纸发行量排行榜"羊城晚报"排位世界20名.广告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加40%,集团办的系列报情况也不错.羊城报业现在是腾腾热气. 羊城报业近年有大的发展,但机关作风又问题不少."连开个会也是拖拖拉拉,手机铃声四处响,这怎么行!"今年初梁国标上任后,首先从整顿会风入手.社委会重新规定了会议纪律,并要求各级领导带头执行.现在即使是开500人的会议,也能准时开会,无人交头接耳,会场不响一声手机铃声.梁国标说,先于省委下发的有关文件之前抓作风,并不是我们有先见之明,而恰恰证明省委关于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决定非常符合省直机关的客观实际.为什么羊城报业要以改进"三风"为主要内容?梁国标解释说,新闻单位与机关有许多不同之处.报纸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又要办出特色,让群众喜闻乐见,从而实现宣传群众与适应市场的统一.这就要求必须抓好新闻队伍的党风,作风和文风.党风建设关系到报业集团能否兴旺发达.梁国标说,我们的做法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机关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他说,报社要为建设"三个文明"服务,为群众服务,具体是通过办报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办报的人必须把党性放在第一位,要建设好一支党性强,作风好,业务精的新闻队伍,要不断地增加新闻队伍的党员成分.他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带头改进党风,廉洁奉公的重要性.他说,一方面,我们以集团发生的案例教育大家;另一方面,我已代表社委会在集团干部大会上表态,集团所有领导干部一定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自觉接受党支部和员工的监督.处以上单位,部门的一把手都签署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作风最能反映一个单位的面貌.梁国标说,我们是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并重,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进,使采编人员,经营人员逐步养成深入,刻苦,雷厉风行的好作风,使这支队伍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这次抗击非典的宣传报道中,我们先后有24名记者不畏生命危险,进入隔离病房采访第一手材料,有位记者甚至昏倒在医院.至6月l0日的统计,"羊城晚报"共发表抗击非典的报道l470篇,字数超过150万,图片有360张.这就是改进作风的成果. 还有搞好新闻媒体之间的团结问题.集团注意教育员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能自以为是老大,对兄弟媒体要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一起成为省委领导下共赢的朋友,为巩固社会主义舆论阵地而战斗.改进文风是新闻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与改进党风,作风相提并论.梁国标说,一张报纸,如果"长,假,空,错"充斥,就会面目可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改进文风的口号是"刹长,打假,戒空,防差错".首要的是学习好,掌握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思想上重视改进文风.其次是从制度上保证.比如,羊城晚报已规定消息,通讯等超过一定字数就不能评好稿,失实新闻必须更正,杜绝内容空泛的新闻,严厉打击假新闻,追究见报差错责任人等.同时,鼓励采编人员写短文,编短文,出精品.梁国标说,改进"三风"的过程,就是加强新闻队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不断提高报纸质量的过程.报纸是党的喉舌,是社会公器,必须接受党的领导,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我们将继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改进"三风",改进办报工作,为继续办好羊城晚报以及集团所属报纸而努力. 经过多年发展,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目前拥有编辑大楼,印刷大楼,新闻培训中心,以及省内外10个办事处,记者站等物业,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2000年,集团通过兼并大型国有企业广州化学纤维厂,又在广州市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心拥有了一块占地18万平方米的土地,一个新的报业中心将在那里拔地而起.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依靠科技争"时效",增创竞争新优势.电子排版系统,新闻综合业务网络系统,CTP直接制版技术的建成和引进,为争取更大的报道时空,巩固晚报的新闻快速反应机制提供了科技含量极高的强大技术支撑.目前,新的印务中心正在紧张筹建当中,代表国际尖端技术水平,价值过亿元的新设备的引进,将保证印刷能力和印刷质量跃上新台阶. 报刊名称刊号刊期地址羊城晚报CN44-0006周七 广州市东风东路733号 民营经济报CN44-0008周七 广州市东风东路733号 广东建设报CN44-0132周二 广州市东山区东风中路501-503号西座6楼 羊城体育报CN44-0161周二 广州市东风东路733号4楼 羊城晚报·可乐生活COLORCN44-0176周一 广州市东风东路733号14楼 广东新快报CN44-0180周七 广州市天河路533号 集团名称: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33号邮编:510085
0.889838
2,224
0.010835
0
2,224
637
1,054.6
4.09375
0.17536
0
456,400,041,775
新闻传媒
"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梳理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提出的背景;第二章,反思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理论背景;第三章,分析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形成原因;第四章,阐释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基本特征和内涵;第五章,缕析我国主流国际传播媒体总体实力,对比其与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的差距;第六章,提出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措施."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研究"以中央关于"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切入点,结合我国主流国际传播媒体近年的理论思索和实践总结,对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进行研究,以期为加快打造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提供初步的理性思考和实践体会. 王庚年,1956年8月生,河北大名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高级编辑.现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党组成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1978年8月至1991年4月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内部记者,主任记者,新闻组组长,驻香港记者站首席记者.1991年4月至1995年12月在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工作,先后任助理调研员,调研员,助理巡视员.1995年12月至2001年4月任国家广电总局(部)电影局副局长.1997年5月至2001年4月兼任国家广电总局(部)电影剧本中心主任.2001年4月至2004年12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2001年6月至2005年3月兼任中国爱乐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团长.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2004年12月任现职. 第一章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战略提出的背景 第一节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战略提出的技术背景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潮流 二,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战略提出的理论背景 一,新媒体业务发展迅猛 二,媒介融合趋势愈演愈烈 三,传统媒体发展面临空前挑战和难得机遇 四,发展中国家在新兴媒体领域具有后发优势 第三节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战略提出的实践背景 一,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愿望与日俱增 二,西方国家负面议题设置于我国家形象不利 三,我国媒体国际公信力不强 四,国外受众信息需求和接受渠道差异化明显 第四节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战略提出的政治背景 一,我国国际舆论形势不容乐观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 三,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中缺乏话语主导权 四,国际话语权与国际地位不相适应 第二章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一,党性原则是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 二,新闻传播媒介是党的喉舌 三,新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 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坚持新闻传播和宣传的统一 第二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国际传播与文化产业 三,文化产品和国家文化安全 四,传媒业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定位 第三节现代综合新型的哲学思考 一,现代的时空属性 二,综合是创新的途径 三,国际视野和传播理念 第三章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国家力量是重要基础 一,媒介法 二,行政手段 三,人才战略 第二节全球产业体系是保障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体产业 二,全球化的媒体产业体系与国际一流媒体的运营 第三节新技术运用是助推器 一,现代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概况 二,新传播技术全面推动媒体建设 第四节重大新闻事件是契机 一,重大新闻事件的界定与分类 二,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彰显媒体的实力与魅力 第五节媒体自身定位是关键 一,国际视野和准确定位 二,卓越的媒体领袖 三,独特的媒体文化 四,适合自身的经营之道 第四章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特征和内涵 第一节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基本特征 一,语种丰富 二,受众广泛 三,信息量大 四,影响力强 五,覆盖面广 第二节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基本内涵 一,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现代化 二,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综合化 三,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全球化 四,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新型化 第五章我国主流国际传播媒体总体实力及其与国际一流媒体的差距 第一节我国主流国际传播媒体总体实力分析 一,"人民日报" 二,新华社 三,中央电视台 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五,中国新闻社 六,"中国日报" 第二节我国主流国际传播媒体与国际一流媒体的差距 一,基础规模对比 二,传播能力对比 三,经营能力对比 四,制播能力对比 五,新媒体发展能力对比 第六章我国主流国际传媒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措施 第一节我国主流国际传媒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总体规划 第二节我国主流国际传媒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初步实践 一,"人民日报"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初步实践 二,新华社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初步实践 三,中央电视台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初步实践 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初步实践 五,"中国日报"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初步实践 六,中国新闻社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初步实践 第三节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一流媒体的重点措施 一,加强媒体内容建设 二,创新传播方式方法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四,构筑人才建设高地 五,加快新兴媒体运用 六,加快技术体系建设 七,增强媒体运营能力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0.894926
2,227
0.13661
0
2,227
828
2,769
4.191406
0.17198
0.027337
456,400,042,100
新闻传媒
"报刊舆论与近代中国政治:从维新变法说起"讲述了清末报刊传播了哪些舆论?怎样进行传播?报刊舆论对这场政治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怎样?围绕报刊,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又展开了哪些论战?导致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否可以从报刊舆论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刘兴豪编著的"报刊舆论与近代中国政治 - - 从维新变法说起"探讨的论题."报刊舆论与近代中国政治:从维新变法说起":清末报刊传播了哪些舆论?怎样进行传播?报刊舆论对这场政治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怎样?围绕报刊,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又展开了哪些论战?导致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否可以从报刊舆论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刘兴豪编著的"报刊舆论与近代中国政治 - - 从维新变法说起"探讨的论题.刘兴豪,男,1968年生,湖南武冈人.先后就读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分获硕士,博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近年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史学史研究","湖南大学学报","历史教学问题","求索","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省,校级课题八项.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缘起,范围和意义 三,研究回顾与评述以及本文的写作构想 四,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公共舆论场的分化 第一节 外报垄断国人舆论的时代 第二节 外报垄断国人舆论时代的缺口 第三节 外报垄断国人舆论时代的结束 第三章 报刊舆论与维新思想 第一节 "万国公报"对维新思想的宣扬 第二节 "申报"舆论中的维新思想 第三节 维新政论报刊对维新思想的鼓吹 第四章 报刊舆论与维新运动 第一节 "万国公报"的舆论先导作用 第二节 报刊舆论与维新运动的启动 第三节 报刊舆论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第四节 维新运动促进了报刊的发展 第五节 报刊舆论与维新运动的结束 第五章 话语权的争夺 第一节 第一次交锋 第二节 最复杂的"交战" 第三节 最激烈的斗争 第六章 维新报刊及其舆论与维新运动的共同局限 第一节 维新报刊与维新运动的共同局限 第二节 维新报刊舆论与维新运动的共同局限 余论报刊舆论的政治功能 - - 以"时务报"为中心 申论报刊舆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0.849647
991
0.068228
0
991
359
1,094.2
4.027344
0.168517
0.299484
456,400,042,457
新闻传媒